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广告语异同简析
汉英广告语言的异同及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共3篇

汉英广告语言的异同及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共3篇汉英广告语言的异同及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1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汉英广告的翻译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课题。
在行业中,语言的差异往往能够直接影响销售效果,因此,语言翻译的准确性和语用方面的失误被广告公司所重视。
汉英广告的异同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汉英广告的意图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和购买欲望。
但是,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给广告翻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首先是在文化上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语境、传统和观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使得广告在翻译时需要考虑文化因素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和追求自由,而中国则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
这些价值观在广告翻译时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广告就有可能被误解或忽视。
其次是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都有各自的特点,例如英语更加注重简短、干练的表达方式,而汉语则强调意境和修辞手法。
这意味着在翻译广告时,需要对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行灵活的处理。
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语言用法、语境和语用效果等方面的失误。
这种失误会严重影响广告的效果和推广的范围。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当一个西方奢侈品牌的广告翻译成中文时,可能会使用错误的语气(例如对话体 instead of 敬体)或者使用错误的称呼方式(例如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失去了品牌所需要的高雅感和品质感。
另外,由于在汉语中,由一个单词可构成多重意义和词汇相对于英语较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模糊或错误的翻译也会导致广告的推广效果不佳。
实际上,商业广告是通向全球市场的门户。
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翻译和传播是商业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全球市场化的关键。
因此,商业广告翻译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广告翻译中,语言准确性和语用效果的质量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在翻译过程中灵活地适应不同语境和文化,以创造适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广告效果。
中英广告语言分析比较

中英广告语言分析比较作者:沈碧萍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10期摘要:本文以中英广告语言为研究对象,从风格差异,创意差异,语言差异,修辞差异,对中英广告语言进行比较分析,并且探讨了形成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文化;不同;中英广告;差异引言广告语言如同一面镜子一般,蕴含也反映了社会文化。
同样社会文化也制约着广告语言。
由于中西方差异,广告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所以理解和掌握中西方广告语言的异同,有助于促进广告发展,提高产品销售。
本文将对两种广告语作意粗略的比较。
一、中英广告特点(一)中文广告特点中文广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讲究感性诉求,反映了人们的共性观念:强调整体,非常重视家庭与亲情。
中国广告语篇幅较长,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
(二)英文广告特点西方广告则反映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作用,注重个性的张扬。
从美学的理论角度上看,强调个性化的典型观是由类型化的典型观发展而来。
西方广告通常比较客观,广告语精短,强调语言的精准,概括以及画面造型语言的推理和联想,因而理性的成分要偏多。
整个广告多为一段有所寓意的画面作铺垫,最后点睛般的广告语。
二、中英广告的差异(一)风格差异中国人向来都有含蓄、沉稳的传统美德,在创作广告的时候总会不经意地走上规矩的传统路线,显得有些拘谨、凝重的印象。
国外的广告则往往幽默、风趣,带给人轻松随和的感觉,这大概也由西方人开朗活泼、热情奔放的性格所决定的。
大多数中国广告,总习惯于牢牢扣住商品的某一特点,然后将这一特点用非常实在、非常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很难超越商品本身,也很难给受众带来接受的轻松与愉悦之感。
而国外的优秀广告作品一般能跳出商品做广告,不拘泥于商品,但又能在准确把握商品的某一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示商品魅力,能够在不经意之间征服消费者。
比较分析中英文广告中人称代词的互动性

从一般 意义上看 , 第一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指的是说 话者或作者本身 , 这一点在 中英文广告中是相同的。 ㈣” 具体地讲 ,广 告策划者 常常运用第一人称代词来指代消 费者 ,采用现 身说法 ,从而拉近与消费者 的距离。而第
一
— —
消费者的感受和个性 ,努力准确地诠释消 费者 的视觉 、
听觉 、味觉 、触觉和嗅觉。 ( )女 :我是你 的什么? 1
男 :你是我 的优乐美啊。
个 体单 位 , 这是 一种 大家极容易接受的生活化的表
( 一个世纪 以来 , 4) 我们家一直用 的是 x x牌 电冰
现形式。 比如 : 箱。
互动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了。因此 ,本文从中英文广告的
( 2)中 “ ”作为万 千品酒者 的一个代 表 ,体验 me
饮 用轩尼 诗酒之 前 和之后 的不 同 。“h at te p ”和 “h s te
角度 ,对两种语言 中各 自人称代词的人际关系功能的异 同进行对 比研究 ,展现 出英汉人称代词所具有的不 同说
三、第三人称代词的互动性 比较
一
混淆 生产者 和消费者之 间的界线 ,“ e w ”表示 双方 的价 值观 、 目标 是一致的 ,从而消除防备心理 ,增加相互之
间的信赖感 。如 :
( 5)We n ga 。o o mu ia . 三菱 电工 ) t rt yucm nct ( ie e e
生产 者 , 或者具有双重意义——既指生产者 又指 消费者。
( ) 一 单数形 式的互动性 比较 中英 文广告中 ,第 一人 称代词用单数形式表示时 , 往往指的不是商品的生产者 ,而是充分尊重作 为个体 的
高低语境文化下的中美广告语

