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饮食文化课件

《闽南菜系文化》知识介绍材料

《闽南菜系文化》知识介绍材料 平山中学留庆祝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部,倚山面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溪流江河纵横交错,盛产稻米、蔬菜、花果、以及香菇、竹笋、莲子、薏米、麂、[矢鸟]、鹧鸪、石鳞等山珍野味,沿海地区更盛产鱼、虾、螺、蚌等海产佳品,为烹调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闽菜由福州、闽南、闽西三个地方菜所组成。福州菜清鲜、清爽,偏于甜酸,讲究调汤,善用红糟作配料,如炝糟、拉糟、煎糟、醉糟、爆糟等十多种,尤以传统名菜“淡糟炒香螺片”、“醉糟鸡”、“糟汁汆海蚌”等最为著名;闽南菜也具有清鲜、清爽的特色,并且以善用甜辣调料而著称。使用的甜辣调料有辣椒酱、沙茶酱、芥茉酱等,如“沙茶焖鸡块”、“芥茉鸡丝”、“东壁龙珠”等菜肴都属于闽南的特殊风味菜,闽南菜则偏咸、辣,多以山珍野味为原料,具有浓厚的山乡风味,如“油焖石鳞”、“爆炒地猴”等为其代表菜。 闽菜突出的特点是汤菜较多,烹法以炒、煨、[火局]技术而特殊,其代表菜有佛跳墙、七星丸、沙茶鸡丁、生煎明虾、柴把鸭、荷包鲫鱼、菜干扣肉、全折瓜等。闽菜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本地的自然资源。烹饪原料是烹饪的物质基础,烹饪质量的保证。在烹饪作用的发挥,烹饪效果的产生和烹饪目的的实现诸环节中,烹饪原料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当地勤劳的祖先,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为后代创造、选育、聚集了丰富多彩的烹饪原料:这里有广褒的海域,漫长的浅滩海湾,冬季不冷、夏季不热,透光性好,海水压力不大;闽江、九龙江、晋江、木兰溪等江河又带来丰富的饵料,水质肥沃,加上又是台湾暖流和北部湾寒流等水系交汇处,成为鱼类集聚的好场所,鱼、虾、螺、蚌、蚝等海

最新闽南文化知识竞赛题目

“方志文献杯”首届闽南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初赛) 1.闽南语“无头神”,普通话的意思是:(B ). A.一会儿 B.健忘 C.扒手 D.没力气 2.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屈斗宫宋元窑址位于( C )城东南郊. A.安溪 B.南安 C.德化 D.永春 3.( B )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A.南安纸织画B永春纸织画 C.德化纸织画 D.安溪纸织画 4.( D )是厦门历史最悠久的工艺品,集景德镇陶瓷、福建脱胎漆器和北京景泰蓝于一体。 A.影雕 B.石雕 C.木雕 D.漆线雕 5.“阮淋着冷冷的雨水 无奈你已经无惦阮身边 不知你置叨位 甘有将阮放忘记”这段歌词来自于闽南语歌曲( B )。 A.小雨 B.雨水我问你 C.西北雨 D.车站 6.( C )是中国著名的“石雕之乡”,其石雕艺术的文化历史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晋代。 A.南安 B.永春 C.惠安 D.石狮 7.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 B )”,

A.布袋 B.嘉礼 C.杖头 D.药发 8.以闽南方言表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以韵语对话为主要形式,其艺术手法幽默、风趣、诙谐,成为闽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它是( C )。 A.讲古 B.善书 C.答嘴鼓 D.讲鉴 9.妈祖祖庙祭典在每年农历三月(D )妈祖圣诞之日举行。 A.十五 B.十三日 C.初三 D.二十三日 10.因率领中原十八姓族开发漳州有功,而被漳州人尊为“开漳圣王”的是( C )。 A.陈政 B.朱熹 C.陈元光 D.颜思齐 11.妈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生于( A ) A.莆田 B.福清 C.厦门 D.晋江 12.1621年,漳州月港成衣匠颜思齐以诸罗山为根据地,开拓疆土,分设10寨,被众拥立为( A )。 A.开台王 B.开漳王 C.开闽王 D.开泉王 13.九龙璧石(华安玉)与水仙花、( D )、片仔癀并列为漳州四宝。 A.农民画 B.灯谜 C.剪纸 D.八宝印泥 14.( B )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阳”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木版年画。 A.泉州 B.漳州 C.厦门 D.莆田 15.闽南人的端午节习俗除了赛龙舟,还有(A)补天。 A.煎堆 B.听香 C.吃粽 D.除尘

