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饮食文化课件
合集下载
闽南饮食文化PPT课件

第26页/共31页
• 在一些地方,人们饮酒时,还不忘劳苦的耕牛。农忙或节庆时,为耕牛进糍耙,灌米酒,以滋补牛身。永 泰人平素劳作后喝米酒称“打辛苦”,春耕大忙时给牛灌酒,也含有为牛“打辛苦”之意。漳州百花村, 节庆时,村民要给水牛喂糯米酒,还要把盛开的水仙挂在牛犄角上以贺节喜。这种以酒为契、人牛共庆的 场景,可称福建酒俗中的奇观。
第2页/共31页
闽菜的特点
• 1.刀工严谨,入趣菜中。
第3页/共31页
• 2.汤料讲究原汁原味,保证菜的味道和质量 第4页/共31页
• 3.闽菜的调味比较独特。 第5页/共31页
醋熘鱼
第6页/共31页
• 煎糟鳗鱼 第7页/共31页
4.烹调讲究火候,做到色香味形俱 佳
第8页/共31页
三、民间传统特色食品
第1页/共31页
二、闽菜
• 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常以福州菜和厦门菜为底部。厦门 菜具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特色,其烹调特点是:汤菜要清,味道 要淡,炒食要脆擅长烹制海鲜佳肴。其烹调技法以蒸煎、炒、 熘、焖、炸、炖为特色。 闽菜由福州、闽南、闽西三路菜组成。福州菜路流行于闽东、 闽中、闽北地区;闽南菜则广传于厦门、泉州、漳州、闽南金 三角,闽西菜则盛行于闽西客家地区,极富乡土气息。闽菜的 风味特色是:淡雅、鲜嫩、和醇、隽永。
11.芋泥
第19页/共31页
12.糯米大肠
第20页/共31页
13.豆糍
第21页/共31页
14.面粉茶
第22页/共31页
15.韭菜盒
第23页/共31页
16.鸡仔胎
第24页/共31页
四、饮酒习俗
• 福建各地,每遇喜庆或宾客临门,主人总要沽酒庆迎,闽北古谚有“无客不提壶”(清·嘉庆《南平县志》卷 8《风俗》)的说法。现时各地仍有“吃酒不讲饮”的流俗,意即饮酒必须尽兴,纵有“宿怨积恨,亦可杯 酒言消”(清·道光《厦门志》卷15《风俗记》)。
• 在一些地方,人们饮酒时,还不忘劳苦的耕牛。农忙或节庆时,为耕牛进糍耙,灌米酒,以滋补牛身。永 泰人平素劳作后喝米酒称“打辛苦”,春耕大忙时给牛灌酒,也含有为牛“打辛苦”之意。漳州百花村, 节庆时,村民要给水牛喂糯米酒,还要把盛开的水仙挂在牛犄角上以贺节喜。这种以酒为契、人牛共庆的 场景,可称福建酒俗中的奇观。
第2页/共31页
闽菜的特点
• 1.刀工严谨,入趣菜中。
第3页/共31页
• 2.汤料讲究原汁原味,保证菜的味道和质量 第4页/共31页
• 3.闽菜的调味比较独特。 第5页/共31页
醋熘鱼
第6页/共31页
• 煎糟鳗鱼 第7页/共31页
4.烹调讲究火候,做到色香味形俱 佳
第8页/共31页
三、民间传统特色食品
第1页/共31页
二、闽菜
• 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常以福州菜和厦门菜为底部。厦门 菜具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特色,其烹调特点是:汤菜要清,味道 要淡,炒食要脆擅长烹制海鲜佳肴。其烹调技法以蒸煎、炒、 熘、焖、炸、炖为特色。 闽菜由福州、闽南、闽西三路菜组成。福州菜路流行于闽东、 闽中、闽北地区;闽南菜则广传于厦门、泉州、漳州、闽南金 三角,闽西菜则盛行于闽西客家地区,极富乡土气息。闽菜的 风味特色是:淡雅、鲜嫩、和醇、隽永。
11.芋泥
第19页/共31页
12.糯米大肠
第20页/共31页
13.豆糍
第21页/共31页
14.面粉茶
第22页/共31页
15.韭菜盒
第23页/共31页
16.鸡仔胎
第24页/共31页
四、饮酒习俗
• 福建各地,每遇喜庆或宾客临门,主人总要沽酒庆迎,闽北古谚有“无客不提壶”(清·嘉庆《南平县志》卷 8《风俗》)的说法。现时各地仍有“吃酒不讲饮”的流俗,意即饮酒必须尽兴,纵有“宿怨积恨,亦可杯 酒言消”(清·道光《厦门志》卷15《风俗记》)。
闽南小吃介绍及感想PPT课件

.
