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为word版本

合集下载

安全心理学第5、6章

安全心理学第5、6章

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在劳动中并不一 定是同时产生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 人体的生理规律,对延长劳动时间加班必须予以 严格的限制。
二、疲劳的产生与发展规律
1.疲劳发展的几个阶段
• 疲劳的积累 • 疲劳的持续 • 疲劳的发展与人体的生理效率有关
2.疲劳产生与变化的几个特征
• • • •
疲劳有一定的积累效应 疲劳可以恢复 人对疲劳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青年作业人员作业中产生的疲劳较老年人小得多, 而且易于恢复 • 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疲劳的产生 • 工作的单调易于产生厌倦、疲劳 • 夜班工作比白天工作疲劳
• 6)心存侥幸,明知故犯。 有的违章人员不是 不懂操作规程,也不是技术水平低,而是明知故 犯。在他们看来“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 伤人,伤人不一定是我。”这实际上是把事故的 偶然性绝对化了。在实际作业现场,以侥幸心理 对待安全操作的人时有所见 。
• 7)懒惰作怪,敷衍了事。 作业时能省力便省力, 能将就则将就,图省事,怕麻烦。有时操作工人 为节省时间,手握零件在机床上打孔,而不用虎 钳或其他工具固定;有时宁愿冒险,明知设备运 转不正常,也不愿停车检查,而是让它继续带病 工作。
二、违章发生的规律
• 在节假日前后,比较容易发生事故,似乎成为一个 普遍的现象。 • 交接班前后 • 凌晨3::0~6:00
二、违章的规律
• • • • • • • • 2.违章多发作业 高空作业 地下作业 带电作业 有污染作业 复杂作业 单调作业 单独外出作业
三、违章操作表现
1)骄傲自大、好大喜功 。 自己能力不强,但信心 过强,总以为自己工龄长,在众人面前争强好胜, 图虚荣,不计后果,蛮干、危险作业。

疲劳与作业安全
作业疲劳现在是国际公认的主要事故 致因之一。来自生产一线的调查表明,过度疲劳 时的最大危险主要源于反应迟钝和动作不准确, 在工人遇到危险信息时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或发 现了不能快速地做出反应,而在实际的危险发生 时,躲避危险的时间常常在几秒钟之内。 疲劳与安全生产是密切相关的。防止过度 疲劳也是安全生产的关键之一。

安全行为与安全文化模版

安全行为与安全文化模版

安全行为与安全文化模版一、引言安全是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和关注的重要问题。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工作环境中,安全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

然而,要想确保安全,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框架应该在整个组织内建立安全文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关注并推动安全行为和安全文化的发展。

二、什么是安全行为安全行为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采取的具有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和安全行动的行为。

它包括了人们对于潜在危险的认识、对于安全措施的知晓以及遵循这些安全措施的行动。

安全行为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行为,它还涉及到整个组织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文化。

三、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安全文化是指在一个组织中,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行为共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它是组织的共同认知和集体行动的结果,是组织成员对于安全的共同理解和对安全的共同承诺。

安全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对于组织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安全意识提升至关重要。

四、安全行为和安全文化的关系安全行为和安全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安全行为是安全文化的基础,它是安全文化的具体体现和实践。

而安全文化则为安全行为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支持,它通过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来引导和促进安全行为的发展。

安全行为和安全文化的共同作用,可以使组织的安全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更好的提升。

五、如何促进安全行为和安全文化的发展1. 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提供全面的安全培训和教育,使员工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通过不断的培训和教育来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使其成为一种习惯。

2.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安全责任和安全目标,明确安全流程和安全措施。

通过合理的安全管理流程和措施来引导员工的安全行为,使其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

3. 建立积极的安全文化通过组织内部的宣传教育、表彰奖励和激励机制来营造积极的安全文化。

通过组织内部的活动和宣传,强化员工对于安全的认识和重视,形成一种良好的安全氛围。

人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的分析(最新版)

