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杨家之子杨修在曹操面前机智应对的故事,展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对于文中一些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还需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可能有一定的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文中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3.对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教案。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

3.生字词卡片。

4.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材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古代词汇,进行解释和讲解。

如:“杨修是谁的儿子?”“曹操为什么对杨修刮目相看?”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情节,讨论人物关系,然后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场景。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杨修,你会如何应对曹操的提问?”“家庭教育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导学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导学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导学案
一、课文内容概述
本课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1课,讲述了一个家庭故事。

主要内容是杨老先生有个儿子叫杨头,他在家里总是吃喝玩乐而不务正业。

杨老先生感到很担心,于是找来了智慧的杨修来教导他儿子。

二、阅读要点
1.杨氏家庭情况
2.杨头的懒惰现象
3.杨修的出现及作用
4.教育的重要性
三、重点词汇解析
1.玩乐:指不务正业,轻佻嬉戏的意思。

2.担忧:担心、忧虑的意思。

3.智慧:聪明、有智谋的意思。

4.教导:教育、引导的意思。

四、思考问题
1.为何杨头总是吃喝玩乐而不务正业?
2.杨修是如何教导杨头的?
3.你认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
五、拓展练习
1.试写一段关于家庭教育的故事。

2.思考父母是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你认为孩子应该怎样尊重父母的
教育?
六、教学目标
1.理解杨氏家庭故事的主要内容。

2.掌握相关生词的含义。

3.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
1.总结杨头的问题出在哪里,你认为如何解决?
2.找一段文字,描述你认为成功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以上是《杨氏之子》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深刻领会其中的道理,努力成为受人尊敬的好孩子。

五年级下册第21课猴王出世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第21课猴王出世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案学校备课组长签字:蹲点领导签字:年_____月_____ 日课题21*《猴王出世》课型阅读课型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本周行为训练重点认真倾听我会补充班级五()班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我能认识8个生字,读记“灵通、迸裂、避暑、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脑”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重难点预测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知识链接《西游记》,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巨著,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

全书共一百回,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写孙悟空花果山称王和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写取经的缘由和唐僧的身世;十三至一百回,写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所经历的八十一难。

这部带有童话色彩的神话小说,重点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大胆的、富有反抗性的神话英雄形象,他敢于反抗天宫、地府的统治者,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

他的言行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寄托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理想。

学习过程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一、全情投入我最棒!1.激趣: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2、板书课题、齐读导学目标。

二、专心独学我最行!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熟练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写在书上)。

3、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找出关键语句,用“—”画出来。

4、再读课文,想想猴王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文中的具体词语和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和学法指导:1、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独学,完成自主练习。

2、根据导学案展开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体会。

三、合作探究共成长!1、对子互查独学问题1、2。

2、解决对学疑惑,分享学习收获。

3、暴露群学疑问,组内、组间互学。

4、组长领取任务,组内进行小展示。

(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想象画面等方法展示。

第21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第21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牛心坨九年一贯制学校五年(下)语文导学案课题:古诗三首课时:第 1 课时总第33 课时主备教师:审核教师:检查领导: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活动过程一.理解诗题,认知作者。

1.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

2.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二.自读全诗,读准读通。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秦朝。

汉,汉朝。

关,关塞。

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形容路途遥远。

人,指戍守边疆的士兵。

还,回家。

但.使龙城飞将....在:但,只要。

龙城,地名,指匈奴祭天之处。

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不教.胡马..:教,让。

胡马,胡人的骑兵,指入侵内地的匈奴军队。

阴..度阴山山,山名。

长城北面的内蒙古中部的山脉。

写出诗句大意。

四.领悟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1.秦时明月汉时关读了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补充资料: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作者的朝代——唐朝(618——907)。

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2.万里长征人未还读了这一句,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你又仿佛听到什么?你又有什么感受?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五.总结全文,感情朗读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六.推荐诗作,拓展阅读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作业:背诵古诗、写生字。

疑难反馈:(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2)你还有哪些疑惑?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意见:牛心坨九年一贯制学校五年(下)语文导学案课题:古诗三首课时:第 2 课时总第34课时主备教师:审核教师:检查领导:教学目的: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第21课 《蝉》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21课 《蝉》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21课《蝉》预习导学案1.了解蝉的特征和生命简史,把握蝉的习性,梳理说明思路。

(重点)2.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品味文章既准确又生动的语言。

(重点)3.感受作者人文情怀,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自幼爱好自然,经常观察昆虫和贝类的生活情况。

晚年详细观察栖息于未垦地中的各种昆虫和蜘蛛,于1879—1907年间将研究所得,陆续写出《昆虫记》十卷。

著有《昆虫的故事》(又名《昆虫记》),这部昆虫学著作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二、四部分。