2
主料:(制20块)新鲜海土笋500克,精盐10克。
辅料:香醋4克,酱油6克,蒜泥10克,姜丝3克。
营养元素与健康的关系:高度的胶原蛋白
皮肤成分中有70%是由胶原蛋白组成,皮肤有如一个大套子紧紧包住身体各处,
表面积相当大,人体四肢活动时,皮肤中胶原蛋白发挥功能,使皮肤具有保护功
能,又有适当弹性及坚硬度。
闽南小吃
.
1
土笋冻
• “土笋冻”学名叫做“星虫”的一种环节软体动物。它含 有胶质,身长二、三寸,其外形粗陋,颜色黑褐,粗者如 食指,细者似稻茎,约有拇指长短,还拖着一条长有一二 寸,细如火柴梗、伸缩自如的“尾巴”。“土笋冻”就是 用它加工而成的冻品。 土笋被从沙子里逮出,先放 养一天,以吐清杂物,然后下锅熬煮,因为这东西像猪皮 一样具有高度的胶原蛋白,所以熬得一锅粘粘糊糊,盛出 来后装在小碗中,待其自然冷却之后,就凝固成一小碗 “土笋冻”了。它们个个颜色白润晶莹剔透,其肉清,味 美甘鲜,清香软嫩,滑溜爽口。配上好酱油、北醋、甜酱、 辣酱、芥辣、蒜蓉、海蜇及芫荽、白萝卜丝、辣椒丝、番 茄片等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风味小吃了。
辅料:水发香菇10克,鸡蛋1个, 水发黄花菜20克。 营养元素:香菇、虾肉、猪肉、鱿鱼、 笋丝、黄花菜,佐料扁鱼、沙虫和芫 荽、韭菜、豆芽、沙茶酱、蛋丝所含 的所有营养元素,不过烹调过程中必 然会损失部分。 与健康的关系: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 物质。
.
11
泉州深泸鱼丸
传说晋江深沪鱼丸在宋元初就很有名气,这和王十朋写的打油诗有关。据说当
适量,味精、香油少许,于淀粉(地瓜 粉) 50 克,花生油 200 克
.
7
营养元素: 1. 牡蛎中所含丰富的牛黄酸有明显的保肝利胆作用,这也是防 治孕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的良药; 2. 所含的丰富微量元素和糖元,对促进胎 儿的生长发育、矫治孕妇贫血和对孕妇的体力恢复均有好处; 3. 牡蛎又是 补钙的最好食品,它含磷很丰富,由于钙被体内吸收时需要磷的帮助,所以 有利于钙的吸收;4. 牡蛎还含有维生素B12, 这是一般食物所缺少的,维 生素B12中的钻元素是预防恶性贫血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因而牡蛎又具有活 跃造血功能的作用; 5. 牡蛎中所含的蛋白质中有多种优良的氨基酸,这些 氨基酸有解毒作用,可以除去体内的有毒物质,其中的氨基乙磺酸又有降低 血胆固醇浓度的作用,因此可预防动脉硬化。 与健康的关系:牡蛎具有滋阴、养血、补五脏、活血、充肌等功效。 1. 益阴潜阳。用于阴虚阳亢引起的烦躁。失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潮热盗 汗。 2.收敛固涩。治疗虚汗、滞下、遗精。 3.软坚散结。可治疗 结肿、包块、痰火瘰疬 。
闽南饮食文化

❤主辅料:新鲜海土笋,精盐,香醋,酱油,蒜泥,姜丝。 ❤营养元素:土笋冻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有药用价值,当你喉咙
疼痛时,吃了它立即止痛,胜似灵丹妙药。它能降火消炎,清凉解热,是人们在 大热天十分喜爱的小吃。
❤文化内涵:象征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起源:传说明代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有一位水手在古城爱上一位当地酋长
豆腐衣,油炸葱花,鸡蛋,葱白,精盐,味精,白糖, 芫荽、酸萝卜、辣椒酱,五香粉,花生油。
❤营养元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元素。 ❤文化内涵:象征家庭和谐。
❤起源:传说,面线糊的产生也跟艰苦的生活有关。乾隆下江南时,来到了一个
叫做罗甲村的小村庄。那时正值粮食短缺的时候,村民全都穷得揭不开锅。为此村民 急得是团团转,实在想不出要弄什么吃的来招待皇帝。乾隆在一秀才家门口下了轿, 村里人都替秀才捏了把汗。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在墙角找到一些往年丰收时啃剩的 猪骨头和鱼剌,洗后下锅熬出一碗汤,又去柜子里扫出一把面线碎和一把木薯粉,和 着就做出了一碗面线糊。乾隆吃后,感觉味道非常鲜美,马上问这“龙须珍珠粥”是 用什么做的?这秀才妻子真是巧,立即大胆回答,这是祖传秘方,用上等面线和特等 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皇上大大赏赐了这个巧媳妇,这面线糊也就这样传开来了。
