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理解性默写
《师说》理解性默写

《师说》理解性默写9.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却()由此得出,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大为()。
不同。
2. 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10.《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
批判了(),(),3.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可分为两()的错误态度。
种情况:一是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11.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之为师;二是(),(),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
古代圣人在自身已经很优()。
秀的前提下还不断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人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
大小无关的两句是:(),1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5. 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6.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1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其不善者而改之”。
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标准:(),()。
(),对自身()。
7.韩愈在他的散文名篇《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14.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人之所以愈益圣明是因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是:为他们(),而普通人则相反,是(),()。
因为他们()。
8.《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15.韩愈在《师说》中以(),(),()。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三句明确批判了当时的某些老师其实并未做到他所提提倡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的“传道受业解惑”。
16.韩愈《师说》中的“师”,有独特的内涵,他明确把自己所说的“师”,与一般教浅显知识的启蒙老师区别开来的句子是:(),(),()。
《师说》理解性默写

《师说》理解性默写(一)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 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师说》理解性默写(二)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10、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一致。
《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理解性默写

《师说》理解性默写一、情景默写1.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择师的标准,不应该看身份的高低贵贱,也不应该看年龄的长幼,正面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3.韩愈在《师说》中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其中总结全文,并点明写作《师说》的直接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5.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研究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师说》中对其时耻于研究的征象发出慨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师说》中提出的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_______”,说明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12.《师说》中,韩愈把为子择师和本身耻于从师两种景遇进行对比之后,解释本人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13.《师说》一文,论证思路周密,言语简约活泼,“______,______”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唐心态。
师说 理解性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表明懂得道理,先后不同,专业各异,擅长不同,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师生的辩证关系。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阐述xx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xx教师职责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xx择师标准的句子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韩愈将“_________,_________”的从师风尚与士大夫之类的人耻学于师作对比,进而肯定尊师重道的正确态度。
8.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9.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xx所存也。
10.韩愈认为士大夫之类的人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1.韩愈认为向老师学习,重在学习道理而不应关注老师年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12.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xx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xx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4.韩愈引用古圣人言论“_________,_________”,既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原则。
15.韩愈用来说明写作《师说》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作为寄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16.韩愈在《师说》中将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17.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8.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理解性默写】《师说》理解性默写

《师说》理解性默写第一组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选自《荀子》)第二组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7、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第三组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师说》理解性默写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 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 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 “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 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 中所说“ ____ ,___,____,____, ”,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 象一样,本末倒置,“ _____,_____”。
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2.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致。
12、(大纲全国卷)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 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 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
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
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
是:
,
。
1.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 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 苌弘、师襄、老聃。
8、小学而大 遗,吾未见其 明也。
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以下是关于《师说》的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__。
答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开篇点明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为下文论述从师的必要性奠定基础。
2、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答案:孰能无惑解析:强调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都会有疑惑,从而引出向老师学习的必要性。
3、惑而不从师,________,终不解矣。
答案:其为惑也解析:说明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决。
4、生乎吾前,________,吾从而师之。
答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指出只要对方懂得道理比自己早,就应该向他学习,不论他的年龄大小。
5、生乎吾后,________,吾从而师之。
答案: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解析:与上一句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6、吾师道也,________?答案: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表明自己从师的原则是“师道”,而不是考虑年龄的先后。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师之所存也。
答案:道之所存解析:再次强调从师的关键在于“道”的存在,而不是身份地位和年龄的差异。
8、嗟乎!___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答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要人们没有疑惑实在太难。
9、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答案:犹且从师而问焉解析:将古代圣人的虚心好学与今人的耻于从师进行对比。
10、今之众人,________,而耻学于师。
答案: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解析:指出今人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1、是故圣益圣,________。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答案:愚益愚解析:说明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的原因。
12、爱其子,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惑矣。
《师说》理解性默写

《师说》理解性默写1.(2019年全国Ⅲ卷)《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2.(2019年北京卷)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
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3.(2018年全国Ⅰ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4.(2014年全国大纲卷)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5.韩愈在《师说》的开头郑重提出“”这个中心论题,隐含着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势如风雨骤至,先声夺人。
6.韩愈在《师说》中,从“传道”出发推论从师即是学道,指明择师标准是学道的两句是“,”。
7.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8.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习道,与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9.韩愈在《师说》中,用“, ?”这个反问句说明没有人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
10.韩愈在《师说》中,说明从师与年纪无关,除了“年纪比自己大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的人,还有“,”的人。
11.韩愈在《师说》中,用“,,”三句说明比自己年纪大闻道在自己之先的人,自己要以之为师。
12.韩愈在《师说》中,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择师标准之外的句子是“,”。
13.韩愈在《师说》中,紧扣“解惑”二字,用“,,”三句从不从师的危害的角度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
14.在《师说》中,韩愈用“!!”两个感叹句感慨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15.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当世一般人耻于从师学习的句子是“,,”。
16.韩愈在《师说》中说明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句子是“,,”。
17.韩愈在《师说》中,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产生的截然不同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懂得道理,先后不同,专业各异,擅长不同,从而有力地
论证了师生的辩证关系。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
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
遗,吾未见其明也。
4.阐述师生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陈述教师职责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陈述择师标准的句子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韩愈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从师风尚与士大夫之类的人耻学于师作对比,进而肯定
尊师重道的正确态度。
8.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9.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10.韩愈认为士大夫之类的人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韩愈认为向老师学习,重在学习道理而不应关注老师年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
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4.韩愈引用古圣人言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
学习的原则。
15.韩愈用来说明写作《师说》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作为寄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韩愈在《师说》中将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
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8.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
对自身“则耻师焉”。
19.韩愈之所以赞许李蟠,不仅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因为他具有虚心从师学习
的态度。
20.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1.士大夫之族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诱因,并从
反面与第一段从师学习的原因的论述前后呼应。
22.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3.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
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4.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
25.我们无论学习还是做学问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否则就会变成《师
说》中作者批判的对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否焉。
”
26.作者用慨叹的语气提出士大夫之族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见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___________。
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之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爱其子,_________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_________,惑矣。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
吾未见其明也。
7.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