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廉政小故事20则PDF.pdf
古代廉政小故事20则

古代廉洁小故事9则古代廉洁小故事1:我以不贪为宝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
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
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古代廉洁小故事2: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古代廉洁小故事3: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4: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中国古代廉洁故事

中国古代廉洁故事
1. 包公审案:包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官之一,他一生坚持廉洁公正,不受贿赂。
有一次,他审理一起官员受贿案,被告人贿赂了包公的手下,但包公不为所动,最终依法严惩了罪犯。
2. 赵盾拒礼:赵盾是春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他在位期间一直保持廉洁,拒绝收受贿赂。
有一次,他的一位老朋友前来拜访,带着一份厚礼,但赵盾坚决不受,最终老朋友只好空手而归。
3. 范仲淹还书: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坚持廉洁正直,不贪污受贿。
有一次,他的一个同僚送给他一本名贵的书籍,希望能够得到他的赞赏,但范仲淹坚决不收,还将书籍原样归还给了同僚。
4. 李时中拒礼:李时中是明朝的一位官员,他在位期间一直保持廉洁,拒绝收受贿赂。
有一次,他的一位老朋友前来拜访,带着一份厚礼,但李时中坚决不受,最终老朋友只好空手而归。
5. 王阳明还银: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坚持廉洁正直,不贪污受贿。
有一次,他的一个部下送给他一批银子,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但王阳明坚决不收,将银子原样归还给了部下。
古代廉政故事

古代廉政故事廉政故事十五则悬鹅示众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
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
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
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
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
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
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羊续悬鱼东汉时,羊续任庐江太守。
一天,羊续的下属府丞焦俭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
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不收吧,对不住焦俭的一片好心;收吧,有违自己为官清廉的道德规范。
但眼前焦俭的盛情难却啊,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
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
没过几天,鱼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去,羊续也不让人取掉。
直到有一天,焦俭又笑嘻嘻地拎着更大的一条鲤鱼来拜访羊续,羊续也不说话,只是笑着指了指悬挂着的那条鱼,轻轻地摇了摇头。
焦俭看着这条丝毫没有动过的枯鱼干,领悟到了太守的一片苦心,红着脸收起鱼,退了出去,从此再也不敢给羊续送东西了。
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以后再也不礼贿他了。
悬丝尚书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吏部尚书山涛,为官三十余年,“居荣贵,贞慎俭约”,清正廉洁,从不收礼。
有一次,县令袁毅偷偷地给山涛送去百余斤真丝,山涛得知后命家人将这些真丝悬挂于梁上而不用。
古文廉政小故事

古文廉政小故事
1. 羊续悬鱼
东汉时,羊续曾多次任庐江太守,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
其下属府丞焦俭为人也很正派,有一次,他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
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
他想,如果不收,有可能扫了焦俭的面子,况且焦俭是他的下属,往后不好开展工作。
于是,他很客气地让焦俭把鱼送到厨房,等焦俭走后,他让人把鱼挂在庭檐下,再也不去碰它。
这件事传开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也都不敢礼贿他了。
2. 两袖清风
明朝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古代廉洁小故事2

廉洁自律格言名句
1、以史为鉴知兴衰以人为镜明得失。
2、甘守清廉报家国不为贪脏羞儿孙。
3、俭以廉为本奢为贪之源戒之慎之。
4、草生峰不显伟岸松长谷底不失高节。
5、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
6、为人要勤奋为民要服务为党要贡献为官要廉政
7、纵欲似饮鸩止渴无节则殇。
8、风正一帆顺清廉得民心。
9、廉洁从政之基;腐败从政之忌。
10、为人自私私尽名衰做官贪财财多身亡。
11、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12、大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
13、心无私欲自然会刚;人无邪念自然公正。
廉洁自律警句
41、正气一身官气扫清风两袖腐风离。
42、载舟覆舟民意难违从来当官须勤谨
43、前车后车殷鉴不远自古为政要清廉
44、为官常想官是公仆恃官傲物人不齿
45、心为公自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
46、公仆铭胸常闻警钟;清廉舒坦敬业从容。
47、正直坦荡表里如一。
48、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49、处事公正不为权势丧志不为钱财动心
50、反腐换来一方净土倡廉营造八方富足。
51、勿唯小贻大勿唯私损公;勿唯利害己勿唯权伤民。
52、清廉做官方敢怒公正办事才敢言
53、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效而后择。
5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敢作敢为的廉洁小故事

敢作敢为的廉洁小故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杨震,他非常廉洁,不喜欢接受别人的礼物。
他去世后,皇帝亲自前来吊唁,并询问他的子孙们有什么要求。
他的儿子杨秉回答说:“按照父亲的遗志,我们没有什么要求。
只是希望能将他的灵柩运回到家乡,安葬在原先的地方。
”皇帝非常感动,并称赞他们是廉洁奉公的好榜样。
这个故事体现了杨秉敢作敢为、廉洁奉公的精神。
在杨秉的眼中,父亲的廉洁品质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宁愿放弃一切利益,也要遵循父亲的遗志。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敢作敢为、廉洁奉公的例子。
比如有一位官员,他的儿子在大学读书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奖学金和助学金,没有向父亲要过一分钱。
这位官员非常自豪,认为儿子不仅在学习上表现出色,更是在品德上继承了他的廉洁精神。
总之,廉洁奉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做一个品德高尚、敢作敢为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古代廉政的故事

