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丧葬制度的分析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中的丧葬文化

红楼梦中的丧葬文化

红楼梦中的丧葬文化
红楼梦中的丧葬文化主要描绘了清朝时期的殡葬习俗。

在清朝,土葬是最常见的丧葬方式,人们认为身体受之于父母,不能毁伤。

整个丧葬仪式大致可以分为殓、殡、葬三个阶段。

殓指的是人死后装入棺材中;殡指的是检验而未下葬的阶段,包括哭灵、哭俑、供祭等仪式;葬则是将死者入土为安。

在红楼梦中,不同身份的人在丧葬方面也有所区别。

例如,贾母、贾敬、秦可卿等主子人物的丧仪相对繁琐复杂,尤三姐作为丫鬟,其丧仪则相对简单。

此外,在红楼梦葬礼中还有一些特定的习俗和细节,如入殓时必须择吉日而行,哭俑等仪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的来说,红楼梦中的丧葬文化描绘了清朝时期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及其影响,同时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生死和伦理的认知。

红楼中的丧葬文化

红楼中的丧葬文化

红楼中的丧葬文化题记:《寄生草》中“赤条条来云无牵挂”写出人生旅程的开始与归宿,只是生命中的过客,正如诗中写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但人生的最终过程远没有诗中所言那样浪漫。

做为体制已见分晓最宠的人物,秦可卿之死早说不甚光彩,但其殡葬过程却极尽奢华。

此时的贾家也是事业顶峰之时,且贾敬又不在家中理事,故贾珍为了自己心爱的情人办了一个极及奢华的葬礼,其规格之高排场之大,自是贾氏宗人所无法比拟的,正可谓高端大气上档次,尽显土豪本色:“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

”且看:一面吩咐去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推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

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以免亡者之罪;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

然后停灵于会芳园中,灵前另有五十众高僧、五十众高道,对坛按七作好事。

而棺材板更是上好的樯木“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

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

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

你若要,就抬来罢了。

”又要里子还要面子,在内府更是极尽人力办丧事,且将阿凤请来,尤氏不知跑路到哪里去了。

阿凤如何招呼是看单下菜的,贾珍如何奢华,自然内部是高调到极的,集中优势资源办大事:“这二十个分作两班,一班十个,每日在里头单管人客来往倒茶,别的事不用他们管。

这二十个也分作两班,每日单管本家亲戚茶饭,别的事也不用他们管。

这四十个人也分作两班,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茶供饭,随起举哀,别的事也不与他们相干。

这四个人单在内茶房收管杯碟茶器,若少一件,便叫他四个人描赔。

这四个人单管酒饭器皿,少一件,也是他四个人描赔。

这八个人单管监收祭礼。

这八个人单管各处灯油、蜡烛、纸札,我总支了来,交与你八个,然后按我的定数再往各处去分派。

这三十个每日轮流各处上夜,照管门户,监察火烛,打扫地方。

红楼梦丧葬流程

红楼梦丧葬流程

红楼梦丧葬流程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中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情感纠葛,还展示了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丧葬礼仪。

下面将以红楼梦中的丧葬流程为题,向读者介绍其中的细节内容。

丧葬在古代中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它不仅仅是为了安葬亡者,更是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敬意。

红楼梦中,贾府是一个大户人家,因此在丧葬流程上也有着许多独特的习俗。

丧葬仪式通常会在逝者过世后的第三日举行。

在这一天,贾府的亲朋好友、仆人和佣人们都会前来吊唁。

为了迎接吊唁的人群,贾府会特意摆放一些菜肴和饮品,供大家慰问和安慰。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贾府内外都会张灯结彩,以示悼念和庄重。

接下来是丧葬仪式的正式开始。

首先,逝者的遗体会被安放在一座豪华的丧棺中,丧棺上会摆放着逝者生前所爱的物品,以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然后,丧棺会由众人抬出贾府,并由专人负责引导前往墓地的行进路线。

在前进的过程中,亲朋好友会高唱挽歌,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离别之情。

到达墓地后,逝者的遗体会被安葬在一座庄重的墓穴中。

墓穴通常由石头或者土堆构成,并在上面树立一块墓碑,上面刻有逝者的姓名和生平事迹。

贾府为了纪念逝者,还会在墓地周围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并定期对墓地进行打理,以示对逝者的关怀和思念。

丧葬仪式结束后,贾府会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以祈求逝者在来世能够得到安宁和幸福。

