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合集下载

[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3篇

[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3篇

[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3篇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3篇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1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

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

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

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

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

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

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

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

”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

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

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

”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

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

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

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清正廉洁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以下是几个关于清正廉洁的小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正廉洁的意义和重要性。

故事一:陶渊明拒受贿赂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曾任县令一职。

有一天,一个富商为了获得陶渊明的关照,送给他一份厚礼。

陶渊明拒绝了这份礼物,并说道:“我为官清廉,绝不贪赃枉法,请您拿回去。

”富商听了之后十分感动,于是放弃了行贿的念头。

故事二:杨震拒收礼金
杨震是汉朝的一位名臣,他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

有一天,他的一个下属为了表示感谢,送给他一份礼金。

杨震拒绝了这份礼金,并说道:“我为官清廉,绝不收受贿赂,这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下属听了之后十分惭愧,于是收回了礼金。

故事三:包拯拒收贿赂
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法官,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权,被誉为“包青天”。

有一天,一个贪官为了获得包拯的关照,送给他一份
厚礼。

包拯拒绝了这份礼物,并说道:“我为官清廉,绝不贪赃枉法,绝不会因为收受贿赂而偏袒任何人。

”贪官听了之后十分害怕,于是
放弃了行贿的念头。

通过这些小故事可以看出,清正廉洁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更是一个社会的共同价值。

如果每个人都能坚守清正廉洁的底线,那
么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健康。

关于清正廉明的故事

关于清正廉明的故事

关于清正廉明的故事
1. 羊续悬鱼:羊续是东汉时期的官员,他在担任南阳太守期间,为人廉洁正直,拒绝接受下属的贿赂。

有一次,下属给他送来一条鲜鱼,羊续把鱼挂在门前,让送鱼的人看到,表示自己不会接受贿赂。

2. 海瑞罢官:海瑞是明朝时期的官员,他在担任淳安知县期间,严格执法,打击贪污腐败。

有一次,海瑞发现上司胡宗宪的儿子横行霸道,于是将其逮捕并依法惩处。

后来,胡宗宪为了报复海瑞,将他罢官。

3. 刘墉断案:刘墉是清朝时期的官员,他在担任江宁知府期间,处理了一起冤案。

当时,有两个人因为争夺一块土地而发生争执,其中一人被打死。

刘墉经过调查,发现死者是被另一人冤枉
的,于是将真正的凶手绳之以法。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清正廉明的价值观,强调了官员应该廉洁正直、执法公正,为人民服务。

古人廉洁小故事

古人廉洁小故事

古人廉洁小故事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丰富的廉政文化,许多古人都以廉洁自律、清正廉洁为人生的信条。

这些古人的廉洁小故事,既为我们树立了道德榜样,也为我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一些关于古人廉洁的小故事。

1.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岳阳楼记》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名篇之一。

范仲淹在任职岳阳知州期间,为了解决洞庭湖水利问题,他亲自到岳阳楼观察水情,并发动民众修筑堤坝。

在他离任时,岳阳百姓为了感谢他的恩德,纷纷送上礼物,但范仲淹却一一拒绝,他说:“我是为了解决民生疾苦而来,不是为收受贿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洁自律是做人的根本,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要坚守道德底线。

2. 陆羽的“茶经”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他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瑰宝。

陆羽在撰写《茶经》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为权势所动。

有一次,皇帝要求他在书中为某位权臣捧场,陆羽坚决拒绝,他说:“我写书是为了传播茶文化,不应该为权势所左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学问要坚守原则,不受外界干扰。

3. 匡衡的“凿壁偷光”匡衡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灯油读书。

为了学习,他决定在墙壁上凿一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好学是廉洁自律的基石,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4. 杨震的“暮夜却金”杨震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清廉官员,他在担任荆州刺史时,有一位朋友来找他借钱。

杨震问他有什么用途,朋友说是要送给别人。

杨震听后坚决不肯借钱,他说:“你我相识多年,我了解你的为人。

你这是行贿赂之事,我不能答应。

”最后,这位朋友只好空手而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洁自律不仅是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

5. 王祥的“卧冰求鲤”王祥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孝子,他的父亲生病时,他为了让父亲吃到新鲜的鲤鱼治病,不惜在寒冷的冬天卧在冰上捕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廉洁自律的重要体现。

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

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

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导语:廉洁,自古以来就是做好官的标志。

廉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清楚一点的说,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欢迎阅读!篇一: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一、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二、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三、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四、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五、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六、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古代清正廉洁、为民造福的循吏的故事

古代清正廉洁、为民造福的循吏的故事

古代有很多关于清正廉洁、为民造福的循吏的故事,其中一些著名的故事如下:1. 贾岛助民贾岛是唐代诗人,他曾任官时非常廉洁正直,行事公正无私。

有一次,他在负责巡视时发现了一些官员私自侵占了民田,他拒绝了贿赂,将这些官员告发,最终恢复了乡民的权益。

2. 赵裕救灾赵裕是宋代官员,他任职时非常注重廉洁和为民服务。

在一次灾害面前,他积极组织救灾工作,全力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他不仅动用公家的资源和资金,还自己倾力助人,赢得了民众的赞誉。

