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评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评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是八年级历史教材中的一篇重要章节,该课程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决战,并对战略大决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理解战略大决战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战略大决战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3. 感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全民族英勇顽强的抗战精神。

三、教学内容分析1.战略大决战的背景: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战略大决战的背景,包括日军侵华的残暴行径、抗日战争的形势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决策等。

2.战略大决战的过程:详细描述战略大决战的过程,包括决战的目标、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战役的展开和战术的运用等。

3.战略大决战的意义:分析战略大决战的重要意义,包括挫败日军侵略、凝聚全国抗战力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 教学重点:理解战略大决战的背景和意义,并掌握战略大决战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2.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理解并感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全民族英勇顽强的抗战精神。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程度: 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解读教材内容,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战略大决战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与战略大决战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战略大决战的过程和主要事件。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探讨,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并共同解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过程安排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导入与启发: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战略大决战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2. 讲授与讨论:通过课堂讲述,介绍战略大决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容。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人教版)
1,时间: 1949年4月
2,经过: 解放军分三路横渡长江
3,结果: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 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1927—1949)
百万雄师过大江
1.毛泽东和朱德在1949年4月向解放军下 达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 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内一切敢于抵抗 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 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国 统 区 学 生 的 示 威 游 行
农民踊跃参军
①辽沈战役
1948年9月,中央军委 命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 战役。东北人民军迅速攻占 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 内的退路。被围困在长春的 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 接着,解放军攻克沈阳,解 放东北全境。
辽 北 长春 吉 林 安
林彪 罗荣桓
热 河
②淮海战役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山 东
徐州
碾庄
河南 双堆集
陈官庄
安 徽


三大战役 之
时 地 间 点

概 意

况 义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指 挥 员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⑵探究:陈毅说过淮 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 小车推出来的,结合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 计表说说人民群众在 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填写下表
战役 名称 辽沈 战役 淮海 战役 平津 战役 发起 时间 战绩 历史意义 大大加速 了人民解 放战争在 全国的胜 利。
1948年9-11 歼灭和 改编敌 月 人150多 1948年11月 万人,国 至1949年1月 民党的 主力基 1948年11月 本上被 至1949年1月 消灭

八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_课件第18课_战略大决战

八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_课件第18课_战略大决战

(1)辽沈战役
①时间:1948年9月——11月
②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③指挥官:林彪、罗荣桓
④歼敌人数: 歼敌47万余人 ⑤作用:
①解放东北全境 ②解放军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
(2)淮海战役
①时间: 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
②参战部队: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 ③指挥官: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
人 民 解 放 军 举 行 入 城 仪 式
三大战役慨况表
三大 战役 时间 部队和 指挥员
东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中原解放军 刘伯承,邓小平
国民党 军损失 47万多
解放地区 东北 为解放江 南奠基
辽沈 1948.9─ 11 战役
淮海 战役

1948.11─ 1949.1
平津 战役
华东解放军 陈毅,粟裕 谭震林 东北解放军 华北解放军

结果:: 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毁,4月23日南京解放
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A.反动势力方面: 统治全国 22 年的国民 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 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 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 权,劳动人民的地位 发生了根本变化。
渡江战役的意义
南京解放 , 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压在 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 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震林 ④歼敌人数: 歼敌55万余人
⑤作用: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6
1、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使 人民解放军获得了广大的兵员。 2、人民群众组支民兵保卫后方。 3、人民群众大力支前。
(3)平津战役
①时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课件《战略大决战》(共59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课件《战略大决战》(共59张ppt)

猛虎掏心
肢 解 敌 人
中 间 突 破
山 东
徐州
碾庄
河南 双堆集
陈官庄
安 徽


淮海战役
(1948.11.7 -- 1949.1.10)
海州 商丘 徐州
碾 庄
陈官 庄
支 解 敌 人
中 间 突 破
双堆集
奠定了解放长江 以南各省的基础
蚌埠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陈毅司令员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 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北平谈判
国民党: 划江而治 东山再起 目的 共产党: 迅速结束战争 实现国内和平 减少人民痛苦
(P95页第二段大字内容)
1949年4月 毛泽东、朱德
解放南京, 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乘胜追击
---渡江战役
完 领 国 党 整 土 人 反 毛 。 主 民 动 权 , 派 泽 的 保 , 东 独 卫 解 立 中 放 朱 和 国 全 德
---摘自《中国共产党大典》
一决胜负 ---三大战役
(P92页第二段大字内容)

