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报告
研学旅行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研学旅行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研学旅行作为一种融合教育与旅行的新型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在游览名胜古迹的同时,接受其他学科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随着研学旅行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单位开始组织研学旅行活动。
本研究旨在探讨研学旅行的可行性,为各相关单位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1. 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以在校学生、教师、家长和相关管理单位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探究他们对研学旅行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对研学旅行的需求和期望。
2.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和相关管理单位对研学旅行的认知和态度;通过深度访谈探讨他们对研学旅行的期望和需求,以及对研学旅行的建议和改进建议。
3. 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对研学旅行的认知和态度;(2)研究对象对研学旅行的需求和期望;(3)研究对象对研学旅行的建议和改进建议。
三、研究结果分析1. 研究对象对研学旅行的认知和态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教师、家长和相关管理单位对研学旅行有一定的认知,认为研学旅行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同时,也有一部分研究对象认为研学旅行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时间浪费等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和规范。
2. 研究对象对研学旅行的需求和期望: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研究对象希望研学旅行能够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注重实践与体验,同时也希望能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 研究对象对研学旅行的建议和改进建议: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些对研学旅行的建议和改进建议,如加强安全管理、提高活动质量、增加活动种类、完善活动流程等,以便更好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四、结论与建议1. 结论:通过本研究发现,研学旅行作为一种融合教育与旅行的新型形式,受到了学生、教师、家长和相关管理单位的欢迎和支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总结(4篇)

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总结“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在我看来,旅行的意义在于感受不同的风景,释放心灵,重要的不是身体在路上,匆匆忙忙从一个景点赶往另一个景点,买些纪念品,拍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里,配几句矫揉造作的文字,重要的是让心灵踏上旅途,给自己一个和心灵交流的机会,去感受,去收获成长。
____月的研学旅行,我们来到了重庆。
从此“重庆”于我们而言,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历史或地理概念。
当看到那些经历风霜雨雪依然屹立,无言地记录了这个城市的风雨变迁的古城墙与现代化建筑比肩而立,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古与今的碰撞,感受到这座古城,历经世事沧桑,却依旧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走进“渣滓洞”、“白公馆”,站在这片曾经被同胞的鲜血浸染过的土地上,“小萝卜头”的故事、江姐的故事,这些不再只是历史书上毫无温度的文字,当看到那些根据当时的真实场景还原的雕像,感受他们的愤慨与无助时,当一张张照片上的景象直击内心深处时,当看到那些锈迹斑斑的曾沾染同胞的鲜血、沾染无数罪恶的军刀时,内心的震撼,发自内心的愤怒,是无论看过多少文字都无法感受到的。
我们真正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绝不是一句笑谈;我们真正意识到“有国才有家”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真正意识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真正意识到作为祖国未来主人的我们,要发愤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研学旅行不只是一种形式,更应该是我们成长的一次给予,我们在路上,在学习,在成长。
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总结(二)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要求,实现活动育人的目的,让学生能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通过研中学、学中研、研中思、思中行,研学并举,知行合一,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体验劳动成果和学习劳模精神,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根据县教育局有关要求和学校安排,____年____月____日,我校组织开展了研学旅行活动,高二(1)、高二(2)、高二(11)班176名同学在陈力副校长和罗永华、宋春峰、刘志清、吕辉、王靖老师带领下,赴金鸡沙家玉林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研学旅行调查报告(优秀10篇)

研学旅行调查报告(优秀10篇)曲阜研学旅行报告篇一我们的一年级期末考试考完了,于是我们小队组织赴崇文塔开展“感知千年国学文化,领略三秦非遗风光”的研学旅行活动。
因为我妈妈怀小宝宝了,所以让我哥哥带我去的,早上八点钟,我们在学校门口集合等车。
上车后郭子康发给我们一些我吃的,我们就吃了起来,一会儿就到崇文塔了,开始了我们的研学之旅。
我们先去了博物馆参观,讲解员阿姨给我们讲了崇文塔的由来,对我印象最深的是院子里放的缸,讲解员阿姨问我们这个缸的作用是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但是没有人答对,讲解员阿姨只好公布答案,这个缸其实是用来盛灭火的水。
然后,我们又去了国学馆,讲解员阿姨给我们讲了老子、孔子的故事。
接着,我们去了秦腔馆,了解了秦腔的。
历史和艺术魅力,最后,我们还去了陕商文化馆,了解陕西商人的故事。
我们逛完博物馆,我们又去捏陶泥,我用陶泥捏了好几次还是没捏好,最后,是老师帮忙才弄好的。
捏完陶泥我们又去画马勺,老师对我们说,马勺是用来给马喂水的。
我们画完了马勺,又去学习,了腰鼓,老师教我们了四个八拍,开始是慢慢的,后来就变快了。
学习完了腰鼓,崇文塔研学之旅就这样结束了。
曲阜研学旅行报告篇二期盼已久的暑假到来了,随之学校组织的研学之旅也开始了。
这是我第一次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独自一个人出远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研学之旅。
第一天我们去了西安有名的海洋馆。
在那里我们看见了各种各样的鱼儿和海豚、海狮、海象的表演。
我们还看了《驼铃传奇》秀,从《驼铃传奇》秀里我知道了那时人们追寻驼队丝绸之路的危险。
第二天,上午我们便去了半坡遗址,了解了半坡人的一些打猎工具,吃饭时用的罐子,一些美丽的花纹和半坡人怎样织布的过程。
下午我们制作了一种叫“埙”的乐器,我们在听老师讲时觉得很简单,可是当我们操作起来时就感觉很难。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说时容易,做时难。
第三天,上午我们去参观了梦寐以求的西北工业大学,老师还带我们做了一个飞机模型。
研学旅行调研报告