仪式中,贾府的子孙们会按照先祖的遗愿,摆放各种供品和祭品,并点燃香烛,向逝者的灵魂致以最真诚的敬意。

红楼梦丧葬流程的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了古代丧葬仪式的庄严和肃穆。

贾府作为一个大户人家,对于丧葬礼仪更加注重细节和庄重。

整个流程从迎接吊唁、抬棺出贾府、行进至墓地、安葬、祭祀等环节,无不展现了贾府对逝者的尊重和追思之情。

通过红楼梦中的丧葬流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丧葬仪式的独特之处,还能体会到人们对逝者的哀思和思念之情。

这些传统的仪式和礼仪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被人们所尊重和传承。

关于红楼梦丧葬制度的分析

关于红楼梦丧葬制度的分析

关于红楼梦丧葬制度的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描绘了贾府与荣府两大豪门家族的兴衰与人生百态。

其中,丧葬制度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之一、通过对红楼梦中的丧葬制度的描写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丧葬文化和社会观念。

首先,红楼梦中的丧葬制度体现了尊重祖先的重要性。

在红楼梦中,贾母、太太等家族长辈的丧葬仪式被赋予了极高的礼仪性,需要准备丰富的财富和人力资源。

这一点可以从王熙凤在贾母去世后的安排中看出,她亲自监督了准备丧葬物品的过程,确保每个物品的质量和价格都是合适的。

可以看出,丧葬制度在红楼梦中被视为一种传统,必须得到严肃对待和遵守。

其次,红楼梦中的丧葬制度反映了社会等级和身份的差异。

贾府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世家,对于丧葬制度给予了特别的重视。

不同的人在丧葬仪式上所扮演的角色都有严格的规定,如家族长辈要穿着孝服,孝子要负责祭祀等等。

这些举动都使得丧葬制度成为贾府社会等级和身份的一种象征性表现。

再次,红楼梦中的丧葬制度揭示了人们对生死和命运的思考。

在红楼梦中,人们对死亡的观念是虚幻和悲伤的。

每次有人去世,贾府中都会发生一连串的悲伤和痛苦的事情。

从这方面来看,丧葬制度不仅是对死者的一种告别仪式,也是对生者的一种警示和反思。

最后,红楼梦中的丧葬制度还展示了贾府对于丧葬的豪华和奢华追求。

在红楼梦中,每次丧葬仪式都需要大量的金钱与物力资源,比如供奉神主所用的金玉珠宝、百斤重的纸钱等等。

这种奢华的丧葬制度一方面反映了贾府有钱有势的地位和对于尊贵身份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风气的浮华和虚伪。

红楼梦中的丧葬制度充分展现了古代中国的丧葬文化和社会观念。

它不仅仅是对逝者的一种告别仪式,更是对生者的一种教育和警示。

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文化中对始终尊重祖先、注重传统文化和礼仪的重视。

同时,对于贾府的丧葬制度还体现了社会等级和身份差异,以及对奢华和虚荣的追求。

这方面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不公平和浮华。

红楼梦丧葬流程

红楼梦丧葬流程

红楼梦丧葬流程在《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丧葬仪式占据了一定的篇幅。

这些仪式既是对逝者的最后送别,也是对生者的警醒和思考。

本文将以红楼梦中丧葬流程为主题,详细讲述其中的环节和意义。

第一章丧葬前的准备工作在红楼梦中,丧葬仪式的前期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首先是通知亲友,准备丧事所需的各种物品。

丧葬仪式的规模大小和地位有关,富贵之家的丧葬仪式往往更加隆重。

在《红楼梦》中,贾府的丧葬仪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其次是准备所需的服饰和道具,包括哭丧服、棺木等。

这些准备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章丧家的礼仪丧家的礼仪是丧葬仪式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红楼梦中,贾府的丧家礼仪非常庄重隆重。

首先是守灵,亲友们会轮流守灵,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其次是守灵期间的祭奠和祈福,亲友们会为逝者祈福,祈求其在来世得到安宁和幸福。

最后是告别仪式,亲友们会为逝者送行,表达对其的思念和哀悼。

第三章丧葬仪式的进行丧葬仪式是整个丧事过程中最为庄重和庄重的环节。

在红楼梦中,贾府的丧葬仪式被描绘得极为详细和精细。

首先是抬棺入殓,亲友们会将逝者的遗体放入棺木中,并抬到丧车上。

其次是送葬队伍的组织,亲友们会排成长队,随着丧车缓缓前行。

最后是火化和安葬,亲友们会将棺木送到火葬场,进行火化,并将骨灰收藏起来,进行安葬。

第四章丧葬后的仪式和习俗丧葬仪式结束后,还有一些仪式和习俗需要进行。

首先是丧期的守制,亲友们会在一定的时间内遵守丧期的守制,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其次是追思会和祭祀,亲友们会在一定的时间内组织追思会和祭祀活动,以纪念逝者的生平和贡献。

