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爷的来历

城隍爷的来历

城隍爷,又称城隍神,是地方的守护神。

城隍一词现在的解释是地方的守护神,也是最公正的司法神明。历代帝王每遇水旱灾、疫疾事件,必设案祝祷于城隍庙,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城隍”一般认为是由上古皇帝所祭祀的“水庸神”演化而来,据说“水”就是隍,“庸”就是城,祭水庸即是祭城隍,是为祭城隍之始。历经几千年的演变,逐渐成为各个城市的守护神。

“城隍”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泰卦>“城复于隍,勿用师”的句子,城即是城壁、城墙的意思,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护城河,两字合并起来便成为防守城池的建筑体。而人们因为崇尚无战争的和平而开始崇尚保护和平的城隍。

最早祭祀方式只筑土坛,并无建筑或塑土像,唯其祭祀者也只限于天子。上古时期天子为感谢城隍巩固城池,而于每年春秋二季亲临祭拜城隍。清朝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乙书上有:“芜湖城隍庙,建于吴赤乌二年(西元二三九年)间”,是有关城隍的最早记载,这吴赤乌指的就是三国的吴大帝。

唐朝时期城隍具人格化,如人死后去当了城隍的说法便从此时开始,当时社会建庙非常普遍,民间信仰亦相当普及,主要是祈雨、求情、禳灾,并无地方色彩。

元朝文宗天历年间,朝廷更体恤城隍一人主事,难免孤独寂寞,乃配享夫人,城隍由此得享人间温情。

明初,太祖朱元璋笃信城隍,认为城隍既为阴界地方官,其官等、辖境应与阳世行政官署相仿,乃以皇帝身分大加敕封天下城隍,分成五个等级,1、京都城隍为“明灵王”(或天下都城隍);2、省城隍称“都城隍”;3、府城隍为“威灵公”;4、州城隍为“灵佑侯”(或绥靖侯);5、县城隍为“显佑伯”。县以下不设城隍,由土地公来管理。

因为明太祖曾封各县城隍为“显佑伯”,叙正四品。明清以来,

城隍的地位大为提高,奉祀城隍成为国家官式祭典之一。

城隍为兼管阴阳的神。在阳间司惩凶罚恶导正社会风气之职。在阴间则专司人间善恶之记录、通报、审判、移送之职。有点类似人间之警察、检查官及法官的综合体。遇有善事则通报天庭;遇有恶事则通报地府。

城隍爷俗称“城隍”,本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之神,多以有大功于当地者奉为当地的城隍爷,后为道教所信奉,以城隍为管领亡魂之神。城隍庙一般建在县城里,成为百姓心目中的阎王殿。浮山县城隍庙的对联为:“阳世官刑虽幸免,阴司法网总难逃。”城隍爷就成了阴曹地府总领亡魂的最高神祗。

每座城市都有城隍庙。“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至迟在唐代即奉祀城隍,它因袭民俗,视城隍为保护地方、主管当地水旱疾疫及阴司冥籍的神灵。

明太祖朱元璋曾是土地庙里的小和尚,做了皇帝后,他对土地公公及其上级城隍爷极为推崇爱戴。他下旨京城和几个大城市的城隍爷的神职为王,职位为正一品。各府、州、县城隍爷的神职分别为公、侯、伯,从而与当地的官署衙门同等级别,使城隍庙兴旺起来。

传说明朝年间,广东揭阳城凤围宋村有一位姑娘,同嫂嫂到城隍进香祈福,见到伯府美貌连声称赞,嫂嫂便戏小姑说:“小姑若能嫁给一位象伯府这样美貌的姑爷就好哩!”宋姑娘听后,只是笑而不语。当晚,宋姑娘果然见城隍来到她的闺中,与她同床共枕。她把一根红绳系于城隍足上。翌晨,她把这梦告诉嫂嫂。白天,姑娘又到城隍庙中,果然见她梦中系在城隍足上的红绳,还系在神像的足上。后来,这位姑娘无病而终,人们都传说她被城隍娶去作夫人。

后来,人们在城隍庙大殿后连壁建了一座伯府夫人厅,供塑宋姑娘金身,并将其厅前辟成养生池,上面砌一座拱石桥和栏杆,池中又植两株参天水棉树,取水水(瑞瑞)棉棉(绵绵)之意,许多善男信

女常买鳖来在池中放生祈福。

城隍下辖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范谢将军、牛马将军、甘柳将军、韩卢将军、日夜游神、枷锁将军等神。

其中城隍的僚佐为各司,而各司依各庙配置,并不相同,有三司、六司甚至到廿四司或卅六司之说,且各司名号,也不尽相同,如头城城隍庙则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司。唯大抵以阴阳司为诸司之首。阴阳司是城隍爷的第一辅吏,协调诸司,监察诸案后,方陈报于城隍。

三司:阴阳司、速报司、纠察司。

七司:阴阳司、速报司、纠察司、奖善司、罚恶司、增禄司、注寿司。

八司:阴阳司、速报司、纠察司、奖善司、罚恶司、增禄司、注寿司、功过司。

十八司:阴阳司、速报司、稽查司、感应司、功德司、文书司、注寿司、赏善司、罚恶司、检簿司、地狱司、驱疫司、掌案司、良愿司、注福司、考功司、保安司、提刑司。

廿四司:阴阳司、速报司、良愿司、查过司、文书司、地狱司、功曹司、掌案司、检簿司、驱疫司、学政司、典籍司、赏善司、罚恶司、注福司、注寿司、督粮司、巡政司、感应司、保安司、仪礼司、稽查司、提刑司、考功司。