人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的分析(最新版)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人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的分析(最新版)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人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的分析(最新版)【摘要】从人因失误的机理、分类和特点等方面,对人因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间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与探讨,笔者认为,应从安全教育、技术培训、人机系统设计等方面预防人因失误,从建立和维持操作者对安全工作的兴趣、作业标准化、安全管理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以煤矿斜井提升事故为例,说明人因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的判定原则和方法,从而为预防、控制人因事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人因失误;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对比分析;事故模式0引言人因失误及人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全国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06376起,死亡101480人,其中,发生重特大事故86起,死亡1525人,由于人因失误或人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伤亡发生率就占70%以上。

目前,对人因失误及人不安全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理论模型和构建控制系统等方面。

即对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已从原先的确定人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原因中占多大比例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归类分析上,发展到通过运用复杂性科学原理和方法,构建出切实有效的不安全行为控制系统。

与之对应,有关人因失误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则是探究人的失误机理并建立理论模型,用人的认知可靠性分析与动作执行可靠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应用到第二代的人因可靠性分析(HRA,humanreliabilityanalysis)法,开发动态的人的可靠性分析模型。

运用安全心理学原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运用安全心理学原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2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安全事故的成因
根据对全国某地质系统1992—1998年的近7a间发生的51起安全生产死亡事故案例统计:其中物体打击伤害12起、坠落伤害6起、爆炸伤害3起、电击伤害11起、机械伤害2起、车辆伤害9起、其他伤害8起,共死亡58人、重伤8人、轻伤29人。通过对这51起事故原因分析得出绝大多数的事故是属于“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造成的,多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有的甚至是“三违”中的几项违章同时发生、互相套叠、共同作用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其中与违章指挥有关的事故20起,与违章作业有关的事故34起,与违反劳动纪律有关的事故28起,由于物的直接原因发生事故6起,其它如自然灾害及突发性事件引发事故8起。在这些“三违”引发的事故中,与麻痹大意、安全意识淡薄、怕麻烦贪图方便、心存侥幸心理有关的伤亡事故38起;与凭经验、骄傲自大、办事逞能有关的事故12起;与素质差、技术不良有关的事故22起;由于判断失误造成的事故10起;其他如与激情影响、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有关的事故13起。
组织调节和制约,就是单位要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职工安全素质,尤其是安全心理素质和自我保安能力的提高。根据地质勘探队流动分散、点多线长的特点,可以分层次、分专业、分对象、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当前,应着重抓好“三级安全教育”和特殊工种的安全教育、持证上岗工作。既抓一般的面上的全员教育,又突出抓重点对象的安全教育,形成人人懂安全、人人要安全的安全文化环境。
(3)运用相互调节、制约机制相互调节、制约就是要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制约、共同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人际关系之间的相互理解、默契和支持,会对双方心理状态产生重大的影响。稳定的心理状态与人的安全行为紧密相关,因此,相互调节、制约对安全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相互调节、制约有群众调节和制约,领导调节和制约,组织调节和制约。

