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合集下载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如何 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 岗位要求 的物流专业技能是 本
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物流管理专
不高 ; 教师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不尽合理 ; 高水平 的学术梯 队尚
未形成。
业人才 的需 求状况 以及对人才 的知识 、 能力和素质 的要 求 , 进 一
步 明确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 目标 , 以便更好 地为企事业单位
模 式形成 了挑战 。众所周知 ,在 以经济 实力 为依据的国力竞赛 中,物流业 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 国家经 济发 展效率和现代
化 程 度 的重 要 标 志 。 在 我 国 加 入 WT O后 , 国内物流业也迫切需
强的专业 , 除专 门的实验课程外 , 还 有许 多专业课程离开 了实验

物 流人才成 为了各类高校教育急需解决 的一个新课题 。 基 于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 能增 强物流专业学生 的专 业
技 能和综合素质 , 根据物流业务 岗位 的任职要求 , 对物流专业课 程体 系进行 改革和整合 是高职 院校各专业 教学改 革的新趋 势 。 物流专业 的教学改革必须从 岗位工作任 务分 析人手 ,打破学科
定 物流知识和实践经验 。为此 , 国内有关物流专业方面的教育
机构和培训机构迅速崛起 , 相当多的大学和学院设置 了物流管理
专业 , 专业设置也逐渐完善。同时 , 在物流协会 的领导下 , 全面开 展了物流的职业教育 ,形成 了比较合 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 系 统。但在物流管理教育资源和教育市场之间的竞争也 日益激烈。
体系, 建设基 于工作任务的核心课程 , 特别是要建设完善针对 某

3 . 物流管理专业 自身存在 的问题 。作为新兴专业 , 物流管 理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探讨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探讨
2 1 年第 5 02 期 第 3卷 3 总 65 7 期
职业技术教育
V0C I AT ONAL AND TECHNI CAL EDUCATI ON
No5 2 2 . , 01 Vo . 3 1 3
Ge ea .7 n rl No6 5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 式创新实验 区探讨
育厅依据上述文件精神 , 分别 出台 要 培养 企业基 层 和 中层应 用 型物 了结 合 自身实 际的高 等学校 质量 流 管理人 才 。从 当前高 职教育 和 与教学改革工程 的实施意见 , 并将 学生就业实 际情况 出发 , 合有关 结
项 目教 学导 师制 等多样 化培 养方
式, 使培养方式与培养 内容相互适
关键词 高职院校 ; 流管理专业 ; 才培养模式 ; 物 人 创新 实验 区; 价值链 ; 学团队 教
中 图分 类 号 G 1. 文献标识码 7 85 A 文章 编号 10 — 29 2 1  ̄5 0 1 — 3 0 8 3 1 (0 2 0 — 0 7 0
2 0 年 《 育部 、 07 教 财政部 关于 实施 高等 学校本 科教 学质量 与教
应、 相互促进 。
二 、 于 价值 链 的实 验 区人 基 才培 养模 式设计
参考 相关 人力 资 源价值 链方 面 的研 究 , 照 物流 企 业 “ 1 按 价值 链 ” 的 岗位要 求 , 建如 图 1 上 构 所
人才 培养模 式创 新实 验 区建 设支 胜 任力 在现代 企业 员工 职业 生涯 持对象进一步覆盖 到高职 院校 。 规 划方 面 的研究 , 实验 区人才 培
流 沟 通 的技 巧 。 二 是 物 流 业 务 操
素质的养
操作技能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构建“1+2+1"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背景我国物流产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到2003年我国物流市场的规模已达到2400亿元,预计在今后几年仍将会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物流业的迅速起步和崛起,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万。

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预计约为30万至40万人,物流人才成为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系于2006年开设了两年制的物流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是我系的年轻专业,学制两年,目前在校学生147人。

在两年多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规格、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理论和实训教学体系,建成了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专业教学团队,明确了专业责任人。

随着物流产业成为唐山市重要产业之一和滨海新城建设的兴起,我系物流管理专业必将得到较快发展,规模会逐渐扩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成功与否主要看人才需求企业的反映,虽然我系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只有一届毕业生,但我们从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看,很多企业对我们学生的表现是比较满意的。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综合考虑本地区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现状、专业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特点等各种因素,我们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1+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方向:服务市场需求;2个强化:强化实践能力,强化职业素质;1条道路: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表现(一)服务市场需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浅谈珠海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

