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史绪论

合集下载

宋史的总结

宋史的总结

宋史的总结引言宋史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年)两个封建王朝的历史。

通过研究宋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宋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探索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发展。

本文将对宋史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编纂层次和目的宋史由司马光主持编纂,历时19年,共291卷。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综合性编年体史书。

司马光在编纂宋史时,注重权威性和客观性,力求还原当时的真实历史,避免个人观点的干扰。

因此,尽管宋史存在一定的篇幅和内容限制,但它仍然是研究宋代历史的主要参考资料。

编纂宋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记录和宣扬宋朝的政绩和文化成就,展示北宋和南宋的治理之道;二是为后世提供历史借鉴,以避免重蹈覆辙。

司马光在宋史的序文中强调,编纂这部史书的目的是“示人知政事,以导有司”和“述当时之舞文腾挪,以追忌焉”。

他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引导当时的官吏遵循先贤的治国之道,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智慧。

二、体例与内容宋史以出自《资治通鉴》的“编年体”为基本形式,以年份为单位,记录了北宋、南宋每一年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它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在体例上,宋史严格按照年代顺序编写,每年的内容包括了君臣相处、政务处理、战争动态、文化教育、经济贸易等方面。

而且,宋史注重分期分段,将重大历史事件划分为不同章节,以方便读者查找和研究。

在内容上,宋史不仅涵盖了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家、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英雄人物,还有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

这使得宋史成为一部具有广泛社会参与和观察精细度的史书。

三、宋史的价值与意义1. 历史价值宋史作为一部正史,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首先,宋史详细记录了北宋、南宋两个王朝的兴衰史,为我们研究宋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其次,宋史注重事实,力求真实客观,为后世提供了一份可靠的历史记录。

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绪论PPT课件

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绪论PPT课件
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辙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黄庭坚:“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 复书》之二)
8
▪ 三、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1、城市经济繁荣: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 封)、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以及建 康、成都都是人口达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宋代 还逐渐取消了都市中坊(居住区)和市(商业 区)的界限,不禁夜市。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5
3、理学思想的盛行与重道轻文的倾向:
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一般认为是从周敦颐 开始,其后主要人物有北宋的张载、程颐、程颢、 邵雍,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
宋代理学是将儒、道、释三教和而为一,提倡格 物致知,诚心正意,处理好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理学家们的哲学派别各有不同,但在文学上都一 致重道轻文,如:“不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 艺焉而已。”(周敦颐《通书·文辞》)“道者,文 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唯其根本乎道,所以发 之于文皆道也。”(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欧阳修也说:“大抵到圣哲文不难自致也。” (《答吴充秀才书》)过于强调道的表达,可能会 影响作者情感的表达,由于理学盛行,宋代文学说 6
……
代我 们 一 路 走 来 , 由 唐 朝 进 入 宋
1
宋代文学: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高峰
2
▪ 一、政治、文化与文学之关系 ▪ 二、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 三、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 四、宋代文学概说
3
绪论
▪ 一、政治、文化与文学之关系
1、崇文抑武的政策:
宋太祖立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士大夫的优裕生活和人生态度:宋太祖曾鼓 励石守信等“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 舞女以终天年。”(《宋史·石守信传》)

《宋代文学史》全套课件 PPT

《宋代文学史》全套课件 PPT

二、“九僧” 、林逋和晚唐体
1、惠崇等“九僧”专学贾岛、姚合的反复
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多为描绘清邃幽静 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 上重五律。间有警句而无佳篇。
九僧:希昼、保暹[xiān]、文兆、行肇、简长、
惟凤、宇昭、怀古、惠崇
2、林逋等隐逸诗人,一方面模仿贾岛
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 易流畅的倾向,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也比“九僧”诗稍微充实一些。
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1234年征服金
国后开始大举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 直到1276年行在临安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 战宋军战败,七岁的宋末帝赵昺随陆秀夫背 着跳海而死,南宋灭亡。
历史起讫
北宋
(960)
南宋
(1127)
南宋亡
(1279)
319年
汉: 426年 ; 明: 276年; 唐: 289年; 清: 295年;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南宋的散文和骈文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绪 论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
古期第二段。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 发展阶段。
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全忠逼唐哀帝
李柷(chù)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 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 289年。随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乱 世。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
进入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宋初文学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苏 轼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96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绪论PPT课件