最后是丧葬后的安抚和慰问,亲友们会对丧家进行慰问和安抚,以帮助他们渡过丧亲之痛。

第五章丧葬仪式的意义和价值丧葬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最后送别,也是对生者的警醒和思考。

在红楼梦中,丧葬仪式的描写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思考。

它提醒人们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促使人们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

同时,丧葬仪式也是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展示了人们对生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

真假之际从丧葬仪式看《红楼梦》的礼学内蕴

真假之际从丧葬仪式看《红楼梦》的礼学内蕴

40 |《曹雪芹研究》2021年第1期真假之际:从丧葬仪式看《红楼梦》的礼学内蕴钟艳艳【提要】对丧礼的描写是《红楼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秦可卿、贾敬、贾母之丧是 曹雪芹描写丧礼的重要部分,经由此,作者不仅刻画出贾府中人在情与礼两个层面维 持的表面平衡,还较为写实地勾勒出明末清初的丧礼实况。

通过追溯儒家“制礼作乐”的原始意义,梳理明末清初三教合流的文化生态和“礼”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呈现 可以发现,《红楼梦》对“礼”的态度,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批判,而是有着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丧礼三教合流情与礼真与假自五四反礼教情绪蔓延以来,现实主义社会学的批判解读模式就将反礼教视为 《红楼梦》的主题性思想。

2〇世纪70年代的“评红运动”中又有学者出于阶级分析立 场,将《红楼梦》视为曹雪芹反儒家、批判封建专制的表达,曹雪芹甚至被认定为“反儒 作家”。

80年代后,以情、礼对抗凸显曹雪芹对情欲的重视与肯定成为红学研究的代 表性思潮之一①。

余英时先生即将《红楼梦》主旨定位为“情”与“礼”的对抗,认为其 主题是描述“真情必定要被假伦理假道德所扼杀”②的残酷现实。

实质上,《红楼梦》寄 托了曹雪芹重视孝道、礼义的思想,表现出较强的崇礼黜理倾向。

反理学并非反儒学,曹雪芹讽刺的封建礼制也并非只是单纯地批判礼法,而是希望通过“礼”来沟通古老的 情、理世界。

本文试以其对丧礼的描写来对此进行说明。

①参见陈维昭《红学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②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真假之际:从丧葬仪式看《红楼梦》的礼学内蕴41一缘情:丧礼的本质功能《红楼梦》描述了大小十余次丧礼,这构成了由人物、器物、事件共同搭建的完整仪式流程。

许多红学研究者也注意到了丧礼描写的民俗学价值和叙事美学意义,但对于丧礼的本质功能多有忽略。

周公制礼作乐及孔子对“礼”的强调,使得礼不仅在观念上更在事实上取得了绝对的合法性。

红楼梦三次葬礼感悟800字

红楼梦三次葬礼感悟800字

红楼梦三次葬礼感悟800字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的小说,它中蕴含了许许多多的思想,文化和历史背景。

其中三次葬礼给了我非常深刻的感悟。

第一次葬礼是湘云的母亲,红玉的婶婶的葬礼。

这次葬礼让我感受到了冷漠的心态。

虽然这是一个普通人家的葬礼,但是红楼中为什么要把这次葬礼写进去呢?让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中的人们是怎么描述这次葬礼的:“吴道子虽是不等之辈,然居然笑着和银钩棒前两个抬杠腰的挑夫谈笑,这让人深感到他的冷漠。

”“……街上人来人往,仍旧那般热闹。

”这里的人们和事情的发展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相,那就是,人们在生活中会面对着很多的不幸,但是却很容易变得冷漠,对于不幸的事情变得麻木。

这种冷漠的态度,让我深刻地反思了现代人的生活中可能也会出现这样的冷漠心态。

第二次葬礼是秦可卿的葬礼,这里让我感受到的是“贾府式”的繁华。

这是一场有着文化、政治和社交因素交织的葬礼,可以说是整个红楼梦中的一个高潮。

葬礼上除了自家人,还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朋友,贵族和趁机摇旗吶喊的小人物。

在整个葬礼过程中,对各种礼仪和仪式的描述极为清晰生动,每一步都有其独特的含义,体现了尊敬和对逝去者的尊重。

除此之外,整个葬礼场面的繁华盛大,那气魄宏伟的场景,那人来人往的景象都给人一种繁华的感觉。

这种氛围,让我想到现今商业繁华的大都市,很多的人都在为自己的身份地位,名誉来奋斗,徒增烦恼,而生命却短暂如流星,有时候我们为了追求无意义的事物,忘了生命的真谛,难道不是几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吗?所以在这里,我想对自己说,要珍惜生命,不要为无谓之物献身!第三次葬礼是贾母的葬礼,这里让我感受到的是对生命的执着。