浅谈珠海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

物 流 管 理 的 理 论 与 方 法 , 需 要 具 有 一 定 进 。 还 的 实 际 操 作 经验 和 较 强 的 动 手 能 力 。 由教 研 室 统 一 审 核 定 购 教 材 、 一 协 统 () 合 性 强 。 流 涉 及 的 范 围极 为 广 调 和 分 配 各 门课 程 的 教 学 内容 , 4综 物 力求 各 课 风 逻 泛 , 及 到 政府 、 水 ) 空 交 通运 输 业 、 涉 海( 陆 金 程 的教 材 在 内 容 上 、 格 上 、 辑 上 组 配成 融 业 、 储 业 、 讯 业 、 售 业 、 关 、 种 套 , 减 少 不 同课 程 内容 的 重 叠程 度 。 仓 通 零 海 各 以 教研 企 业 及 个 人 , 用 了 有 关 经 济 学 、 理 学 、 室 应 以 教 学 大 纲 的 形 式 明 确 每 门课 、 个 运 管 每 教 师 的授 课 范 围 , 避 免 内 容 上 的重 复 。 以 在 物理 、 算机等学科的知识 。 计 1 3缺 少社会 实践 . 条 件 成 熟 时 , 由 教 务 处 组 织 人 员 自编 系 可 物流管 理专业成 立时 间较短 , 尚未 与 列 教 材 , 样 就 能 完 全避 免 雷 同 , 成 完 整 这 形 物 流企业建立完 善的人才培养 机制 , 当 而 合理的教材体 系。 . 今 市场 竞 争 情 况 下 的物 流 企 业 正 需 要 具 有 2 4加强 实践 教学 实 际 操 作 能 力 的 物 流 人 才 , 部 分 能 力 培 这 通 过 校 内实 践 教 学 体 系和 校 外 实 践 教 养是 企 业 最 需 要 的 。 另一 方 面 , 流 专 业 学 学 体 系 来 培训 学 生 的 动 手能 力 、 维 能 力 、 物 思 生 渴 望 与 社 会 多 些 实 际 接 触 , 不 仅 仅 是 传 递 信 息 的 能 力 和 分 析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 而 在 课 堂上 学 习物 流 理论 知识 , 此 , 实 条 校 内实 践 教 学 体 系包 括 课 程 实 践 和模 拟 实 因 现 件 的 制 约使 学 生 的 社 会 时 间 愿 望 无法 得 到 践 两 部 分 内 容 。 程 实 践 可 根 据 课 程 内 容 课 满 足 , 样 加 大 了对 理 论 的 理 解 , 且 限 制 开 发 实 训 项 目 , 程 实 践 的 目的 是 加 深 学 这 而 课 了学 生 的 创 造 性 思 维 发 展 。 生 对 所 学 课程 内容 的 消 化 、 解 。 理 模拟 实践 是 在 全 部 课 程 学 完后 , 校 内 实 训 室 所 进 在 2 创 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 的 行 的综 合 性 、 态 性 的 模 拟 实践 , 以进 行 动 可 思路 仿 真性 模 拟 实 训 、 流 管 理 信 息 系统 训 练 物 以 2 1转 变教学 观念 , . 注重 引导 学 生创新 型学 等 , 此 提 高学 生 的 专 业 技能 和 职 业 素 质 。 校 外实 践 教 学 可 与运 输 、 储 配送 、 贸流 仓 商 习 高 等 教 育 改 革 关键 在 教 育 工 作者 自身 通 和 生 产 制 造 企 业 建 立 校 外 教 学 实 训 基 教 育 观 念 转 变 , 以 教 师 为 主 向 以 学 生 为 地 , 可 以 与 众 多物 流 企 业 进 行深 度 合 作 , 从 还 我 主过渡 , 由主 动 式 教 学 逐 渐 向 互 动 式 教 学 实 现 校 企 联 合 办 学 。 校 物 流 管 理 专 业 已 过 渡 , 解 学生 和 企 业 的 实 际需 要 , 而有 经 与 珠 海 德 邦 物 流 、 禾 物 流 、 运 通 物 了 从 信 大 针 对性 地 开 展 教 学 工 作 。 流 、 安 物 流 、 鹏物 流 、 顺物 流 等 物 流 百 登 恒 2 2在 实训 环 节增加 实验 室演 练 , 变学 生 公 司 合 作 , 现 工 学 结 合 。 . 改 实 只 会 背 书 不 懂操 作 的教 学通 病 根 据 教 学 经 验 和 实 际 经 验 总 结 , 海 3 结 语 珠 城 市职 业技 术 学 院 物 流 管 理专 业 增 设 了社 珠海 城 市职 业 技 术学 院 物 流 专 业 办 学 会 实 践 环 节 , 分 配2 必修 课 学 分 。 是 历 史 比 较 短 , 资 和 硬 件 方 面 还 缺 乏 培 养 并 个 但 师 尽 但 社 会 实 践 的 方 式 单 一 , 要 还 是 以 参 观 一 本 科 生 条 件 。 管 目前 存 在 一 定 困难 , 学 主 些 大 型 物 流 公 司 为 主 。 中 一 家 校 企 合 作 院 在 物 流 专 业上 投 入 逐 渐 加 大 。 近 , 流 其 最 物 联 的 大 运 通 公 司提 供 给 物 流 专 业 学 生半 年 的 管 理 专 业 被 评 为 学 校 的 重 点 专 业 , 合珠 顶 岗 实 习 , 是 其 他 许 多物 流 企 业 出于 多 海物 流 协 会 成 立 了物 流专 业 建 设 指 导 委 员 但 种 原 因考 虑 , 肯 让 学 生 接触 实地 操 作 , 不 学 会 , 极 参 与珠 海物 流 人 才 的 培养 , 断 改 积 不 并 订 生 的 动 手 机 会 很 少 。 流 企 业 用 人 最 看 重 革 创新 , 且 与 本土 物 流 公 司 签订 “ 单式 物 计 高职 物 流 专业 毕 业 生 在 珠 的 就 是 实 际 动 手 能 力和 管 理 创 新 能 力 。 因 人 才 培 养” 划 。 此 , 海 城 市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物 流 管 理 专 业 海 乃 至 珠 三 角都 拥 有 广 阔 的前 景 。 珠 已 与 多家 大 型 物 流 企业 签订 了实 习 基 地 培 养 意 向 协 议 , 学 生 搭 建 一 个 良好 的 实 习 参考文献 为 []滕 罕 . 我 国物 流 人 才 培养 的