间:
1948年9月—1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人民解放军 47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境
指 挥 者: 参战部队: 歼敌人数: 意 义:
林彪
罗荣桓
辽沈战役指挥者林彪(中)、 罗荣桓(右)等在作战前线
辽 北 长春 吉 林
首战东北的原因:
1、军事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
2、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或战或守意图未定。 3、东北后方巩固,群众基础好,人民群众勇跃参军 。 4、歼敌后,东北解放军入关作战,有利于华北、华 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资源优势支援全国战争。
P93-94页第二段大字内容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八课战略大决战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八课战略大决战

切 敢 于 抵 抗 的 国 民
地 歼 灭 中 国 境 内 一
彻 底 、 干 净 、 全 部
奋 勇 前 进 , 坚 决 、
----
渡江战役示意图
南京
江阴
湖口
乘胜追击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1927—1949)
乘胜追击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8.11.7-1949.1.10)
11月22日,黄伯韬被击毙,我 全歼黄兵团21个整师。
海州 12月11日,毛泽东电令:对 杜聿明余部,围而不打。 碾庄 徐州
商丘
陈官庄
1949年1月6日,我军对杜部发起 猛烈攻击。10日,陈毅、粟裕将军 在前线指挥所里以君子之礼接待了 被俘的杜聿明。
双堆集
11月25日,解放军在双堆集完成了对 黄维兵团的合围。
---摘自《中国共产党大典》P.1269
未雨绸缪
国共力量对比表 1948年8月
军队人数 机动 1946、6—1948、8 兵力
共 产 党 国
士 气
高 昂
后 方
上 130万 升 下
280万

巩固


430万 降 365万

低 落
危机 四伏
未雨绸缪
战略决战前国民党军五大集团分布图
.
未雨绸缪
沈阳
北平
乘胜追击
猜一猜
南京 1.“钟山”指的是哪儿? 渡江战役 2.“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哪次战役? 3.你怎样理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 学霸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课件(共26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课件(共26张PPT)
A、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A、上海 C、武汉 B、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B、南京 D、北平
2、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3、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人民解放 军攻占
A、北平 C、武汉 B、南京 D、上海
4. 辽 沈 战 役 中 , 最 关 键 的 一 仗 是 攻 克 A.长春 B.沈阳 C.锦州 D.天津 5.淮海战役的中心地区是 A.长春 B.徐州 C.南京 D.天津 6.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哪座 城市,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A.北平 B.武汉 C.上海 D.南京
3、主要作战地区: 锦州 4、战果:解放东北全境
㈡、淮海战役 — 1948.11至1949.1
1、统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 粟裕、谭震林 2、主要作战地区: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3、战果: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 用小车推出来的。 —— 陈毅
温故Hale Waihona Puke 新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
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学习目标:
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 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 的主要原因。
锦州
北平
徐州
探究活动1:
完 领 国 党 整 土 人 反 主 民 动 。 毛 权 , 派 泽 的 保 , 东 独 卫 解 立 中 放 朱 和 国 全 德
切 敢 于 抵 抗 的 国 民
地 歼 灭 中 国 境 内 一
彻 底 、 干 净 、 全 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
130万人 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 有飞机和坦克,大炮很少,没 有外国的接济
有美国援助建立的空军 装备情况 和271艘舰艇、8亿美元 的剩余物资
请 回 答 :
(1)表格一说明抗战胜利后,美国采取了怎样的对华政 策? (2)表格二说明解放战争初期,双方的实力对比如何? 战争的最后结果怎样?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何在?
兵 力 正规军149万 战 有了炮兵和工兵,军政 斗 素质和战略素质大大提 力 高
结论:我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 已成熟
背 景 2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 争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解放军的大 规模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 集团分别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东、 东北五个战场上。8月,国民党决定采 取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企图垂死挣扎。 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根据敌我力量对 比变化,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 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到来。故当机立断, 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5.解放战争 中,人民 解放军进 行战略决 战首先发 起的战役 是下列哪 幅示意图? ( ) A
6.阅读表格,探究问题
表格一 :全面内战爆发 装备军队 前后美国对国民政府援 训练军队人员 助统计简表。 给与贷款和物资
国民党方面
军队数量 430万人
45个师
15万人
59亿美元 共产党方面
表格二 :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简表。
平津战役
张家口 (1948.11.29--1949.1.31)
新保安
北平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天津
塘沽
北 平 和 平 举解 行放 入后 城人 式民 解 放 军
小 结
三 大 战 役 概 况源自名称 指挥员参战部队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_战略大决战ppt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_战略大决战ppt课件(人教版)
1、了打不内惊战扰、市行民独裁,、露夺宿民街利头、。卖国权
2、将领贪生怕死,士气非常低落
3、指挥不力,多次出现错误
从共产党来看:
顺民意、得民心
1、争和平,行民主、谋民利、护国权 2、人民军队英勇善战,不怕牺牲
3、领导英明、国指统挥区正人确民挤兑黄金
材料分析
从1946年6月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就打败了国民党反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依据补充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联系课本后“活动与探 思考。)
进 作 台 党军 战 了 残长的 。 。 余江命南势_北令京力_岸。解退日朱等放往,三德候以__在后__长,__江人__北 民 _1_9岸 解4解9的 放放解 军,放 继统军续治2追_3中歼_国国__民__党_年残,的百南余毛分国部万京_泽民队_雄党东。路政师国渡 22
台湾
动脑筋
渡江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_ 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一的百_五__十_多_万人 主力
加速 胜利
三大战役情况表
辽沈战 1948.9─1948 林彪 罗荣

