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阄》教学设计
抓阄的教学设计

《抓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锦州市古塔区石油小学王文杰《抓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锦州市古塔区石油小学王文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通过品析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感悟课文内容的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课文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感悟课文;通过品析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句子。
教学过程:一、复习1、认读词语;一声不吭迟疑沉吟尴尬意味深长毫不犹豫抓阄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汇报)3、师简介课文主要内容,述:这个故事感动着我们,那么它的感人之处在哪?这节课我们共同走入父子三人的内心世界。
二、读文感悟: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父亲的几个句子。
画后反复读句子,体会父亲的内心。
(1)汇报读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你通过哪个词感受到父亲的矛盾,为难、无可奈何的内心?(学生汇报)(3)师适时引导读句子,充分体会此时父亲的内心世界。
(学生练习读句子,师示范读句子,指名读句子)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师:无论是一声不吭还是沉吟、迟疑、尴尬无一不表现出父亲做这个决定的艰难和无可奈何。
(板书:无可奈何)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有哪个父亲愿意用这种方式来决定孩子的命运啊。
这可真是一次难以抉择的时刻呀!再分角色读此段,感受父亲的无可奈何。
2、师:父亲在矛盾与无奈中做出抓阄的决定,在接下来的抓阄过程中,父子三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1)默读3、4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父子三人的句子。
画后反复练习读句子,体会三个人的内心。
(2)汇报读文所得抓阄开始了,父亲是怎么做的?(指名读句子)问: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偏心)从哪个词看出了父亲的偏心?练习读句子。
父亲为什么偏心?(自由发言,师小结)(3)师:弟弟就在这一瞬间明白了这意味深长的一瞥,于是伸手去抓父亲左手里的草茎,可是忽然,手又停住了。
幼儿园语文启蒙抓阄教案

幼儿园语文启蒙抓阄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掌握抓阄的方法和规则。
2.能够正确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3.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阄2.小贴纸3.黑板、白板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老师向幼儿解释抓阄的方法和规则,并要求幼儿模仿自己的动作。
2.老师示范抓阄并引导幼儿工具抓阄。
3.老师将抓阄的方法和规则写在黑板/白板上,让幼儿更好地理解。
二、授课(15分钟)1.老师将阄全部抽出,并写上不同的任务、情感。
2.让幼儿指定一个领导,轮流抽取阄并完成任务。
3.完成任务后,由领导指定下一个领导并交替抽阄,直至所有阄全部抽完。
4.引导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他们多与团队成员交流。
三、反馈(5分钟)1.让领导和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并总结整个游戏的过程及意义。
2.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延伸(10分钟)1.老师讲述有关情感表达的故事或歌曲,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2.老师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与父母交流。
教学总结:1.通过本次活动的教学,幼儿可以更好地了解抓阄的方法和规则。
2.让幼儿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希望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不要害羞,要积极参与到团队合作中来。
附:语文启蒙相关知识阄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游戏,是一种随机选择人员、任务的游戏。
从古至今,抓阄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它承载着人们的诸多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生活中,抓阄依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团体活动、抽奖、抽签等场合。
通过抓阄,可以培养幼儿解决问题、合作、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幼儿园互动游戏抓阄小活动教案