试论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试论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3 、高职物 流 专 业人 才职 业 岗位 的 专业化教 育 高职物流专 业人才培养 目标 物流企 业具有连锁化 、综合化 和信息化的特点 , 培养 目标是设 计专业人 才培养方案 的依 据 。界定 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 目标 ,必须审视该专业 毕业生的 从而引发 出职业岗位 的复 合型和专业化趋 势 。职业岗 宽 就业 岗位 ( ) 群 要求 具备 的各种知识 和技 能 。物流专 位的复合型 就是要求毕业 生具备 “ 口径 、厚基础” 业的培养 目标应根据 以下三 个方面来确定 ,以保证其 的知识能力 结构 ,如现代 仓库管理 员 ,不但要掌握物 更具 专业针对性和应用 的广泛性 。 资的储存保 管技术 ,还会 驾驶各种类 型的叉车 ,维修 l 高职 物流 专业人 才 的职 业 层 次 、 传送机械和相关 电器 ,并 能熟练运用仓库管理 软件。 现代物流业需要 “ 口径 、厚基础 、综 合性 、应 职业 岗位 的专业化就是要 求毕业生 能力 有专攻 ,具有 宽 用性 ”的复合型人 才。对于 高职物流专业 的毕业生而 某些专业领域特 有的技术 和技 能 , 如传送机械维修员 、 言 ,其职业定位对应 的不再 是单一的职业层 次 ,而是 仓库管理软件程 序员 、电脑服务器管理员 等。这些专 个 职位层 次带 。高 职物流专 业重在培养操作 型为主 门化人才 岗位需求 量虽少 ,但却不可替代 。因此 ,在 的高 素质劳动者和初 、中级管理人 员 , 如仓 库管理员 、 制定专业培养 目标 时既要做 到 “ 宽带 ”型 ,又要 有专 . 配送员 、叉车工 、报 关员 、电脑操作员 、网络管理员 业化发展方向。 等。因此 ,物流专业 的培 养 目标应该是 “ 宽带 ”型的 , 二 、高职物流专 业人 才的培养模式 讲求 “ 口径 、综合性 、应用性 ” 宽 。 在确定 了具体 的专业培养 目标后 ,高职院校 必须 2 、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就业 岗位 ( ) 群 构建一整套保证培 养 目标实 现的教育教学体系 。为了 从 物流运 作的角度看 ,现代物流包括企 业物流和 培养物流管理一线 应用型 、岗位操作型人才 ,必须 打 第 三方 物流两大部分 。企业物 流人才具体可 以分 为各 破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 , 强化实际操作 与技 能的培养 。 类生 产制 造企业 、商 贸流通企业 内部的物流管理 。具 在教学内容上选 出针对 培养 目标 的实用性理论知识 , 体 岗位是物 流各功能 岗位 的操作人 员 ,包括运输管理 增 加实际岗位训练 和实务 的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 ,利 人员 、仓储管理人 员 、包 装 、装卸 、分拣整理 、报关, 用现代 化教学手段 ,加强教学 过程的管理 ,确立有效 报检 、 配送 、客户关系管理 等岗位 ( ) 于专 门从 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以保 证培养 目标 的实现。 群 。对 事物 流服务 的第三方物 流 ,有储存 、运输 、调配 、保 1 、高职 物 流 专业教 学理 念 的现 代化 管 、分装 、加工 、信息发 布与接受 、集装箱管理 、报 要 实现我 国物 流的现代化 ,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关 关 、结算 、货运代理 、物流 服务器管理等 岗位 ( ) 键 ,而物 流人才 的培 养 ,实 际上 就是物流科学技术的 群 。 这些 岗位 ( )各有 区别 ,需要 高职 院校根据实 际需 教 育问题。我 国物 流高职教 育要 在吸收 国外先进的物 群 求 ,在物流专业设置上 ,应体现 高职教育的职业定 向 流理论 最新成果的基础 上 ,结合 我国实际情况和高职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商务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商务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商务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摘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属于应用性教育,应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3~5年成为企业愿意培养的中高层管理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商务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大部分是进入管理类、商贸类、销售类、服务类等第三产业企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类企业对人才的定义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们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经过3~5年的基层培养锻炼后,进入管理层,成为企业管理经营的中高层领导者。

