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感觉和知觉.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4中学生学习心理

教育基础知识4中学生学习心理一、感觉与知觉概述感觉:人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分类(一)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二)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不同,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
2.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①空间知觉:既对事物的空间特性的知觉,又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②时间知觉:即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及周期性的反映。
③运动知觉:即对物体在空间的位移和知觉。
社会知觉即对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①第一印象②晕轮效应③刻板效应④近因效应⑤投射效应3.根据知觉对象的准确性,可将知觉分为错觉与幻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
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时而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
三、感觉与知觉的特点(一)感觉的特性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人刚刚能觉察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差小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觉察出的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异叫差别感觉阈限。
2.感受性的变化感觉适应相同刺激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的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明适应:环境刺激有弱向强过渡时,由于一系列的强光刺激,导致对后来的强光刺激的感受性不断降低的过程。
暗适应:环境刺激由强变弱时,由于一系列弱光刺激导致对后来弱光刺激的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又分为:①同时对比:同一感觉器同时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山青花更艳,水碧鸟愈白。
体育心理学心得体会5篇

体育心理学心得体会5篇体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下面是带来的有关体育心理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体育心理学心得体会1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
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
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
兴趣对促进体育学习有指向和强化的作用。
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在身体素质和原有技能水平大体一致的情况下,有体育兴趣的人较无兴趣的人活动效果更优。
这就是由于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或锻炼具有指向和强化的作用。
实验表明:中学女生多数不喜欢长跑,,但改成音乐伴奏下的跑跳步练习,在生理负荷同等情况下仍然情绪振奋不感疲劳,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提高。
兴趣依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生天真活泼,具有好懂的天性。
他们对体育活动有广泛的兴趣。
他们把体育看成“玩”,只要能活动就感到满心欢喜,表现兴趣盎然,不知疲倦。
但整个小学阶段兴趣不够稳定,对呆板单调的活动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初中生的体育活动兴趣比较广泛,但容易变化,一部分学生开始有了体育的专一兴趣,但多数的初中生尚未形成对专项运动的稳定兴趣。
高中生的体育兴趣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可能更加稳定,且有明显的选择性,但同时也显现出更大的不平衡性。
(一)成功教学法教学法: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进步时,他对成功的表现会产生积极体验并对此项体育活动更加关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励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
”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二)愉快教学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贯彻愉快教学的宗旨是要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欢乐,满足其趋乐避苦的欲望。
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中学生是指12-15岁的学生群体,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他们开始经历身体和大脑的变化,同时也开始面对更多的社会和学习压力。
中学生的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感知:中学生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身体的快速发育和性征的出现。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外貌的变化,更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健康。
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体感到更敏感和自觉,开始注意饮食、形象和运动等方面的改善。
同时,中学生的感官也变得更加敏锐,对于色彩、声音、味觉和触觉的感知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感情感知:中学生的情感感知发展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他们对于人际关系和友情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情绪表达较为丰富,情绪波动也较为明显,既可能表现出强烈的热情和兴奋,也可能经历情绪上的起伏和不稳定。