古代廉政的故事7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将被进一步打破。
其实,古代也没有“铁饭碗”一说,很多官员端的都是一碰就碎的“瓷饭碗”。
朱元璋时期,全国有七成官员因各种原因离开岗位在明朝,朱元璋对违法乱纪的官员严惩不贷,先是借户部侍郎(财政部长)郭桓“空印案”杀掉官员1.5万人;然后又借丞相胡惟庸、大将蓝玉谋反案,大开杀戒14年,受株连被杀的各级官员4万余人,至于那些被关进监狱、辞退、开除的更是不计其数。
据不完全统计,朱元璋时期,全国有七成官员因各种原因离开岗位。
当时,有的官员在早晨上班时要跟家里举行告别仪式,说今天走了就不一定能回来;熬过一天回到家里,长舒一口气又对老婆说一句:“哎哟,今天总算又活了一天,明儿再说吧。
”官员如此“朝不保夕”,连平头百姓还不如,这时的端的饭碗,只怕都称不上“瓷饭碗”。
或许有人说,这是建朝之初须用重典,不足为凭,和平时期的古代公务员应该端的是“铁饭碗”吧!答案是:也不见得。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据此办法,万历三年(1575年),查出“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巡抚(相当于省部级)、抚按(相当于中央驻各省纪委书记)官员54人。
其中凤阳巡抚王宗沐、巡按张更化、广东巡按张守约、浙江巡按肖廪,因未完成事件数量太多而罚停俸三月。
万历四年,山东有19名、河南有12名地市级官员,因征赋不足九成受到降级和革职处分。
张居正当政期间,按《考成法》裁革的冗员约占官吏总数的十分之三。
由此可见,在和平时期,朝廷对“未完成工作任务”的地方官员,动辄扣工资、降级、降职甚至干脆辞退,稍不注意,饭碗就可能被打碎。
不仅省部级官员的饭碗随时被打破,相当于国务院总理的首辅的饭碗有时也好不到哪去。
明崇祯在任17年,撤免宰相多达50多人,罢黜国防部长14人、巡抚11人。
类似的情况并不只发生在明朝。
西汉时,丞相一职的平均任期也不长,平均四年多;东汉时,“三公”(古代最显贵的三个官职太师、太傅、太保)的平均任期还不到两年半。
古代廉政小故事