❤主辅料:糯米、 洋葱、 猪肋条肉(五花肉)、 盐、姜、大葱、酱油、
料酒、色拉油、 白砂糖
❤营养元素: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
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
❤文化内涵:象征爱国情感。
❤起源: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圣祖玄烨因平定“三
藩之乱”,又逢29岁生日,迷信的康熙决定提前做圣诞。 快马传 消息至安溪,李光地和堂兄李光斗、叔叔李日煜商量如何为“升 平嘉宴”增辉添彩?当时湖头山高水险林密虎多,山寨大王也不 少,百姓生活极艰难,实在无物上贺。李光地童年时曾被永春帽 顶寨大王林日胜捉上山寨,是安溪县城东岳庙和尚德辉禅师救出。 未回家前,李光地在东岳庙学过做水粉。此时,李光地忽然想到, 湖头泉水制作的米粉,口感柔韧细腻,不如把水粉做成粗条再晒 干好带上朝去,到时自己还可当众表演吃法。堂兄和叔叔都说如 此甚好,但北方人喜食干食,御前亦难汤水淋漓,建议带上湖头 的笋丝香菇同炒,味道更可显得与众不同。 这样,李光地把湖头 米粉变成了贡品。他用肉丝、虾仁、香菇炒熟,肉骨汤适量和米 粉入锅油炒翻动,快速提锅倒入瓷盘的炒米粉,竟成为康熙帝 “升平嘉宴”中宴请大臣、翰林和有功之臣的有泉州地方特色的 美味。
闽南美食PPT精选文档

2
关于建筑
--闽南古厝
3
关于宗教
4
闽南民俗文化
5
闽南语言文化
闽南话、歌仔戏、闽南语歌曲
6
闽南美食
—厦漳泉特色小吃
12级汉语言文学2班
小组成员: 1号 10号 15号16号 18号 26号 27号 48号
7
闽南小吃是一种汉族特色小吃,集中分布在福建省 ,台湾省各地,由当地闽南人历来讲究饮食而成的 多种多样的独特风味小吃,不仅如此还蕴涵着丰富 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闽南小吃有关的历史典故可追 溯到2500年前,以及产生了各种关于闽南小吃的古 话等。
闽南文化
1
闽南文化
---分布地区
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系指生活 在福建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闽南人 )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 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 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 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泉州市、 厦门市、漳州市各区、市、县(泉州 原辖金门县待统一)、台湾、新加坡 等地。
闽南小吃风味是鲜、香、淡,注重口味、营养 、多样。烹饪工艺主要是炒、炸、煎、烩等, 主要分布地区为福建南部等操闽南话地区。
8
早在2500年之前,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中就已存在常馔(即吃饭)和小食( 即吃点心)之分了。唐代,人们用点心一词来表示稍许吃些食物的意思。唐 代后期,粉食已经十分普及,点心也流行了起来。宋代时,称早晨的小食为 点心。中国人传统的饮食思想造就了几千年吃点心的饮食习惯。
随着时代的发展,点心和小食日益多样化。同时,各地域的点心也反映了各 地的商业环境。主要物产及饮食习惯。比如:北方的点心朴食无华,十分实 惠,南方的点心受海外饮食的影响,做工十分考究。
闽南地区位于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关于建筑
--闽南古厝
3
关于宗教
4
闽南民俗文化
5
闽南语言文化
闽南话、歌仔戏、闽南语歌曲
6
闽南美食
—厦漳泉特色小吃
12级汉语言文学2班
小组成员: 1号 10号 15号16号 18号 26号 27号 48号
7
闽南小吃是一种汉族特色小吃,集中分布在福建省 ,台湾省各地,由当地闽南人历来讲究饮食而成的 多种多样的独特风味小吃,不仅如此还蕴涵着丰富 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闽南小吃有关的历史典故可追 溯到2500年前,以及产生了各种关于闽南小吃的古 话等。