96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绪论PPT课件
2、士大夫的优裕生活和人生态度:宋太祖曾鼓 励石守信等“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 舞女以终天年。”(《宋史·石守信传》)
宋人大多对荣辱利禄不再耿耿于怀,而是 善于排解人生的苦难,这种超脱的人生态度使 宋代文学呈现一种旷达的风格,给人以理性上 的启发。
9
四、宋代文学概说
▪ (一)宋词:被誉为“一代之文学” 1.宋词繁荣的情况:
13
▪ 清人王士祯的《花草蒙拾》进一步将“体” 发展为“派”: 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 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 称首。
▪ 主张分三派的有清人顾咸三: 宋名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
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 各极其妙。而姜白石、张叔夏辈,以冲谗 秀洁,得词之中正。 (高佑钦《陈其年湖海楼词序》引)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5
3、理学思想的盛行与重道轻文的倾向:
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一般认为是从周敦颐 开始,其后主要人物有北宋的张载、程颐、程颢、 邵雍,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
宋代理学是将儒、道、释三教和而为一,提倡格 物致知,诚心正意,处理好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理学家们的哲学派别各有不同,但在文学上都一 致重道轻文,如:“不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 艺焉而已。”(周敦颐《通书·文辞》)“道者,文 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唯其根本乎道,所以发 之于文皆道也。”(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欧阳修也说:“大抵到圣哲文不难自致也。” (《答吴充秀才书》)过于强调道的表达,可能会 影响作者情感的表达,由于理学盛行,宋代文学说 6
16
▪ 另一位开创性的词人是苏轼,他突破了 “词为艳科” 的传统偏见,打破了诗词的 界限,城市乡村、怀古伤今等传统题材均 可入词,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他 打破了“词媚”的传统,在当时流行的婉 约词之外,创立了豪放词,词风清逸刚健, 感情真挚深沉。他的词代表了北宋词坛的 最高成就。北宋后期的秦观和周邦彦也有 较高的成就,秦观善于用纤细优美的语言 委婉抒发愁情,成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周邦彦刻苦钻研词的音律和艺术技巧,成 为格律词派的开创者。

绪论1

绪论1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 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 泪。 范仲淹《渔家傲》
7/8/2013 绪论 38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 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 节 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 且如今言能诗无如杜甫,如云“穿花蛱 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如此闲 言语,道出做甚。 (《二程遗书》)
•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 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 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 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杜甫《曲江》)
文以载道
•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刘勰《文心 雕龙· 原道》) • 文者,贯道之器也。(李汉《昌黎先生集序》) • 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文 是文,道是道,文只如吃饭时下饭耳。若以文 贯道,却是把本为末,以末为本,可乎? (《朱子语类》)
崇文抑武
•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李焘《续
资治通鉴長编》)
•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
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 惧也。帝主用心常须谨此。(李焘《续资 治通鉴长编》)
崇文抑武
• 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 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 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 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 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 矜之。”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 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北宋史讲稿(第一讲)剖析