中国古代有许多廉政小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寓意深刻,对我们现代人也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以下是几个古代廉政小故事:
1. 羊续悬鱼:东汉时,羊续任南阳太守。有一次,有个下属送给他一条鱼,他推让不掉,就把鱼悬挂在庭中。后来这人又送鱼来,羊续指着悬挂的干鱼说:“你原先送给我的鱼,如今还挂着,不用再送啦!”来人明白了羊续的意思,带着鱼走了。羊续悬鱼的故事流传开来,“悬鱼”一词也成了为官清廉的典故。
这些故事虽然简短,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内涵,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 一钱太守:东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时,操守廉政,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将作大匠(主管工程建设的官员)。赴任时,当地百姓纷纷自发前来送行,并送上许多金银财物。刘宠难以推辞,只得象征性地从中拿了一枚铜钱。他出了山阴县界,就把这枚铜钱投到了江里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有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使陶侃深受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廉洁小故事9则古代廉洁小故事1:我以不贪为宝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
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
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古代廉洁小故事2: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古代廉洁小故事3: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4: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古代廉洁小故事5: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古代廉洁小故事6: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古代廉洁小故事7:不私一钱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古代廉洁小故事8:手好不要钱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
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9:丹心要学月月红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
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
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
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
”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
”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
”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
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
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古代廉洁小故事10:公仪休不受鱼公仪休是战国初期鲁国宰相,他坚持奉职循理,以德治国,始终不变,使朝廷大小官员自守清正,既不与百姓争利,也不妄取小惠。
公仪休有一嗜好,就是特别喜欢吃鱼。
宰相爱吃鱼,自然就有人主动给他送鱼。
一天,有一送鱼者带着一筐上等新鲜鱼,给公仪休送来。
但他坚辞不受。
送鱼者大为不解地问:“听说宰相喜欢吃鱼,特意给您送来,不知为什么您又不收呢?”公仪休笑了笑,对送鱼者说:“正是因为我特别爱吃鱼,所以我才坚决拒绝接受任何人馈送的鱼。
道理很简单,我身为宰相,而宰相的俸禄足够我自己买鱼的开销,假如今天我因接受别人的鱼而被罢免官职,那谁还给我送鱼呢?这就是我不受鱼的原由啊!”古代廉洁小故事11:子罕以不贪为宝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
子罕拒不接受。
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
”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失去了宝。
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古代廉洁小故事12:羊续悬鱼拒礼东汉时,羊续长期担任南阳太守,但是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因为官清正廉洁,倍受当时人们的尊敬,都称他是“清廉太守”。
有个下属看到太守的生活太清苦了,一天就拿了几条鲜鱼送给羊续,请他尝尝。
羊续虽然把鱼收下了,但却没有吃,而是悬挂在庭堂上。
过了些日子那个下属又送鱼给羊续,羊续指着庭堂上悬挂的干鱼说:“你原先送给我的鱼,如今还挂着哪,不用再送啦!”来人本来想趁着送鱼的机会请太守办点私事,遇到这种情况,就不好意思开口了。
以后,也再不敢给太守送东西了。
羊续不仅对下属们如此,就是对自己的至亲也是这样。
他在州衙办公,妻儿希望能和羊续住在一起,生活上好有个照应。
羊续领着妻子、儿子到了他住的地方。
妻儿见到屋里全部财产只是一床粗布被、一件旧短衣,几斗麦子和一点盐。
羊续对儿子说:“我就是这样过日子,你们要到这来住,叫我拿什么供养你们母子呢?还是回乡下家中住吧。
”儿子不解地说:“人家父亲当官,三亲六故都受惠,可我们借不上一点光。
”还是妻子了解羊续,对儿子说:“你还不了解你爹呀。
你也读了些书,对清官十分敬仰。
现在清官就在你面前,怎么迷惑了呢?”儿子羞愧地低下了头。
于是欣然和母亲一起回到乡下去了。
古代廉洁小故事13:刘宠克己奉公东汉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太守刘宠因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被调往京城任职。
临行之前,但见几位白发老人,蹒跚而至,结伴前来,说是要为太守送行。
刘宠听说,连忙谢过,老人们说:“以前为官者贪钱恋物,常常闹得鸡犬不宁,百姓寝食不安。
自从您任太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乐业。
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实感难舍难离,特来专程相送,以表心意。
”说着,每人托出一百文钱,要交给刘宠留着途中使用。
刘宠听罢,十分感动地说:“父老们如此过奖,我实在愧不堪言。
大家的心意我领受了,这钱我不能收,还是请带回去吧!”老人们情真意切,执意赠送。
刘宠无奈,只得从每人手里拿了一文钱收下,老人们这才称谢作别。
刘宠见老人们渐渐远去,遂将收下的那几文钱轻轻地投进了河中。
此事很快传开,人们纷纷称赞刘宠,有人为他起了个美名,叫“一钱太守”。
据说,如今浙江绍兴市北面的钱清镇,就是当年刘宠投钱入河的地方。
古代廉洁小故事14:孙谦保廉留遗书南朝宋明帝时期,孙谦以清廉慎行,有治干之才被提升为巴东和建平二郡太守。
天监十五年(516),孙谦已九十二岁,他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立志身死之后也要保持廉洁操行。
他给儿子们留下遗书,写道:“我年轻时本没有追求世俗富贵的意思,因此不求出人头地。
后来历仕三代,官成两朝,以我这样的资历和名位,死后可能会得到朝廷的封赐,这是国家的惯例。
待我气绝之后,你们应马上将我幅巾束发,免冠下葬,以存俭率。
”又嘱咐:“葬我之时,棺足藏身,墓足置柩就可以了。
送葬时引路的鬼幡之类可以省去,以我平时所乘之车为灵车,平时所卧之床为灵床,装了粗制竹席以备必要礼节,其他皆可免去。
”孙谦死后,他的儿子们遵照这个遗嘱为他送葬,使他保持了最后的清廉气节。
古代廉洁小故事15:赵轨清廉若水隋朝时,赵轨曾任齐州(今济南市)别驾,东面邻居家有桑树。
有一年,桑葚熟了,又大又红的桑葚落在他家的院子里,满地都是。
他叫家人把桑葚捡起来,送还给邻居,并告诫儿子说:“我并不是要以此来求取名誉,只是觉得这不是自己的,享用了心里也会不安。
”赵轨在齐州为官四年,每年考核,政绩都是最好,得到皇帝的嘉奖,被征入朝任职。
离开时,父老乡亲们都洒泪送别。
一位长者代表百姓捧着一杯清水,颤巍巍地敬奉到赵轨面前,说:“别驾在此任官,从不受贿纳物,有如水火不相交。
如今您要走了,我们不敢以壶酒相送,您清廉若水,特献上一杯清水为您饯行。
”赵轨非常感激,接过杯水,一饮而尽。
后来,赵轨任原州(治今宁夏固原)总管司马,注意严格约束部下,对百姓秋毫无犯。
有一次,赵轨领人结队夜行部下不小心,马踏入田中,踩坏了禾苗,他即令停止前进。
天亮后,查到了田主,赔偿了损失后才率队起程。
原州的百姓、官听说此事后,无不感动,并从此以赵轨为榜样,注意自己的操行。
古代廉洁小故事16:包拯“拒礼为开廉洁风”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
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昭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
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
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
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
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
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
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
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古代廉洁小故事17:王翱五朝廉吏王翱是明朝成祖至景帝连续五朝的廉吏,他身居官场几十年,尽管位高权重,但他始终保持公正、廉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