廿四司:阴阳司、速报司、功曹司、功过司、注福司、瘟疫司、感应司、功考司、记功司、事到司、监狱司、巡察司、赏法司、刑法司、察过司、见录司、来录司、警报司、赏善司、罚恶司、库官司、改原司、保健司、人丁司。

旧时山西民间城隍爷的信奉与各地的区别

廿四司:阴阳司、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礼部司、祀部司、主客司、膳部司、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此组廿四司,为采用朝廷六部廿四司而来。

廿四司:阴阳司、任免司、感应司、差捕司、讯问司、府库司、科甲司、农啬司、匠工司、商贾司、钱银司、幽冥司、纠察司、婚娶司、子孙司、医药司、寿命司、功过司、曲直司、监狱司、兵戎司、运途司、文书司、土地司、江海司。此组廿四司,司名皆为对偶,相当骈俪,文艺程度较高;且各司之职称,皆为民众所求而设定。

城隍爷的来历

城隍爷的来历 城隍爷,又称城隍神,是地方的守护神。 城隍一词现在的解释是地方的守护神,也是最公正的司法神明。历代帝王每遇水旱灾、疫疾事件,必设案祝祷于城隍庙,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城隍”一般认为是由上古皇帝所祭祀的“水庸神”演化而来,据说“水”就是隍,“庸”就是城,祭水庸即是祭城隍,是为祭城隍之始。历经几千年的演变,逐渐成为各个城市的守护神。 “城隍”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泰卦>“城复于隍,勿用师”的句子,城即是城壁、城墙的意思,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护城河,两字合并起来便成为防守城池的建筑体。而人们因为崇尚无战争的和平而开始崇尚保护和平的城隍。 最早祭祀方式只筑土坛,并无建筑或塑土像,唯其祭祀者也只限于天子。上古时期天子为感谢城隍巩固城池,而于每年春秋二季亲临祭拜城隍。清朝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乙书上有:“芜湖城隍庙,建于吴赤乌二年(西元二三九年)间”,是有关城隍的最早记载,这吴赤乌指的就是三国的吴大帝。 唐朝时期城隍具人格化,如人死后去当了城隍的说法便从此时开始,当时社会建庙非常普遍,民间信仰亦相当普及,主要是祈雨、求情、禳灾,并无地方色彩。 元朝文宗天历年间,朝廷更体恤城隍一人主事,难免孤独寂寞,乃配享夫人,城隍由此得享人间温情。 明初,太祖朱元璋笃信城隍,认为城隍既为阴界地方官,其官等、辖境应与阳世行政官署相仿,乃以皇帝身分大加敕封天下城隍,分成五个等级,1、京都城隍为“明灵王”(或天下都城隍);2、省城隍称“都城隍”;3、府城隍为“威灵公”;4、州城隍为“灵佑侯”(或绥靖侯);5、县城隍为“显佑伯”。县以下不设城隍,由土地公来管理。 因为明太祖曾封各县城隍为“显佑伯”,叙正四品。明清以来,

城隍庙供奉的是哪位神仙

城隍庙供奉的是哪位神仙 城隍。 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 扩展资料: 城隍是中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从资料记载看,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城隍信仰不断增强,王曲城隍祭祀活动亦不断兴盛。进入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经蔚然成风,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涝天灾时,代表一方民众祭祀城隍。 王曲城隍紧邻唐长安城,更成为官府及民众祭祀的对象,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祭祀活动的盛况。 宋代以后,城隍信仰已是民间非常普遍的信仰了,随着城隍信仰在我国民间的发展,各地人民信奉的城隍神愈加人格化、本土化、多样化,大多以当地人民普遍认同的、已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 如古都西安以及全国众多城市均仍祭祀汉高祖大将军纪信,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现如今,粗略统计,全国仍有奉纪信为城隍的城隍庙三十多处。 最著名的有:古都西安,陕西阳曲、兴元、户县,安徽芜湖、宁国, 甘肃兰州、天水、西固,河南郑州、方城、固始、荥阳、密县,江苏镇江,浙江临安、庆元,湖北襄阳,福建南安,上海,河北瓦房店复州,四川南充,广西太平等等。 其中,甘肃天水、四川南充、陕西户县都把纪信视为本地人,以桑梓 故土的身份,建城隍庙以供奉。河南因是纪信行军战斗的主要战场所在地 和最终诈降现身的地方,纷纷立庙拜纪信为城隍。

