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小故事(一)

合集下载

关于廉洁小故事

关于廉洁小故事

关于廉洁小故事1. 明朝年间,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他派手下得力干将郑牢去北京解银,差事办完后,北京分司的司长是个大贪官,见郑牢手提沉重甸甸的银箱,就起了贪心,企图收买郑牢,结果郑牢不受贿赂,坚决把银箱带回。

杨继宗见北京分司送来的银箱十分沉重,就对郑牢产生了怀疑,在检查银箱时发现里面装着是两锭原色丝银,于是杨继宗对郑牢产生了误解,以为郑牢从中舞弊,遂将郑牢关入大牢。

通过拷问,郑牢拒不招认,最后在杨继宗亲自审问时,郑牢仍理直气壮地说:“大人你日日夜夜勤政爱民,难道就不清楚郑某的为人吗?难道不知道郑某是块铁石心肠?不管什么歹徒淫威也不能使郑某改变操守!”。

2. 郭沫若曾赋诗称赞杨继宗“不受将军不受钱,清风高节领风骚”。

在正统年间杨继宗先后任过九年知府,其中就有七年任嘉兴知府。

他一生清廉为政,不事权贵。

他常说“禄以代耕,没粟违心”,为了不使百姓负担过重,他宁可自己赔补,决不侵扰百姓。

他常以自己的收入来补贴衙门的用费,“私室常寄蔬粟”,而“与妻子薪储一舟一被”。

3. 明朝永乐年间有个名人叫李汰,他做了二十五年的官,却一直两袖清风。

一天晚上来了个自称姓贾的中年人。

这人一进门就拍着袖子说:“李公久旱逢雨露,今晚特来奉送程仪千两。

”李汰听了说:“我这个人有个坏毛病。

”贾某忙说:“李公清廉,人所共知。

我早已备好白银五百两,只怕李公不敢收。

”李汰听了拂袖而起说:“我李汰非贪财之人。

”说着从贾某手中夺过银子就要走。

这时贾某露出了真面目说:“好吧!你这个愚腐的东西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李汰说:“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

”说着就大声呼喊起人来。

贾某见势不好,只好狼狈而逃。

最新廉政小故事5篇

最新廉政小故事5篇

最新廉政小故事5篇“廉政”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

你知道廉政小故事有哪些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廉政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廉政小故事1灭官烛看家书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

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

他猜想这必须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立刻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

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我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

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我出钱买的亮吗之后才明白,那封信有小半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景,他认为这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

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

但正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廉政小故事2魏征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的宰相。

他直言不讳,曾提出“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思想,加上为人俭朴,病危时还没有像样的房子,所以一直深受人民的称道。

而魏征的夫人裴氏也是一名廉洁、俭朴的好女人,历出名的贤内助。

裴氏虽说是宰相的妻子,自嫁给丈夫之后依旧那么勤俭节约,并随丈夫住那间旧屋,每天纺纱织布度日,而毫无怨言。

唐太宗听说魏征家的房子又窄又旧,十分破烂,便命令派人去为他调整。

当官员和工匠等人来到魏家时,魏夫人对来人说:“他(指魏征)住惯了老房子,住不惯华丽大厦,请皇上原谅,不要给他调房了。

”由于魏夫人的再三辞谢,工匠们只得重新翻新了几间旧房子,便回去了。

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起不了床。

唐太宗派出医生去为他治疗。

谁知,医生到魏家一看,简直不相信,魏征盖的被子又破又旧,根本御不了寒。

医生回来据实向皇上禀告之后,太宗立即派人给魏征送去了丝棉被。

谁知这回魏夫人又出来挡驾了。

她说:“他也用惯了布被布褥,没有必要添加丝棉被,也请皇上见谅。

”就这样,魏夫人常年铺佐丈夫料理家事,一直勤勤恳恳,相互体贴,而没有后悔嫁给这样一个清贫的丈夫。

建国以来的清廉故事

建国以来的清廉故事

建国以来的清廉故事自建国以来,许许多多的清廉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发生,让人们感受到廉洁奉公的力量。