3. 施琅辟贪施琅是明代将领,他在担任巡抚时,经常巡视各地,秉公行事,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现象。

他把自己的家产都用于救灾和修筑水利工程,改善生活条件,严厉追究贪官污吏的责任,重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4. 李广救民李广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忠诚勇猛的将军。

据说,在秦朝时期,陕西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民众饥荒万分。

当时的官员贪污腐败,置民生于不顾。

而李广作为一位廉洁公正的将领,深感百姓的苦难。

他毅然决定放弃个人私利,动用自己的军费,资助百姓购买粮食,救济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5. 杜甫抗谏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曾经在官场上做过数次官员,但因为他忠于良心,善于表达民众的苦难和不满,经常直言谏言,不惧权贵。

有一次,他为了维护百姓的权益而与当时的皇帝李隆基直言进谏,告发贪污腐败的官员,表达了他对民众纷繁困顿的担忧和愤怒。

尽管他的谏言并没有得到完全采纳,但他坚守正义的精神使人们铭记于心。

这些古代循吏的故事中展现了他们的操守和良知,他们不贪污、不徇私,为民众着想,并尽力为民造福。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来的官员,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是一个优秀的公务员应该有的道德和职责。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精选22篇)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精选22篇)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精选22篇)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精选22篇)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篇1诸葛亮虽身为蜀国丞相和三军统帅,军政大权在握,却是廉洁奉公的表率。

他教育儿子要进行品行高尚的养成,即要用俭朴的生活来养德,用淡泊富贵来树立大志,用静心学习增长才干,用振奋精神来革除享乐怠惰,等等。

诸葛亮正是这样做而实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的。

他在生命垂危之际写给刘禅的信中说:“我在成都的家只有桑树800棵,薄田15顷,子孙靠它生活还是挺富裕的。

我在外面(老家以外的地方)再没有别的财产,随时的衣食,全部仗给于官家,不另外谋取生财之道来增加点滴私产。

我死的时候,不使家属内有多余的布帛,外有多余的财产。

”诸葛亮在临终前不但劝谏后主,规划国事,而且有针对性地陈述家事,预先谢绝赏赐,以免后代因钱财而不成大器。

高风亮节,这太难能可贵了!诸葛亮的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篇2岳飞是中国古代将帅中廉洁奉公,为人师表的楷模。

他从严治军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严以律己。

岳飞提出过国泰民安的两个著名口号:“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他身体力行,严守一不贪财,二不爱色,三不娶妾,四是山河未复滴酒不进的“四不”规定。

他个人的日常生活极其清苦。

他平常的饭菜大多是主食加一个菜。

有一次,岳飞吃到一种名叫“酸馅”的食品,他觉得味道不错,尝了几个以后,就叫随从收起来留到下顿再吃,以免浪费。

岳飞在16岁时娶的一位刘姓夫人,因他从军远离,家乡沦陷后,生活无着,被迫转嫁。

南渡以后,岳飞另娶了一位李姓夫人,夫妻之间的感情甚笃。

他的部属同事们曾出于对岳飞这位主帅的尊敬,出钱买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土族女子,送给他做姬妻。

岳飞未曾见面就婉言谢绝了。

在当时的南宋士大夫社会官吏多是三妻六妾和“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临安作汴京”的环境中,岳飞能如此洁身自好,真是清淡如水,廉洁为镜,高风亮节,实在难得!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篇3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清正廉洁历史小故事60则

清正廉洁历史小故事60则

清正廉洁历史小故事60则引言概述:清正廉洁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令人敬佩的清正廉洁的人物和故事。

本文将为您介绍60则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希望能够启发人们对清廉正直的追求。

正文内容:一、政治家的清正廉洁1.1 诚信为本- 中国古代政治家孔子在担任官职时,始终秉持诚信为本的原则,以身作则,深受人民敬仰。

-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担任官职时,坚守原则,清正廉洁,为人民树立了榜样。

1.2 勤政为民- 古代政治家杨度在担任地方官员时,勤勉工作,关心民生,为百姓办实事,赢得了人民的赞誉。

- 清代政治家纪晓岚在担任官职时,勤勉公正,为民众排忧解难,维护社会稳定。

1.3 廉洁奉公- 古代政治家贾谊在担任官职时,坚决抵制贪污腐败,以廉洁奉公的态度处理政务,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 清代政治家杨度在担任官职时,清廉自持,不受贿赂,为政务清明,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军事将领的清正廉洁2.1 忠诚国家- 古代将领岳飞在抵御外敌入侵时,忠诚于国家,不畏强敌,坚决保卫国家利益。