城隍爷与城隍奶奶的传说

城隍爷与城隍奶奶的传说 古时候,每到十月初一城隍庙都逢会。据说那天是城隍爷的生日,会上人们都到城隆庙烧香许愿,以求风调雨顺全家平安。如若那年丰收,庙会更热闹,善男善女把城隍爷抬出来去游乡,吹着唢呐,敲着道锣,旗幡伞扇雾騰空,那真是城隍爷出了巡,又威风来又吓人。稀罕的是,城隍爷只要出巡到城西边的小王庄,算是一点威风劲儿也使不上了。你猜昨着?小王庄的人先拿个驴扎把子套在城隍爷脖子上,胸前再给他挂只夜壶,男男女女还非把他骂足骂够骂过瘾,才让人们把他抬出庄。 为啥小王庄的人敢这样哩?这里边呀,还有个传说呢! 就知道在老辈子时候,有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了城隍爷生日那天,四邻八乡的人都来烧香还愿,还给城隍爷塑了金身,翻修了庙宇,兴起了庙会。逢会那天又特地请了两台大戏,一班子刀山,四天五天后晌,一天三场连打拐,热闹得很。那大红脸的腔跟牛叫一样,吼一声儿,十来里地都能听得着;那刀山班儿能在马身上穿针引线,在冒雾云儿蝎子倒爬墙。会场里到处都是凉粉摊子胡辣汤,烧饼炉子油镆挑子能穿成串子。站在戏台往下一看,哎呼——打花米团儿的、玩杂耍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驮着的、背着的、拉着的、扶着的,还有算命的、打卦的、箍锅的、卖蒜的、掂着棍要饭的……人山人海,没边没沿儿。刮风都是香的,走的路都是油乎乎的。 单说城西二三里地儿小王庄的姑嫂二人,也来赶会。嫂子王门李氏,年方二十五岁,雪白的小脸上长几个老鸹蛋雀子,长得又秀气又好看;妹妹叫杏花,再过月把儿才够十七岁,瓜子脸儿,杏子眼儿,不大不小的小嘴儿,不高不低的小鼻儿,不大不小的小腮帮儿,粉浓浓的小脑门儿,一双眉毛长得呀跟贴上三月的嫩柳叶儿一样,再沾上一层汗,亮晶儿的,水盈盈的,要多好看有多好看,又黑又长的大辫子刚超过后衣裳襟儿,辫根儿上扎的绛紫色的头绳足有四寸宽,梢上扎着条粉红色的薄绫子,打着结,活像一

城隍爷的传说

《城隍爷的传说》 旧崞县城隍庙位于县城东北隅,坐北朝南。气势恢宏,构筑精美,始建不知何年。据记载,明弘治年间,知县陈志来崞,下车首谒城隍庙。睹其风雨摧残,相貌颓败,难为瞻仰,遂告乡耆曰:县之有城隍犹阳之有仆也,仆与阴阳相表里,庙之故址虽存,不足为神依,岂能为民造福乎?不数日鸠工庀材,动工予以修葺,使其面目一新,香火继旺,凡有水患疫灾祈祷无不感应。 关于城隍庙在民间还有一个阴阳两界的地方官同日上任,途中投宿,同住一屋的神奇传说。 大约在明朝,一位新任知县来崞县上任,千里跋涉,甚是辛苦。一日,行至离县城不远的一个地方,见天色已晚,且人困马乏,便投宿路旁一客栈,准备第二天一早到县衙上任。店家见其穿戴整齐,不是一般平民百姓,便将其安排在上号的房间。 待知县大人草草洗盥完毕准备就寝之时。忽然间店小二又引来一位客人。但见这位客人方面大耳,刚毅威严,二人四目相对,好生面熟,又似曾相识。互相寒暄之后,便攀谈起来。知县便问:请问客官尊姓大名,是何地人氏,要到哪里办事。只见客人对前两个所问避而不答,明天我们一起相偕而行吧!谈了约一个时辰,两人拥衣而睡。 睡到约摸四更天,那位客官便悄悄起床,准备动身。知县觉醒便问:天还未亮,何必着急。客官答曰:趁夜色赶路,岂不爽快。说毕便开

门急步而去。知县心生疑窦,便紧随其后,窥其行踪。只见那位客官路经县衙往东走去,然后又拐向北的一条街,径直走进城隍庙,知县恍然大悟。第二天知县一上任,便匆匆赶到城隍庙拜谒。他走进正殿,对城隍爷说:“大人您早到了。”城隍爷双目传神,端坐不语。 此后,崞县不管哪位知县,都要在到任后第一天到城隍庙拜谒城隍爷这位冥界的地方官、城池的守护神。

涨姿势:你知道城隍爷的来历吗?

涨姿势:你知道城隍爷的来历吗? 原标题:榆次国保——榆次城隍庙系列(五)细说城隍 文/韩静 城隍庙,位于榆次老城的东部,占地面积约为四千平米,始建于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662年),原来初步建设时期的规模很小,仅有几间; 经过明、清两代的增扩和160多年的发展,壮大到了今天的规模; 已经于1996年被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算是进入比较早的一处国宝。 那么,我们今天索性就来谈一谈城隍,说一说城隍的文化源流。 所谓“城隍”,其实最初是护城河的意思。 “隍”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没有水的护城壕,这就是城隍的原始含义。 班固在《两都赋序》中曾经提到过: 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 度