下面为大家讲述几个经典的清廉故事:故事一:率先某县清廉风气的县长某县是个山区县,曾经因贪污腐败问题屡屡上报,声名狼藉。

一位新任县长上任后,却展现了令人惊喜的廉洁作风。

他迅速整顿行政部门,建立起严格的财务制度,确保公款用于民生事业。

他不接受贿赂,对违法违纪的行为坚决打击。

县政府的各项工作得到了良好的开展,县民对他充满了赞赏和拥护。

故事二:艰辛而清廉的村支书一个偏远的村庄,一位年长的村民当选为村支部书记。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为村民做出了许多值得称赞的事情。

他一方面倡导村民共建共享,鼓励大家勤劳致富,一方面严格执行用人政策,杜绝权力寻租。

他坚持透明公开的村务会计制度,所有村庄的财务状况都向村民公开,让大家监督管理。

他的廉洁作风感染了村民,也带动了村庄的发展。

故事三:清正廉洁的法官在一个小城市的法院,有一位法官以清正廉洁著称。

他审理案件时毫不偏袒,公正判决。

他深入调查取证,维护法律的尊严。

尽管许多人试图通过贿赂获得有利的判决结果,但他始终坚守原则,不受任何干扰。

他的正直和正义感影响了很多人,让社会上的不法之徒感到畏惧,也让大家对司法系统充满了信心和敬仰。

这些清廉故事都闪耀着光辉的道德光环,彰显了中国建国以来廉洁奉公的精神。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为他人树立了榜样,传递了正能量,并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向这些英雄学习,坚守廉洁的底线,为建设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共同努力。

廉洁小故事(精选22篇)

廉洁小故事(精选22篇)

廉洁小故事廉洁小故事(精选22篇)廉洁小故事篇1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有清正廉洁、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好人;也有损公肥私、爱沾小便宜的人。

我的外公就是一位清正廉洁,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好人。

外公是一名儿科医生,经常把那些奄奄一息小生命救回来。

那是一个大雨滂沱的早晨,我在外公家吃早饭,只听见一阵急促的“咚咚、咚咚”敲门声,外公去开门,我心想:“这下雨天,怎么会有人到外公家里来呢?”。

只见一个身上湿淋淋的男人拎着两瓶酒和一大盒蜂蜜来找外公:“我儿子病得很历害,医生让我们转到南京大医院去看,我怕路上担搁,听说您的医术高明,就想请您去看看我儿子”。

外公边放下钣碗边说:“帮病人看病,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生的天职,你不必买这些,儿子看病还要花钱。

这样吧,东西你放下,我这儿1000块钱你拿去,东西算我买下了。

”说完外公硬是把1000元钱塞给了那位叔叔,钣没吃完就去了病房……外公终于又把一个小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来了。

那位叔叔感动的热泪盈眶:“吴医生,您真是难得的好医生,我们全家会一辈子记住您的救命之恩。

”出院时,这位叔叔给外公送来了一面锦旗。

我为有这样一个外公而感到自豪,我长大了也要向外公学习,做一个清政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人。

廉洁小故事篇2如果人们都不知道什么叫廉洁,那么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当然是一塌糊涂。

如果人们都廉洁守法,世界又会怎么样呢?当然是多姿多彩喽!我家隔壁的小王叔叔就是一个廉洁守法的人。

他中等个头,头发很短,脚上总是一双又旧又老的运动鞋,身上总是那已经退色的深蓝色的工作服,口袋里总装着一把轻便的小钳子,他的工作就如他的口袋里的东西一样,他就是一位修车工人,不过也是一个部门经理,但什么事都要自己动手,真老实。

去年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王叔叔却一心一意在工作上。

“咚咚……”王叔叔家来人了,“来了”王叔叔便去开门了,“你好!”“好!”只见那个人一进来就把一大包礼物塞到王叔叔手里,王叔叔接受了,“王经理,我想请个假回娘家,这些礼品你收着吧!我走了!”“你来就是为这个,如果人人都请个假,那公司就没人了,把东西拿回去。

