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学案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九单元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导学案无答案岳麓版

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学习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重点难点 1.郑和下西洋2.抗倭斗争导学过程主讲人备课自主预学情趣导入:明确目标,个性导入一、郑和下西洋1.条件:明朝前期,经济逐步繁荣,国力日益强盛。
2.目的:_______为了扩大明朝的_________,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派_____出使西洋。
自主预习单:4.地位:郑和航海的时间比欧洲航海家_________和______开辟新航路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5.影响: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__________,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互助探学探究导研:合作探究,互助研讨二、抗倭斗争1.背景:(1)明初,明太祖实行海禁,限制_________,但日本等周边国家仍是私人海上贸易的主要对象。
(2)日本从元末以来就出现了一些由_____、_________ ___组成的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走私贸易,也时常抢劫财物,被称为“_____”。
2.准备:嘉靖年间,明政府派戚继光等将领组织抗倭,戚继光在浙江招募农民和矿工,将他们训练成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军队,人称“_______”。
总结导评:精讲点拨,归纳总结3.抗倭:(1)军事行动。
①1561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___ ___等地九战九捷,荡平浙江的倭寇。
②戚继光调任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共同作战,取得了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使_________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2)绘制沿海地形图。
①目的:抵御倭寇,加强海上安全。
②意义:确定了明朝政府的_________,其中,东南沿海的_______________等岛屿都已包括在内。
提高拓学应用导思:学以致用,巩固拓展微点拨☉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不是明太祖。
☉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没有到过欧洲。
☉郑和下西洋是和平的外交活动,体现了我国具有热爱和平的传统,对于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教学设计3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教学设计3。
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郑和下西洋,二是明中叶的倭患。
教材通过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经过、影响以及明中叶的倭患原因、危害、抗倭措施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和倭寇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七年级已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对本课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具体经过、明中叶的倭患及其解决办法等,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关键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经过、影响,掌握明中叶倭患的原因、危害、抗倭措施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影响;明中叶倭患的原因、危害、抗倭措施。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倭寇问题的解决办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3.网络资源、教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述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地图,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线、所到之地、所带物品等。
3.操练(10分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思考。
如: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等。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是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8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以及明中叶沿海地区出现的倭患。
教材通过详细叙述郑和的七次远航,展示了世界航海史上一段辉煌的篇章,同时也揭示了明朝初期国力的强盛。
而倭患的出现,则反映了明朝中期以后国力的衰落,以及沿海地区安全形势的严峻。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件的叙述,也有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元朝的海外贸易,对我国古代的航海事业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意义以及倭患的严重程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航海路线、所到之地以及带回的物品,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倭患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线路线、所到之地和影响;掌握倭患的产生、发展和明朝政府采取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以及倭患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航海事业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认识到国防的重要性,提高国家安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线路线、所到之地和影响;倭患的产生、发展和明朝政府采取的措施。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倭患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和倭患的严重程度。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上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以倭寇为例,让学生了解倭患对沿海地区的危害,提高国防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直观展示郑和下西洋和倭患的相关内容。
岳麓版历史七下第九单元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课件(20张)

2.七下西洋的目的
材料二:史书记载,郑和每到一国,都会和当地君 材料一:《明史》记载 :“成祖疑惠帝(即建文帝) 主会面,宣读明成祖诏书,赠送冠服和珍贵的礼物, 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向这些国家表达明朝愿意与之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的愿望。
论丛史出:寻找建文帝说;宣扬国威说;加 强同海外各国联系说。 本教材观点: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 外各国的联系。
④其他爱国军民的鼎力支持和联合作战。
倭患侵扰 东南沿海 明政府派将 戚家军 英勇善战
思考:为什么戚继光能够取得抗倭的胜利?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发明的鸳鸯阵法
戚继光画像
三、课堂小结
国家领土主权不容侵犯 明朝中后期,国势衰落(冲突)
扩大了影响加强了联系;但 并没有真正走向开放走向富强
明前期,国力强盛(交往)
二、抗倭斗争
1.倭患及其危害
2.戚继光抗倭
1
倭患及其危害
“倭寇”是指哪些人?
元末以来,日本的武士、 商人和海盗组成的武装集团, 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 走私贸易,还时常抢劫财物, 被沿海人民称为“倭寇”。
明人画笔下的武装倭寇
2
戚继光抗倭
获得胜利 (钓鱼岛等) ①正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俞大猷 九战九捷 共同作战 ③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集思广益:汉唐时期,中外交往以借助“丝绸之路” 进行的陆路为主,而宋元明清时期,通过海路进行 的交往大大增加。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明清时期的政治更迭与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视频赏析
第38课 郑和下西洋 与明中叶的“倭患”
春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word教案1