独具特色的三峡饮食文化

独具特色的三峡饮食文化 华夏之地,地大物博,东西南北,气候有异,物产各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因地理条件、物产的不同而演变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特色及差异,于饮食、宗教、节庆、婚丧、歌舞、劳作等等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些极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也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历史的战争、迁徙、行商、游历等活动又使得它们相互之间交流融合、兼容并蓄。 三峡饮食文化作为根植于峡江地区的文化现象,既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因峡江地区独有的地理、经济、社会条件,而显现出自己的地域特征。具体而言,三峡地方饮食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地理环境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风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民嗜酸而食胕…”这段文字,其实是说明了气候、物产、地理条件等因素对饮食习俗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三峡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貌以丘陵为主,尤以峡江两岸地区,山势陡峭,连绵不绝,虽不比成都平原与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但仍然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再土壤肥沃,雨量充足,一年四季分明,温差较大,但平均气温较高,热量丰富,适于亚热带植物生长。因此,三峡地区农业自古就较为发达,在陈文华先生所著的《中国稻作起源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到了在大溪文化考古中发现有13处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这说明三峡地区的先民很早就开始种植稻谷等农作物,而遗存有13处之多,也说明当时的农业文明,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三峡地区群山环抱,水汽不散,秋冬尤为阴冷潮湿,久处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或可使气血不畅,进而产生风湿等疾病。因此,三峡地区的人民,多喜食辛辣等刺激性食料,嗜好饮酒,以兹促进血液循环。加之峡江地区地势不平,夏日炎热,平日劳作,于体力和盐分损耗颇大,而辛辣的食物和白酒正可解乏,味重的食物可以补充身体盐分。 二、悠久的制盐历史 在三峡地区多处,皆有渗涌不决的天然盐泉从地下冒出地面。凭借得天独厚的盐资源和较为发达的制盐业,三峡地区的先辈们较远其他地区的人们幸运,他们很早就活的有滋有味。丰富的盐产,悠久的制盐历史,给厨师和主妇们提供了积累用盐经验的极大机会,川菜号称百菜百味,素以味道变化繁杂、得体可口显著于世,其中用盐的技巧,功莫大焉。 盐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那就是制作各种腌渍食品。中国制造腌渍食品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古时称这种制作食物的方法为“菹”,腌渍蔬菜的为菜菹,腌渍肉食为肉菹。随着饮食文化的精细化,“菹”有进一步划分为“菹”和“齑”,即大块腌渍的为菹,而讲食物剁碎后腌渍的齑。在三峡地区,最为知名的和独具特色的腌渍食品,当属泡菜,腌菜和腊肉。 而近来风行于世的重庆江湖菜,大量的使用泡海椒,泡姜作为主要调料。重庆江湖菜究竟为何物,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答案。有的人说它是无门无派的“迷宗菜”;有人说它是叛经逆典的“搞怪菜”;有人说它肤浅,是只晓得“黑起”放海椒|、“黑起”放花椒、“黑起”放味精鸡精、“黑起”放油、“黑起”装的“五黑菜”;还有人说它如古之侠士行走江湖,兴之所至,不羁常理,潇洒放荡,是为江湖菜。且不论江湖菜之本源、宗派、是土是洋,近十年来重庆江湖菜在全国各地迅速崛起却是不争的事实,自酸菜鱼始,毛血旺、泉水鸡、辣子田螺等等菜品如过江之鲫,纷纷涌现,令人目不暇接之余,却又爱不释口。 所谓江湖菜,其实并不神秘,它就是来自于乡野市井的民间菜。相对于受过系统培训的厨师而言,普通家庭在做菜时更为写意,食材之搭配,味道之调和,完全是依照自己的喜好,

