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物候

合集下载

唐代诗人诗中的物候

唐代诗人诗中的物候

唐代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物候现象,如:
1.《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表现了秋季的鸟类迁徙和草木凋零的景象。

2.《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描绘了春季的美景和江南水乡的风情。

3.《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表现了秋季的景色和山间的独特风貌。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现了重阳节的思乡之情和落叶归根的感慨。

5.《山居即事》中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表现了春季的美景和万物生长的生机。

这些唐代诗人的作品中,物候现象是他们表现自然美景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他们作品具有生动感和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宋诗中的物候

唐宋诗中的物候

唐宋诗中的物候体系唐宋诗中的物候体系涉及春、夏、秋、冬四季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天气变化,从中可以体现不同季节的文化表达。

一、春季1、春花开放:春季是花朵开放的季节,桃花、梅花、荷花等,令人感受春的喜悦。

2、桃李熠熠:桃树繁花是春季的特征,李树的叶子也在春季里发芽华熠熠生辉,令人赞叹不已。

3、蝴蝶戏花:春天是蝴蝶起舞,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季节,极富传奇色彩。

4、水芙蓉出淤泥:水芙蓉是春季特有的花,在水中可以见到它们的踪迹,使人感受到春的活力。

二、夏季1、竹叶出新蕊:夏季是竹叶开放的季节,新芽出现,带来一抹绿色的清新佳景。

2、莲势千重绿:夏季中,莲花绽放千重绿,使人感受大自然的繁荣与壮丽。

3、燕子舞空翼:夏季里,燕子们在空中婉转飞翔,此时此景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美景。

4、柳绵凝烟霏:夏季时,柳树一簇簇,绵延着烟波,蕴藉着清新的气息,给人以宁静的景致。

三、秋季1、金鸾出沧江:金鸾是秋季的特有动物,在沧江上彩霞飞舞,可以体现出秋季的浪漫童趣。

2、枫叶染火红:枫叶在秋季里变得火红,艳丽而又惬意,使人爱不释手。

3、菊花香催霜:菊花虽然开在秋季,但是它有着落叶般的青翠,黄色的花瓣,清甜的香气,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4、梧桐落细雨:秋季的天气逐渐凉爽,细雨飘洒。

梧桐树的叶子落下,仿佛在洗涤着一切。

四、冬季1、梅花催雪霁:冬季梅花是最具特色的花朵,耐寒、芳香,催引着寒冷季节的雪霁,也让冬季不那么孤寂。

2、乌鸢凌空傲:冬季乌鸢凌空时,它们洒洒白色的羽毛,傲立空中,是冬季的一道异像。

3、蓑衣拂青山:冬季,山间白茫茫一片雪空,蓑衣行人拂青山,令人思绪万千。

4、雁阵唳孤风:雁阵是冬季的最美景象,也是最富传奇色彩的景象,它们在空中鸣叫,唳洒着孤寂的冬风。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古人观察自然环境的方式多以诗词创作表达,其中不乏对物候现象的描绘。

物候现象指的是大自然中生物的季节性变化,如花开花落、鸟儿迁徙、虫豸出没等。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关于物候现象的描写: 1. '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如梦令》
这句话描绘了春天花开的景象,花瓣像雪花一样在空中飘落,水流也随着花瓣一起流动。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这句话描绘了春天鸟儿唱歌的景象,表示春天来了。

3. '暮春之初,群芳妍媚,阴晴不定'——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句话描绘了春季的气候,时而阴天,时而晴天,花儿们也繁盛美丽。

4. '黄鹂声里斜阳暮,绿水青山人未老'——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这句话描绘了夏季傍晚的景象,黄鹂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夏天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5.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乐府《秋风辞》
这句话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秋风吹起,白云飘荡,草木逐渐变黄,雁儿开始往南方迁徙。

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句话描绘了冬季的景象,人们思乡想家,不得不在异地守岁。

通过古诗词中的描写,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物候现象的观察十分细致,也将这些现象融入到了诗词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理解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理解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理解一、物候知识基础1. 物候的定义- 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动物的冬眠、迁徙等。

2. 物候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是物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光照等,会影响物候现象的出现时间。

一般来说,温暖湿润的气候可能会使植物开花结果的时间提前,而寒冷干燥的气候可能会推迟物候现象的出现。

3. 物候观测的意义- 物候观测有助于了解自然季节的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民可以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耕种、收获等农事活动。