因此,企业需要的是“懂操作、会管理、可提升”的商务型人才,这也给学校提出了问题:如何使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具备这些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能够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脱颖而出,成为企业愿意大力培养的中高层管理人才。

一、为什么要培养商务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现行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都要求比较宽泛,人才培养宽口径,但企业用人的时候却发现人才与实际不符,口径太宽。

一般企业要求人才的适应性要好,与工作的岗位匹配程度高,而学校人才培养要针对某一岗位,或者相近岗位群进行培养,这样学生就业后企业才愿意投入精力培养,使其在工作一定时限后成为中层领导。

现在的物流企业大多数与电子商务接轨,学生毕业后基本上虽然刚开始从事一线工作,但基本上3~6个月后均以商务物流活动为主,而且他们进入到第三产业企业就业的比率会更高。

虽然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操作性比较强的专业,仓储、配送、运输在大多数企业中都需要专业人才,但大多数企业属于商务类企业,所以培养的人才多面向这些企业培养物流管理商务型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学生工作后上升空间比较有限从具体情况来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基本上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设的,发展了近20年后,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走管理为主的路线,学生就业基本上面向物流企业,进行仓储、运输、配送管理居多,在对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上升空间并不大,工作3年后转行的学生比较多,物流行业是一个流动性非常大的企业,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以仓储、配送、运输为主,物流技术应用占重要的部分,而在学校的培养过程中,物流信息技术仅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如何寻求学生的发展空间,适合企业的用人要求,走商务型人才发展道路是必由之路。

对于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创新

对于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创新

对于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创新倪成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摘要】物流业作为新型服务业,被列入十大调整振兴规划产业,我国物流业将进入全方位的调整时期。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中高层物流管理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战略型物流人才将更为紧缺。