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闽南文化进校园专项总结材料

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闽南文化进校园专项总结材料 多姿多彩的闽南文化已成为泉州地面各类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地处泉州中心地段,拥有百年历史,我们充分认识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和利用闽南资源优势,在校园创建本土化、儿童化的教育环境,用闽南文化丰富校园课程,对增进小学生从小对家乡本土文化的了解,促进小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精心组织教职员工学习和研究闽南文化的有关知识,明确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结合本校实际,以“本土特色资源在活动中的运用”为指导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并积极向社区、家长开展宣传活动,以城市学校少年宫建设为载体,制定方案,全面实施,积极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 一、丰富校园文化,创设乡土化氛围 我校结合学校实际,以适合自己学校的方式展现闽南文化。1、是通过校园广播宣传,通过宣传栏展示、介绍海丝文化、泉州十八景、民族服饰、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名人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家乡;2、是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查询、收集闽南民间剪纸、年画、石雕、扎纸、歌谣、童谣、传说故事、民间游戏等资料进一步熟知家乡;3、是结合闽南民间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根据闽南风俗习惯,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

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闽南文化的魅力,从中受到闽南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组织特色社会实践活动,登清源山与老君合影留念;参观大开元寺;走进释雅山施琅将军故居;走进梨园剧院观看闽南传统戏剧;走进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交馆、科技馆等活动,引领学生深入欣赏家乡的风景,增强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进一步开发特色化校本教材 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逐步积淀校本化的课程内容,我们积极将本土资源融入课程之中。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近几年,我校就结合闽南文化校编写、开设《人人都会童谣》校本课程,1-3年段闽南童谣;4-6年段闽南语课本剧,收集泉州典故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和文化,在与生俱来的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长。 三、将闽南化活动渗透于教育教学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博大精深,探索“传承闽南优秀文化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努力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如:语文学科教学中利用古诗的教学及时链接闽南语中的相关内容;音乐课上欣赏闽南“歌仔戏”、“高甲戏”、“南音”和现代闽南语流行歌曲;美术课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制作起“提线木偶”、了解勤劳的惠安女;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进行“闽南谚语大盘点”;舞蹈课上跳《家乡的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美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西方的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逐渐渗透融合、博采众长,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精、美、情、礼。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这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doc

第 1 页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发展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 第 2 页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人特别是小朋友们开始不说闽南话了,他们的交谈完全是普通话。普通话的推广固然重要,但闽南人应该学会说闽南话。要挽救闽南语这个“活化石”,可以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学校可以开设闽南方言课程,不管是本土的还是非本土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学习。一方面,教会学生说闽南话;另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发扬闽南方言与文化。 (二)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 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悠远的历史,有多彩的民俗,它的宗教、饮食、建筑艺术、民间工艺、旅游等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可是,即使是本土人士,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接受全面的泉州文化教育。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文化,激发大众对泉州文化的追溯,在探索中传承和推广。 (三)开设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班 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教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美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西方的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逐渐渗透融合、博采众长,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实际上,

