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的① 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自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

”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

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自然成诵,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

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通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自由朗读两遍。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

(一)作者及本文背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

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

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

(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

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4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4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4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常识;2.了解陶渊明生平、创作及其思想;3.品味词句,领悟“田园”之乐;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桃花源记》相关常识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1.介绍陶渊明。

(师生共同回忆,引导学生注意其思想。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

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

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2.解题。

本文是篇辞赋。

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

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的情感3、背诵全文教学难点: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一)导语:“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较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二)预习检查:1、齐读原文2、自找毛病:正字音,断句读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文中有三句话”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已矣乎”,你觉得该怎样读?大家自由读一读。

点读,读得怎样,待会儿见分晓。

4、字词句式(1)引壶觞以自酌引:取过来(2)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愉快(4)”复驾言兮焉”是什么句式宾语前置(5)文中还有哪些宾语前置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三)课文内容:1、标题自由浏览注解①2、“辞”是一种文体,它有“铺采螭文、体物写志”的特点。

所谓“铺采螭文”,即铺叙、讲求骈偶。

齐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铺叙的。

归途—→归家—→归园↓↓↓↓前四句抵家室内生活室外生活3、诵读全文,朗朗上口。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

《归去来兮辞》是⼀篇脱离仕途回归⽥园的豪迈宣⾔,陶渊明以诗⼼慧眼来透视⽣活,⽤⽣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拘⽆束的乡间⽣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然景物的描写,展⽰了诗⼈崇尚⾃然、追求⾃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编整理了⾼中语⽂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归去来兮辞教案1教学设计:教学⽬标:1.诵读感知,理清思路2.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3.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导⼊新课、⾛进作者1.看对联,猜⼈物。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外醉三⽃;开⽥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

2.看图⽚,猜作品。

(1)忽逢桃花林,夹(jiá)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

——《桃花源记》(2)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

——《饮酒》(其五)(3)晨兴理荒*,带⽉荷锄归。

——《归园⽥居》(其三)3. 知⼈论世⼜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谥号:靖节先⽣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4.预习检测⼤家对课⽂已进⾏了预习,现在我来检测⼀下⼤家的预习情况。

⾸先我们⼀起来正⾳。

接着梳理⽂⾔知识。

精彩的展⽰源于⼤家认真的预习,值得赞赏!5.揭⽰学习⽬标诵读感知,理清思路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解题理思路1.解题标题是⽂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我们⼀起来研读标题。

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兮,语⽓助词;辞,赋的⼀种,⼀般要押韵。

2.理思路再次回到题⽬,请问: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归去)⽂章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家⼤声朗读课⽂,思考这个问题。

谁来回答?(找⼀⽣答)板书:(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本节课我们就紧紧围绕“因、情、悟”三个字更深刻地解读陶渊明,感受他的隐逸情怀。

三、品读赏析、感受情怀(⼀)归去之因过渡语:在封建社会,⼈们要建功⽴业,要“⼤济苍⽣”,实现⼈⽣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密联系在⼀起的,⽽陶渊明在少年时就有“⼤济苍⽣”之志,踏⼊仕途⼤可实现他年轻时的理想,但此时的陶渊明为何要辞官归乡呢?请⼤家听录⾳,从第⼀段中画出陶渊明归隐原因的句⼦明确:⽥园将芜、⼼为形役、已往不谏、迷途未远、今是昨⾮(⼆)归去之悟过渡语:因为⼼为形役,内⼼被外在形体所役使因为迷途,视⼊仕为迷途因为认识到昨天是错误的所以,陶渊明弃官⽽去了。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最新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最新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整理的9篇《归去来兮辞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一、课文悟读“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喟,耐人寻味,生命智慧,亦尽在其中。

但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归去来兮!”一个“归去”,富含着对故乡、对心灵归属地的确认,“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而在漂泊中,牵挂心灵的永远是故土田园。

“田园将芜”,自己的精神又何尝不是近乎荒芜呢?庭院中的松菊似乎也在思念着:诗人吧?否则,如何会与诗人一样在思念中日渐憔悴?“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表明作者的归隐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缘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种深刻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是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

在这里,陶氏的“归去”缘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悦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陶渊明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同。

看,无论是庭中孤松,还是山间闲云,田园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流连忘返。

亲戚晤谈、弹琴读书可以乐其心;参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

或登高舒啸,或临流赋诗。

从此,孤寂、惆怅与他绝缘。

虽然人生有限,但“乐夫天命复奚疑”。

对于诗人来说,他既不要求富贵,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时光美好,自己融人其中,孤往独游,无忧无虑,了此一生。

当然,辞中各段也时隐时现地存有些疑问:“复驾言兮焉求?”“寓形宇内复几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陶渊明即使在归去之时内心亦有波澜,情绪并不平静,这些近似于自我安慰的语句,以及对归去之时家园美好生活的种种憧憬,其实是接受新生活之前的一种自我调节。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9篇归去来兮辞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美国的格兰特·威金斯认为:课堂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

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从输入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以及常见的活动开始思考教学,而不是从输出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预期结果开始思考教学。

换句话说,大多数教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教师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逻辑起点,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几乎没有启动的情况下,直接“喂给”学生。