(安全心理学)第二章心身机制-安全行为脑主宰

(安全心理学)第二章心身机制-安全行为脑主宰
大脑通过神经递质和荷尔蒙等化学物质调节情绪和行为反应,这些物质会影响个体 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脑机制对安全行为的影响
脑机制是指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对个体行 为的影响和制约。
决策制定是指大脑在面对复杂情境时进 行判断和选择的过程,正确的决策对于 安全行为的实施至关重要。
注意力分配是指大脑对不同信息处理的 优先级和资源分配,注意力不集中可能 会影响对安全问题的识别和处理。
02
心身机制与安全行为的关系
心身机制的定义和作用
定义
心身机制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与生理反 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心理活 动与生理活动相互转化的过程。
作用
心身机制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自我调节 和控制系统,它能够影响个体的情绪 、认知、行为和健康等方面,是人体 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
安全行为与心身机制的关联
人机交互
研究人机交互中的心理因素,以提高设备和系统的安 全性。
安全心理学在个人实践中的应用
01
02
03
安全意识
提高个人的安全意识和自 我保护能力,预防意外事 故的发生。
情绪调节
学会调节情绪和压力,避 免因情绪波动而导致的安 全问题。
沟通与合作
提高个人的沟通能力和团 队协作能力,以减少人际 冲突和事故风险。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也会影响个体的安全行 为,例如身体疲劳、疾病等会导 致个体生理反应的减弱,从而影 响个体的判断和行为。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个体的安全行 为,例如工作场所的安全设施、 天气条件等都会对个体的安全行 为产生影响。
Part
03
安全行为的脑主宰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01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每个半球包含额叶、顶叶、枕叶和 颞叶四个主要区域。

安全心理学(2021版)

安全心理学(2021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安全心理学(2021版)安全心理学(2021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

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

"安全第一"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研究劳动中意外事故发生的心理规律并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的工业心理学领域。

其主要研究内容有:①意外事故的人的因素的分析;②工伤事故肇事者的特性研究;③防止意外事故的心理学对策等。

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个方面。

人的因素有疲劳、情绪波动、不注意、判断错误、人事关系等。

物的因素如设备发生故障、仪器失灵以及工作条件不良等。

物的因素之所以导致事故,又与人的管理不善、维护不良等有关。

因此,在人和物这两个因素中,人的因素是主要的、大量的。

在生产越来越自动化的情况下,人的劳动由具体操作向感知判断转换,由技能向技术转换,由动向静转换,人的因素就更显得突出。

据研究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人的因素在苏联约占60~90%;在日本要占70%。

美国的汽车交通事故90%是由人的差错造成的。

美国三厘岛核电站的事故也主要由操作人员的差错造成。

对事故肇事者个人因素,包括智力、年龄、性别、工作经验、情绪状态、个性、身体条件等的研究表明,智力与事故的发生率并不呈负相关关系。

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通用版)

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通用版)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通用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通用版)在安全生产中,常常存在一些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如果调整不当,往往是诱导事故的重要因素。

常见的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有:(一)省能心理人类在同大自然的长期斗争和生活中养成了一种心理习惯,总是希望以最小能量(或者说付出)获得最大效果。

当然这有其积极的方面,鼓励人们在生产、生活各方面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获,如经济学中的“投资-效益最大化原理”。

这里关键是如何把握“最小”这个尺度,如果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条件许可的范围内,选择“最小”又能获得目标的“较好”,当然应该这样做。

但是这个“最小”如果超出了可能范围,目标将发生偏离和变化,就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它在安全生产上常是造成事故的心理因素。