研学旅行调研报告
《研学旅行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学校和家长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研学旅行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
二、调研内容
1. 研学旅行的目的和意义
2. 研学旅行的实施情况
3. 学校和家长对研学旅行的态度
4. 学生的研学旅行体验和感受
5. 研学旅行的效果评估
三、调研结果
1. 研学旅行的目的和意义:大部分学校和家长认为研学旅行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其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2. 研学旅行的实施情况:研学旅行在一些学校得到了较好的实施,但也有一些学校面临资金和时间等方面的困难。
3. 学校和家长对研学旅行的态度:大部分学校和家长对研学旅行持积极态度,认为其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4. 学生的研学旅行体验和感受:学生们普遍对研学旅行感到兴奋和期待,但也有一些学生对行程安排和班级戏码感到不满。
5. 研学旅行的效果评估:学校和家长普遍认为研学旅行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但也需要更好地评估其实际效果。
四、调研建议
1. 加强学校和家长对研学旅行的理解和支持,积极营造有利于研学旅行发展的环境。
2. 加大对研学旅行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学生和家长了解其意义和价值。
3. 不断优化研学旅行的行程安排和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总之,研学旅行是一种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共同推动研学旅行的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研学旅行介绍报告 -两篇(17)

目录
CONTENTS
1 研学概述
Click here to add your text here
2 目的意义
Click here to add your text here
3 行程安排
Click here to add your text here
4 注意事项
Click here to add your text here
学在旅途乐在其中研学旅行报告
study travel report study travel report study travel report study travel report study travel report
宣讲人:某某某 时间:20XX.XX
目 01
录
02
03
04
研学概述 目的意义 行程安排 注意事项
目的意义
Click here to add your text here
活动目的
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 人民的热爱之情;
活动目的
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 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活动意义
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 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 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演示完毕感谢您的观看
可以在下列情况使用
个人学习、研究。 拷贝模板中的内容用于其它幻灯片母版中使用。
不可以在以下情况使用
行程安排
Click here to add your text here
第一项
输入相应地点,与景点简介。输入相应地点, 与景点简介。输入相应地点,与景点简介。
研学旅行的实训报告心得

一、前言时光荏苒,转眼间,为期一周的研学旅行实训已经落下帷幕。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深入了解了研学旅行的内涵和意义,通过实地参观、实践操作、互动交流等方式,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训的心得体会。
二、实训内容与过程1. 实地参观在实训期间,我们参观了多个研学旅行基地,如江口镇东大村、木雕工厂、科技馆、博物馆等。
通过实地参观,我们了解了研学旅行的背景、意义以及实施过程。
(1)江口镇东大村:东大村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东大古厝的建筑背景及历史意义,感受到了南洋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
(2)木雕工厂: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木雕工艺的流程,参观了木雕工厂及成品展厅,见证了木头如何经过技术师傅的精雕细琢,成为一件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3)科技馆:科技馆中五花八门的电子产品激发了我们的求知欲,我们观摩学习了各种机器的原理,开阔了视野。
(4)博物馆:博物馆承载了莆田上千年的历史及人物传记,我们在导游的引导下,认真学习,细细观摩。
2. 实践操作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参与了研学旅行活动的策划、实施和总结。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了以下任务:(1)制定研学旅行方案:根据研学旅行基地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行程安排、活动内容等。
(2)编写研学旅行手册:将研学旅行基地的历史文化、科技知识、自然景观等内容整理成册,方便学生了解。
(3)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研学旅行基地,开展互动游戏、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撰写研学旅行总结报告:对研学旅行活动进行总结,分析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 互动交流在实训期间,我们与研学旅行基地的工作人员、导游、实习生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通过交流,我们了解了研学旅行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从业者对研学旅行的看法。
三、心得体会1. 提升专业技能通过这次实训,我对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研学旅行活动的策划、实施和总结等技能。
黄河研学旅行活动报告