同时,物候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通过长期的物候观测数据,可以分析气候的变化趋势。

二、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实例分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从物候角度来看,这里的“花”和“鸟”是物候现象的体现。

在春天这个特定的季节里,花朵盛开、鸟儿啼鸣是正常的物候现象。

但诗人处于战乱的环境中,看到美好的春花和欢快的鸟儿,却因感时伤世而落泪惊心。

这反映了物候现象与诗人情感的相互交融。

花朵盛开本是春天生机盎然的标志,而诗人却从中感受到了国家命运的飘摇,这种反差体现了物候在诗歌中的独特表意作用。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诗中的“桃花三两枝”是春天物候的典型表现。

桃花通常在春季开放,它的盛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则涉及到动物对物候的感知。

鸭子能够最先感知到江水温度的变化,这是因为鸭子是水禽,它们与江水的接触密切。

这种物候现象的描写既准确地捕捉到了初春的特点,又充满了生活情趣。

从物候学的角度,它体现了动物对环境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物候的垂直差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说明在平原地区,到了四月,大部分花卉已经凋谢。

关于物候知识的诗句

关于物候知识的诗句

关于物候知识的诗句
1、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唐·卢照邻《元日述怀(一作明月引)》
3、九洛韶光媚,三川物候新。

——唐·李峤《洛》
4、物候改秋节,炎凉此夕分。

——唐·刘商《赋得月下闻蛩送别》
5、江天暑气自凉清,物候须知一雨成。

——唐·吴融《秋事》
6、山川殊物候,风壤异凉暄。

——唐·骆宾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
7、江城物候伤心地,远寺经过禁火辰。

——唐·李绅《建元寺(一作和郭郧寒食)》
8、洒水初晴物候新,餐霞阁上最宜春。

——唐·施肩吾《春日餐霞阁》
9、三阳丽景早芳辰,四序佳园物候新。

——唐·李隆基《春日出苑游瞩(太子时作)》。

物候的诗句及解析

物候的诗句及解析

物候的诗句及解析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物候的诗句及解析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物候的诗句诗人与物候诗歌中最早反映物倏见于《诗经》。

如《豳风o7月》: 4月秀葽,5月鸣蜩。

(.) 8月其获,10月陨箨。

…… 8月剥枣,10月获稻。

…… 9月肃霜,10月涤场。

物倏现象,1年4季都可以发现,春天花香乌语,草木滋生,雷惊蛰伏,应时而出。

1到冬天,草木凋落,昆虫蛰伏。

任何生物都不例外地要适应外界环境、温度、光照以及食物,土壤、水分等条件。

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诗云:穷山候至阳气生,百物如与季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候至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

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特别敏,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一六岁时,写了1苜脍炙人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1岁1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又吹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1,植物的荣枯,有1年1度的循环变化;第2,这种循环变化是随着气候为转移的,春天1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宋代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3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从鸭子戏水,感知春江水暧,也揭示了,凡花木向阳而茂,背阳而衰,凡鸟禽暖而出,寒而伏,物候与气候,其相关切。

明末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行分也。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诗人和常人的区分就在于能否萃天地之清气,知花香鸟浯之性情。

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1方面关怀民生疾苦,1方面又喜爱大自然,善能领悟鸟语花香的示意。

南宋大诗人陆游许多诗词反映他留心花香鸟语,细致观看物倏变化的诗句。

他在《初冬》诗说: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说明方法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说明方法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物候是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在唐宋大诗人的作品中,物候成为了重要的题材之一,他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四季的物候变化,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赋予了诗歌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唐代,杜甫、白居易、韩愈等大诗人都曾在他们的作品中涉及到物候。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里描述的是春天的雨水,反映了春雨对万物生长的重要性。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则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描绘的是草原上的草在四季中的生长荣枯,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到了宋代,苏轼、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的作品中更是充满了对物候的描绘。

例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写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里用桃花初放、蒌蒿满地、芦芽抽长的物候特征,揭示了春天的到来,并借助“鸭先知”、“河豚欲上”等物候现象,传达出万物复苏、生命勃发的春意。

那么,唐宋大诗人是如何运用物候来丰富其诗歌的呢?首先,他们运用物候来表达季节和时令。

通过对四季物候的描绘,如春天的花开、鸟鸣,夏天的蝉鸣、荷开,秋天的叶落、霜降,冬天的雪飘、冰冻等,大诗人将季节和时令形象化、具体化,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四季的变化和更迭。