幼儿园互动游戏抓阄小活动教案教案主题:幼儿园互动游戏抓阄小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抓阄游戏的规则和方法。
2. 增强幼儿的协作能力,教会幼儿如何分享和合作。
3. 通过游戏,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1. 抓阄游戏规则介绍。
2. 抓阄游戏的具体操作方法。
3. 抓阄游戏中的合作分享。
教学步骤:第一步:游戏规则介绍1. 为幼儿讲解什么是抓阄游戏。
2. 告诉幼儿如何选出一位幸运儿。
第二步:具体操作方法1. 为幼儿展示如何写下数字并把数字放进盒子里。
2. 模拟游戏过程,让幼儿跟随老师模仿,了解具体的操作流程。
第三步:游戏中的合作分享1. 让幼儿分组,一起抓阄。
2. 让幼儿学会如何分享,当有幼儿抓到的数字与自己相同时,要将数字让出,让其他幼儿也有机会赢得游戏。
教学要点:1. 抓阄游戏规则介绍。
2. 具体操作方法。
3. 游戏中的合作分享。
教学重点:1. 让幼儿了解抓阄游戏的规则和方法。
2. 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自信心。
3. 增强幼儿的协作能力,教会幼儿如何分享和合作。
教学方式:1. 讲解2. 口头说明和模拟演示教学用具:1. 数字牌2. 盒子3. 纸笔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于规则及方法的掌握程度。
2. 通过游戏,检查学生的交往能力。
3. 给予每位幼儿鼓励,让学生形成自信心。
教学后记:抓阄游戏不仅能够有效地让幼儿了解规则和操作方法,同时也能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自信心。
在游戏过程中,还能够增强幼儿的协作能力,教会幼儿如何分享和合作。
教学结束后,通过评价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果。
抓阄教学设计

《抓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分析: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性散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作者以看似平凡的时间为线索,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场景,将父与子、姐与弟那至真、至美、至善的情感世界渲染得淋漓尽致。
它所触动的是人的灵魂深处最真挚、最柔弱的情感。
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5个字,会写5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3.感受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感受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研读法、体会法、交流法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1.看图,听老师叙述进入文章情境(第一自然段)“夕阳西下,整个世界都变得柔和起来。
几头黄牛在微风中悠闲地吃着嫩绿的青草……” (这么长的文段你能背下来吗?尽量简洁一点)2.图上有几个人?(姐姐、弟弟、父亲)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一则故事……3.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㈠读准字音,读通课文㈡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读完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汇报交流㈠检查生字词①出示生字词②指名读③评价再读④齐读㈡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读完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充满亲情,让人流泪﹚(这里要把主要故事写下来)三、品读课文1、父亲为什么选择用抓阄的方式来决定姐弟俩谁去读书呢?此时你体会到了父亲是怎样的心情?请大家默读第2段,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
㈠自读课文㈡同桌交流㈢全班交流父亲为什么选择用抓阄的方式来决定姐弟俩谁去读书呢?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亲的心情呢?(出示句子)()你是通过哪些描写感受到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把下面品析的内容从这三个方面去写,整理一下)①“蹲……一声不吭……抽……”为难,在考虑如何向姐弟俩开口。
抓阄的教学设计

抓阄的教学设计抓阄的教学设计抓阄,是指每人从预先做好记号的纸卷或纸团中摸取一个,以决定谁该得什么或做什么。
篇一:抓阄的教学设计《抓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锦州市古塔区石油小学王文杰《抓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通过品析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感悟课文内容的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课文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感悟课文;通过品析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句子。
教学过程:一、复习1、认读词语;一声不吭迟疑沉吟尴尬意味深长毫不犹豫抓阄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汇报)3、师简介课文主要内容,述:这个故事感动着我们,那么它的感人之处在哪?这节课我们共同走入父子三人的内心世界。
二、读文感悟: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父亲的几个句子。
画后反复读句子,体会父亲的内心。
(1)汇报读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你通过哪个词感受到父亲的矛盾,为难、无可奈何的内心?(学生汇报)(3)师适时引导读句子,充分体会此时父亲的内心世界。
(学生练习读句子,师示范读句子,指名读句子)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师:无论是一声不吭还是沉吟、迟疑、尴尬无一不表现出父亲做这个决定的艰难和无可奈何。
(板书:无可奈何)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有哪个父亲愿意用这种方式来决定孩子的命运啊。
这可真是一次难以抉择的时刻呀!再分角色读此段,感受父亲的无可奈何。
2、师:父亲在矛盾与无奈中做出抓阄的决定,在接下来的抓阄过程中,父子三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1)默读3、4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父子三人的句子。
画后反复练习读句子,体会三个人的内心。
(2)汇报读文所得抓阄开始了,父亲是怎么做的?(指名读句子)问: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偏心)从哪个词看出了父亲的偏心?练习读句子。
父亲为什么偏心?(自由发言,师小结)(3)师:弟弟就在这一瞬间明白了这意味深长的一瞥,于是伸手去抓父亲左手里的草茎,可是忽然,手又停住了。
《抓阄》教学设计方案(一)