《依托综合活动 走进闽南文化》综合实践案例

依托实践活动亲近闽南文化 ---三年级校本课程之《有趣的闽南童玩》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需要以校为本的研究。基于我校“走进童谣亲近闽南”的校本课题,依托“有趣的闽南童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近闽南文化,推动课题延伸的教育教学成效。 闽南童谣、玩具及游戏等传统的闽南童玩是聪明、勤劳的闽南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给孩子带来快乐,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心智的发展。本着外来学生占95%左右的校情,我校开发了“走进童谣亲近闽南”的校本课程,《有趣的闽南童玩》成了我们重要的课程资源,并在一二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生活》的“闽南文化月”活动中进行学科的整合渗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选择以“有趣的闽南童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但保护和传承闽南童玩,而且能分散沉迷于电玩中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闽南童玩的乐趣,并在学校这块乐土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都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活动,而就一个具体的活动,又往往是由搜集信息、资料查询、走访调查、总结提炼一系列过程来完成,怎样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又快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呢?这就取决于各小组成员中的分工合作与个人任务的出色完成。通过成果的汇报与展示,能清楚学生在此次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能力提升程度及活动收获,检验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效,从而验证活动目标是否落实。 一、关注课堂生成,渗透闽南语言教学 在实践成果的展示过程中,戏谣小组成员通过走访老一辈闽南人,结合校本课程《闽南童谣》搜集相关戏谣的信息,有的用表演的形式念唱戏谣《捻称仔》《猪八戒》《炒米芳》……;有的则自编闽南戏谣,然后写在自制的书签上。 该小组成员上台展示写着戏谣的书签,老师相机采访其中一位同学。 师:这首童谣是怎么来的? 生:爷爷教我编的。 师:你怎么会想要编这首童谣呢? 生:我在玩“献纸炮”时突然想到的。 师:你能现场再为我们展示一次献纸炮吗? 该生边展示“献纸炮”动作边念童谣:听着砰一声,逐个都青惊,其实你免惊,我是献纸炮,互你听! 师:哇,你真厉害,玩玩具时还能编出这么有趣的童谣,确实值得大家学习。你当小老师教大家念这首童谣好吗? …… 师:这首童谣里有一个“惊”,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害怕。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

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发展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 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 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 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 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 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 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 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 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从什

闽南小吃的历史文化和变迁

闽南小吃的历史文化和变迁 小吃的特点 福建省简称闽,分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其中,厦门市和漳州市,泉州市属于闽南,同讲一种语言,即闽南话。闽南人历来讲究饮食,形成“鲜、香、淡”的独特风味,在色香味上独树一帜。如今,闽南各地大街小巷,云集着各种各样小吃,吸引大量海外侨胞、台胞及游人前往品尝。 闽南风味小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流传着许多“食”文化的故事。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小吃品种繁多,式样翻新,造型美观,且用料考究、美味可口,做工精细,有小菜、热菜、汤羹、主食、甜点、水果六种类别。厨师利用丰厚的特产,融合了闽南地方美食炒、炸、煎、烩等传统工艺,综合体现了闽南小吃的风味特色,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内容。 闽南小吃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改革。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其品种繁多,式样新颖,造型美观、美味可口;且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风味独特。 小吃的品类和含义

婚丧嫁娶、敬神祀祖以及馈赠亲友的风味小吃有:榜舍龟、大花包、满月粿、糖粿、糯米丸子、田螺肉碗糕、白糖碗糕、米糕、松糕、塘头甜粿、麦馅粿等。其中较有特色的榜舍龟,用糯米粉为皮,豆沙为馅心,蒸成形似龟状,面染橙黄色,上面覆有大红团寿图案,以祈延年益寿。大花包以发面为皮,白糖、花生仁、冬瓜糖为馅。蒸成大如海碗的甜包,上面覆盖红色喜庆图案,专门用于婚嫁纳彩时,男方馈送女方的食品。满月粿,是生小孩子满月时要做的小吃,同时煮红皮鸡蛋及线面馈赠亲友乡邻,祈求小孩健康成长。在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蒸糖粿、烧鹊桥,以示怀念。糯米丸子是冬至这天要做的小吃,而“红丸子”是喜事宴请时祝颂甜蜜、圆满,祈求平安美好生活时的小吃。 地方风味小吃有:蚵仔煎、鲜酥蚵串、鱼仔粥、蚝仔粥、鲎羹、包心鱼丸、鲜肉鱼丸、水丸汤、马鲛粳、网纱鱼卷、酥炸鱼条、捆蹄、面线糊、扁食、肉燕、烧芋果、芋包、鸡汤伊面、干拌面、卤面、莲美豆干、糯米灌大肠、猪血尾口粳、苦菜大肠汤、虾皮番薯粉团、豆签、牛肉羹、豆花、石花糕等。其中蚵不仅营养丰富,且烹制的食品味道鲜美。闽南人有食粥的习惯,他们会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时令食物,调配糯米制成粥。土笋冻,是用一种生长在浅海滩涂里,像蚯蚓的软体动物熬成的胶状体,不仅美味,还能降火消炎,清凉解热。鲎羹是闽南特有的海产,鲎全身可食,风味特殊。