3.认知感知:中学生的认知感知也处于一个关键期,他们开始具备更高级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他们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对于各种信息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中学生也开始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他们能够理解更复杂的学科知识,并能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
同时,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成果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开始形成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
4.社会感知:中学生的社会感知也会逐渐发展。
他们开始更多地接触到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对于社会的正义和不公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对于社会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和行动愿望。
同时,他们也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群体和文化有了更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感知觉发展表现出身体感知、情感感知、认知感知和社会感知等方面的特点。
这个阶段的感知觉发展对于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关注他们的感知觉发展,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认知和情感模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运动心理学第二章 运动活动的感知过程

平衡觉是有机体在做直线加减速运动或旋
转运动时,能保持身体平衡并知道其方位
的一种感觉。其感受器是内耳前庭器官。
前庭器官同内脏有密切联系,在前庭器官
发生超强兴奋的时侯,会发生晕船或晕车
病。失去平衡觉的人最初会难于调整姿势,
易摔倒,还可能感到眩晕。平衡觉对保持
身体平衡有重要作用。
运动平衡觉
运动觉是反映身体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 也叫本体感觉。其感受器位于肌肉、肌腱 和关节中。人一般不能直接觉察到动觉信 息,但是对于优秀的运动员来说,他们对 身体肌肉、肌腱和关节的运动十分敏感, 他们对运动速度、动作准确度的估量和稳 定性有精细的自我感受。运动觉敏感是运 动员和舞蹈演员、杂技演员选拔的重要条 件之一。运动觉是人从事正常活动的保证。
返回
视觉
视网膜存在三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 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 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 长度上各不相同。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 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 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 色盲。 视敏度:即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 细节的能力。
返回
首页 似动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把静止物体知觉为运动,或把 没有连续位移的物体知觉为连续运动的现象。
①动景运动; ②自主运动; ③诱导运动
㈡社会知觉:以社会中的人为知觉对象的知觉。 ⒈对他人的知觉: ⒉自我知觉 ⒊人际知觉
继续
首页
动景运动又叫Φ现象,是指当两个刺激物按一 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 人看到原
第一节 感觉系统与运动活动 第二节 知觉系统与运动活动
感觉、知觉过程 表象、想象过程
心 理 学 研 究 的 对 象
初三体育:运动的身体反应

初三体育:运动的身体反应
引言
初中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其中一个重点是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反应。
通过运动,身体能够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性调整。
本文将介绍初三学生在运动中的身体反应。
身体反应
1. 心肺系统
- 心率上升:运动会增加心率,使心脏更快地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
- 呼吸加深加快:运动时,呼吸将变得更加深呼吸和快速,以满足增加的氧气需求。
- 增强心肺功能:通过长期的运动锻炼,初三学生的心肺功能将逐渐提高。
2. 肌肉系统
- 肌肉收缩:运动可以引起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 增加肌肉质量:通过运动,初三学生可以逐渐增加肌肉质量,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
3. 骨骼系统
- 增加骨密度:运动有助于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 增强骨骼稳定性:通过运动,初三学生可以提高骨骼的稳定
性和强度。
4. 消化系统
- 促进新陈代谢:运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
- 促进食欲:适量的运动能够增加食欲,有助于身体摄取足够
的营养物质。
5. 神经系统
- 提高集中力和注意力:运动可以提高初三学生的集中力和注
意力水平,有助于增强研究效果。
- 放松和减压: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初三学生缓解研究和压力
带来的紧张感。
结论
初三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获得许多积极的身体反应。
心肺系统变得更加强健,肌肉力量和耐力增加,骨骼稳定性提高,消化系统功能增强,神经系统得到调整和放松。
因此,体育课程对初三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九五版体育心理学(第三章)

第三章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感觉和知觉第一节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时空知觉一、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脑对客体运动的一瞬间或持续性与顺序性的反映。
