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合集下载

《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一)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7、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8、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答案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学不可以已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说》理解性默写

《师说》理解性默写

【答案】1.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Hale Waihona Puke 【答案】受、庸、故、犹、授、读、谀、耻、欤
第二部分:【情境默写】
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 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理解性默写
第一部分:【易错字填空】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 )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且从师而问焉; 彼童子之师,( )之书而习其句(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

《师说》理解性默写 附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 附答案

《师说》(1)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二是“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3)韩愈在《师说》明确地指出了老师的职责是“师者,”,同时又提出了对老师与学生关系的看法。

(4)《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2)(6)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在求学过程中应做到及时解惑,体现教师解惑重要性的句子是: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7)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明之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___ _________”,而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所以更加愚笨。

(8)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9)韩愈在《师说》中强调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老师的句子是:“,,。

”(10)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二是“,,。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12)韩愈在《师说》明确地指出了老师的职责是“师者,”,同时又提出了对老师与学生关系的看法。

(1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高中语文之《师说》理解性默写题附答案

高中语文之《师说》理解性默写题附答案

高中语文之《师说》理解性默写题附答案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4.《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5.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6.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
7.《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8.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018年高考)
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8.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重点字:习)。

5《师说》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5《师说》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1.(2018全国Ⅰ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2019北京卷真题)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

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开门见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度,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6.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如果人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最终的后果将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说明了自己择师的标准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除了“年纪比自己大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这一类人,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明学者不管师者年龄大小,而向其专心学道的立场。

9.《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择师准则。

10.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师说》理解性默写(附答案1)

《师说》理解性默写(附答案1)

《师说》理解性默写
2、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4、韩愈在《师说》中慨叹,“,,
,”句子是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

5、《师说》中,“,”句子是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6、韩愈写作《师说》中“”句子是一文的缘由。

7、“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一致。

8、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这就造成
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9、《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
10、《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
,”的错误态度。

《师说》答案
2、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
7
8
9
10、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以下是关于《师说》的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__。

答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开篇点明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为下文论述从师的必要性奠定基础。

2、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答案:孰能无惑解析:强调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都会有疑惑,从而引出向老师学习的必要性。

3、惑而不从师,________,终不解矣。

答案:其为惑也解析:说明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决。

4、生乎吾前,________,吾从而师之。

答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指出只要对方懂得道理比自己早,就应该向他学习,不论他的年龄大小。

5、生乎吾后,________,吾从而师之。

答案: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解析:与上一句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6、吾师道也,________?答案: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表明自己从师的原则是“师道”,而不是考虑年龄的先后。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师之所存也。

答案:道之所存解析:再次强调从师的关键在于“道”的存在,而不是身份地位和年龄的差异。

8、嗟乎!___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答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要人们没有疑惑实在太难。

9、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答案:犹且从师而问焉解析:将古代圣人的虚心好学与今人的耻于从师进行对比。

10、今之众人,________,而耻学于师。

答案: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解析:指出今人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1、是故圣益圣,________。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答案:愚益愚解析:说明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的原因。

12、爱其子,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惑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
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
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
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
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
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
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8、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9、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与《荀子·劝学》篇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的观点是相同的。

10、《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1.《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

12.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13.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4、《师说》中作者交代写作本文的原因的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登高》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
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