高低语境文化下的中美广告语一、引言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积累下的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就是信息的传播,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域环境、历史背景等的不同,在信息的交流过程中因为语境文化的不同,而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广告作为信息传播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应该遵循不同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广告信息传播的目的。
下面主要对比作为两个相对的高低语境的代表中国和美国的广告语言的特征,及这种特征形成的原因。
二、高低语境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被称为系统的研究跨文化活动的第一人。
他在《无声的语言》中提出了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1976年,又在他的著作《超越文化》中提出的“高低语境”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文化具有语境性。
他将文化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并由此提出了高语境传播和低语境传播。
(一)、语境的定义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并且人们的一切语言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进行的,语言学界称这种语言交际环境为语境。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
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①。
(二)、高语境高语境传播指的是: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
②也就是说,高语境下的信息传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密切的联系,在高语境文化中,两个人间存在着一种长时间的稳定关系,那么他们的交流就能毫无障碍的建立在一些细小的手势、身体语或者简洁的言语上。
论中西广告的异同

2 O世 纪 9 代 以 来 , 息 和 经 济 的 全 球 化 的 趋 势 日渐 O年 信 明显 , 际 4 广 告 公 司 纷 纷 登 陆 我 国 建 立 其 分 公 司 , 逐 国 A 并 步 实 行 本 地 化 战 略 。特 别 是 跨 国公 司 大 多 在 其 全 球 市 场 采 用 “ 准 化 ” 略— — 包 括 产 品 定 位 、 牌 形 象 、 销 策 略 的 标 战 品 营 “ 准化” 标 。这 样 , 土 化 和 全 球 化 犹 如 一 个 硬 币 的 两 个 面 , 本 在 两 个 不 同 而 有 相 互 关 联 的 维 度 上 并 行 不 悖 。 使 得 中 西 广 告 不 论 从 其 运 作 模 式 还 是 表 现 手 法 上 都 有 趋 同 的 迹 象 。 但 广 告 作 为 一 种 “ 销 传 播 ” 其 自身 的 规 定 性 决 定 了 它 必 须 营 , 建 构 在 具 体 的 经 济 和 文 化 基 础 之 上 。 其 中 , 会 经 济 发 展 社 阶 段 决 定 了 营 销 的 模 式 , 社 会 文 化 发 展 水 平 则 从 根 本 上 而
l 经 济 轴 向 : 杂 的产 业 基 础 复
浅谈中英文广告标题词汇对比

许多人认 为广告标题是推销产品和引导消费 的关键 。一.4 贝 好的
个 动词都可表现 出广告客户与消费者 的关 系。动词 h v 、e、 aegt
广告标题 , 汇、 词 句法及修辞 的选择尤为重要 。而无论是 中文还 是英文广告标题 , 均有其 自身独特的语言特征 。
本文从词 汇方 面对 中英 文广 告标题进行对 比, 通过对 比, 揭 示 中英文广告标题 的相 同点及不 同点 ,其 目的是为 了深入 了解 中英 文广告标题 的语 言规律 ,以便 为更好地鉴赏和 翻译 中英 文 广告标题提供依据。 为 了使广告标题新颖 、 独特 , 选用 的词汇力求简洁 、 易懂。同 时, 多采用新造词 、 俚语及别词 。
w n eflc s ue e s , r h la 、 xr ,ae s e i1 r h o d ru、 r p sr 、 ay b g tce n e t sf p ca . i c i i a 和 c
N w表 明产 品或服务 的时 尚、 潮或独特性 , e 新 该词应用最 为
普遍 , 因其可 以全面 描述产 品 , 如 : 诸 形状 、 颜色等 。D l i s eio 、 cu ci , eh r h通常用来描述食 品 , f s 、la 、o 常用来 描 r pf s 、 c s r i 而 r hc n st e e f 述牙刷 、 香皂 、 发水等 。 iegetgo 洗 Fn 、ra、od表明人们对产 品的褒奖
中图分类号 : T 2 G 4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 6 2 (0 10 — 10 0 10 — 4 92 1 )2 0 3— 2 应用 中需 注意两个方 面 : 首先 , 尽管这些 动词意思不 同 , 是每 但
英汉旅游广告中的隐喻对比