贾母这个人物在整个红楼梦中都是一个非常活泼好动的老人,可是她在这里却因为病去了万籁无声。

贾母去世对于贾府的影响极大,但是,这个大家族还是坚定的完成了贾母的后事。

整个葬礼过程中,每个细节都代表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慨,人们用最真挚的心情,送了一个老人的人生在最后一个户外舞台。

这次葬礼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那一段,颦儿一手端着雪菜肉丝,一手捧着白芙蓉,缓缓走进了坛前,低着头,吞吞吐吐的一步一步地走到蓝幕后,似乎说:别人都不舍她,又怎么忍心驱逐她离开呢?这里,颦儿送的不仅是一碗雪菜肉丝,还有她对贾母这个活泼好动的老人的深深怀念。

红楼梦舞台剧花葬的解析和感悟

红楼梦舞台剧花葬的解析和感悟

红楼梦舞台剧花葬的解析和感悟《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曾经被改编成多种形式的剧场作品。

其中,舞台剧《红楼梦》中的花葬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将对这一场景进行解析和感悟。

花葬是《红楼梦》中的一项独特的葬礼仪式,发生在贾府的草堂。

这个场景的意象丰富而隐喻深刻,通过将人物的内心情感与花葬仪式相结合,使故事更加生动有力。

首先,花葬场景让观众窥见了贾府的草堂,这个原本是贾府宴会和娱乐的场所,却在花葬时变得凄凉和寂寞。

这种对比的落差,表现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使观众感受到贾府盛衰的转折点。

其次,花葬场景通过花朵的凋谢、飘落和化为尘土,暗示了人物命运的无常和无奈。

尤其是花葬中贾宝玉播撒的花瓣飘落一地,悲伤的氛围油然而生。

人们的一生如同花朵一样,绚烂一瞬间后就注定要离开这个世界,这种情感触动着每个观众的内心深处。

再次,花葬场景中人物的表演和对白更是充满了哲理和指导意义。

例如,贾母在花葬场上表达了对死者的哀思和对生命的思考。

她说:“死亡跟我们活着一样,都是一种状态,愿他自由地长眠,不再受这尘世的烦恼。

”这句话道出了生与死、尘世和超脱的意义,使观众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最后,花葬场景还通过舞台美术和灯光效果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冲击和审美的享受。

舞台上铺满花瓣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节奏明快的音乐和灯光的变幻,让观众陶醉其中。

在观看《红楼梦》舞台剧花葬场景时,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故事情节的推动和人物命运的转折,还可以在思想和审美上得到启迪。

花葬场景通过丰富的意象、深刻的隐喻、真实的人物画面以及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使观众深入思考生死、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脆弱。

总而言之,《红楼梦》舞台剧中的花葬场景是一次令人难忘的艺术享受和人生思考的契机。

在观看这样的场景时,观众除了能够欣赏精彩的视听盛宴,还能从中获得人生的触动和启示。

这是一次文学与戏剧相结合的独特体验,也是对观众内心情感和思考的一次重要刺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与中国古代丧葬制度
鲍媛媛《红楼梦》是一部名垂青史、卓立千古的不朽名著,也是一部中国风俗、礼制的百科全书。

在众多的鉴赏家中,鲁迅先生曾说过:“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先有可卿自经;秦钟夭逝,自又中父妾厌胜之术,几死;继以金钏投井;尤二姐吞金;而所爱之侍儿晴雯又被遣,随殁。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中国小说史略》)其意乃是说《红楼梦》中描写了许多死亡现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楼梦》正是一部悲剧作品,而其悲情的渲染,必与丧葬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书中描写的死亡者,有贾瑞、金钏、晴雯、瑞珠、司棋,鸳鸯妹妹、潘又安、元妃、迎春、吴贵妃,周贵妃、鸳鸯、尤二姐、尤三姐、李守忠,缮国公夫人、张金哥、李守备子、石呆子、冯渊,张三、何三、林如诲、贾敏、林黛玉,秦可卿、秦钟、秦邦业、鲍二家的、贾敬,多诨虫、夏金桂、卫若兰、赵姨娘、王熙凤,香菱、贾雨村夫人、贾母、老太妃、赵国基,菂官、王子腾、妙玉、妙玉师傅、袭人娘,尤老娘、鸳鸯父、鸳鸯母。