其实我们首先要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

这就需要教师之前了解学情,而学生启动模式下的阅读课堂就是在了解学生有哪些问题的基础上,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课堂重点具体落实,这正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我的教学设计必须是基于学情的。

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学课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有质疑的地方,由小组长挑选2个有代表性问题在组内组织讨论并用PPT记录达成的共识,做好交流准备。

我的课堂启动也是在快速梳理文本后由学生的问题开启课堂。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骈散结合表达情感的方式。

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和改写活动,增强学生语言审美情趣。

2、通过讨论探究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情感,增强学生思维品质。

情感目标1、理解陶渊明归隐思想产生原因及其受儒家、道家影响的复杂性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问路”的实质内涵以及陶渊明思想的复杂性。

难点:理解陶渊明思想产生的复杂原因以及辩证看待其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改写、讨论教学过程:一、梳理与感知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名字叫《归去来》,是《神雕侠侣》主题曲,电视剧中的杨过和小龙女最后归隐,退出江湖。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多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多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多篇)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归去来兮辞》教案2第二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第三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第四篇:归去来兮辞_优秀教案第五篇:语教案归去来兮辞更多相关正第一篇:《归去来兮辞》教案2 高一语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归去来兮辞主讲魏万兴1、继续积累言实词和虚词2、了解陶潜所述之志3、背诵全1、了解作者辞官司的原因,体味作者鄙弃官司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2、背诵全1、教导学生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1、朗读法2、质疑法3、探究法1、多媒体(7—12班)、课件(7—12班),录音机、磁带(1—6班)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放录《神雕侠侣》中的插曲《归去来》这次是我真的决定离开远离那些许久不懂的悲哀想让你忘却愁绪忘记关怀放开这纷纷扰扰自由自在那次是你不经意的离开成为我这许久不变得悲哀于是淡漠了繁华无法再开怀于是我守着寂寞不能回来啊涌起落落余辉任你采摘啊留住刹那永远为你开那次是你不经意的离开成为我这许久不变的悲哀于是淡漠了繁华只为你开怀要陪你远离寂寞自由自在二、简介作者及写《归去来兮辞》的原因东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

死后友朋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他在青年时代怀有建功立业的壮志,曾经几次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官职。

由于他不愿受官场的拘束,就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田,在农村中过躬耕隐居生活。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

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

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有《陶渊明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的: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教学重点:1、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2、弄懂并积累“来、、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

(板书文题)二、了解作都及解题1、学生读注解①,明确虽要识记的容。

学生读印发资料,详细了解陶渊明的追求及情感。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 岁才出仕。

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吏的品格。

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

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 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

确实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

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

他的作品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有《陶渊明集》。

他长于诗文辞赋。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柯》《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2、【题解】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本文虽属辞赋,但言辞浅切、畅达,旷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韵。

结构井然有序、谨严绵密,匠心独运而不见斧凿之痕。

《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1],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3],未见其术[4]。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

会有四方之事[8],诸侯以惠爱为德[9],家叔以余贫苦[10],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11],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3]。

何则?质性自然[14],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5]。

尝从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18],当敛裳宵逝[19]。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0],情在骏奔[21],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23]。

▲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明确三点理由: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

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

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注释:[1]幼稚:指孩童。

[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

[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

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

[4]术:方法。

[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

指小官。

[6]脱然:犹言豁然。

有怀:有做官的念头。

[7]靡途:没有门路。

[8]四方之事:指出使外地的事情。

[9]诸侯:指州郡长官。

[10]家叔:指陶夔,曾任太常卿。

[11]风波:指军阀混战。

[12]彭泽:县名。

在今省湖口县东。

[13]眷然:依恋的样子。

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

语本《论语•公冶长》:“子在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人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14]质性:本性。

[15]违己:违反自己本心。

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16]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

指做官。

[17]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18]一稔(rěn忍):公田收获一次。

稔,谷物成熟。

[19]敛裳:收拾行装。

[20]寻:不久。

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

武昌:今省鄂城县。

[21]骏奔:急着前去奔丧。

[22]仲秋:农历八月。

[23]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译文: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

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

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

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

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

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

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

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

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三、诵读及整体把握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朗读常规指导: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

六字句:按三拍读,3、3顿或1、2、1、2顿。

如“舟遥遥/以/轻甩,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

另外还应注意语调、语气。

三字句2、1顿;五字句2、3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二)教师读一遍。

提醒注意听语顿的特点。

(三)学生诵读1、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2、二读——概括地读,明确韵脚,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第l 段押ui 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

“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为原因之二。

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 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熹微”,押i / ui 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 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说的气氛;第三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还”“桓“,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闲适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3 段用一韵,押ou 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

“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概。

第4 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 韵,韵脚有“之”“期”“籽”“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情神自由。

3、三读——理清线索,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辞归——归途——归舍——归园——归田——归心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四、具体赏析,体会感情:1、诵读第1段,思考: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明确: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

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

“心为形役”,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形”,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

表明其心情很轻松。

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

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

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

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思考:结合本段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2、诵读第2段,思考:作者辞官回乡时的心情如何?明确: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

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

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

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

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