廉洁小故事50个

廉洁小故事50个

廉洁小故事廉洁小故事(一):孔繁森廉洁小故事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

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

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

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

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

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

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

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

”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忙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

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

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廉洁小故事(二):姚崇不徇私情唐朝开元年间,吏部尚书魏知古要去洛阳一带考察官员政绩。

宰相姚崇有两个儿子在那儿当官,离京前,魏知古特地到姚府辞行,不料姚崇对他十分冷淡。

魏知古是姚崇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到洛阳之后,私下接见了姚崇的两个儿子。

姚崇之子请求他在皇上面前为自己美言。

玄宗皇帝接到魏知古的奏折,见他极力赞扬姚崇的儿子,便宣姚崇进殿,对姚崇说:“你的两个儿子很有才干,政绩不错,朕有意提升他俩。

”姚崇坦然地说:“我这两个儿子才识平平,又不善理政,不足以提拔。

”唐玄宗见姚崇能秉公处事,十分高兴地说:“魏知古徇私妨碍公事,辜负了你对他的教导,我也不能原谅他。

看来只有罢了他的官以正朝纲。

”姚崇复奏道:“我教子不严,罪该受罚。

如果陛下因此事贬谪魏知古,那人们就会说他是当了我的替罪羊了。

”唐玄宗听后十分赞许,遂令魏知古改任工部尚书。

姚崇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相。

廉政小故事二百字

廉政小故事二百字

廉政小故事二百字
第一篇:《老张的糖》
老张是我们小区里的门卫大叔,平时笑眯眯的样子特别招人喜欢。

有天放学回家,我看到几个陌生人围着老张,手里还拿着一袋糖。

他们说啥好话呢,好像是想让老张帮个忙。

老张呢,只是笑着摇摇头,说什么也不肯收那袋糖。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些人想让老张晚上给他们开个后门,方便进进出出。

老张拒绝了,他说:“这事儿不对劲儿,咱不能这么做。

”后来,这件事儿传开了,大家都夸老张做得对。

其实,老张不光是拒绝了糖,更是守住了自己的原则。

就像他常说的那样:“做人啊,得有点儿骨气。


第二篇:《小李的抉择》
小李是我们班上的班长,人缘特别好,做事也总是很公正。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重要比赛,小李负责选拔参赛队员。

有个同学私下找到小李,塞给他一份礼物,希望能得到照顾。

小李当时就愣住了,没想到会有这种事发生。

他想了想,最后还是把礼物退了回去,并且告诉那位同学:“咱们凭实力说话,谁表现好谁上。

”最终,小李公平地挑选了最合适的选手参加比赛。

虽然那位同学没被选上,但他心里明白,小李这样做是对的。

从此以后,大家对小李更加尊敬了,因为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
做正直。

小李的选择告诉我们,面对诱惑时,坚持自己的原则是多么重要。

廉政故事(精选25个)

廉政故事(精选25个)

廉政故事(一)手好不要钱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

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手说“好白嫩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廉政故事(二)不私一钱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那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可是你要给我领取库金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莫非是不私一钱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坏话了。

廉政故事(三)两袖清风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理解。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证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廉政故事(四)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廉政故事(五)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教育。

廉政故事(六)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廉政故事(七)丹心要学月月红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著名诗人。

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称道和传颂。

开封廉政故事

开封廉政故事

开封廉政故事第一篇:《老张的清廉茶馆》话说在开封有这么一家小茶馆,老板姓张,大家都叫他老张。

这家茶馆不大,却总是热热闹闹的,因为老张为人正直,做事情特别讲究规矩。

茶馆里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谁要是提着礼品想要走后门,老张准会给他个白眼,然后说:“您这是干啥呢?咱这儿可是正经做生意的地方。