.11

东北解放军
淮海
1948.11─ 1949.1
战役刘伯承、邓小平、 Nhomakorabea陈毅粟裕、谭震 中原解放军

东解放军
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
华 55万余
基本上解放了长 江以北的华东和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材料一:敌我力量对比表(1948年8月)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争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在西北、中原、 东、东北五个战场上。8月,国民党决定采取重点防御的 略方针,企图垂死挣扎。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认为人 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故当 立断,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八年级上册 05-18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学案
编写人:王珍荣审核:文综组课型:新授课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2、知道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学法指导】
1.导入新课后,设计提问。

三大战役的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2.平津战役当中,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

3.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

【知识链接】
解放战争时期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

那么,在战略决战阶段中,又有哪几次重要战役呢?你认识下图中的人物吗?他们在解放战争中分别指挥了哪些战役呢?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表格
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3.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4.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

(请从战争的性质、民心向背、指挥决策、军队士气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
【归纳小结】
1、三大战役:
2、一个标志事件:
【当堂检测】
1.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一仗是攻克()
A.长春 B.沈阳 C.锦州 D.天津
2.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事件是()
A.北平解放 B.武汉解放 C.上海解放 D.南京解放
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4.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
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5.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这首诗反映的战役是()
A.挺进大别山战役 B.三大战役 C.渡江战役 D.孟良崮战役
7.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制止战争、是和平。

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

傅作义作出的贡献是和平解放()
A.锦州 B.沈阳 C.北平 D.南京
8.下列描述符合平津战役特点的是()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翁中捉鳖”
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课后反思】
1、学后收获:
2、学后疑问(错题集锦):
3、我的大胆尝试:
4、今天我主动学习了吗?
【资料补充】
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敌人的优势逐渐丧失,我军的力量不断壮大。

到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具备。

军事方面:从兵力对比看,经过两年的作战,国民党军队已由战争初期的430万人下降到365万人,能够用于第一线的兵力只有17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由120万人上升到280万人。

在武器装备上,国民党军队虽仍占优势,但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作战的缴获,已拥有大批美式现代化武器,兵种增多,攻坚能力大大提高。

政治方面:国民党因发动内战,遭到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国统区的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同时,各党派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政治独裁也十分不满,国民党处境日渐孤立。

而在解放区,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原先分散的多块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共产党组织得到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不断扩大。

经济方面:全面内战爆发后,为了弥补因军费支出急剧增大而出现的巨额财政赤字,国民党政府大量印发钞票,直接造成国统区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民族工商业纷纷破产,农村经济日益凋敝,人民苦难深重,民不聊生。

而在解放区,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前热情高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