有了这种心理,就会产生简化作业的行为。

如1986年2月某铁厂在维修高炉时,发现蒸气管道上结成一个巨大的冰块,重约0.4吨,妨碍管道的维修。

工人企图用撬棍撬掉冰块,但末撬动,如采取其他措施则费时、费力,于是在省能心理支配下,在悬冻的冰块下面进行维修。

由于振动和散热影响,冰块突然落下打在工人身上,发生人身事故。

省能心理还表现为嫌麻烦、怕费劲、图方便、得过且过的惰性心理。

例如,一运输工在运输中已发现轨道内一松动铁桩碰了他的车子,但懒于处理;只向别人交待了一下,在他第二次运输作业中因此桩造成翻车事故,恰好伤害了自已。

安全心理学

安全心理学

某建筑公司的青年工人,受逞能心理 支配,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 在30m高空处的13cm的横梁上行走, 30m高空处的13cm的横梁上行走, 不慎坠落而死。
有时候是出于好强
4.疲劳 4.疲劳
疲劳可以引起作业能力下降和事 故增加
疲劳是有些事故的真正原因
许多事故都是由于疲劳引起工 人昏昏欲睡、心不在焉、精神恍 惚、觉醒水平低下而发生的。 有的事故乍一看是个人的责任, 仔细追究却发现,是疲劳过度引 起的
(1)体力
身高、力量、平衡、生理耐受能 力等,有时候会对某些工作有一 定影响,尤其是体力劳动强度大 的工作更是如此。 让女同志当养路工,由于她们 的体力状况与工种要求不相适应, 所以很容易发生事故。 让老同志干重体力活,容易出 事故。
(2)健康
与事故有关的身体缺陷最常见 的是视力和听力不良,一般来说, 视力和听力较好的人事故较少。 对个人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和矫 正视力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应把 视力不良的工人调出视力要求较 高的工种(如司机、车工等), 并安排到危险较少的岗位。
4.凑兴心理
凑兴心理是人在社会群体中 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心理反映, 多见于精力旺盛、能量有余而又 缺乏经验的青年人。从凑兴中得 到心理上的满足或发泄剩余精力, 常易导致不明智行为。
凑兴心理
如汽车司机争开飞车,争相超 车,以致酿成事故的为数不少。 开玩笑过程中导致事故,纯属凑 兴心理造成的危害。
年龄大事故少的两个原因
多处于条件较好的工作岗位或 指导地位,他们暴露于危险的机 遇较年轻人为少,所以年纪较大 的工人事故较少。 个性比较成熟,对自己的家庭 以及自己健康的责任感更强了, 工作时就比较谨慎和清醒得多
5.性别 5.性别
在男性和女性之间,事故率是不 平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为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为一般地说,发生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外因(即物的不安全因素)包括设备情况、安全措施、保护用品、环境条件等。

内因(即人的不安全因素)包括操作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精神状态、心理活动等。

目前,对于事故的防范,人们更多地关注于对外因的研究和分析,从而采取了许多有效的防范措施,这为减少事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我们对内因的关注和研究还比较欠缺。

事实上,由于人为因素而引起的事故要占到事故总数的80%以上,而其中“三违”更是占60%左右。

因此,通过研究和分析人的行为和心理,采取必要的手段或措施规范人的行为与心理显得非常迫切,这对于减少事故的发生是有利的,作为科学管理的一部分,也是推行HSE管理所必须的。

许多因“三违”而发生的事故报告在采取的措施方面都免不了这样的文字:加强管理,严格考核,杜绝违章。

事实上,事故发生后,在一段时间内“三违”现象确实有所减少,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反弹。

为杜绝“三违”现象,我们在管理上,在考核上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没有从人的行为、心理上进行研究,这是片面的,从而造成了狠抓“三违”而“三违”却屡禁不止的怪圈。

是什么造成了“三违”呢?我们有时侯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在同样的作业环境下,为什么有些人很少出差错而有些人却经常出差错甚至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还有,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或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有时侯很认真,有时侯却比较马虎?这些,都与安全心理学息息相关。

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由于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心理支配的,因此,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可以归类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本文就人的心理对人的HSE行为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人的不理智行为的心理分析分析“三违”现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清楚规章制度而违章,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解决,另一类是明知故犯,绝大部分“三违”属于这一类。

造成人的不理智行为的心理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侥幸心理人们产生侥幸心理的原因,一是错误的经验。

如果在经常违章的情况下,事故从未发生过或很少发生,人们心理上的危险感觉就会减弱,因而产生麻痹心理,助长了违章行为的发生从而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二是受事故低概率的思想的影响。

现实工作中,事故发生的总量是巨大的,但事故发生的概率却较低,据统计,约5000次违章导致一次轻伤事故,约60000次违章导致一次重伤事故,约300000次违章导致一次死亡事故。

假设每一次违章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谁还会违章呢?我们每天都有大量的违章,而事故却很少发生,于是侥幸心理就起了作用。