它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符合时机、时间节奏感、对运动事件的时间估计。
(一)符合时机符合时机,是指准确地抓住适宜的一瞬间。
这里的时机就是时间的某一点,其长度约o.1s左右。
符合时机的能力,一方面与人的神经系统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与人的动体视觉有关。
神经系统不灵活、不平衡或弱型的人,不容易很好地掌握时机。
动体视觉差的人,也不能很好地掌握时机。
(二)时间节奏感时间节奏感,是指人脑对客观上恒定的各种时间间隔的反映。
不同的运动项目时间节奏的要求不同。
节奏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
有音乐素养的人,更善于按规定的节奏作即兴的身体动作。
运动经验不同的人,掌握时间节奏的能力也不同。
动作技能水平高的人能按时间节奏完成每一个动作,并因此而在体育比赛中取得成功。
(三)对运动事件的时间估计所谓对时间的估计,就是对时间长短的判断。
它可以分为两种:1.直接靠知觉对“现在”的时间长度估计“现在”,是指主观意识到的一种心理上的时间。
由于物理上继起的几个事件(如报时的相继声),可以在心理上感知为同时发生的。
这种心理体验上的时间就是在心理上的“时间”,它的长度(范围)一般为1/6s的时间到2~3s。
短于1/6s的时间,人们感知不到它的长度,被称为“瞬间”;长于2~3s的时间,仅靠直接知觉就比较困难,一般要靠回忆来估计它的长度。
2.靠回忆对过去持续时间的估计在回忆某一运动事件时,人对时间的估计与直接知觉时的情况相反。
人在体育活动中对时间的估计,往往与所规定的时间对自己有什么意义有关。
正确地估计时间对于田径、体操、球类和游泳等项目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注意加强对学生正确估计时间能力的培养。
二、体育活动中学生的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大小、形状、方位、深度和远近等空间特性的反映。
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上)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运动觉属于(C)。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2.视觉属于(A)。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3.内脏痛觉属于(C)。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4.S二KI n,史蒂文斯提出的该公式表达了(D)之间的关系。
A.感受性与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D.心理量与物理量5.听觉属于A)。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6. 嗅觉属于A)。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7.味觉属于A)。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8.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叫B)。
A.绝对感受性B.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9.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D)。
A.绝对感受性B.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10.人刚刚能感觉出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A)。
A.绝对感受性B.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11. (C)是人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A.绝对感受性B.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12.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 D)。
A.绝对感受性B.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13.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 B)。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无关D对数关系14.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 B)。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无关D对数关系15.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兼生理学家韦伯发现(D)与原来的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A.绝对感受性B.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16.xx 用公式表示为( A)。
A.K/ I/IB.S二KlgRC.S二KnD.E=1/R17.费希纳对数定律用公式表示为( B)。
小学五年级体育下册教案:五感训练的重要性

小学五年级体育下册教案:五感训练的重要性在小学五年级的体育课中,五感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五感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五个感官,提高身体的敏感度,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反应能力等。
通过五感训练,孩子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时还可以为运动员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五感训练的定义五感训练,即让孩子感知自己身体的五个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这种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发展五个感觉,还可以增强其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提高其反应能力和敏感度。
五感训练是对人体感官的训练和加强,通过训练各感觉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使孩子们的感官能力更加完善,并容易获得优秀的运动表现。
