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师说》的疑难问题解析精选
师说韩愈原文及解析

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师说唐代: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师说》难句解析

《师说》难句解析
《师说》难句解析
1、人非生而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孰”是疑问代词“谁”,“而”是表转换的连词,“其”是指示代词“那”。
全句译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难问疑?有疑难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成为疑难问题的,终究不能得到解决。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经常连用,意为“因此”。
“无”是“无论”的意思。
“所存”是“所”字结构,可译为“存在的地方”。
全句译为:因此无论(地位)是贵是贱,(年龄)是大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其”为人称代称,前一个为“他们”,代“古之圣人”,后一个为“他们”,代今之众人,“焉”是语气词,无实义。
“耻”是意动用法,“以……为耻”。
全句译为: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尚且跟随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的宾语。
“师”。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受,同“授”。
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
乎,相当于“于”。
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年龄。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⑩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字词注释】(13)师道:从师的风尚。
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犹且:尚且,还。
(16)众人:一般人。
(17)下:低于。
(18)于:向。
(19)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师说》翻译解析习题默写课件精美绝伦

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 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 3. 兴办学校,开发教育; 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韩愈被贬,潮州受益——可笑的历史》
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 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 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 是得狂名。”
➢圣:前一个“圣”,名词,圣明的人; 后一个“圣”,形容词,圣明。
➢益:更加 ➢愚:前一个“愚”,名词,愚蠢的人,
后一个“愚”,形容词,愚蠢。
译文: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所以:...的原因 ➢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概的意思 ➢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师(前):名词,表示“……的人”。 ➢师(后):动词,学习。 ➢耻:“以……为耻”,意动。
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相互学习为耻 辱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之:代词,这。 ➢族:类。 ➢曰:称,说。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 法”。 ➢则:连词,就。
人生有诗须尽欢 莫使才华空对月
————课前诗词会
“草色遥看近却无”上一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sū),草色遥看近却无。 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 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最是:正是。处:时。绝胜:远远胜过。皇都: 帝都,这里指长安。
译文:士大夫这类人中,(听到)有人称老师、弟子的时候, 就成群聚集在一起嘲笑人家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注释、翻译、默写、阅读题【高一必修上册】

《师说》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学者】求学的人。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受,同“授”,传授。
④【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⑤【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
⑥【闻】知道,懂得。
⑦【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
⑧【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
师,学习。
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表示反问语气。
⑩【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
⑪【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⑫【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⑬【出人】超出一般人。
⑭【犹且】尚且,还。
⑮【众人】一般人。
⑯【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味。
益,更加、越发。
⑰【身】自己。
⑱【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⑲【惑】糊涂。
⑳【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㉑【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㉒【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
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此。
㉓【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向老师学习,看的不向老师学习。
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
不,同“否”。
㉔【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㉕【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
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㉖【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㉗【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㉘【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㉙【族】类。
㉚【日师日弟子云者】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
云者,如此之类。
㉛【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㉜【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师说》练习试题和答案解析94

《师说》巩固及拓展性练习一、选择题(共36分,每题3分)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B.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士大夫之族(类、辈)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是故无贵无贱(没有)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A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吾从而师之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B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作《师说》以贻之 D.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贻笑大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学者必有师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5、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C 圣人之所以为圣D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6、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也 C.其可怪也欤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7、选出对下列6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C )①而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⑥学于余A.全相同 B.各不相同 C.只有①⑥相同 D.只有②③⑤相同8、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A.君子生非异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斯天下之民至焉 D.或师焉,或不焉9、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C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10、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11、选出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 B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师说》练习试题和答案解析94

《师说》巩固及拓展性练习一、选择题(共36分,每题3分)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B.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士大夫之族.(类、辈)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是故无.贵无贱(没有)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A )①古之学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③今之众人..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①弟子不必..师之..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吾从而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B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作《师说》以贻.之 D.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贻.笑大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学者必有师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5、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A 师者,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传道受业解惑也 B 所以C 圣人之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为圣 D 此所以6、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也 C.其.可怪也欤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7、选出对下列6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C )①而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⑥学于.余A.全相同 B.各不相同 C.只有①⑥相同 D.只有②③⑤相同8、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A.君子生非异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斯天下之民至焉 D.或师焉,或不焉9、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C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10、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11、选出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 B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师说课文赏析】关于韩愈的师说赏析

【韩愈师说课文赏析】关于韩愈的师说赏析导语:《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
欢迎阅读!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
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惟“道〞是问,但凡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
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芒。
2、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气势?
韩愈的论说文向以气势通畅著称。
就本文而言其气势来自三个方面:崭新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加上严密逻辑的论证力和语言上奇偶骈散结合的表现力,形成文章的夺人气势。
首段思路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惑那么必从师,从师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句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全段层层顶接,步步推进,逻辑严密,一气呵成,更是势不可当。
次段紧承首段对师道的论述,连用三个层层深入的比照,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批判的语气也一句比一句加重,
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问语气,开展到“吾未见其明也〞的责备的语气,再到“其可怪也欤〞的带有强烈感情的挖苦语气。
这种语气上的层层递进,声势逼人。
三段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说服力极强。
且为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段“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有力佐证,一石三鸟,精当无比。
结尾又从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点明写作目的,贯穿古今,继往开来,更有高屋建瓴之势。
全文文势硬转直接,陡直峭绝: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有如横空出世,已见出奇;中间三个比照,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见其奇。
营造这种雄直峭兀之势,最为韩愈所长。
本文灵活多变的散句,于流畅中含顿挫,参入对偶与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词语的排比),又于灵活中见整齐。
奇偶骈散交错运用,自然配合,错落有致,亦增势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