神灵,对于汉朝人来说是无处不在的,所有与生活、工作、日常起居有关的事情,都会有神灵的影子和意志在里面,因此就必须要恭敬,于是城隍便成为了最早的守护一座城市、护佑一方乡土的守护神。 道教自从汉代创立以后,还是非常聪明的,将很多这样的民间俗神吸收进入了体系,成为了三班六朝的道教尊神。 城隍爷自然也少不了会被收进去,掌管阴间的亡魂,处理人死之后的赏善罚恶,类似于阎王爷的功能,民间的城隍信仰也变得越来越炙热。 一最早的城隍祭祀和中国第一座城隍庙 西周开始,秋季收获了要祭祀、酬神;而到了年节,自然也是不会例外,人们在除夕要祭祀八神,而据说这第七位名叫水庸神,便是城隍爷的前身。 儒学中提到过《周宫》有八神,说的就有城隍爷。它是幽冥的地方官,也就相当于阳界的父母官,掌管着一地人死后的所有大事。 据说,中国最早的城隍庙是三国时候,在吴国的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是由东吴的一代英豪孙权在安徽芜湖所建造。 这就说起来很是奇怪了,堂堂的孙权怎么会给一个神建庙呢,莫

中国古代十大邪神

中国古代十大邪神 前言 中国古代十大邪神——刑天、牛头、夜叉、龙女、狐仙、马面、辟邪、七郎、二郎神、判官 网上题目大多是“上古十大邪神”,然而冷剑却有两点疑惑: 第一,时间。根据提到的人物来看,称其“上古”是不恰当的,最明显的,杨七郎所处的宋朝,能归到“上古时代”? 百科中关于中国上古的定义是这样的: 《易·系辞》曰:“‘《易》之兴,其於 中古乎?’然则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 孔子为下古。” 《礼记·礼运》“始诸饮食” 唐孔颖达疏: “ 伏羲为上古,神农为中古,五帝为下古。” 元李治《敬斋古今黈》卷五:“前人论 三古各别者,从所见者言之,故不同。然以吾 身从今日观之,则洪荒太极也,不得以古今命 名。大抵自羲、农至尧、舜,为上古;三代之 世,为中古;自战国至于今日以前,皆下古 也。” 第二,为何称他们为“邪神”?这十位登场的角色中,战神刑天、龙女、七郎、二郎神等何邪之有?其他狐仙、辟邪也有祥瑞之说,怎么就将他们冠以邪神之名呢? 刑天 ——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於我哉 战神刑天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又称形天。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天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因此,刑天常被后人称颂为不屈的英

雄。东晋诗人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即咏此事,借寓抱负。 而刑天也凭借战斗不止,永不屈服的精神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战神 神话故事中的描述—— 刑天在神话中为炎帝武臣,酷爱音乐,为炎帝祝寿时创作《扶犁曲》、《丰年词》等诗曲。 自炎帝被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之后,刑天便跟随在炎帝身边,定居在南方。当时,蚩尤起兵复仇,却被黄帝铲平,因而身首异处,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着利斧,杀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门外,指名要与黄帝单挑独斗。常羊山一役,最后刑天不敌,被黄帝用昆吾剑斩去头颅。 黄帝为免刑天复活,于是把他的头颅埋在常羊山里。然而,没了头的刑天并没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来,并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为没了头颅,所以他只能向着天空猛劈狠砍,永远的与看不见的敌人厮杀,永远的战斗,是位悲剧性的人物。 牛头 ——曾於法华领大车,剪尾跑蹄皈我佛:南无阿弥陀 牛头 牛头来源于佛家,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牛头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佛经故事见于《佛学常见辞汇》。 夜叉 ——老鱼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尽职尽责 夜叉 佛教、阴间、民间传说中的夜叉,不尽相同 佛经中一种形象丑恶的鬼,勇健暴恶,能食人,后受佛之教化而成为护法之神,列为天龙八部众之一。 夜叉鬼,阴间独有的鬼怪生物,是民间传说里阴间的鬼差,全身

长治城隍庙

潞安府城隍庙与当地民众之间的关系潞安府是长治市的古称,潞安府城隍庙则是长治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 长治地域民俗文化的集萃。现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兴中路庙道巷。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创建,命弘治五年(1492年)、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潞安府城隍庙是反映道教和民间信仰的一座宗教建筑。反映了元代时期我国古建筑构架与布局特点及上党地区的地方风格与手法:各殿屋顶上皆以五彩琉璃装饰|釉色斑斓,光映霞表,艺术价值极高。是全国现存已知的府城隍庙中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建筑群,现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一、城隍的由来。 “城隍”从字面意思上讲,城就是指城墙,隍是指没有水的城壕。而中国的城隍文化最初是由“自然神”的观念发展而来的,远古社会的人们认为“万物有灵”,自然也就赋予了城隍以神的观念。。城隍是古代神话中守城的神,《周礼》所称蜡祭八种神中之一,第七种神称为“水庸”神。根据赵翼的《陔余丛考》的解释:“水则隍也,庸则城也。”由此可见,早在周代,城隍信仰就开始出现了。 但是真正把城隍信仰当做对神的崇拜,这大概是在汉朝形成的。据《八闽通志》转引宋林通《长乐图经》的资料称,秦末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御史大夫周苛守荥阳,坚守城池,决不投降,后来城破,周苛被项羽处以烹刑。 后刘邦即位,“思苛忠烈,令天下郡县各附城立庙祀之。城隍之祀,疑始于此。”从此以后,全国各地,不但都设立了城隍庙,而且都把历史上的忠烈之士奉祀为当地的城隍。 文献记载最早建庙祭祀时在三国时期,唐宋以后才遍布全国。道教把城隍神纳入他们的体系当中,并赋予城隍神“剪凶除恶、护国安邦、旱时降雨、涝时放晴、官领各魂、起渡众生”的神权。除此之外,唐宋时期的城隍神更是增加了掌管城市居民死后去向的权力(献厅)。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宋元以后,随着城隍信仰的逐步加深,城隍神才有了锄强扶弱、审理案件的司法职能。由原来只管居民死后阴间之事,进而扩展为直接监督阳间人们的行为。 到了明代,城隍神这种监察阳间善恶行为的职能更加突出。这与朱元璋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他建立明朝以后,怕皇权不稳,就授予城隍神“鉴国司民”的封号,也就是监督监督官吏和百姓的权力。用鬼神来监督活人,极具文化象征意义。 二、潞安府城隍庙的建筑。 潞安府城隍庙中大殿为元代建筑,寝宫、戏楼、玄鉴楼为明代建筑,配殿、廊房、耳殿为清代建筑。潞安府城隍庙占地10000多平方米,纵轴线长达400多米,由南向北依次为六龙壁、宏门、门牌坊、石牌坊、钟鼓二山门、玄鉴楼、戏楼、献厅、中大殿、寝宫及各院东西配廊房等建筑。城隍规格形制和衙属建筑是很相近的。它面南背北,在平面布局和排列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中心对称建筑手法;主体建筑均位于主中轴线上,东西两侧建筑对称排列。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群都建在高台之上,根据主次,高低层次分