北宋史讲稿(第一讲)剖析
北宋史讲稿(第一讲)
宋史基本史料与研究概况
编年类
《续资治通鉴长编》520卷,南宋李焘据国史、实 录、家传、野记等修撰,淳熙十年(1183)成书, 广征博引,考证异同,保存大量史料,久佚。清 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重编分卷,已佚徽 宗、钦宗两朝以及英宗、神宗、哲宗三朝各一部 分。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南宋李心传撰,高 宗一朝编年史,据国史、日历、文集、碑传等修 撰,约于嘉定元年(1208)成书,保存了南宋初 期及宋金战争史料。
纪传类
《宋史》元脱脱奉敕撰,496卷,至正五年 (1345)成书,主要依据宋朝国史、实录、 日历、时政记等删削增补而成,详于北宋, 略于南宋,南宋后期尤疏略,向以粗疏芜 杂著称,但保存史料丰富。 《宋史翼》40卷,清末陆心源以宋人文集、 史书以及年谱、方志资料,辑补《宋史》 未立传人物,补传781人(附传64人),可 补《宋史》之不足。
笔记类及其他
宋代数百种笔记中,保存着大量史料。著 名的如司马光《涑水纪闻》、陆游《老学 庵笔记》、王明清《挥麈录》、赵昇《朝 野类要》、岳珂《愧郯录》、周密《齐东 野语》和《癸辛杂识》等等,大多记载史 事、典制、见闻、佚事。沈括《梦溪笔谈》 则还有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记载,而洪迈 除《容斋随笔》外,还有记载神怪的《夷 坚志》,其中有反映当时市民生活的社会 史料。
农业和园艺有陈旉《农书》,桐、荔枝、橘、菌、 竹、笋等经济作物
传世的宋人编年谱 谱主有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周敦颐、 朱熹等多种,后人修撰的宋人年谱更多, 其中以清代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为 最著,汇集众多史料为王安石辩诬。
今人编辑史料《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 部分第五册(宋辽金部分)邓广铭主编, 辑录125种著作,全面系统地分类选编最基 本的史料原文,校点注释,信实可据。

02第一讲绪论PPT课件

02第一讲绪论PPT课件
宋代文学
第一讲
宋 代
绪论: 宋代社会与文学概况
文 学 第 一
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前后320年,君王9+9
太太真仁,英神哲徽钦

高孝光宁,理度恭端昺
宋代文学属中古文学第二段
一、宋代的国情与思想
宋 代 文
1、国情: (文官政治) 国情一 崇文抑武的国策
宋室家训:优士、军权、失地 杯酒释兵权:将军闲置

不杀大臣:太祖有誓约,藏于太庙

状元及第,无上光荣:虽将军

逐寇凯旋,献捷太庙,不能相比

官员退休后有劳保、恩荫
冗官冗吏
宋真宗《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一 讲






钱钟书《宋诗选注•序言》:
宋 。
文 学
宋诗在唐诗之后,能够另辟蹊 径,从艺术构思、手法技巧、 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方面创
第 新。
一 讲
宋诗总体成就不如唐诗,但超 过了元明清诗,与唐诗双峰并
学 唐诗多以热烈的感情去感受现实生

活,宋诗多以冷静态度去体察生活。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 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

析透辟。
如苏轼《题西林壁》
二、宋代文学概观
1、宋代文学发达的原因
国策:宋朝统治者崇文抑武,

优待知识分子

文化:多元文化并存, 文化事业、文化学术全面繁荣

宋代文学绪论

宋代文学绪论

宋代文学绪论参考书:《宋代文学思想史》,张毅,中华书局1995《宋元文学史稿》吴祖缃等,北京大学1989《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宋代文学有何特色?原因何在?宋代文学的体裁?一、宋代的文化转型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将唐代后期与宋代称为近代早期阶段,因为“这时的文化直至20世纪初都是中国的典型文化。

”许多在以后的一千年中证明是中国最典型的东西,在唐代后期就已经开始萌芽,而在宋代开始繁荣。

宋是中唐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化的定型期与成熟期,类型的划分较之于单纯的朝代划分更具有文化史的意义。

文学史三古七段的划分,唐中叶——宋为中古期第二段,与中唐以后文学和文化都有联系。

(一)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说。

内藤湖南(1866 -1934 ),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内藤史学”的创始人,日本中国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内藤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一经形成,就会有其文化中心,而这一中心会随着时代的演变而移动。

例如,从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文化,向周围其他民族地区扩散。

周围民族受此影响,文化上“自觉”后,再反过来向中原地区施加影响。

文化中心不仅可以在国内移动,还可能超出国界,向邻国(如朝鲜、日本)转移。

文化中心不仅有地域上的转移,也可能在社会阶层中转移。

例如,他认为,清代文化中心原在士大夫阶层,后来转移到下面的商人,将来也可能转移至工人、农民。

他按每个时代的文化创造力及时代特点把中国史划分为上古、中古(中世)、近世三个时期,以此建立起中国史的新体系,成为内藤对于中国史学领域的新贡献:第一时期:上古时期,由远古到后汉中叶。