《抓阄》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句。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3、初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
(板书课题:抓阄)2、玩抓阄游戏。
(具体内容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3、教师小结:抓阄是一个很有趣的游戏,可当老师读了这篇课文《抓阄》以后,心中有的更多的是一份感动、一份喜悦、一份不平静。
二、出示提纲,小组合作探究。
1、读通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说一说。
这是一个的家庭,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这是一个的父亲,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这是一对的姐弟,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3、画出令你最感动的地方,读给同学们听,并说说你感动的理由。
三、检查生字,读通课文。
1、教师出示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2、教师进行正音。
字音:“糙”是平舌音;“拴”“瞬”是卷舌音,而且都是前鼻音;“吭”“僵”是后鼻音。
字形:注意“缓”字的右边不是“爱”。
3、教师出示下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的情况,熟读词语并积累。
蜿蜒老槐树一声不吭尴尬牛倌意味深长毫不犹豫掰开疑惑4、小组分段比赛读,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四、体会这个家庭的和谐。
1、教师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其他杨像画面。
2、听了同学的朗读,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4、教师出示句子:“夕阳西下,整个世界都变得柔和起来。
”(1)、想一想:这里的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景色的柔和衬托出了人物关系的和谐和融洽)(2)、指导学生柔美地朗读这段话。
5、教师小结:同学们,这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姐弟每逢放假,都要帮助家里放牛,这是他们假期的最大快乐。
(通过学生的说和读,让学生感受那种和谐的氛围,初步体会这种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亲情)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
抓阄教学设计

抓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抓阄游戏初探一、设计目标:1.了解什么是抓阄游戏,了解游戏规则和目的;2.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3.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4.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反应能力及决策能力。
二、设计内容:1.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和游戏案例引入抓阄游戏的概念;2.规则介绍:简要介绍抓阄的定义、规则和目的;3.游戏实施:组织学生进行抓阄游戏;4.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游戏中的体验和收获,分享学习心得。
三、设计步骤:1.导入环节: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抓阄游戏吗?有谁玩过或听说过相关的游戏?学生回答或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引入抓阄游戏的概念和意义。
2.规则介绍:教师简要介绍抓阄游戏的定义、规则和目的:抓阄游戏是一种通过随机选择来决定顺序或分组的游戏。
在游戏开始前,将类似长度的小纸条折成一段,每个玩家从中抓一条,上面写有特定的符号或数字。
抽到相同符号或数字的玩家分在一组,游戏开始。
3.游戏实施:3.1 分组:教师让每位学生从教师准备的小纸条中抓取一条,并保密不让其他人看到。
学生按照抓到的符号或数字找到相同的组员,形成若干小组。
3.2 游戏设定:教师为每个小组设定一个任务或挑战,例如:设计一条旅游路线、解决一道数学难题、创作一首合唱歌曲等。
3.3 游戏进行:学生开始在小组内展开合作,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尽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3.4 游戏评价:教师根据任务完成度、团队合作和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对每个小组进行适当的奖励和鼓励。
4.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体验和感受,总结游戏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鼓励同学们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指导他们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案。
四、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提前准备好足够的小纸条;2.确保游戏的任务和挑战具有足够的难度,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合作意愿;3.适当设置时间限制,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4.教师要时刻观察和引导学生,确保游戏进行的秩序和规则。
教学设计1:抓阄