有许多人闯红灯,但死的人终归是极少数。

人们总自以为是的认为尽管自己违章,但事故不会轻易降临到自己头上,于是违章不断,当然,事故也不断。

2、省事心理省事心理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一种心理习惯,人们总希望以较少的工作获得最大的效果。

许多事故就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发生的。

人们怕麻烦、抄近路、图方便,于是造成了工作的马虎,安全帽戴得歪歪斜斜,登高作业不带安全带,动火作业图省事连必要的手续也省了,等等。

3、逆反心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人们的言行在好胜心、好奇心、思想偏见、对抗情绪的作用下,产生与常态行为相反的对抗心理反应,采取不理智行为,往往也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你要他戴安全帽,他偏不戴;要他戴好安全带,他偏不戴;要他遵守规章制度,他偏不遵守,等等。

4、凑兴心理凑兴心理是人在社会群体生活中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反应,人们从凑兴中获得满足,从凑兴中给予同伴友爱和力量,以及通过凑兴行为发泄剩余精力。

于是冒险行为就产生了。

5、从众心理在社会生活中,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很大,不从众会感到一种社会精神压力。

由于人们具有从众心理,因此不安全的行为很容易被仿效。

在一个团体内,如果有几个人经常违章而从未发生事故,那么其他人也会跟着违章,遵章守纪的人反而在这样的团体中显得很孤立。

这种从众的心理严重地威胁着安全生产。

心理特征就其本身而言,无所谓对错,但确实是由于上述心理特征的存在,造成了人的不理智行为的发生。

管理者要注意研究这些特点,从心理层面上改善人的心理状态,让心理特征发挥好的影响而避免坏的影响,夯实安全工作的人的心理基础。

二、人的各种心理特性对人的行为的作用根据人的心理的特性,研究劳动者对自身安全和集体安全问题上的心理活动,可以及时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及其心理状态,以便采取补救措施,从心理学的角度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1、自卫心理每个人都有害怕被伤害的自卫心理,这是一种强烈而普遍的心理特性。

经历过事故的人或事故的受伤害者,一般自卫心理很强,安全意识很高。

而对于没有事故经验的人自卫心理就要差一些,提高这些人的自卫心理对于安全是必要的。

2、人道心理人们普遍不愿意看到血淋淋的场面,希望他人少受伤害是人们广泛具有的心理。

挖掘和利用这一心理特性,可以减少人们的违章,增加团体的合作。

3、荣誉心理受到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和赞许一般人都会产生满足感,利用好这样的心理特性,可以有力地调动人们对安全工作的积极性。

4、责任心理责任心理是指人们认清自己义务的心理特性,责任心理因人而异,责任心理强的人可增加其在安全工作中所负的责任,担负起重要的工作。

5、自尊心理自尊心理来自于人们对自己价值的认识。

对员工的违章行为适当地进行批评或公开曝光,可以激发起他们的自尊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变不良行为。

6、从众心理由于人们都或多或少具有从众心理,害怕被孤立,因此,不可以将有违章习惯的人组织在一个团体中,而应该予以分散,让违章者在团体中永远属于极少数,违章者自己就会受到遵章守纪者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习惯。

7、恐惧心理恐惧心理是人们对危险所作出的心理反应。

在恐惧心理的作用下,人们对危险总会本能地做出一定的行为反应,而这种行为是恐惧心理的自发结果,集中表现了人们对于安全的需要。

面对危险,人们总是小心翼翼,注意力高度集中。

恐惧心理对于防范事故的发生,作用是显著的。

人的各种心理的特性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作为管理者,要善于利用人的心理特性为我所用,为安全工作所用。

三、性格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性格是人们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社会行为方式中区别于他人所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体现了一个人的意志特征。

人的性格影响着人的行为,不同性格的人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1、冷静型冷静型的人善于思考、工作细致、头脑清醒、行动准确、责任心强、不感情用事。