上古时期的内容是继承上古发生的文化,完成了向四方扩展的过程。

此时期还可更进一步划分为前、后二期。

前期,中国文化在中国本土上形成并进行充实的时期。

后期,中国文化向边境各民族传播,并向东亚发展的时期(而实际上,此前、后二期往往是复杂交错的)。

中国文化向四方扩展的工作宣告完结时,即为上古时期的终结,即至二世纪的汉末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长编法
昔李仁甫为长编,作木厨 十枚,毎厨作抽替匣二十 枚,毎替以甲子志之。凡 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 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 井然有条,真可为法也。 ——周密《癸辛杂识》后 集《修史法》
28
二、宋史研究的基本材料
1、长编 小注:蘇轍《龍川别志》言:韓通以 親衛戰闕下,敗死。太祖脱甲詣政事
堂,范質見太祖,首陳禪代議。與
2、北宋以后,首先是争夺土地,其次才是农民。
三、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是一切变化的物质基础
21
一、宋代历史再认识
2、时间
●社会史角度的观察 宋初:开国功臣(Founding Elite) 10世纪末:职业官僚(Professional Bureaucratic Elite) 11世纪晚期:地方精英(Local Elite)
5
一、宋代历史再认识
1、空间

西夏
北宋
6
一、宋代历史再认识
1、空间
7
一、宋代历史再认识
1、空间
“Multi-State System”
China among Equals: the Middle Kingdom and its Neighbors, 10th-14th Centuries(1983)
27
二、宋史研究的基本材料
1、长编
臣窃闻司马光之作《资治通鉴》也,先 使僚属采摭异闻,以年月日为丛目;丛 目既成,乃修长编。唐三百年,范祖禹 实掌之。光谓祖禹:“长编宁失于繁, 无失于略。”当时祖禹所修长编,盖六 百余卷,光细删之,止八十卷……臣诚 不自揆度,忘意纂集,虽义例悉用光所 创立,错综铨次皆有依凭,其间抵牾, 要亦不敢自保……顾臣此书,讵可便谓 《续资治通鉴》?姑谓《续资治通鉴长 编》庶几可也。其篇帙或相倍蓗,则长 编之体当然,宁失于繁,犹光志云尔。 ——《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
20
一、宋代历史再认识
2、时间
胡如雷《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变革》(1960) 一、阶级斗争的形势 1、农民起义的口号:指向地主政权——反对地主经济 2、农民起义外,主要是逃避赋税——农民反抗地主
二、地主政权与地主间争夺剩余生产物的斗争形式之演变
【统治阶级内部斗争】 1、宋以前,主要是争夺对农民的直接剥削权;
宋元史
上篇:宋史——中原王朝 下篇:辽夏金元史——北 方民 族及其政权
1
本课安排及要求
上课方式 : 1、讲授 2、材料阅读——史料与研究论著 3、课堂参与、练习,成绩20分 作业方式: 1、历史系——一篇相关课题的研究综述 2、非历史系——针对两本书的述评,上下篇各一本 3、作业成绩——30分 考试方式: 1、闭卷,成绩50分 2、题型——名词解释、论述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叙》
古人好读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 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
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
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7年四月廿六
17
一、宋代历史再认识
2、时间
唐和宋在文化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 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了 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从政治上来说,在 于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1922)
包弼德(Peter K. Bo宋代历史再认识
2、时间
对于唐宋间历史变化的不同理解:
京都学派:文化、政治 东京学派:社会经济 陈寅恪:文化学术 胡如雷:阶级斗争、土地所有制
美国学者:社会、思想文化
24
二、宋史研究的基本材料
起居注 日历 实录 国史
东京学派(历研派)
上古 (古代)
殷周—唐 过渡期:东汉中期—西晋 五胡十六国—唐中期 过渡期:唐中期—五代
中世
宋—清
近世
前期:宋—清 后期:清末民国
清末民国
东京学派:加藤繁、前田直典、西嶋定生、周藤吉之、仁井田陞、 石母田正、池田诚、崛敏一、柳田节子、渡边信一郎 奴隶社会——农奴社会
19
一、宋代历史再认识
2、时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 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1943) 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 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 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退 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 之人物也。 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 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 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 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 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 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 ——《论韩愈》(1954)