文史踪迹|颍州古西湖“三墓”的来历

文史踪迹|颍州古西湖“三墓”的来历 [编者按]据道光《阜阳县志》的记载,及卷首《西湖全图》、《湖上胜迹图》诸图的标注,在古颍州西湖南岸,相对集中分布着三座颇为显眼的坟茔墓碑。它们分别是:明万历“埋玉观”(一名西湖女郎墓)、清嘉庆“宁孝廉墓”、清康熙“知州马公之骅留葬衣冠墓。”其中“知州马公之骅留葬衣冠墓”,诸图上虽未标示,但道光《阜阳县志》(卷三·建置志)有明确记载:“知州马公之骅留葬衣冠墓。西湖双柳亭前。”或是因双柳掩映难以标示。历史上,这三座坟茔的墓主,生前或是眷恋西湖流连忘返,或是饮酒赋诗赞美西湖,或是捐资浚湖修缮古迹,一言以蔽之,热爱西湖是其共同的特点。这三座坟茔也与西湖景致和谐地融于了一起,成为了西湖胜迹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这些坟茔又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它们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来历呢? 一、明代“西湖女郞墓” “西湖女郞墓”,亦称“埋玉观”。清道光《阜阳县志》(卷三·建置志)记载:“西湖女郞墓,兵备道朱东光女殁(mò没音,年龄不大而病逝),葬西湖六一堂前西南二百步。置有守冢田,墓前有小碑,刻'埋玉观’三字”。“西湖女郎墓,兵备朱公东光女,葬'六一堂’之西南”(清乾隆《颍州府志》卷之二·古迹)。“埋玉”,指埋葬有才华的人或这里特指埋葬妙龄女子。西湖女郞墓,非指西湖北岸的女郎台。 “埋玉观”安葬的是时任颍州按察分司(兵备道署,驻节颍州、寿州)佥事朱东光的小女儿。朱东光(1532—1618),字元曦,号存敬,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临川龙溪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龙溪镇)。明万历四年(1576),由户部给事奉调颍州。此前,曾任过平阳县、祁门知县、户部给事等职。他在任平阳县(浙江省温州市辖县)县令期间,用自己的俸禄资助钱仓镇城堡建设,被百姓视为城隍爷的化身。至今,朱东光捐俸助建的城堡仍存,该镇每年举行“钱仓清明文化节”,其中抬着城隍爷塑像巡城即是一项重要内容。朱东

西安鄠邑什王村村名由来

西安鄠邑什王村村名由来作者:仝朝晖 来源:《寻根》2022年第03期

西安市鄠邑区原名鄠县、户县。当地的苍游镇什王村是国家级“非遗”——北乡迎城隍民俗的发祥地之一。民间传说城隍爷(纪信将军)是县北纪家庄人。纪家庄相传在今什王村东北,已无存,有说在20世纪50年代前这里还可以看到纪家庄废墟。而城隍婆(纪信夫人)据称就是什王村人。因此当地遗存一个有意思的民俗:北乡迎城隍只有轮流到了什王村,城隍婆轿子是走在城隍爷的前面,算是特别的礼遇。 首先,鄠县“北乡”的区域制度起源何时?今见西汉马王堆遗迹的漆器就有“中乡”“南乡”等文字,而在鄠县其可以追溯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建元十三年(377年)《崔氏墓砖》记有“京兆东乡临利里”(《户县碑刻》,2005年,第289页),皇甫村出土的北魏延昌四年(515年)《皇甫墓志》,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献,而且是精湛的古代书法艺术珍品,文中有“葬于县中乡洪涝里”,但在一些文献引用时记作“申乡”。史载,隋大业十年(614年),县治所迁今址,《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载“自汉至隋,皆以城置县,即今县北二里,故城是也。其城周四里,颓垣尚在。”民国22年(1933年)《重修县志》卷二记“县城外四乡共分为十三操……又以县城四街,关列为中操”。可见《皇甫墓志》此处应是“中乡”,“中乡”是相对于“东、南、西、北”四乡而言。当然历代其称谓及村堡范围会有变动。 什王村在地方志有明确记载,康熙《县志》卷四》记“胜光寺在十王村”,乾隆《县新志》卷一记“十王村,有胜光寺,寺内有黄龙洞,康熙二十五年重修”,以及光绪《县乡土志·地