2、活泼型活泼型的人反应灵敏、适应性强、精力充沛、热情好动、善于交际。

3、急躁型急躁型的人反应敏捷、求胜心切、急功近利、工作草率、易动感情。

4、轻浮型轻浮型的人工作马马虎虎、不求甚解、心猿意马、轻举妄动,经常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冒然行动。

5、迟钝型迟钝型的人反应迟缓、动作呆板、头脑简单、判断力差。

在实际工作中,冷静型、活泼型的人较少出差错,属于安全型性格,而急躁型、轻浮型、迟钝型的人存在一定的性格缺陷,属于不安全性格。

但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环境的影响会不断的变化,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具体表现。

一个人有果断、敏捷、开朗的时候,也有犹豫、迟钝、忧郁的时候。

在生产过程中,管理者要注意发扬人的性格良好的一面,克服和制止性格不良的一面,这对于安全是有利的。

四、气质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气质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点,体现了一个人的情感特征。

气质因人而异,有的人性情刚烈、脾气暴躁;有的人性情温和、和蔼可亲;有的人热情洋溢、谈笑风生;有的人含蓄深藏、沉默寡言。

气质使一个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和行为体现出自己独特的色彩。

不同气质的人的行为特征是不一样的。

1、胆汁质胆汁质的人属于兴奋型,精力充沛、热情直率、敏捷果断、进取心强、大胆倔强、刚毅不屈、性情急躁、主观任性、自制力差、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化剧烈。

2、多血质多血质的人属于活泼型,灵活机智、思路敏锐、活泼好动、善于交际、适应性强、性格爽朗、注意力易转移、粗心大意、情绪多变、生活散漫、轻举妄动、兴趣易变化。

3、粘液型粘液型的人属于安静型,安静稳定、情绪不外露、坚定顽强、从容不迫、耐心谨慎、自制力强、善于忍耐、固执己见、因循守旧、动作缓慢、沉默寡言。

4、抑郁型抑郁型的人孤僻寡欢、犹豫胆怯、敏感多疑、情绪消沉、行动迟缓、平易近人、谦虚谨慎、忠于职守、细致入微。

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并不完全决定于气质,它还与活动的内容、目的、动机有关。

无论什么样的人,遇到愉快的事会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干劲倍增,遇到不愉快的事总会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气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大多数人具有一种气质的个别特征与其他气质的若干特征相结合的特点。

不同气质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做同样的工作其效率和安全性是不一样的。

让张飞去杀猪,是轻而易举的事,叫林黛玉去杀猪就是强人所难;反之,让林黛玉去绣花,恰如其分,叫张飞去绣花则是故意刁难。

可见,在实际工作中,合理的选择不同气质的人担任不同的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安全也是有利的,反之,让一个胆汁型的人做细致单调的工作,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五、情绪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特殊反映形式。

任何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

情绪反应通常伴随着行为反应的发生,并随着行为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情绪的不同,情绪状态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1、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一切其他体验和活动都感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对人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积极、良好的心境有利于人的积极性的发挥,提高效率、克服困难;消极不良的心境使人厌烦、消沉、急躁、烦躁,使失误率增加,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

2、激情激情是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激情有很明显的外部表现,它笼罩着整个人,处于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范围会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抑制,自控能力减弱,这些,对于安全工作是不利的,往往会造成事故的发生。

3、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人在面临危险时,需要迅速判断情况,瞬间作出决定,利用过去的经验,集中注意力果断地作出行为反应。

应激的情绪状态在事故发生时对处理事故是有利的,但如果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导致精神状态因长期紧张而迟钝,危险就有可能发生。

以上分五个方面对人的行为进行心理层面简要分析。

安全管理是一门系统科学,涉及多方面的学科。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加强设备的管理、完善各类制度、配备各类防护用品,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各方面技能,而且,开展对人的心理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合理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规范人的行为,也应成为我们安全工作的一部分。

精品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