闽南文化
1
闽南文化
---分布地区
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系指生活 在福建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闽南人 )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 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 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 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泉州市、 厦门市、漳州市各区、市、县(泉州 原辖金门县待统一)、台湾、新加坡 等地。
闽南小吃风味是鲜、香、淡,注重口味、营养 、多样。烹饪工艺主要是炒、炸、煎、烩等, 主要分布地区为福建南部等操闽南话地区。
8
早在2500年之前,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中就已存在常馔(即吃饭)和小食( 即吃点心)之分了。唐代,人们用点心一词来表示稍许吃些食物的意思。唐 代后期,粉食已经十分普及,点心也流行了起来。宋代时,称早晨的小食为 点心。中国人传统的饮食思想造就了几千年吃点心的饮食习惯。
随着时代的发展,点心和小食日益多样化。同时,各地域的点心也反映了各 地的商业环境。主要物产及饮食习惯。比如:北方的点心朴食无华,十分实 惠,南方的点心受海外饮食的影响,做工十分考究。
闽南地区位于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闽南文化.ppt课件

闽南 文 化.p pt
• 闽南语的历史 •闽南语特色小吃 •闽南建筑
•闽南节日
•闽南民谣 •闽南歌曲 •闽南宗教文化
•
闽南语,乃是闽语的一支。中国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 原发生战乱,难民开始进入福建, 造成原有“百越族”土 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然 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永嘉之祸”,由于晋室 南迁,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3世纪时北方的口语 音,亦即所谓“十五音系统”,而“泉州语”亦于此时渐 渐形成。 唐代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 带来了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纪时,王潮兄弟又带 军队入闽平黄巢之乱,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从以上的 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 谓的“漳州语”的基础。
闽南节日文化
普渡是闽南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曰道教中 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曰。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 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在晋江,“初一起,青阳内头李, 初二杏厝王……”逐曰按序,至七月三十曰。而泉州城内有38个铺,因此 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有所伸延,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曰至八尺初 二曰,如适逢闰月,又得复始重普。闽南规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 “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 属猴),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 之俗谚,泉州的安海镇因为有24个镜,因此这个节日在7月鬼节月令, 分24天举行普度活动。 