黄河研学旅行活动报告概述本次黄河研学旅行活动是由我们学校组织的一项实践教学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于黄河文化的了解与感受。
通过参观实地,亲身体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黄河的起源、流域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文化。
活动内容1. 参观黄河源我们首先来到了黄河的发源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站在源头,我们看到清澈的水流迅猛而奔腾,令人感叹黄河的巨大力量。
导游向我们解释了黄河的起源和形成过程,让我们对黄河的源头有了深刻认识。
2. 考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我们接下来前往陕西省的黄河流域,参观了一些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
这些地方给我们展示了黄河流域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多样的生物群落。
我们看到了稀有的候鸟迁徙,了解了湿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黄河流域的地表水资源稀缺的现状,这让我们更加珍惜水资源。
3. 探索黄河文化我们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壶口瀑布一带参观了多个历史古迹,如游牧民族的石刻、明代的古城墙等。
这些文化遗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黄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考察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4. 交流学习在活动中我们还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民间文化。
这些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黄河流域的人民和他们与黄河的紧密联系。
活动收获通过这次研学旅行活动,我们收获了很多知识与体验:1. 对黄河的了解深入了:我们对黄河的起源、流域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2. 提高了环保意识:通过探访黄河流域的湿地和自然保护区,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会了珍惜水资源和生态资源。
3. 感受了文化的魅力:参观了黄河流域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我们更加热爱和自豪黄河文化,对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感受。
4. 交流学习的机会: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了黄河流域人民的生活与习俗,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我们的交际能力。
体会与感想通过这次研学旅行活动,我对黄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研学旅行调查报告

研学旅行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及背景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研学旅行在不同群体中的认知度和应用情况,以及研学旅行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研学旅行指的是通过旅行方式,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包括文化、历史、地理、生态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社交、领导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技能学习。
二、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和旅行社代表,以全国多个地区为样本。
三、调查结果(一)研学旅行的认知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群体对研学旅行的认知度相较于其他群体偏低,只有43.6%的学生表示有一定了解。
家长、教师和旅行社代表的认知度分别为62.3%、84.5%和89.2%。
(二)研学旅行的应用情况从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来看,有58.7%的学生表示曾经参加过研学旅行,而家长、教师和旅行社代表的情况为78.9%、91.2%和96.4%。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群体有较大的参与研学旅行的需求。
(三)研学旅行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参加研学旅行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
学生认为参加研学旅行可以拓展眼界(67.8%)、提高学习兴趣(58.4%)、培养团队协作能力(51.7%)等。
家长则认为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让孩子体验不同的学习环境(54.8%)和增进与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43.6%)。
教师和旅行社代表则认为,研学旅行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59.3%和84.2%)和领导力培养(34.9%和47.5%)。
(四)研学旅行的发展趋势从调查结果来看,未来研学旅行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学生群体参与研学旅行的需求明显提高(83.7%的学生希望参加),而家长、教师和旅行社代表均认为未来研学旅行市场前景广阔。
同时,研学旅行的出游方式、目的地和内容也呈现出多样化、高品质的向趋势,提高了旅行体验。
四、结论(一)研学旅行已成为一种受关注且广泛应用的学习方式,但学生对其的认知度需要提高。
(二)研学旅行对学生的教育价值较大,需要进一步鼓励和推广。
(三)未来研学旅行市场发展潜力大,可以开展多样化、高品质的研学旅行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公岛研学旅行报告
我们同学一行在老师的带领下,乘船来到了刘公岛,开始了我们的刘公岛研学旅行之旅。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老师为我们请了专业导游,为我们介绍刘公岛以及它的历史故事。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湾内,距威海市区2.1海里,东西长4.08公里,南北最宽处1.5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最高点旗顶山海拔153.5米,2010年,刘公岛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 级景区。
刘公岛地势北高南低,北部直立陡峭,南部平缓绵延,因地势扼海防之要,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就座落于这座小岛之上。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是一处遗址类博物馆,以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等清代建筑为主体,真实再现了当年北洋水师及甲午战争的历史原貌,先后被公布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近些年来,这里游人如织,多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而来,有着爱国情怀的人们,来实地体验一下当年那段不堪的历史。
我们首先来到了中日甲午海战馆,馆里陈列了当年的海战的一些用品或缩影图片,还有一些战舰的碎片,电影墙上播放着海战的电影片断,一幕幕惨烈的场景让人不忍直视,让我们这些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无法想象战争的残酷。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日本早已觊觎中国的财富,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经历了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等战役,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
李鸿章在清政府的指令下,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让中国失去了附属国-朝鲜,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等等不平等条款,条条让爱国的中国人顿足捶胸。
是清政府的昏庸无能,贪污腐化,克扣军费,让亿万中国子民葬身海底,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停驻在港湾内的定远舰是按原貌复制再现的清末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它见证了炮火连天的过去,新的油漆掩盖了它斑驳的身躯,却抹不去它的血泪历史,今天它伫立在这里,时刻提醒国人,奋发图强,勿忘国耻。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
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