其次,他们运用物候来抒发情感。

例如,在离别诗中,诗人常常以春天的花开、秋天的叶落等物候现象来表达离别的悲伤和思念之情。

在边塞诗中,诗人则常常以冬天的雪飘、夏天的酷热等物候现象来描绘边地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

再次,他们运用物候来象征和隐喻。

例如,在《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中的“雨”可以象征及时雨、好时机,“润物细无声”则可以隐喻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给予帮助或关怀。

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可以象征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综上所述,唐宋大诗人巧妙地运用物候来丰富其诗歌,既描绘了四季的景色和时令,又表达了情感和象征意义。

物候的诗句唐宋

物候的诗句唐宋

关于物候的诗句唐宋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关于物候的诗句唐宋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关于物候的唐宋古诗宋词“竹外桃花3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玩耍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10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1齐飞。

”(秦观《还自广陵》)晚冬季节,水鸟相依,1声冰响,群鸟惊飞。

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季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到处蛙。

”(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消失的3种物象,表明白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1“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1个世界:“5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5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照旧积雪掩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4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

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发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

如范成大的《4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劳碌。

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1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

”上联描绘了1幅远山高林、野鸟飞行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之交农夫农妇收麦、整菜、采桑、喂蚕,劳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

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3)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逐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竹枝年月::体裁:类别: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如梦令年月::体裁:类别: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1:第一是芳草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种循环 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答案2:为了说明树木抽青是初春重要指标。 答案3:说明杨柳抽青之所以成为初春代表的原因之一:分布区 域广。
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提示: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列数字、 分
类别、打比方等。
课堂小练

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 内容。(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 文章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个 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一)(1):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2—7):主要介绍了唐宋诗歌中 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一些物候规律。 (三)(8):总写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 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变化因 地而异,因时而异。同时也点出了研究唐 宋诗歌中物候的意义
答案1:他们关心民生疾苦,搜集各地大量的竹枝词、民 歌,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民 歌、竹枝词编成诗句。 答案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诗人为何能掌握大自 然语言,编成诗句。
阅读第三、四、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我们得到的物候
学知识是? 2、引用李白诗和王安石诗在于说明什么? 3、引用李益诗、刘禹锡诗、王之涣诗在于说明什么?
请你根据文中的介绍,给物候下一个定义

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 移变迁的过程。
是指受环境(所气候、水文、土 壤)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准周期的自 然现象,它包括树木花草的发芽、展 叶、开花及秋季的叶变色和脱落,候 鸟(燕子、布谷鸟、大雁等),昆虫 (蝉、蟋蟀等)的南飞、北迁、始鸣、 始见、绝见,湖泊河流的封冰、流凌、 冰融、以及初雪、终雪、初霜、终霜 日期等。物候能较直观地指出自然季 节的变化。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竺可桢(1890—1974),字 藕舫,浙江绍兴人。中国气象学家 、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 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现代气象 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 献。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 、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 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 ,对台风、风暴也有研究,。在研 究工作中注意结合生产实际,为农 业服务,著有《竺可桢文集》和《 竺可桢日记》等。
正音正字:
ng )滹沱 卉(huì )勰( xié )瀛 (yí ( Hū tuó )蕃( fān )
瀼(
rà ng
o) )涪(fú )地壳( qià
凋谢( diāo )脍炙人口( zhì )
qiāng lá i 青睐( )羌笛( )
花卉:花草。 俄顷:很短的时间。 青睐:比喻喜欢和重视。 罕见:非常少见。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 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灼伤:烧伤.
按照下列诗句描写景物的不同季节,分 类。 ⑤② (1)表示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 ⑦ (2)表示夏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①④ (3)表示秋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⑥③ (4)表示冬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①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②溪水觉暖微函碧,山杏经春半吐红。 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⑤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说出下列诗词所反映的时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
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所引两句诗的目的在于什么? 2、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人类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目的?
答案1:为了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 。 言”,进而引出本文说明的目的
答案2: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 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 自然,改造大自然。
阅读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2、作者引明末学者黄宗羲的话的作用是什么?Leabharlann 拓展练习:1、说出下列诗所反映
的季节或物候特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春 秋 夏 冬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