第7课《抓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8个生字,练习写6个字,了解文中省略号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表情功能。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语境,通过品析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进行人物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那血浓于水的亲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那血浓于水的亲情。
2.体会人物内心。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语境,了解文中省略号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表情功能。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评价人物1.快速地重温课文,看看,在抓阄过程中,父亲对两个孩子有没有偏向?找出语句读一读。
2.那么,你是如何看待,在抓阄时,父亲对弟弟的“偏心”?以及,最初他为什么决定用“抓阄”的方法只让一个孩子去上学?3.你最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二、评议故事1.齐读最后两自然段。
2.最后一段写夜空中的星星,有什么意味呢?(人物内心安静又明亮)3.学了这则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三、识字与写字1.认读:师:文中的生字词,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已经跟它们反复见了很多次面,现在,老师把它们单独请出来,大家是否还认识它们呢?指名认,开火车认,齐读。
一声不吭、拴牛、咳了一声、瞬间、一瞥、犹豫、僵住2.识记:师:这篇课文的生字有一定的难度,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3.书写:师:先照着课本,把要写的字写两遍,再说说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四、质疑文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五、作业向大家推荐阅读《爱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8个生字,练习写6个字,了解文中省略号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表情功能。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语境,通过品析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进行人物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那血浓于水的亲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那血浓于水的亲情。
2、体会人物内心。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语境,了解文中省略号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表情功能。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入境。
1、看图,听老师叙述进入文章情境(第一自然段)“夕阳西下,整个世界都变得柔和起来。
几头黄牛在微风中悠闲地吃着嫩绿的青草……”
2、图上有几个人?(姐姐、弟弟、父亲)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一则故事……
3、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二、小组合作,自读课文。
1、要求:把课文读通,读准,入情地读。
2、检查: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充满亲情,让人流泪)
3、合作: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
4、复述:要求说的同学语言流畅,内容完整,不一定要按课文原话说。
听的同学要仔细听,待会儿说出评价意见。
5、评价:从语言、仪表、内容(完整、准确)、感情(是否投入)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三、理清顺序,感知情节的一波三折。
1、做练习,整体感知:出示练习题:
你觉得这个故事的情节有什么特点?
A、惊险如瀑布
B、平缓如溪水
C、曲折如波浪
2、再读:小组合作,找找情节发展中让你出乎意料的地方。
3、汇报:先读读这些出乎意料的环节,再用“我本来以为……没想到……我觉得……”的句式说说自己的感受。
(1)第一次,父亲说“明天学校开学”,姐弟俩本来以为都可以上学了,没想到“你俩只能去一个”。
(2)第二次,弟弟明白了父亲的暗示,却停住手,说:“姐,你先抓吧!”
(3)第三次,发现姐姐不会抓到“能去上学”的长草茎了,弟弟一步冲上来推开姐姐,抢先抓住了“要当牛倌”的短草茎。
(4)第四次,明明姐姐抓的是长草茎,没想到姐姐把自己的草茎折去了一截。
(5)第五次,父亲改变初衷,决定让两个孩子都去上学。
4、小结:是什么促使这个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的呢?(父与子、姐与弟之间的亲情)作者用细腻的描写把“亲情”抒写得淋漓尽致,能让人深感此文的语言美。
四、作业。
1、把故事说给家人听。
2、画记文中描写父亲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画一幅“父亲”肖像图。
第二课时
一、评价人物。
1、快速地重温课文,看看,在抓阄过程中,父亲对两个孩子有没有偏向?找出语句读一读。
2、那么,你是如何看待,在抓阄时,父亲对弟弟的“偏心”?以及,最初他为什么决定用“抓阄”的方法只让一个孩子去上学?
3、你最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二、评议故事。
1、齐读最后两自然段。
2、最后一段写夜空中的星星,有什么意味呢?(人物内心安静又明亮)
3、学了这则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三、识字与写字。
1、认读:
师:文中的生字词,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已经跟它们反复见了很多次面,现在,老师
把它们单独请出来,大家是否还认识它们呢?指名认,开火车认,齐读。
一声不吭、拴牛、咳了一声、瞬间、一瞥、犹豫、僵住
2、识记:
师:这篇课文的生字有一定的难度,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
3、书写:
师:先照着课本,把要写的字写两遍,再说说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四、质疑。
文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五、作业。
向大家推荐阅读《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