理》记“十王村有胜光寺”,这三处均记作“十王村”。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真守村《重修关帝庙碑》亦记作“十王村”。 何为“十王”?通俗说就是“十殿阎罗”,中国佛教所传十个主管地狱的尊神,即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十王”信仰后来也为道教沿用,又混合了民间文化的冥府传说,社会影响很大。“十王村”村名即源于此。 什王村有久负盛名的胜光寺,今见较早的文献记载,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载“胜光寺,在县治东北十五里,唐建。本朝康熙二十五年修,寺内有黄龙洞,《县册》。”县民谚说“南有草堂(草堂寺),北有胜光(胜光寺)”。据当地老人回忆,过去胜光寺供奉的就是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罗王。 地藏菩萨和“十王”又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这就要说到佛教的“地藏十王”信仰。在汉传佛教中,约在隋唐时期地藏信仰逐渐兴起。之后,地藏信仰又与地狱信仰、“十王”信仰渐趋融合,形成“地藏十王”的思想系统。地藏也作为地狱救赎的菩萨而居“十王”之上,成为“幽冥教主”。从根本上说,之所以能够形成社会风气,是由于这种佛教教义和古代民间社会固有的伦理孝道、善恶报应等价值观念结合,比如地藏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广为弘传,因之促进了“地藏十王”思想系统的传播。随后,“地藏十王”图像大量出现于石窟、绘画造像中,并在内容上不断演变。 这在敦煌壁画中有典型实例。敦煌壁画中的“十王”图共有16铺,除了东千佛洞第5窟的一铺是“十王变”,其余都是“十王”和地藏相结合的形式。 考证了历史中的“十王村”命名是与胜光寺“地藏十王”信仰相关,我们再来回答另一个问题:胜光寺保存的相传吴道子手笔画像碑(落款记:唐吴道子笔,梁栋刊),其题材到底是“地藏菩萨”,还是“药师佛”?当然从常理来说,无论胜光寺在某一历史时期是否信奉“地藏十王”,都不排除寺内存有药师佛造像的可能性。 如果只看该造像的“肉髻、唇髭、光环、佛衣、锡杖、钵、莲花……”这些在存世的古代药师佛或者地藏菩萨的形象中均可以找到例子。但是从普遍性说,其一,地藏菩萨法器一般为锡杖和宝珠,意喻“金锡振开地狱之门,明珠照彻天堂之路”,往返六道,救拔一切有情出离苦海,而其托钵的形象比较少见;其二,虽然地藏造像可以有肉髻(一般菩萨没有肉髻,而地藏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但是据学者张总的研究,晚唐以后“地藏十王”信仰兴起,地藏的形象以戴毗卢冠、风帽为主流,代表其地位的崇高。所以综合看,该造像更可能是“药师佛行化图”。这一题材在敦煌壁画中有不少典型性的例子,如莫高窟第418窟南壁(隋代,于西夏重修),榆林窟第25窟东壁(中唐),而在千佛洞第2窟(西夏)中出现的药师佛,就手托着和胜光寺造像一样的水晶钵,莫高窟17窟(唐)药师佛造像的服饰、造型与胜光寺造像很相似。通过对比可知,胜光寺的画像碑造像接近“唐本”样式。但是从画风看,却是假托吴道子

除夕的来历和传说

除夕的来历和传说 你知道除夕的来历吗?除夕的具体意思又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选的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欢迎参考! 【1】除夕的来历和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还是三皇五帝的时候,天上有一头妖兽名叫“夕”,每到农历腊月最后一天,“夕”就来到人间,见人吃人,见畜吃畜。它所到之处,就是天昏地暗,人畜死亡,房屋被毁,百姓恨死这个夕了,可又拿它没有办法,因为夕法力无边。 到后来,老百姓实在难以忍受,就找城隍爷诉苦,城隍爷再找灶王爷告状。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来专管凡间事的,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庭汇报一次下界情况。 这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准时来到凌霄宝殿,带着礼物。见到玉帝之后,灶王遂妖兽夕的形象、厉害以及害人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然后又将礼物呈上说:“这是老百姓托我送给陛下的,求您大发慈悲,急速除夕。” 玉皇大帝见百姓遭劫,已是十分怜念,又见大家馈赠厚礼,更感盛情难却,即下旨命身边的神农氏去除夕。神农氏考虑到自己年老体衰,恐有不便;但这是御旨,岂能违抗?万般无奈之下,叫来了他的八个儿子,将除夕之事细说了一番。儿子们听了,七个哑然无应,独有那个叫“年”的儿子,最聪明,胆量又大,勇敢机智,当看到父亲有些忐忑不安,挺身走向前说:“父王放心,我去除夕。”年因排行老大,所以人称他为“大年”。 大年虽然慷慨答应,但神农氏总是放心不下,遂传来灶王爷叮嘱道:“今令大年下凡除夕,恐是凶多吉少,为难之际,求你助他一臂之力。”说完拿出一条红绫带和一支火枪,交给大年说:“这是祖传的两件法宝,红绫带能刺伤夕的眼睛,火枪喷出的火焰可以把它烧死。” 灶王爷带着大年驾着祥云,来到了下界,他们挨家告诉老百姓要挂红绫于大门上,只有一个财主偏偏不挂。腊月三十,夕来了,走了