传统中国固然具有一个很强的传统来维持以 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要求邻国称臣进贡,但 是另一个传统也不可以忽视,那就是与邻国实际 维持的对等关系。 ——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Two Sons of Heaven : Studies in Sung-Liao Relations)
8
一、宋代历史再认识
的欢迎,除了尊王这一点适合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需
要外,还有一点就是“攘夷”……宋儒关于“尊王攘夷”、“华 夷之辨”大义的发挥,主要集中于他们的《春秋》学。
——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第一章“时代背景”
13
一、宋代历史再认识
1、空间
内政
经济 “国际”空间 思想
统治深度
14
一、宋代历史再认识
22
一、宋代历史再认识
2、时间
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1974, 2002) Robert P. Hymes(韩明士),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1986)
4
一、宋代历史再认识
Mark Elvin(1973) Part Two:The medieval economic revolution The revolution in farming The revolution in water transport The revolution in money and credit The revolution in market structure and urbanization The revolu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hn King Fairbank, Merle Goldman(2006) 4. China’s Greatest Ag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Efflorescence of Material Growth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The Creation of Neo-Confucianism Formation of the Gentry Society
2、时间
960-1127,10-12世纪
15
一、宋代历史再认识
2、时间
1127-1279,12-13世纪
16
一、宋代历史再认识
2、时间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洪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
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
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 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
聚财积谷,寓兵于民,则可以鞭笞四夷,尽复汉唐之故疆;然后制礼
作乐,以文太平。” ——韩琦《答诏问北边事宜疏》(1075)
10
一、宋代历史再认识 ●地缘政治—海洋贸易政策 ●四川、陕西的茶马贸易—战马与贸易
1、空间
●国防压力—国防开支、工商业的增长
——贾志扬(John Chaffee)《宋代与东亚的多国体系及贸易世界》(2009)
11
一、宋代历史再认识
1、空间
“国际”空间 与 思想的变化
仰观于天则二十八舍在焉,俯察于地则九州分野在焉,中观于人则君臣、
父子、夫妇、兄弟、宾客、朋友之位在焉。非二十八舍、九州分野之内, 非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宾客、朋友之位皆外裔也。
——石介《中国论》
自古王者之兴,必有盛德以受天命,或其功泽被于生民,或累世积渐而 成王业,岂偏名于一德哉!……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
北方》(2007)
9
一、宋代历史再认识
1、空间
外部压力 与 政治经济
及元昊始叛„„契丹遂拥兵境上,以邀索周世宗故地,使富弼重为解
之,然后乃已。于是形势大屈,而天下皆悟其为弱证矣。仁宗亦慨然 思欲整治,用弼与范仲淹、韩琦为两府。
——叶适《水心集》卷五《纪纲三》
臣尝窃计,为陛下谋者,必曰:“„„治国之本,当先有富强之术,
1、长编
——《宋史》卷三八八《李燾传》引张栻语
北宋九朝编年史
淳熙(九)[十]年,知遂宁府李焘上言: “臣累次进所为《续资治通鉴长编》,今重 别写进,共九百八十卷,计六百四册,其修 换事总为目一十卷。又缘一百六十八年之事, 分散为九百八十卷之间,文字繁多,本末颇 难立见,略存梗概,庶易检寻,今创为建隆 至靖康《举要》六十八卷,并卷总目共五卷。 已上四种,通计一千六十三卷,六百八十七 册投进者……精力几尽此书。 ——《文献通考》卷一九三《经籍考二十》
时政记
会要
陈高华、陈智超等《中国古代史史料 学》(修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年。
官修史料: 编年——纪传 记注——修撰
25
二、宋史研究的基本材料
编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靖康要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皇朝 编年纲目备要(九朝编年备要)、宋史全文、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宋季 三朝政要…… 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太平治迹统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