王大文译。

有删改。

《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

《蝉》是一篇事物说明文(科学小品),实质上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

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中国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3.题目解说蝉也叫“知了”,居昆虫纲,同翅目,蝉科。

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

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

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根的汁液。

成虫刺吸植物的汁。

本文以《蝉》为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简单明了。

二、文体知识科学小品文定义:科学小品文,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章。

内容: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

它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的是采用了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

文学是手段,传播科学知识才是其目的。

它短小精悍,资料可靠,数据确凿,玲珑活泼,通俗生动,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富于情趣,引人入胜。

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引资料。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1.杨氏之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1.杨氏之子》
3.考点强化练习:将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说一说从哪里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
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和巩固,遇到难题及时询问解决。
学后反思
我学到的知识或我的疑惑
学法指导
一、自主学习,个性指导
任务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任务2:读题,解题:(“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任务3:引导学生读准停顿: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拓展提升练习:
⑵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课题
21、杨氏之子
执教教师
学生
授课时间
2021年
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重难点预测
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学习流程
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抓住重点句子反复诵读,同桌角色扮演。想象表达。
四、巩固训练,整理提高
1.基础知识练习:
⑴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 杨氏之子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 杨氏之子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故事,讲述了梁国杨家的儿子孔君平聪明机智,善于应对的故事。

课文通过孔君平与杨氏之子之间的对话,展示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方面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理解文言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课文所传达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礼貌待人、聪明才智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文言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领悟课文所传达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2.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五年级下语文导学案21古诗三首_语文s版

五年级下语文导学案21古诗三首_语文s版

第一站——自主学习1.查资料:我了解到的王昌龄、林升和陆游。

2.我能认真阅读古诗,圈画诗中的生字、词,弄清字音,利用工具书或联系诗文明白得难解词的意思。

3.再读古诗,我能认真摸索古诗的要紧内容。

4.默读古诗,我能尝试着明白得诗句的意思,在不明白的地点做上记号,预备上课与老师、同学交流解决。

第二站——挑战自我1.同桌相互检查字词自学情形。

2.我来说说古诗的要紧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站——合作探究一、学习《出塞》。

1.诗题中的“塞”是__________的意思。

看到如此的诗题,你想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诗人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刻词,让你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中“人未还”让你想到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___ ______________,此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题临安邸》。

“暖风熏得游人醉”一句,一个“醉”字使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七律长征
刘好庆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导学难点:学习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准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

2. 制作PPT课件、录音机、歌曲《长征》录音带
导学过程:
预习学案
1.快速读课文,初步感受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说一说学习本文你最想能明白哪些问题?
2. 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本课不认识的生字、词,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3.查字典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等闲逶迤磅礴更喜开颜
4.给带点字注音:岷.山磅.礴.更.喜
5.细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①什么是七律?它有什么特点?②什么是长征?
6.精读课文,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分几段写的?
导学案
一、播放歌曲《长征》导入课题: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学生交流
3.多媒体出示课件:教师简介毛泽东生平及长征的历史背景后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
4.读课题。

二、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
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句意思
1.“红军不怕远征难”,“难”是什么意思?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
2.“万水千山只等闲”,“等闲”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红军把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
3.诗中的“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读后你的心情怎样?“寒”字又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一读这两句。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一句中为何说是“更喜”?喜从何来?
5.“三军过后尽开颜”一句中“三军”指的是哪三军?“尽开颜”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了这一课红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应该向红军学习什么?(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五、想一想: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六、主题学习
阅读主题学习丛书《冲不垮的精神家园》中《走近长征》,阅读要求:
1.在这一部分中,你知道了长征中哪些感人的故事?你最受感动的是哪一个人?说说自己受感动的理由。

2.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举例说说。

3.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有哪些,说说自己受感动的原因。

4.把你觉得写的好的句子和词语积累下来吧,看谁积累得多。

课堂检测
一、给下列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只()等闲一只()苹果磅()礴远征()难
更()喜岷()山千里雪大渡桥横()铁索寒()
飞来横()祸尽()开颜尽()管
二、比一比,再组词
闲()迤()腾()渡()
闷()施()藤()度()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或回答问题
1.《长征》这首诗的作者是(),他是伟大的()、()、()。

这首诗写于()年()月。

诗中叙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情景,表达了红军战士()的精神和()的英雄气概。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句诗中的“细浪”是指();“泥丸”是指()。

诗句的意思是()。

课外拓展:
1. 搜集毛泽东诗词《六盘山》背一背。

2.搜集长征中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21.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五岭腾细浪
乌蒙走泥丸
金沙暖
大渡桥寒
岷山尽开颜
大无畏精神
乐观向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