二、五感训练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五个感觉的灵敏度五感训练可以使孩子们逐渐提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的敏感度,从而更快地察觉身体的状态和运动的变化,使动作更加流畅自然。
2、有利于增强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五感训练与身体平衡协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五感训练过程中,可以使孩子们平衡动作更加稳定,动作更加协调,从而更好地完成各项体育功课。
3、有利于提高反应能力和敏感度五感训练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和敏感度。
敏捷的反应速度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把握机会,以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
三、五感训练的方法1、视觉训练视觉训练是一种让孩子们在视觉方面得到提高的方法。
视觉训练可以让孩子们带着眼镜和一套眼罩进行,这样可以更好的锻炼孩子们的眼睛,使孩子视力更加敏锐。
2、听觉训练听觉训练可以让孩子们辨别不同的声音并做出判断。
教师可以播放不同的音乐或声音,让孩子们听并猜测出是什么声音,并分别对声音的大小、音调等进行区分。
3、触觉训练触觉训练可以让孩子们感受不同的手触觉。
比如让孩子们用手去摸不同材质的物品,让孩子们感受到物品的“硬度”,“柔软度”等等,从而更好地提高触觉敏感度。
4、味觉训练味觉训练可以让孩子们分辨不同的味道。
比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放置几种食物,孩子们可以品尝食物并猜测食物的味道是什么,从而更好地提高味觉敏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直接靠知觉对“现在”的时间长度估 计
“现在”,是指主观意识到的一种心理上的时 间。由于物理上继起的几个事件,可以在心理上 感知为同时发生的。这种心理体验上的时间就是 在心理上的“时间”,它的长度(范围)一般为 1/6s的时间到2~3s。短于1/6s的时间,人们感知 不到它的长度,被称为“瞬间”;长于2~3s的时 间,仅靠直接知觉就比较困难,一般要靠回忆来 估计它的长度。
第三章 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时空知觉 第二节 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运动感知觉 第三节 体育活动中学生的错觉
拓展知识:感觉
个体对作用其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 直接反映
各种感觉过程的实现是由感觉器官来保证。 感觉器官的组成:感受器、神经通道、大脑皮层
的感觉中枢
第一节 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时空知觉
一、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时间知觉
(一)符合时机 (二)时间节奏感 (三)对运动事件的时间估计
二、体育活动中学生的空间知觉
(一)方位知觉 (二)深度知觉
一、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脑对客体运动的一瞬间或持续性 与顺序性的反映。 它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符 合时机、时间节奏感、对运动事件的时间估计。
(2)照明条件
光线越亮,在心理上感到物体或人体的运 动速度越快。这是由于人感知明度大的物体时, 运动速度阈限小,运动速度知觉能力高。
实际上,物体或人体移动的物理速度并没有 变化,只是运动速度知觉随着照明条件的变化而 产生的误差。当照明度十分大时,容易使人把物 体的形状看不清楚,即把运动物体只看成一条带 子,这种现象称之为崩坏速度。
引起错觉的原因
引起错觉的原因有生理、心理、背景和参照 物等因素,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学说能解释 所有的错觉现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错觉的作用既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 极的。在体育教学中,要尽量利用其积极作用, 避免其消极作用。
时间节奏感,是指人脑对客观上恒定的各种时间间 隔的反映。
不同的运动项目时间节奏的要求不同。 节奏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 运动经验不同的人,掌握时间节奏的能力也不同。
(三)对运动事件的时间估计
所谓对时间的估计,就是对时间长短的判断。 它可以分为两种: 1.直接靠知觉对“现在”的时间长度估计 2.靠回忆对过去持续时间的估计
(三)应当消除的错觉
在目测物体时,时常会发生错误,体育教师必须向学生 讲清楚,哪些知觉条件会使空间知觉失真
能见度 明亮的物体 白色、黄色、红色的物体 阳光照射的前后 平坦表面上的物体 情绪紧张时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经常通过矫正学生距离估计中 的误差来发展学生的目测能力,还应当经常通过矫正学生 时间估计中的误差来发展学生正确的时间估计能力。
(二)球感
球感是在长期从事球类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 种复合知觉。它是对球的形状、轻重、弹性、硬 度、击球的力量、球在空间运动的速度、高度和 方向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觉。
(三)水感
水感是游泳的专门化运动知觉。它由触觉肌 肉运动觉以及温度觉等几种感觉系统所组成的复 合知觉。
(四)平衡感
平衡感是辨别身体运动的速率和方向 的知觉。它主要由前庭分析器来调节,也与 视觉、动觉和内脏(机体)觉等感觉系统有 关。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视、听、味、嗅和肤觉 内部感觉:动、平衡和机体觉
感觉的重要性
人的认识的开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 附:感觉剥夺实验
知觉
个体对作用其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 直接反映
以感觉为基础,与感觉密切联系在一起
知觉的种类
物质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运动,故知觉可分为: 时间知觉 空所处的位置 和方向的知觉。它是靠视觉、触摸觉、动觉、平 衡觉,以及听觉系统而实现的。
方位必须有其他条件作为参考标志。 在一般情况下,人主要靠视觉来定向。当人 的视觉失去作用时,则必须靠动觉定向。
奥伯特现象
在身体位置倾斜度较小时,人对垂直方位的知觉 向着与身体倾斜相反的方向偏离,即知觉身体倾斜 的角度小于实际的倾斜角度,对身体倾斜度有低估 的现象。
(三)动觉与体育成绩的关系及其发展
本体运动感觉敏锐度的高低又直接影响 着运动者的运动成绩。在其他方面相似的条 件下,本体感觉越好,动作技能的水平就越 高。