城隍上司及辖下机构配置

城隍上司及辖下机构配置 新加坡聖佛山城隍庙《万里寻觅城隍心路》一书系统的阐述城隍由来及其社会功能,并根据资料与”大伯爷“的启示,对城隍爷的归属管理与其辖下机构配置做了详细说明。城隍,笔者认为是个职称,也可称为官阶,他好比现在的县长,市长是个职称,谁去担任还须上级机构委派。仔细观察,每个城隍庙除供奉城隍爷以外,还主祀另尊城隍,这尊城隍即是历史上的忠臣或名人,是来主管城隍有关事宜的。多数城隍都是皇帝追封的,有的是有功于当地,民间百姓奉祀的。(如上海城隍庙主祀崇祯名臣沈恩,广洲城隍为海瑞,平和县城隍为王维,诏安城隍为倪太爷等) 城隍虽是位自然神,究竟他归谁所管,他的下属机构又是如何设置?新加坡聖佛山城隍庙在《万里寻觅城隍心路》的”冥界官史系统”中把他分成二大部分。一是城隍爷的上司,二即是城隍爷的下属。 城隍的上司: 玉皇大帝最高上司 阎王为系统直接上司(十殿阎王,) 东岳大帝是顶头上司 都市船夫起先生在”天下总城隍是谁?“一文中说,明嘉靖年间名臣邹应龙因弹劾严嵩,严世蕃有功,并将其伏法。万历年间,死后被追封为”七北六十三省总城隍。”果是如此的话,那邹应龙这个天下总城隍应与东岳大帝并列。 有关玉皇大帝和东岳大帝都有专庙供奉。而阎王虽名气大,但由于随印度佛教引进而来,但却无专庙祭供,或寄身于东岳庙,或寄身城隍庙。因此城隍庙中都有十殿阎王的塑像或图像。这十殿分别为: 一殿秦广王 二殿楚江王 三殿宋帝王 四殿五官王 五殿阎罗王

六殿卞城王 七殿泰山王 八殿都市王 九殿平等王 十殿转轮王 城隍下属机构配置: 在城隍庙中有塑像的有判官,勾魂鬼,黑白无常,牛头马面。 判官本系唐代官名,在阴间演变为城隍爷的判官。判官有四位:一为掌善薄判官,一曰掌恶薄判官,三是掌生死薄判官,四是掌刑判官。判官和城隍一样,是由生前有德,正直,行善之人担任。 廿四司官: (1)阴阳司:辅助城隍爷监督阴阳两界的总管。 (2)速报司:掌理兵部,礼部与发文之职。 (3)功曹司:负责记录阴阳两界善行义举,并呈报城隍,为今生来世增添福禄。 (4)功过司:负责记录阴阳两界人鬼行善作恶之操守功过,呈报城隍存查,做为善恶报应之依据,使守法行善者后代得之昌盛,为恶者子孙殃及苦难。 (5)诸福司:负责执行赐福添寿之职,凡阴阳两界正直无私,不行邪恶,行善孝悌之忠良,报经城隍审定后,由该司执行赐富于德者,今生来世得福报。 (6)瘟疫司:掌管降施瘟疫。 (7)感应司:掌理阴阳人鬼祈祷之事。 (8)罪恶司:掌管行刑惩恶之职。 (9)功考司:监督阴阳两界考试之职及负责考核人鬼功过之操守与地府各部门工作之职效,并呈报备案,做为奖罚依椐。 (10)记功司:负责阴阳两界人鬼及地府各部门褒奖之职。 (11)事到司:负责管理阴阳界亡魂至地府报到事项。 (12)监狱司:负责管理监狱。 (13)赏法司:掌管法律文薄之职。

城隍(守护城池之神)详细资料大全

城隍(守护城池之神)详细资料大全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县长(是真正专门负责人一生福寿禄和恶罚明的官职,而且不是神,称呼为城隍判官等)。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隍产生于古代儒教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基本介绍 •中文名:城隍 •别称:城隍爷 •所属:中国古代神明 •职能划分:守护神、司法神 •部署: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等神 •起源: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 职能,城隍来历,部属,演变,封号,起源,奉祀,立庙,祀日,国内祠庙,福建都城隍庙,兴化庙,莆田庙,永宁庙,邱县庙,文学形象, 职能 守护神:守护城池、国家。司法神:主管生人亡灵、奖善罚恶、生死祸福和增进幸福利益等等。城隍庙城隍在明清以后,成为一个神的官职,而不是一尊神明。都城隍为省级行政区所奉祀,相当于阳间的巡抚。府城隍相当于阳间的知府,县城隍相当于阳间的县令。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标准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