这些死亡者中多数是被害夭亡,真正寿终正寝的人不多。

人死了就要办丧亊,书中办丧有明写也有暗写,有正写也有反写的,更有侧面写的,有浓墨重彩写的,如秦氏、贾敬、贾母的丧亊;也有三言两语,费笔墨不多的描写,例如尤二姐、黛玉、贾瑞、元妃、迎春的丧亊;有的只是几笔代过的描写,如晴雯、赵国基、夏金桂、金钏等人的丧亊。

中国丧葬是有许多规定的,通常称之为丧礼,从《仪礼》、《礼记》、《朱子家礼》中形成一套严密的丧葬制度。

中囯的丧葬仪典十分复杂、烦琐,我们从《红楼梦》中可见一斑。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

无论是埋葬制度还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

这种丧葬制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中许多内容由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
民间相沿成俗,反映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化小说,丧葬文化构成了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三回至第十五回的秦可卿之丧,不仅突出了王熙凤精明强干的性格,而且从作品的整个艺术结构来看,贾府之盛的最高点正是可卿之丧(另一为元妃省亲)。

因此,可卿之丧为整个小说情节的发展奠定了一个牢固而坚实的基础。

小说第十三回写秦氏之丧时,就有“大明宫掌宫内监”戴权,坐了大轿,打道鸣锣,亲自上祭。

送殡时,有镇国公、理国公等六家,并着重描述了“四王”中的北静王亲来吊孝,大殡结束时,寥寥数语,写尽了贾府富贵景象:“外面,贾珍款待一应亲友,……从公、侯、伯、子、男,一畦一畦的,散至未末,方散尽了。

里面的堂客,皆是凤姐接待,先从诰命散起,也到未正上下,方散完了。

”以上可见贾家攀龙附凤的态势及显赫的政治地位。

这样,小说凭借丧葬描写,以贾府为中心渐次展开了一张上自皇宫下至黎民的巨幅世俗画卷,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红楼梦》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在小说规定的情境中,以丧葬为话题广泛而深入地展示了丧葬文化的丰富内容,如繁缛的丧仪;丧服和守制;特殊葬式、葬俗及各式明器等等。

中国古代传统的丧服有五种形式,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合称“五服”。

这五种服装质地、形式和做工各不相同。

使用何种丧服,取决于同死者的亲缘关系的远近。

在第一百一十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王凤姐力诎失人心》中写道贾母死后,“孝棚高起,大门前的牌楼立时竖起,上下人等登时成服”。

这里的“成服”即是在大殓之后,亲属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的远近,穿戴不同的丧服。

古代丧礼还要求,有孝在身的人日常生活一切从简,遵守居丧的制度,称为“守制”。

在小说第二回中就谈到林黛玉为母守制。

第十三回内监戴权答应给贾珍之子捐个五品龙禁尉后,贾珍表示感谢说:“待服满,亲带小犬到府叩谢。

”据《清朝通典·礼凶二·服制》载:“齐衰不杖期:祖为嫡孙,父母为嫡长子及众子,父母为嫡长子妻……”据此,可考证贾珍为秦可卿服的是齐衰不杖期,服期为一年。

特殊葬式、葬俗及各式明器“火葬”这一特殊葬式,其普遍施行虽与佛教的输入有关,但其流行更有经济上的原因。

在小说中,丫头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含恨而死后,王夫人闻言传命:“即刻送往外头焚化了罢。

”于是晴雯被立刻入殓,抬到城外化人场去了。

晴雯身后的“焚化”厄运,表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卑贱命运,凸显了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

小说中亦表现了“殉葬”这一恶俗。

由于历代各阶级的反对,殉葬日益衰落,然而史不绝书。

明时《朝鲜李朝实录》就记载了成祖死后宫人殉葬的悲惨情景。

在《红楼梦》中,丫头鸳鸯一生忠于贾母。

贾母死后,她为了“免受折磨”便上吊随老太太去了。

鸳鸯的殉葬,实为对贾母的“愚忠”之举。

小说中还提到了“明器”,它是指人死后,用竹、木、陶、石、纸等制作的一些随葬的象征性器物。

在第十四回秦可卿死后,贾珍请凤姐来西府管理内事,凤姐分派众人:“……这八个单管各处灯油、蜡烛、纸扎。

”“纸扎”即纸糊的车马、楼库等焚烧的明器。

综上所述,《红楼梦》一书中所涉及的丧葬程序、丧葬场面和葬俗、丧俗、丧服等丧葬文化的方方面面,不仅与人物形象的塑造融为一体、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各种形象化的材料,而且大大拓展了作品的艺术天地,展现出了常态生活下不容易见到的人生画面,是很难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