在漳州,这个节日也大致相同,文章开头提 到的:吃普渡,意思就是大家相互宴请吃好料,而这个举动是因为普渡 带来的,所以他可能就简称吃普渡了吧。我们用图片来了解白水镇的普 渡吧。 在厦门,过普渡的习惯仅在周边的行政区域有,比如同安。 热闹程度和泉州一带比起来就稍逊了。 据说,有的当地政府禁止普 度,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各乡各镜轮流普度请吃喝长达大半个月,不 仅宴席丰富,有的地方还搭台唱戏,节日氛围赛过春节,给生产经营带 去了困扰,也有人非常赞同这个节日,认为大家可以借节日走亲访友, 对于这个节日的好于坏本文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驴友们可以选择每年 的农历7月来旅游。
• 闽南语的历史 •闽南语特色小吃 •闽南建筑
•闽南节日
•闽南民谣 •闽南歌曲 •闽南宗教文化
•
闽南语,乃是闽语的一支。中国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 原发生战乱,难民开始进入福建, 造成原有“百越族”土 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然 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永嘉之祸”,由于晋室 南迁,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3世纪时北方的口语 音,亦即所谓“十五音系统”,而“泉州语”亦于此时渐 渐形成。 唐代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 带来了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纪时,王潮兄弟又带 军队入闽平黄巢之乱,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从以上的 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 谓的“漳州语”的基础。
闽南节日文化
普渡是闽南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曰道教中 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曰。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 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在晋江,“初一起,青阳内头李, 初二杏厝王……”逐曰按序,至七月三十曰。而泉州城内有38个铺,因此 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有所伸延,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曰至八尺初 二曰,如适逢闰月,又得复始重普。闽南规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 “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 属猴),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 之俗谚,泉州的安海镇因为有24个镜,因此这个节日在7月鬼节月令, 分24天举行普度活动。 在漳州,这个节日也大致相同,文章开头提 到的:吃普渡,意思就是大家相互宴请吃好料,而这个举动是因为普渡 带来的,所以他可能就简称吃普渡了吧。我们用图片来了解白水镇的普 渡吧。 在厦门,过普渡的习惯仅在周边的行政区域有,比如同安。 热闹程度和泉州一带比起来就稍逊了。 据说,有的当地政府禁止普 度,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各乡各镜轮流普度请吃喝长达大半个月,不 仅宴席丰富,有的地方还搭台唱戏,节日氛围赛过春节,给生产经营带 去了困扰,也有人非常赞同这个节日,认为大家可以借节日走亲访友, 对于这个节日的好于坏本文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驴友们可以选择每年 的农历7月来旅游。
福建特色美食ppt课件

-
佛跳墙
营养功效:
1、促进发育,提高免疫力,调经润肠 2、增强免疫力、抑制血栓的形成、抑制癌 细胞生长、降三高、防治男性前列腺疾病、 增加造血功能、加速伤口愈合,改善冠心病 3、美容养颜、抗衰老,促进生长,改善冠 心病 5、降胆固醇,软化血管
-
佛跳墙
食谱相克: 1、鲍鱼忌与鸡肉、野猪肉、牛肝同食。 2、野鸡肉忌与鹿肉、荞麦、葱、核桃、木耳、猪肝、鱼肉 等一起食用。 3、鸡肉忌与野鸡、甲鱼、鲤鱼、鲫鱼、兔肉、虾子以及葱 蒜等一同食用;与芝麻、菊花同食易中毒;不宜与李子、 兔肉同食,会导致腹泻;与芥末同食会上火。 4、竹笋忌与羊肝同食。 5、山药(干)恶甘遂、大戟,不可与碱性药物同服。 6、枸杞一般不宜和过多茶性温热的补品如桂圆、红参、大 枣等共同食用。
食谱相克:鸡肉忌与野鸡、甲鱼、鲤鱼、鲫鱼、兔肉、虾子以及葱蒜等
一同食用;与芝麻、菊花同食易中毒;不宜与李子、兔肉同食,会导致腹 泻;与芥末同食会上火。白萝卜忌与胡萝卜、橘子、柿子、人参、西洋参 同食。
-
-
太极芋泥
“香饭青菰米,嘉蔬紫芋羹”。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赞美芋头的诗句。芋头历来是 盘中佳肴。“太极芋泥”是闽菜传统甜食之一,福州地区逢吉辰喜庆,筵席上多 有此菜。芋泥源起于戚家军。有一年中秋节前夕,戚家军大胜倭寇。遂依山扎营, 进行休整,并准备庆贺胜利和欢度佳节。狡猾的倭寇却趁此机会把队伍团团围住, 企图困死戚家军。戚家军断粮后,只好挖野菜、剥树皮吃;野菜吃光了,就挖野 芋头吃。因为没有处理好,野芋又麻又硬,十分难吃,后来火夫便以蒸代煮;蒸 得烂熟,粉绵绵地吃起来又香又易下咽。野菜和野芋头帮助戚家军渡过难关,击 败倭寇。蒸芋头的吃法传到民间,经过不断改进遂制成芋泥和太极芋泥。它的出 名,有一段趣闻: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 烟时,英、德、美、俄等国的领事为了奚落中国官员,特备了西餐凉席“招待” 林则徐,企图让林则徐在吃冰淇淋时出丑。事后,林则徐也设丰盛筵席“回敬” 这些领事先生。几道凉菜过后,端上了一盘颜色暗灰而发亮,深褐又光滑,似两 条鱼颠卧其中,不冒热气,犹如冷菜。一位外国领事拿起汤匙舀了一勺,往嘴里 一送,烫得两眼发直,吐都来不及;又听得“吱”一声,只见另一位领事的嘴唇 也烫出了一圈红红的“花边”,其他客人都给惊呆了。这时,林则徐漫不经心地 站起来介绍说:“这是中国福建的名菜,叫做太极芋泥。” 从此,该菜名噪远 近。
佛跳墙
营养功效:
1、促进发育,提高免疫力,调经润肠 2、增强免疫力、抑制血栓的形成、抑制癌 细胞生长、降三高、防治男性前列腺疾病、 增加造血功能、加速伤口愈合,改善冠心病 3、美容养颜、抗衰老,促进生长,改善冠 心病 5、降胆固醇,软化血管
-
佛跳墙
食谱相克: 1、鲍鱼忌与鸡肉、野猪肉、牛肝同食。 2、野鸡肉忌与鹿肉、荞麦、葱、核桃、木耳、猪肝、鱼肉 等一起食用。 3、鸡肉忌与野鸡、甲鱼、鲤鱼、鲫鱼、兔肉、虾子以及葱 蒜等一同食用;与芝麻、菊花同食易中毒;不宜与李子、 兔肉同食,会导致腹泻;与芥末同食会上火。 4、竹笋忌与羊肝同食。 5、山药(干)恶甘遂、大戟,不可与碱性药物同服。 6、枸杞一般不宜和过多茶性温热的补品如桂圆、红参、大 枣等共同食用。
食谱相克:鸡肉忌与野鸡、甲鱼、鲤鱼、鲫鱼、兔肉、虾子以及葱蒜等
一同食用;与芝麻、菊花同食易中毒;不宜与李子、兔肉同食,会导致腹 泻;与芥末同食会上火。白萝卜忌与胡萝卜、橘子、柿子、人参、西洋参 同食。
-
-
太极芋泥
“香饭青菰米,嘉蔬紫芋羹”。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赞美芋头的诗句。芋头历来是 盘中佳肴。“太极芋泥”是闽菜传统甜食之一,福州地区逢吉辰喜庆,筵席上多 有此菜。芋泥源起于戚家军。有一年中秋节前夕,戚家军大胜倭寇。遂依山扎营, 进行休整,并准备庆贺胜利和欢度佳节。狡猾的倭寇却趁此机会把队伍团团围住, 企图困死戚家军。戚家军断粮后,只好挖野菜、剥树皮吃;野菜吃光了,就挖野 芋头吃。因为没有处理好,野芋又麻又硬,十分难吃,后来火夫便以蒸代煮;蒸 得烂熟,粉绵绵地吃起来又香又易下咽。野菜和野芋头帮助戚家军渡过难关,击 败倭寇。蒸芋头的吃法传到民间,经过不断改进遂制成芋泥和太极芋泥。它的出 名,有一段趣闻: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 烟时,英、德、美、俄等国的领事为了奚落中国官员,特备了西餐凉席“招待” 林则徐,企图让林则徐在吃冰淇淋时出丑。事后,林则徐也设丰盛筵席“回敬” 这些领事先生。几道凉菜过后,端上了一盘颜色暗灰而发亮,深褐又光滑,似两 条鱼颠卧其中,不冒热气,犹如冷菜。一位外国领事拿起汤匙舀了一勺,往嘴里 一送,烫得两眼发直,吐都来不及;又听得“吱”一声,只见另一位领事的嘴唇 也烫出了一圈红红的“花边”,其他客人都给惊呆了。这时,林则徐漫不经心地 站起来介绍说:“这是中国福建的名菜,叫做太极芋泥。” 从此,该菜名噪远 近。