教师有效地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本体运 动感觉。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的方 式和心理演练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意识到完 成正确动作时的本体运动感觉。
专门化运动知觉是由一系列运动感觉所组成 的知觉结构。它能给运动员提供动作进行状况的 信息,包括动作的顺序性和协调、方向和幅度、 频率和节奏、强弱和久暂等信息。而且,他反映 的某种动作技能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动 作与器械或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速度感
速度感是在长期从事周期性运动的过程中形 成的一种专门化运动知觉。它是运动员准确的估 计自己的运动速度、正确地使用力量和调节速度 的必要的心理因素。它在长期训练的过程中发展 起来。
第三节 体育活动中学生的错觉
一、错觉的定义 二、错觉的分类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利用
一、错觉的定义
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知觉。它是 人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对刺激的主观 歪曲的知觉。
要注意错觉与幻觉的区别。
二、错觉的分类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利用
(一)应该考虑到的错觉 (二)可以适当利用的错觉
一、 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运动感知觉 二、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运动知觉 三、专门化的运动知觉
一、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运动感知觉
(一)动觉及其意义 运动感觉,简称为动觉,是指主体对身体
各部分之间相对位置变动的反映,是主体对身 体姿势和身体运动的“感受”或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运动感觉是与触觉相混合 而发生的。
动觉包括
二、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运动知觉
(一)运动知觉及其形成 运动知觉是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位移的知觉,
它依赖于物体的运动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 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运动或静止状态。
它是一种复杂的知觉,它是多种感觉系统协 同活动的结果,其中,又以运动感觉系统起主要 的作用。
(二)运动知觉的分类及其特点
深度知觉是通过双眼视觉和动觉来实现的。其 中,双眼视觉对于深度知觉是首要条件。
在立体知觉中 ,双眼视差的作用,也受到距 离的影响。约在500m以外,双眼视差的作用已对 立体知觉不起作用;超过1300m,立体知觉的活动 必须依靠其他线索。例如,物体各部分明暗和阴 影的分布,物体的互相重叠和遮挡,空气的透视, 线条的透视以及结构级差等。这些线索,称之为 经验线索。它是深度知觉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使 用单眼的条件下。
1.高低对比错觉 2.颜色对比错觉 3.重量对比错觉 4.器械的形状错觉
4.器械的形状错觉
在体操教学中,如果在较高的跳箱上画上鲜 明的线条,再多铺上几块厚垫子,使人感到跳箱 低一些,会减少学生的恐惧心理。又如,在图3 – 2中,(Ⅰ)A比(Ⅰ)B跳箱看起来矮一些,(Ⅱ) A和(Ⅲ)A跳箱看起来比(Ⅱ)B和(Ⅲ)B跳箱 矮一些。
物体在垂直方向上运动比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看上去速度要快得多。
通过体育教学训练可以改变这种知觉误差。 一般地说,人对沿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的运动速 度要比对垂直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知觉更为准确。 除了上述的以外,影响客体运动知觉的因素还有 下列这些:
(1)运动物体(或对象)的大小和形状
运动的物体或对手动作的形状越大,运动速度 的阈限越大,运动速度知觉的能力越低;反之, 则运动速度的阈限越小,运动速度知觉的能力越 高。运动物体(或对象)的大小和形状同运动速 度知觉的能力成反比。
2.主体运动知觉
主体运动知觉是人脑对自身运动速度或幅度的 反映。多种感觉协同活动使人知觉到各种运动形 式、运动的幅度、运动的方向、运动的连续性、 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和运动的性质等。
三、专门化运动知觉
专门化运动知觉是运动员长期从事某一运动 项目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运动知觉。它是对某种 动作技能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其与有关器 械或环境之间关系的反映。
当人在活动的状态下,则要看是向着与运动的 物体同一个方向移动,还是向着与运动物体相反 的或迎面的方向移动。在后一种情况下,常会把 运动物体判断得比实际运动速度慢一些,因而容 易出现出手动作太迟的现象。
当然,运动经验影响着人对运动速度(或幅度) 知觉的主观判断。越是运动经验丰富的人,越善 于凭借主观经验正确地判断运动速度(或幅度)。
(1)对身体各部分(躯干、四肢、头部)所处位 置的感觉
(2)对动作的样式、幅度和方向的精确性的意识; (3)对动作的速度和平衡性的粗略意识; (4)对身体在空间定向的较为模糊的感受。
有关这些信息均来自于本体运动感受器。
动觉是运动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 运动知觉、运动表象、运动记忆、运动思维等一 系列心理现象研究的基础。
1.物体的大小
2.线条透视
1
2
3.对象的重叠
3
4 4.结构级差
深度线索一般分为两大类: 非视觉性深度线索包括眼睛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
辐合,这实际上是来自眼肌收缩的动觉。 视觉线索又分为使用双眼时的深度线索(双眼视
差)和使用单眼时的深度线索(经验线索)。
第二节 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运动感知觉
2.靠回忆对过去持续时间的估计
在回忆某一运动事件时,人对时间的估计与直 接知觉时的情况相反。
人在体育活动中对时间的估计,往往与所规定 的时间对自己有什么意义有关。
二、体育活动中学生的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大小、形 状、方位、深度和远近等空间特性的反映。它 主要是视觉、听觉、运动觉、肤觉、平衡觉等 感觉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一)符合时机
符合时机:是指准确地抓住适宜的一瞬间。这里的时 机就是时间的某一点,其长度约0.1s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