古代教人做官的黄六鸿《福惠全书》写道,新县官莅境:“于上任前一日,或前三日至城隍庙斋宿”以便在梦中请教境内是否有悬而未决的冤案。有些神明虽不称城隍,但却有城隍的性质与职能,如福建泉州惠安县的青山王,其庙就配奉有判官、诸司、范谢将军等。城隍来历城隍”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城隍神,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在这里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城隍”的意义就是防守城池的护城河。其意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时,是为乱兆,为政者应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牍武。《梁书.陆襄传》中也曾记载陆襄曾率领城中百姓官史一起修城隍的事情。《说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周易》亦有“城复于隍,勿用师”之语。“城隍”一词连用,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于尧,始于汉,始于三国诸说,然所据不足,无可凭信。有史可征者,约在南北朝《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被南朝梁军包围,梁军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形势危急。“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须臾,冲风歘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这是关于城隍神显灵护城的最早记载。城隍是神话中守卫城池的保护神。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用土来筑城墙,城墙的四周都挖有护城的堑壕,有水的称池,没水的称隍。所以这种护城的壕沟就叫"隍"。据史书记载,城隍神信仰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兴起,梁武陵王时,某地乡民在筹祭城隍时,突然间窜出一条红色的蛇,绕着牲牛不去。由这段记载,可知梁时祭祀城隍在中国南方已是件极为寻常之事。及至隋唐一统天下,初因祭祀城隍的习俗仅流行于江南一带,故于唐初尚未被列入祀典。但是中唐以后,各州郡相继设立城隍祠,可见此时的城隍信仰已逐渐发展成全国性的信仰。当时张曲江曾有《祭洪州城隍文》,五代之际,吴越王有重修《城隍神碑记》,南宋陆游亦有《宁德县城隍庙记》,由此可知,中唐以来都县大多有祭祀城隍之活动。

南和的传说

南和的传说 1、南和县里好牌坊,邢台城里好城 墙。 2、瓦固出了个‚妙庄王‛。 3、祁庄出了个秃娘娘。 4、三思(村)出了个‚菜‛状元。 5、金胳膊老李宋丞相。 6、天下黄河富银川。 7、神童县官的传说。 8、‚透灵碑‛的传说(文物古迹)。 9、‚纱帽城‛和‚纱帽井‛的传说。 10、南和、任县不求天,天旱就把辘轳扳。 11、产业谣。 12、古代名牌‚麻头纸。 13、‚盖房‛和‚种瓜‛。 14、呼唤古代文明。 1、南和县里好牌坊,邢台城里好城墙。 一句民谣道出了南和县的特点。南和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市的东邻。南和县面积很小,南北不过二十公里,东西不到三十公里。解放后,建国初期,人口不到十三万。但却是早在远古时代就已有历史记载的古城。南和县共有大小牌坊30余座,每座牌坊都是一个名人、大官的标记。南和县的牌坊可称全国之最。小时候听我奶奶说:相传古代全国共有12顶‚八抬大轿‛(省级以上的大官才能乘坐),南和县就占了8顶。 南和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南和县域,禹贡属冀州。周职方属邢。自西汉始置南和县。历历往事,悠悠烟云。在这古老之城,确有一度朝官之盛。据南和县志记载,在明代,南和县籍的举人以上的官员记录在册的有180多名,清代有120多名。 流传至今的《朝官谣》,当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两李二白一督堂,宾亨侯泰宋丞相, 三思出个菜状元, 瓦固出个妙庄王。 两李: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户部尚书李起元;一是历时明神宗、光宗和熹宗三帝的刑部尚书李若圭。据传,因其为当朝元老,抱过皇太子登基,被敕封为金胳膊,世称为金胳膊老李。 二白:一是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白储绍;一是储绍的亲侄白俊官。 一督堂:就是明神宗时,金戈铁马,戎马偬倥,平定边疆,治理宁夏,右副都御史朱正色。 宾:即力扶后赵王石勒成就帝业的右侯张宾。 亨:指的是辅佐元世祖忽必烈奠定基业的户部尚书马亨。 侯泰:就是拥载明建文帝登基、力主反对‚燕王扫北‛的刑部尚书。 宋丞相:唐四大名相之一,促成‚开元盛世‛的重臣宋璟。 ‚菜状元‛:三思村人,系清咸丰时镇守福建的王世青。‚菜状元‛为世俗戏称。 妙庄王:相传瓦固村人。北周时在南和地域建兴林国。 2、瓦固出了个‚妙庄王‛ 相传隋朝时期,南和县瓦固村的妙庄王起兵造反,建立兴林国。妙庄王的小女儿‚三皇姑‛在‚白雀庵‛出家修行。白雀庵位于南和县东北部的‚白佛村‛,距县城有二十来里路,是我女儿的奶妈所在的村庄。‚白佛村‛的名字的来源应是取自‚白雀庵‛的‚白‛字和佛教的‚佛‛字。该村每年都有庙会,全国各地的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朝拜菩萨。 ‚雀‛字在华北地区发音为‚翘‛,南和县好多人都把‚白雀庵‛叫做‚百草庵‛。因为农民大多不识字,按照声音互相转告,时间一长就产生了变种。南和县好多村庄的叫法和书写的名字都不一样。如下文中的‚大会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