”有次,一位外地来的商人想在开封做生意,听说了老张的事迹,特意来茶馆找他咨询。

商人手里拿着个包裹,笑眯眯地递给老张。

老张一看就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他接过包裹放到一旁,然后给商人倒了杯茶,说:“咱俩好好聊聊,不过东西您还是自己留着吧。

”商人见状,也就不再坚持,两人聊得挺投机。

茶馆里的客人们都知道老张的规矩,所以这里成了大家聊天谈事的好地方。

有时候,几个老街坊会围坐一起,边喝茶边议论最近发生的新鲜事。

老张偶尔也会插几句嘴,但他从来不会偏袒谁,总是一碗水端平。

就这样,老张和他的茶馆成了开封的一道风景线。

虽然茶馆规模没变大,但名气却越来越响亮。

人们都喜欢来这里坐坐,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的茶好喝,更因为这里有着一股清风正气。

第二篇:《李师傅的手艺与原则》在开封古城一角,住着位手艺人叫李师傅,专做传统工艺品。

李师傅手艺高超,制作的东西精美绝伦,深受大家喜爱。

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极高的标准,绝不允许半点马虎。

有一次,一位顾客想让李师傅赶制一批工艺品,准备用于一个重要场合,并且提出愿意额外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以加快进度。

面对诱惑,李师傅并没有动摇,他笑着拒绝了对方的好意,解释说:“质量才是最重要的,急急忙忙做出来的东西肯定达不到我的要求,也对不起您对我的信任。

”这位顾客听后十分感动,决定耐心等待。

果然,当这批工艺品按时完成后,每一个都堪称艺术品,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开封城,人们纷纷称赞李师傅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品格高尚。

随着时间流逝,李师傅的故事激励了许多人,让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坚守本心,不为外界所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苦禅两训爱子
李苦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师和美术教育家。

他的爱子李燕从小受他的艺术熏陶,也爱上了绘画。

到了中学,李燕在学校已经有了些名气,老师和同学们都夸他是“小画家”。

李燕听多了好话,尾巴就翘起来了。

李苦禅发现后,把李燕叫到身边说:“我们今天每人画一幅画,然后一起拿到街上去卖,看谁的价格能卖得更高!”
李燕不知道父亲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连连摆手说:“那怎么成?我哪能跟您相提并论?”
李苦禅说:“我虽然被人称为画家,但事实上我与世界上真正伟大的画家比起来,还需要不断努力,既然你连我都不敢比,又凭什么在学校里傲慢呢?”
李燕羞红了脸,头也低了下去。

李苦禅接着说:“要想成为了不起的艺术家,就一定要谦虚,一定要吃苦!”
后来,李苦禅每次出去画画,都带上李燕,捎上几个凉馒头,吃饭的时候向老农要一根大葱,就算是一顿饭了。

李燕在这种艰苦的训练中,画技也一天天提高了。

“文革”时期,李苦禅被抄了家,许多珍贵的画作都被查抄了。

“文革”结束后,有关部门派人到李苦禅家,让他们去领回被查抄的画作等物品。

李燕发现,拿回来的画作里有两幅署着“李可染”的名
字。

李可染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画家,以画牛见长。

李燕兴奋地对父亲说:“真没有想到,我们还得到了一份意外之喜!”
李苦禅当即正色道:“虽然你没有去偷去抢,但这毕竟是人家的东西,你私藏不还,就是占取不义之财!”随后,他命李燕把画还给李可染。

李燕尽管心有不舍,但也只能听话。

离家前,他对父亲说:“我把画送回去,李可染一定特别开心,我们可不可以叫他画一幅牛相赠?”
李苦禅说:“赠不赠画,要看人家的意思,若是有心赠,当然也就要有心收,但收下后必定要给予回赠,万万不可主动要求人家赠画!”李苦禅抬头看看挂满一屋的画作,语重心长地说:“人,必先有人格,而后才有画格,人无品质而下笔无方!”
李苦禅的人格教育对李燕的影响极深,李燕也逐渐塑造起了“勤”和“诚”的人格魅力,最终成为一代名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