高校毕业生是物流人才的主要来源之一,而目前我国高校物流教育正处于摸索阶段。

存在许多问题。

我国高校应该深入分析物流管理人才供求矛盾,根据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技能,整合自身资源优势,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突出自身的特色;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大胆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1.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现代物流业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的特点,涉及领域十分广泛。

现代物流管理是基于全球供应链管理环境的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资源整合管理。

清华大学的陶经辉,张晓萍等对美国、日本等国的物流产业增加值和产业人才状况的研究表明:物流产业增加值与物流人才需求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关系,并结合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情况,预测2011年我国物流人才需求量达2581万人,到2025年将达3044万人。

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缺口达600万,尤其是沿海地区依靠良好的区位优势,发达的制造业,对中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

然而我国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的需求,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

我国的物流高等教育是从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首次招收物流管理本科生起步的。

尽管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已有318所高校开设物流本科专业,48所高校在一级学科下面设有硕士和博士点,但是大多数学校培养模式趋同,专业定位不清晰,学科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不足,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 Ke y wo r d s ]v o c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 l o g i s t i c s ma n a g e me n t ;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r t a i n i n g mo d e l ; i n n o v a t i o n
培养模 式的创新 研究显 得尤为重要。
1 高 职 物 流 管 理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流教材 中的理 论大多从 国外 引进 ,与 我国物流发展 的实 际结 合不紧密 ,真正符合高职教育特 点、质量过硬的精 品教材较 少 。教材 编写者盲 目求快而照搬 照抄 或简单压缩普通高等 院 校教材 ,重理 论而轻应 用,实践教 学和案例分析少 ,更新速 度慢 ,难于 及时反映现代物流行 业发展的前沿 ,培养 的高 职
人 才 难 于 满 足 企 业 的实 际需 要 。 2 高 职 物 流 管理 专 业 人 才培 养模 式创 新研 究

是 专 业 设 置 盲 目,人 才 培 养 目标 模 糊 不 清 。物 流 管 理
专业的发展在 我国存在 滞后性 , 很 多院校盲 目追求 “ 物流热” , 未经充分 的市场调研论证 ,片面迎合市场需 求,不顾 办学条 件充分与否 ,开设物 流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目标模 糊 ,定位
缺 乏 针 对 性 。专 业 教 师在 教 学 中存 在 随 意 性 ,教 学 计 划 的 编
制存在诸多问题 , 例如一 味照搬普通高 等院校实 践教 学模 式, 某些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 陈 旧,部分课程设置 不科 学 ,专业知 识和实践技能更新速度慢 , 人 才培养模 式与社会 需求不匹配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周洁,张明明(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服务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适时地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准确定位,“以就业为导向”作为人才培养宗旨,从物流人才的需求规模与岗位能力的要求出发,合理确定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及评价考核模式,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物流人才培养水平,推动物流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职;物流专业;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图分类号]G321[文献标识码]ALogistics Talent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sZHOU Jie,ZHANG MingmingAbstract:To meet the logistics talent requirement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setting accurate training goals in time,taking the vacation-oriented principle,and starting from the market demand and competence requirement,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 to set rational training orientation and objectives,create new talent-training patterns,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models and techniques,and performance appraisal patterns to increase training level of logistics talents and advance sustained,rapi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Key words: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s,logistics specialty,vocational competence,talent training,mode innovation[收稿日期]2012-05-04[作者简介]周洁(1971-),女,山东龙口人,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服务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物流管理、经济管理;张明明(1962-),女,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服务学院院长,教授。

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高职物流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12515136)。

2011年三、四季度,哈尔滨市人才市场需求分析报告上反映,哈尔滨物流行业所需人才稳定增长;物流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区域物流、快运公司及物流企业的司机、配送人员、装卸工及中高级物流管理人员等。

用人单位对物流行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必须熟悉物流行业,同时掌握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物流理论和技能,另外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非常紧缺。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物流中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梯级,肩负着为地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

从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规模与岗位能力的要求出发,分析物流人才培养现状,注重专业的方向性和针对性,合理确定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使高职物流人才输出与地区的市场需求、职业岗位要求有更直接、更密切的联系,探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推动物流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现代物流产业不再是传统的运输、包装、仓储行业的简单叠加,是建立在新兴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基础上的对原有条块分割资源的有效重组的创新产业,它也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跨行业与部门的复合型产业。