Y100256 易玲英汉旅游广告中的隐喻比照旅游,能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见识。
随着社会的开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成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产业。
旅游广告在旅游业的繁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文字的表达是广告的灵魂,隐喻使广告的文字更加生动,也能使人们更好地解读广告。
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
20 世纪80 年代,Lakoff 和Johnson 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的根本方式,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一种认知活动。
是从始发模型到目的模型的映射。
旅游广告中的隐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映射来反响产品的特点和优于其他产品的独特之处,因而达到诱导消费者进展消费的目的。
意象图式是隐喻的认知根底,这些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意象图式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英文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很多国家的旅游广告都有英文版本,因而了解英文旅游广告中的隐喻模式和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广告的容,熟悉旅游目的地。
而通过两种语言的旅游广告的隐喻比照,我们能掌握二者在广告中使用隐喻的异同,为两种语言的旅游广告的互译提供线索。
尽管语言学家对于广告做过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旅游的广告的研究却尚不多见。
胡天富和周虹在他们的论文《以文本功能为根底的旅游广告翻译》一文中探讨了英汉旅游广告的翻译问题。
琳在著作《从认知角度看广告中的隐喻》,对英汉广告中的隐喻从认知方面进展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其他的学者在研究旅游广告时也多是从结构和语用等方面进展的。
对于广告研究,学者们一般都是集中于一种语言的研究,而对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广告的研究甚少,而将隐喻理论引入探讨两种语言广告的比照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汉语广告语篇隐喻比照研究中。
从广告语言特点看中英文化差异