弘扬闽南传统文化(李佳怡)

弘扬闽南传统文化 -----听周长辑教授关于传统节有感年级:高一班级:10班姓名:李佳怡闽南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独具文明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是中华传统优秀的“基因库”,也是联系海峡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厦门作为闽南传统的发源地、保存地之一,做好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繁荣发展我市文化、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那天下午我们学校邀请了厦门大学中文系周长辑教授到我校开展了一场盛大的讲演,讲座十分精彩,我听了之后使我受益匪浅,内容为关于我们闽南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所具特色的民俗。另外还分享了独具特色与普通话发音不同的闽南话。如闽南话中发“ch”的音。韵母的独具风格不觉让人耳目一新。随着经济的发展的同时,我们闽南语也在逐渐迷失,弘扬闽南传统文化习俗更具令我们去讨论与学习。 每年的4月5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特色的节日。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在坟上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上香祷祝,放上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早已蔚为习俗。闽南人在这一天也会早早的送上祝福,用闽南语与先人交流,保佑后代子孙快乐安康,事业繁荣昌

盛。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元月视察福建时指出,80%以上的台湾居民祖籍福建,闽南话也是台湾的重要方言,闽南文化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精神生活中,厦门要运用这些丰富资源,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要站在战略和全局发展的高度,充分发挥闽南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深化闽台文化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闽南传统文化如此被视为重头戏,如何弘扬呢?我们可以在我们中小学推进童谣、推近闽南童谣进军课程,可推动精心打造海峡两岸文博化、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两岸民间艺术节。两岸闽南语原创歌手大赛的交流平台。厦门文化交流以厦门地方戏曲为代表,歌仔戏,高甲戏,南音等艺术团体增强民间的文化交流,真正打造闽南人的心声,也可开展闽南文化博物展,让学生更多切实了解,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开拓学生的视野,用活生生的教材让学生走进闽南民间传统文化。 弘扬闽南传统文化的意义,我个人觉得可以起到教化人们道法自然,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的作用。其目的是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寻找人们精神上的富足如“德行本也,财者末也。”告诫大家不应过于追求追求物质,应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犹如传统文化儒学经典《大学》里讲道:“古之圣

传承闽南优秀文化 开发特色德育课程

传承闽南优秀文化开发特色德育课程 丰泽区第一中心小学杨倩倩 【摘要】:闽南文化上承中原,下续台湾。闽南地区的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和保存地,活跃着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通过闽南文化进校园,能够进一步了解闽南与台湾不可分割的关系,更好地体现两岸同宗同语的事实,在文化传承上很好地“把根联结”有利于祖国统一。从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德育工作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关键词】:闽南文化、传承、特色德育课程 中华民族在它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极其灿烂辉煌的民间文化艺术,而闽南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同时,闽南文化作为祖国大陆与台湾和东南亚等华族不可分割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可以说,闽南文化是一个极为广阔、深邃的空间,是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极好题材。巧妙、灵活的加以利用,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都有很好的作用。所以我校决定把传承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与现代的行为养成教育链接起来,决心探索出一条特色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下面介绍的就是我校一些初步尝试。 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泉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繁育了丰富多彩的闽南特色文化艺术;如南音、高甲戏、提线木偶、舞狮、拍胸舞等多彩多姿的民间艺术。学生从小就在泉州生长,对泉州的风土人情较熟悉,在学习、了解闽南文化的同时,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尤其是从课程资源开发来看,《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就是——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课程。“传承闽南优秀文化”就是基于这种理念的指导,植根于本土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着眼于构建开发而又活力的课程。 一、营造闽南文化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在传承闽南文化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学校精心营造浓厚的闽南文化氛围,从不同角度向学生展现闽南优秀传统文化。 1、建设“闽南文化长廊”:结合学校实际,突出特点,集闽南特色、艺术特色和校本特色于一体,既有整体统筹安排,又注意局部精雕细琢,具体表现在:突出地方特色。设立民俗文化展板(海丝文化、地方文艺、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名胜古迹、历史名人)。通过图文说明,让学生对闽南文化有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更主动地深