闽南小吃ppt课件

营养元素:沙茶酱:含有较高的蛋白质、糖以及脂肪。
文化内涵:思乡情节,中国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想法,即使不能 回到故乡的也希望时刻保持着相互间的联系。表现了游子的思 乡之情以及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
闽南特色小吃之五
湖头米粉
小吃名称:湖头米粉 典故: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圣祖玄烨因平定“三藩之乱”,又逢29岁生日, 迷信的康熙决定提前做圣诞。快马传消息至安溪,李光地和堂兄李光斗、叔叔李日煜 商量如何为“升平嘉宴”增辉添彩。当时湖头山高水险林密虎多,山寨大王也不少,百 姓生活极艰难,实在无物上贺。李光地童年时曾被永春帽顶寨大王林日胜捉上山寨, 是安溪县城东岳庙和尚德辉禅师救出。未回家前,李光地在东岳庙学过做水粉。此时, 李光地忽然想到,湖头泉水制作的米粉,口感柔韧细腻,不如把水粉做成粗条再晒干 好带上朝去,到时自己还可当众表演吃法。堂兄和叔叔都说如此甚好,但北方人喜食 干食,御前亦难汤水淋漓,建议带上湖头的笋丝香菇同炒,味道更可显得与众不同。 这样,李光地把湖头米粉变成了贡品。他用肉丝、虾仁、香菇炒熟,肉骨汤适量和米 粉入锅油炒翻动,快速提锅倒入瓷盘的炒米粉,竟成为康熙帝“升平嘉宴”中宴请大臣、 翰林和有功之臣的有泉州地方特色的美味。 食材:安溪湖头优质大米,大山顶天然清溪甘泉。
闽南特色小吃之四
厦门沙茶面
小吃名称:厦门沙茶面 典故: 闽南多华侨,闽南先民们漂洋过海,定居南洋,但始终 保持着与故土的血脉联系,海外交通,舟车往来,未曾断绝。 许多海外饮食都辗转流传于闽南,沙茶面便是由马来华侨(一 说印尼)传入厦门的。南洋有“沙茶糕”,“沙茶虾”等美味。 这“沙茶”传到厦门,却一头跳入汤锅,做成了滋味深厚的面 汤——沙茶面,其味道鲜美,甜辣可口,尝过的人就大多为这 色泽红黄、鲜香微辣的美味所倾倒。 食材:主料:碱水油面、沙茶酱30克、高汤800克; 调料:盐9克、料酒20克、鸡粉8克。
福建特色美食PPT课件

.
10
.
11
荔枝肉
荔枝肉是福州传统名菜,已有二
三 城”的莆田也有荔枝肉。莆田菜中 的荔枝肉,则是把猪瘦肉切成荔枝 大小,表皮用刀刻出功壳状,经油 炸之后,形似荔枝!再把荔枝肉混 入备好的多味卤料中煮至入味,装 盘时把鲜荔枝作为装饰围边,送上 餐桌,会让人分不清是荔枝还是荔 枝肉在诱你垂涎三尺。特别是在夏 令时节,熟透的荔枝皮色鲜艳,味 道芬芳,佐以名师巧制的荔枝肉, 一素一荤,浑然天成。
早年在清衙门布政司周莲府中当厨师。一日,周莲应邀去官银局赴
宴。东道主的夫人是江南人,对烹饪技术有研究,她吩咐家厨将鸡、
鸭、火腿等主料投进绍兴酒坛里,煨制成一道味厚香浓的菜,周莲
品尝后,赞不绝口,回家后,便要郑春发仿制此菜,几经尝试,终
不如初。于是亲率郑到官银局去观看,郑回衙后便精心研究,增加
山珍海味等料,用绍兴酒坛细心煨制,结果制成的菜香味浓郁,鲜
.
3
烹饪原料
闽菜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本地的自然资源。福建位于中国东南隅,依 山傍海,终年气候温和。其山区地带林木参天,翠竹遍野,溪流江河 纵横交错;沿海地区海岸线漫长,浅海滩辽阔。地理条件优越,山珍 海味富饶,为闽菜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烹饪资源。当地勤劳的祖先, 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为后代创造、选育、聚集了丰富多彩的烹饪原 料。这里四处盛产稻米、糖蔗蔬菜、瓜果,尤以龙眼、荔枝、柑桔等 佳果誉满中外。山林溪涧有闻名全国的茶叶、香菇、竹笋、莲子等, 以及雉、鹧鸪、河鳗、石鳞等山珍美味;沿海地区则鱼、虾、螺等海 产佳品丰富,常年不绝。明屠本峻《闽中海鲜录》所记,鳞、介两部 就有257种之多。而现代专家的统计则有750余种。清代编纂的《福 建通志》中有“茶笋山木之饶遍天下”,“鱼盐蜃蛤匹富青齐”的记 载。福建不仅常用烹调原料丰富多彩,而且特产原料也分布广泛,如 厦门的石斑鱼、长乐漳港的海蚌、建宁莲子等等。得天独厚的烹饪资 源,为闽菜名菜名点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