- 近代将领黄继光在战场上表现出的英勇和忠诚,为国家争取了胜利,成为英雄的代表。

2.2 公正无私- 古代将领李广在军队中以公正无私的作风治军,严明纪律,赢得了士兵的尊敬和信任。

- 近代将领赵云在战场上以其公正无私的品质和军事才能,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2.3 勇敢无畏- 古代将领关羽在战场上展现出的勇敢无畏的精神,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后人称为“武圣”。

- 近代将领叶挺在革命战争中英勇无畏,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文化名人的清正廉洁3.1 崇尚道德- 古代文化名人杨雄崇尚道德,以清正廉洁的品质影响后世,被尊称为“清高先生”。

- 近代文化名人鲁迅以其清正廉洁的品质和对社会不公的声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

3.2 坚守原则- 古代文化名人王安石在官场中坚守原则,不为权势所动摇,以清正廉洁的品质影响后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廓题目)古今清正廉洁的小故事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的故事唐朝宰相卢怀慎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

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

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

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

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

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

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

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

”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

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

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

”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

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

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

”说完又死了。

注: 卢怀慎,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

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

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

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

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玄宗嘉其美政,为其写有赞词:“专城之重,分陕之雄,亦既利物,内存匪躬,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

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

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

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

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

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

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

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

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

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

”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

”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

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

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

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

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

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

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

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

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

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

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

我们要提倡说真话。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

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

”。

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

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

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

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

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

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

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

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

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

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

最终没有同意。

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

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

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

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

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

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朱元璋与反腐倡廉提起朱元璋,人们就会想起这位大明朝开国皇帝要饭当和尚、诛功臣、兴文字狱、豢养锦衣卫等等不光彩的事来。

其实,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且不论他自蓬蒿间起兵造反,削张士诚,除陈友谅,征方国珍,荡平群雄,励精图治,创建大明朝,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推上顶峰,单说他察古今之吏治,以帝王之身廉洁自律,雷厉风行,铁腕肃贪就令今人感叹不已。

廉洁自律禁止奢侈铺张。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小养成吃苦的习惯,虽然后来做了皇位,但他深知奢侈之风不可开,故对自己要求一直很严格。

他一生谨言慎行,很少接近娱乐歌舞,不看戏听曲,更无酣酒夜饮的习惯。

惟一的嗜好就是下棋,以此来调节过重的脑力劳动。

他不款待群臣,也不设宴席,就是设宴席也极其简朴。

1368年,朱元璋经过十七年征战,终于登上皇帝宝座后,设宴款待开国元勋,这是多么高规格的酒宴,但每人席上也只有一碟炒猪肉、一碗炖羊肉、几样蔬菜、一壶水酒而已。

他平时生活简朴,皇宫没有画梁雕栋,也不种植奇花异草,倒是在空闲之地皆种瓜豆,也有红花果绿、郁郁葱葱的。

他一日三餐十分平常,大多是一碗玉米粥,几个窝窝头或米饭,再加上点辛辣荤菜(一碟生大蒜是每餐必备的),一般没有大鱼大肉,也从不上山珍海味。

一直到老年身体不行时,这种简朴生活才稍有改变。

一次,浙江金华府向他上供一袋香米,他觉得十分好吃,但怕扰民,仅吃一顿,剩下便如数退还,申斥不得再上供。

但后来他念念不忘这顿香米饭,就叫人从金华弄来稻种,让内臣在皇家苑林开出十几亩水田,自己亲自动手春插秋收。

这样,才算解决了馋香米饭的问题。

朱元璋对嫔妃、子女要求也很严格,他说:“珠玉不是宝节俭才是宝。

”要求他们饮食要粗茶淡饭,可口即行;衣服未穿破不得丢弃;制衣剩下的布料也不准丢弃,要将其拼接成百纳被或百纳衣,施舍给老弱孤寡……。

因此,他在世时,亲属没有敢铺张浪费,骄横奢侈。

修订律条坚决惩治贪吏。

朱元璋登基不久,官场腐败之风渐起,到洪武六年(1373年)官吏贪赃枉法、官逼民反之事时有发生。

朱元璋知道,如果不严惩贪吏,大明江山就会动摇。

因此,他亲自主持修订《大明律》、制《大诰》,加大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力度,其手段之严酷,态度之坚决,前无古人。

如《大明律》规定,受财枉法者,一贯以下杖七十,每五贯加一等,八十贯则处以绞刑。

受财不枉法,一贯以下杖六十,每五贯加一等,至一百二十贯杖一百,流放三千里,后改为受四十贯就流放。

贪赃钞六十两以上官吏,均处以枭首示众,并剥皮食草等等。

在他的严厉打击下,一颗颗贪官人头落地,一个个污吏被流放,当时,仅发往朱元璋老家凤阳种田的官吏就达上万人。

为对付官场腐败,朱元璋可谓挖空心思,尽其想象,出新招狠招治贪,其用刑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如剥皮食草、凌迟、刷洗、枭令,还有什么“秤竿”、“抽肠”、“断舌”、“挑筋”等等酷刑,让人毛骨悚然,惨不忍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