浅谈闽南小吃文化

闽南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闽南小吃文化 Introduction to Snack Culture of Southern Fujian 姓名: 学号: 系别: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年级: 11级 指导教师: 2014年6月8日 摘要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闽南文化作为我国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传承已久的区域性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闽南小吃为切入点,阐述闽南小吃与闽南文化的联系,介绍多种闽南特色小吃,并从闽南食俗、历史典故、闽南俗语三个方面深入研究闽南小吃文化,对闽南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闽南文化、闽南小吃、闽南食俗、闽南俗语 Abstract Chines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As the southern region of Fujian province,Taiwan and the Southeast Asian regional local culture that had been inherit- ed for a long time, 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s as the entry point,this text expounds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s contacted with 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introduces a varie- ty of the Southern Fujian special snacks,an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Southern F- ujian eating customs,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the Southern Fujian folk adages, in-depth study of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 culture .It is a significance in studying and develo- ping 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Key words: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s; the Southern Fujian eating customs; the Southern Fujian folk adages 福建省简称闽,分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其中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属于闽南,同讲一种语言,即闽南话。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闽南人,家在泉州晋

闽南文化的传承

闽南文化的传承 内容摘要:关于闽南语、南音、梨园戏、闽南语流行歌曲的简介、发展情况以及如何传承。 关键字:文化特色、流失、传承、发展。 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教育 姓名:张婷婷学号:100201115 闽南文化上承中原,吴越文化而由移居闽南的汉人和原住民共同创的先进的 地域性文化,尔后又借鉴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使闽南文化更兴 盛发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存有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以科学的分析态度对闽南文化的研究, 有助于我们弘扬传统闽南文化的精华,摒弃闽南文化中的糟粕,在批判中加以继承,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 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 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 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 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 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 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 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 奇斗艳而竞相发展。 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

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闽南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闽南语之中。闽南语南语主要分布在中国福建的泉州、漳州、厦门和台湾省,同时分布在中国大陆其他地区和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文莱等国和地区。据统计全球讲闽南语的人多达8000万。属泉州和漳州口音的主要有福建1600万、台湾2000万、南洋约1200万。世界其他各地约200万。由此可见闽南语的使用之广、分布之广。 闽南语拥有古老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而在如今的闽南地区,闽南语明显有了很大的流失,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某些年轻人似乎更乐衷于说普通话,尤其是一些学龄儿童,基本上不懂得说闽南语。闽南语的现状,引起了多数的人担忧,于是出现了幼儿园教闽南语,学唱闽南语儿歌等措施。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闽南人,我们有义务去保护和发展我们的闽南语,即使讲普通话在外来人眼中显得有素质,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两个闽南人用闽南语对话时那种亲切之感。 闽南文化中最有闽南特色的就是南音了了,南音又称“南乐”、“南管”、“弦管”,被世人誉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而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音主要流行于泉州、厦门及漳州地区,在台湾及南洋华侨居住地也很盛行。 泉州南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淀丰厚。它是以中原音乐文化为主轴并与