为适应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应适时地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准确定位,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宗旨的保障。

(一)以物流管理专业面向岗位需求为导向分析职业能力1.物流管理专业面向的专业岗位群分析。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面向的就业方向是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职业岗位群包括:企业物流,即物料的采购、储存保管、库存管理、包装、分拣、配装、成品的分销、发送、运输与接受电子商务网信息等岗位群;物流企业(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即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接受与发布、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代理等岗位群。

2.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分析是确立培养目标的基础,依据行业企业岗位素质要求和职业能力标准,第2012年第6期(总第399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6,2012Total No.399[文章编号]1009-6043(2012)06-0068-0368--通过对仓储员、配送员、仓储主管、贷代员、物流信息操作员、客服等岗位工作过程进行的分析,提炼出物流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核心能力、拓展能力及专业方向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有:物流业务运作管理能力(仓储控制管理、配送运输组织调度、采购业务管理、物流设备设施操作能力等)、物流市场开发能力、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货代报关业务代理能力等;拓展能力有:物流成本控制分析与预测能力、物流规划及设计能力、物流信息组织与开发能力、供应链流程再造能力、物流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等;专业方向能力有:连锁企业物流网络筹划能力、物流市场营销能力、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能力、国际物流运作能力等。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物流岗位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物流采购供应、仓储管理、配送组织管理、运输调度、信息采集及处理等物流经营管理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工商企业物流中心、第三方物流公司、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和生产企业物流部门的主要业务岗位从事物资采购供应、运输调度、仓储保管、商品配送、市场开发与客户服务、物流信息处理、报关、报检等工作的高技能复合型一线经营管理人才。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向(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创新物流人才需求的特征表现为:物流行业就业岗位群分布广泛,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不同类型企业物流岗位设置不尽相同,物流职业岗位具有复合化、专业化特征,对从业人员的行业知识能力要求具有连锁化、综合化、信息化的特点。

因此,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符合物流人才职业性、技术性和复合性的要求。

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创新方向: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遵循普遍适用和可迁移技能、特定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相结合的原则,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健全人格的培养,把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以塑造优秀的物流社会人为目标。

(二)构建多方合作型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布,明确了校企合作的方针原则。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行(企)业、用人单位进行人才储备,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学校发挥资源优势,构建主动适应的可持续运行的校企合作机制;是有效进行行业企业物流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的基础。

另外,学校应密切与地区物流管理部门、各行业协会、地区物流协会、各级人力资源部门的沟通交流,把握行业企业发展动向,适时制定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规划,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以前瞻性的设置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

(三)课程体系创新借助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契机,引企入校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保障下,成立物流专业指导委员会,由合作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形成与岗位衔接的工学一体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物流管理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遵循知识能力渐进原则,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确定5门左右课程形成核心课程系统;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5门左右形成拓展课程系统;依据专业方向能力的要求形成方向性课程系统;根据服务于专业和拓展学生素质的要求,进行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形成通识课程系统,构建“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能力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科学、系统的特色课程体系。

(四)教学模式设计创新与行(企)业合作,引进中国物流采购联合协会的物流师认证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具有创新能力的物流专门人才,离不开实际的工作环境,良好的职业习惯、应变能力也只能在真实的职业岗位中得到锻炼,遵循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模式是我们的设计目标。

把生产性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整合专业课课程,把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融合到教学内容当中;与企业开展多方位、多领域的合作,通过“职场认知体验———实训基地实境训练———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等多种途径,实现“理论课程情境化,实践课程标准化”,使学习内容更贴近工作、生活。

使学生可以尽快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熟悉专业所需技能,客观评价自己,有目的地提高职业素养,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要更多将企业文化融人到校园文化当中,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无缝对接,生产理念与教学理念的兼容。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创新通过举办特邀讲座,邀请物流人士作报告,定期组织研讨会。

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观摩物流过程,了解和操作物流设备、设施,使真正接触到物流职场。

教学中涉及各种团队合作项目,要求学生共同完成任务,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合作能力,将知识运用到操作实践中,以丰富他们的经验。

聘请职业经理人担任专业课程教师,进课堂、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指导学生参加物流技能大赛等。

同时,通过企业经理进行的综合案例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实际周洁,张明明:浅析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69--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