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开发南洋;倭寇;戚继光俞大猷抗倭。
①引导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①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引导学生收集关于郑和、戚继光的资料,作为小故事的素材,提高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鼓励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到达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以增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拓宽知识面。
④要求学生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使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一面,从而全面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
重点和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难点: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教学过程要求学生预习,并收集郑和、戚继光的有关资料。
课前引导: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内不断强国化皇权,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外交上,也展开了一系列重大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反抗侵略的斗争。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事件。
导入新课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名将傅友德、蓝玉奉朱元璋之命远征残元势力据守的云南。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教学设计2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是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8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以及明中叶时期倭寇问题的严重性。
教材通过介绍郑和的七次远航,展示了明朝国家的富强和海上实力的强大,同时也揭示了倭寇问题对明朝边疆安全的威胁。
本节课内容丰富,涉及到航海、外交、边疆安全等多个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明朝这一历史时期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详细内容和倭寇问题的严重性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了解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和意义,掌握倭寇问题的原因、危害和解决办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史料,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和意义。
2.倭寇问题的原因、危害和解决办法。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史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实。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情景模拟法:模拟郑和下西洋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如图片、文献等。
2.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
3.划分学生 into小组,并提前告知他们讨论的主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他的下西洋有什么意义?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等史实,引导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倭寇问题的原因、危害和解决办法。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说课稿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以及明中叶时期倭寇问题。
教材通过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经过和影响,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认知。
同时,通过分析明中叶倭寇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使学生了解倭寇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危害,以及政府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郑和下西洋和倭寇问题这两个历史事件,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此外,学生可能对航海事业和海防问题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经过和影响,掌握倭寇的产生、发展和解决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国家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影响;倭寇的产生、发展和解决。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倭寇问题背后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郑和下西洋的图片或视频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倭寇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38课 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1 扩大了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 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 的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 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南亚和非洲人民欢迎郑和船队的到来
苏禄王墓 中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马来西亚三保公庙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对比表
姓名 到达地址 时间
次数 人数
船数
船只大小Βιβλιοθήκη 戚 继 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简介
戚继光,(1527~1587) 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 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于闽、浙、粤沿海诸 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 于扫平倭寇之患。少时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 靖三十六年,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今浙江建德 东北)三府。时浙江多被倭患,而旧军素质不良。 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徒,组成新军。严明纪律, 赏罚必信,并配以精良战船和兵械,精心训练; 他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 审情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 以十二人为一队,配以盾、枪、叉、钯、棍、刀 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每 战多捷,世人誉为“戚家军”。
郑和简介郑:和简介: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 宝 云南人,回族 云1南2人岁,入回王族府为宦者, 12岁明入成王祖府即为位宦后者,, 明成祖即赐位他后姓,郑, 赐他升姓为郑内,宫监太监, 升为内世宫称监三太宝监太,监。 世称三宝太监。
文莱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 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我探究 我收获
随堂检测
1、明朝能够实现郑和“七次下西洋”壮举的主要原因是( A、海外交通发达 B、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的应用 D、造船技术高超
2、之所以称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期的“倭患”
知识提要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起止时间:从 1405 年到 1433 年
2.郑和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过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郑和下西洋的作用:(1)郑和航海的时间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开辟新航路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2)郑和下西洋期间,亚非各国也多次派遣使者来到中国。
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抗倭斗争
1.明朝初年实行海禁的原因:明太祖为了抵御海上各种敌对势力对明朝统治的威胁,实行海禁,限制海外贸易,但私人海上贸易禁而不绝,日本等周边国家是主要贸易对象。
2.倭寇的组成:由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的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走私贸易,也时常抢劫财物,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3.抗倭斗争的目的:为了保证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
4.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
5.主要战役: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今浙江临海)等地九战九捷,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
6.抗倭斗争最终取得胜利,其作用是: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抵御倭寇,加强海上安全,明代还绘制了沿海地形图,确定了明朝政府的海防范围,其中,东南沿海的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都已包括在内。
基础演练
1.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A.1402年 B.1405年
C.1417年 D.1421年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是()
A.北京 B.松江
C.刘家港 D.泉州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满刺加和红海沿岸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出自()
A.戚继光 B.俞大猷
C.郑和 D.于谦
5.戚家军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
A.山东 B.浙江
C.福建 D.广东
6.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下面哪些地方是船队没到过的地方()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7.明朝抗倭名将是()
A.林则徐
B.戚继光
C.岳飞
D.文天祥
8.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9.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因为()
A.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
B.规模大.航程远.次数多
C.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10.阅读图片材料:
图片一: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片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
请回答:
(1)请列出郑和下西洋及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时间(2)试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人航海的不同之处。
(3)有人说,在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背后,体现出中国海上力量的没落和欧洲海上力量的兴起。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这给对我们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B 2.C 3.C 4.A 5.B (1)郑和:1405-1433年;迪亚士:1487年;哥伦布:1492年;达伽马:1497-1498年;麦哲伦:1519年。
(2)规模:郑和船队庞大,船多人多;哥伦布等人船队很小,船少人少。
目的: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扩大明朝的影响,加强海外联系;哥伦布等人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
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与各国友好交往的义举;而哥伦布等人远航属殖民扩张活动。
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3)同意。
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军事的发展呈现出颓势,倭患、边患不断。
而明朝闭关锁国的国策又束缚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致使中国曾一度领先的造船技术、指南针技术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海上力量落后于欧洲新兴国家。
启示略(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