泉州饮食文化

作为饮食结构的补充,饮料在日常生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尤其是茶和酒。我的家乡,泉州,向来有“早茶晚酒”的说法. 可以肯定地说,泉州是一个酷爱喝酒的地方。 无论亲朋好友,同学同事,见面的终极目的地都会在酒桌上。但是,我们一向不滥酒,几乎我见过的所有泉州人通常都不会自己一人自斟自饮,我们喝酒只是为了热闹,为了气氛。正如在从小听到大的闽南歌曲中,“一杯酒,两角银(两毛钱的意思),三不五时来到阵(聚集在一起的意思)”“欢喜就好”说明了闽南人,泉州人无论如何,大家都不时地凑在一起,喝喝小酒欢聚一堂,之后便继续为了生活去打拼,“爱拼才会赢”。 随着大家的生活水平的逐步上升,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由于饮酒所引发的交通事故的发生,更多人更加倾向于大家一起喝喝茶,品品人生。 走在泉州的各个角落,到处可以看见茶店,以及茶店里面的人们正在那里忙碌的包装、分拣茶叶的情形,就可以想象,这个城市对于茶的迷恋程度了!泉州安溪,更是有着中国茶都的美称。“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泉州民间的这句俗语道出了,历经岁月洗礼茶已融入泉州人的生活。 我们喝茶不用紫砂陶,而是用本地产的德化白扣碗,从老人家口中得知扣碗更易吸香,易发散而茶不馊,久而久之,扣碗本身便会含香遍体。再说说我们泡茶的讲究,至于茶品种的选择,泉州人独钟铁观音,因铁观音具备弘酸香三性。泡茶时,将第一泡的茶水冲杯洗盏,立刻香气四溢。洗过盏后,冲入第二道水,此时茶叶已开涨,且性味俱发,才开始行茶,将三五只小杯并围在一起,以饱含精茗的小壶沏到扣碗中,然后巡回穿梭于三五杯之间,直到它们均满七分为止,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关公巡城”,接下来便是“韩信点兵”,一点一点地将余津滴入三五杯茶杯里面。按照从小和老人家们一起喝茶时,听来的道理,三五杯并围,含主客相聚之意,“关公巡城”表示巡回圆满,而“韩信点兵”则代表雨露均分的大同精神。接过主人的茶后,先是含一口茶汤,不让它咕噜一声直落到喉,而是让它在口腔内做“运动”,顷刻茶水在搅动你的舌头,而茶珠却闯到你的舌面。 泉州人喜欢喝茶,尤其是铁观音。茶被公认为人类最好的保健饮料,早在西汉《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记载。据了解,铁观音中的铁、钾、钠等无机元素含量比,高于其他茶叶,其中尤以含氟量高名列各茶类之首,对防治龋齿和老年骨骼疏松症效果显著。铁观音是茶,因此常饮能调节人体酸碱平衡,同时铁观音中的维生素、咖啡碱、氨基酸、矿物质、茶多酚等富含量高,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良好影响。当然,饮茶,还有个不得不提的作用,那便是提神,其功能主要在于茶叶中的咖啡碱。因此,饮茶后能破睡、提神、去烦、解除疲倦、清醒头脑,让人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在大学的时候,不仅仅是我,有很多同学,会选择喝茶而不是咖啡来提神,以能更好地学习。 在泉州,每当客人来临,好客的主人必拿出“茶米”,精心泡出一小壶清茶,口称“泡TAY,泡TAY”,一定要泡上两杯才开始进入正题,俗称“喝上两杯再说”。泡茶时,要烧水洗杯,准备过程宾主嘘寒问暖,其情融融;客人边品茶边与主人叙旧,过程十分融洽亲和,故而程序化冲泡品饮,使人心静利于养性怡情,也就说说,饮茶有着让人交友养性心情好的功效。 闲来无事,要上几个朋友,与茶馆或者是家中,泡上一壶好茶,和朋友道一道生活的趣事或者无奈。暂时忘记喧嚣的繁华,放慢生活的节奏,何不乐乎。