从广告语言特点看中英文化差异申竹英【摘要】广告充斥着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广告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展现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及文化价值观。
基于中英文化差异,中英广告语在语言风格、句子结构和价值观方面也各不相同。
研究这些风格迥异的遣词造句,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广告语所折射出的中英文化异同,尤其对广告语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的成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Advertisement is seen everywhere in modem society. As the carrier advertisement show differ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of nations. Based British culture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of culture, the languages of on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styles, sentence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values in their advertisements. The study of these different styles in the choice of words and building of sentences helps us know more profoundly abou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British cultures reflected from the advertisements, which is particularly beneficial to the success of advertisements in bot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1)005【总页数】3页(P108-110)【关键词】广告语;文化差异;价值观【作者】申竹英【作者单位】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5一、引言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广告已成为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最便捷方式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广告语异同简析
摘要:广告语言已成为一种应用语言,有其独特之处,由于中英文化形态,风俗习惯的巨大差异,背靠两种文化背景的广告语存在不同之处;但广告的功能却是不受文化差异影响的,因此中英广告语也有相似的地方。
本文将对两种广告语作一粗略的比较。
文酷网
关键词:广告语;功能;文化
一、中英广告语的相似点
(一)常用句式相似。
中英广告中使用最频繁的是陈述句。
笔者随意观察了中英文报刊广告各10则,陈述句在中文广告中占50%,而英语广告中也占45%。
言简意赅的肯定陈述句在广告中陈述事实,表达情感,创造意境和形象,通常可以将产品的特征、功能、效用和形象表达得真实,清楚,具有极强的信息传播功能。
其次是祈使句,它所占的比例在中英广告语中都是30%。
广告以说服为己任,而祈使句具有直接劝说、直接鼓动的作用,它往往能以中肯的语气表达有益于消费者的劝告、勉励和指令,能打动潜在消费者的心,颇能激励消费行动,具有很强的劝诱功能。
接下来是感叹句,它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和20%。
感叹句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非同一般的信息,它多以感叹号结尾,很有力量,能起到强调信息,突出重点,激励消费行动的目的。
再有就是疑问句,所占比例为5%。
疑问句如同祈使句意味着对读者直接说话,通常被视为需要作出反响。
广佶话中疑问句能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之对产品加以重视。
(二)常用结构相似。
中英广告中常见的有省略结构、比较结构和排比结构。
省略是广告中最常见的结构,它使广告节奏有力,语气明快,促使读者积极思维,激发池们的联想。
对比结构的运用是为了在比较的基础上帮助读者进行鉴别。
广告商品通过对比更确切地显示出自身的特征、功效和优势,更具竞争力。
排比结构在各类广告中应用频繁。
英国广告学家Greg Myers(1994)认为排比结构工整对称、意义并重、易读易记,便于表达或突出广告信息。
(三)常用修辞相似。
中英广告中大量采用反复以强化广告的宣传效应;巧用双关语,提高广告语言的艺术性,加深印象;运用拟人手法,增强广告语言的感情色彩,使冷冰冰的商品变得富有人情味,使它的特性与功能更为突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多用比喻,增强广告语言生动逼真的表达功能。
二、中英广告语的差异
(一)广告与文化。
广告是门艺术,广告作品要有艺术感染力不仅要吸引受众而且还要触动其情感,使其对企业及商品产生好感进而引导购买行动。
在这里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那就是广告对象的文化背景。
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及政治经济背景;不同文化群体有不同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念及消费形态,因此很多广告都以文化为切入点来打动消费者,以达到攻心的目的。
文化已深刻地融入广告语中,广告语一方面受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在传播和推广文化。
(二)中英广告语因不同文化背景所体现的差异。
1、权威崇拜与突出实效。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强的权威崇拜观念,中文广告语大都重威风、威名,重号召力、影响力。
很多广告语中包含有该产品一系列的证书、荣誉,这对于中国的消费者而言很具有说服力。
而以崇尚自由、发展自我为价值的西方文化而言,人们讲求实用,因而英语广告将产品推销定位在体现其实用特性上,广告语注重对这方面的描述。
例如:
(1)*****牙膏——全国牙防组唯一认证的中药牙膏,唯一认证,牙齿健康更有保证。
(2)Keeps tubes tidy;save paste and avoid waste
例(1)这段文字旁还配有一个全国牙防组的印章,突出的就是一个权威机构对产品的认可,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例(2)抓住人们这样的感觉——牙膏用到最后时难以挤出牙膏,这则广告突出的该牙膏在这一点上的优势,让用过的牙膏皮干干净净,不浪费一点牙膏,这就很能打动消费者了。
2、喜庆热闹与清新雅致。
福禄寿喜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好生活的象征,现代社会已不提倡追求高官厚禄,但老人长寿,孩子孝顺,儿孙欢聚一堂,仍是中国人喜欢的喜庆场面。
很多食品、保健品、家用电器的广告都是以展示大家庭亲情等团圆的画面为背景,加上一两句传统的祝福语。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个性与独立,他们的广告也就更注重个性展示,大家庭的热闹场面很少在其中出现,取代之以的是清新雅致的突出个性个人生活场面配以独特的生活感受独白。
例如:
(3)****抵抗力,好身体J
(4)“⋯I couldn’t believeit,untilItriedit!I’mimpressed! I’m really impressed!”例(3)是老少一大家人在一起喊出这句话,画面温馨热闹,让喜欢热闹大家庭的中国观看者不由自主融入其中产生共鸣。
例(4)是顾客尝试该产品后脱口而出的感叹,它也能让读者产生一试产品的欲望.两则广告的创意大相径庭,但面对各自的消费群,都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3、庄重严肃与幽默轻松。
中国广告语大都规范严肃,很好地发挥了广告语说明产品的功能。
这一特点符合中国人认为规范严肃的才是真正正规值得信赖的文化心理。
而英语广告语则更注重轻松与幽默,广告语随意性很强,更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
例如:
(5)***,我们让全世界的女人更美丽!
(6)Your personality needs layers.Your face does not.
两则都是推销粉底霜的广告,例(5)严谨地表达了厂家的决心,能引起读者很强的认同感和信任。
而例(6)则幽默地向读者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们需要多层面的性格,可我们的脸可不需要皱纹。
4、含蓄内敛与直自夸张。
中西两种文化中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大相径庭。
在表达亲情、友情、爱情时,中国人较含蓄,一般不采用口头表达而以行动来表示;而西方人较直率,特别在表达肯定、正面的情感时,他们习惯当面向对方作口头陈述。
这也体现在了广告语的运用中。
美国贝尔电话公司有一个广告,可谓是经典之作。
电视画面上一对年老夫妇在饭厅里静静地吃着饭,忽然,房间里电话铃响,老妇人进去接电话,老先生在外边停下吃饭,侧耳倾听。
一会,老妇人从房间里出来,默默无言地坐下。
老先生问:“谁来的电话?”“女儿打来的。
”“她有什么事?⋯‘没什么事。
”“那为什么从那么远的地方打电话来。
”“她说她爱我们。
”一阵沉默,两位老人泪水盈眶。
这时,旁白不失时机地插入:“贝尔电话,随时传递你的爱。
”这样的对话在中文广告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们习惯于用行动来说话,于是就有了“**送给妈需要理由吗” “**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这样广为传播的广告语,同时也宣扬了尊老爱老的传统中华美德,使该广告更具传播性和影响力。
中英广告语的异同之处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
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中英广告语各有其独特的一面,但因同为广告,其功能和特点决定了它们的共性。
若能对此进行仔细的对比和探讨,不仅能对使用英语的国家和人民、他们的文化与价值以及时尚与社会风情均有所了解.而且对英语语言运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都将大有好处。
Analysis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dvertising
Abstract:Advertising is something that we are all exposed to and it is specialized in the pragmatic field for the language it uses.Owe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Chinese and English advertising are also diferent on some aspects.At the same time,since the function ofadvertising is always the same no matter from which language it is,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Chinese and English advertising also share some similarities.This paper Stalks from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s of advertising.
Key words:Advemsing;function;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