闽南地区中职学校德育课堂引入闽南文化因子之初探

闽南地区中职学校德育课堂引入闽南文化 因子之初探 作者简介:陈绍花(1977―),女,福建漳浦人,福建省漳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闽南地区中职学校德育课堂引入闽南文化因子之初探 陈绍花 (福建省漳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本文尝试从学校所处闽南地区的文化视角入手,探索把闽南文化因子,特别是闽南文化中的正能量引入闽南地区职业中专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德育教学中,以创新德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闽南文化因子;创新教育 创新德育课堂教学,使德育课堂更加贴近生活,一直是德育教学工作者探索的目标。在德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试着把福建省漳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所在的闽南地区的独特文化因子引入德育课堂案例教学中,不仅创新德育教学,还使德育课堂更贴近生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效果明显。 1闽南文化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分析闽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

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浓厚的人文、历史和社会积淀,对生活在该区域的人们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闽南人崇尚务实、开放、平和的生活方式,倡导“爱拼才会赢”的精神追求,具有冒险开拓、团结拼搏、重教崇文、兼收并蓄的优良传统。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闽南地区,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都具有很强的闽南区域文化特性。因此,在实践中我们注重挖掘和利用闽南文化中的正能量,并融入到对中职学生的品德教育中。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在德育课堂中引入闽南文化因子,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闽南社会,也有利于中职校学生的品德培养。 (1)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闽南社会。闽南地区在方言、信仰、歌曲、民俗等方面独具特色。以闽南方言――闽南语为例,闽南语有自己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范,闽南语歌曲也为大众所认同。我校学生多来自闽南地区,学生学习生活空间相对稳定,但是由于受到当前信息化潮流的冲击,学生的生活、心理、思想状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传统闽南社会环境有所脱节,对传统闽南文化的传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德育课堂中融入闽南传统文化素材,把闽南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德育课堂中进行展现,既能让学生了解、传承和发展闽南文化,也能让新时期的学生更好地融入整个闽南社会。 (2)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敬业、崇尚一流、乐于协

南安市闽南文化资源简介

南安市闽南文化资源情况简介 南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起点,历史悠久,曾为闽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积淀了较为厚重的文化遗产。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于今南安市丰州镇臵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臵南安郡,为本地设臵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北方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这是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的一次大融合,中原人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促进了晋江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闽南话至今保留着上古语言成分,被称为“河洛语”;在丰州出土的晋代墓葬中一些陶制日用品,有的至今还在闽南农村沿用;出土墓砖上所雕刻的琵琶、乐伎,与如今的南音息息相关。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于此可窥一斑。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南移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多次交融和层层积淀而成的地域性文化,宋元以来与世界各地的海上贸易又因为明清以来闽南人大量往内陆、海外迁徙,形成了闽南民系文化。 我市的广泽尊王、田都元帅等民间信仰在闽南、台湾、港澳和东南亚各地香火不绝、信众如云;地方喜剧风格浓郁的高甲戏等传统戏曲音乐,唱响闽南本土和台湾等地区的大街小巷;宋代的港口遗址、祈风遗址、祈风仪典等,共同见

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冲破封建思想文化专制桎梏的思想家李贽等闽南先贤,各自展现闽南人的文韬武略风貌、忠贞仁义品性、侠义拼搏气质和爱家爱国精神。闽南文化的生命基因和表现形式,至今仍然传承延续于闽南地区、大陆部分地区、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世界各地闽南人的生活方式之中。 闽南文化上承中原,下续台湾,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闽南文化以其丰富的积淀、深厚的根基、独特的魅力,培育、滋养、联系和吸引着广大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是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祖”“同缘”、不可分割的文化见证和桥梁、纽带。2007年,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首个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对闽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为闽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保存地,活跃着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拥有厚实而凝重的对台文化资源优势。目前,我市拥有郑成功陵园、五里桥、九日山摩崖石刻、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和南坑窑址等5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莲花峰、五塔岩等1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丰州六朝古墓、石井海上视师石刻等63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了四批11类39项目南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英都拔拔灯》等2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掷铙钹》、《九日山祈风仪典》等13个项目入选泉州市级保护名录;作为高甲戏发源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