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历史观的看法 历史观就是人们对历史的看法
历史观的哲理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观的形成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不同哲学思想下形成的历史观各不相同。
以下是一些历史观的哲理:
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或英雄人物。
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2.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精神和观念是最重要的,历史的发展是由少数伟大人物和思想所推动的。
3. 英雄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和领袖所主导的,他们在历史的进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4. 文化史观: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发展是由文化传承和创新所推动的。
5. 全球化史观:认为全球化的进程是历史的主题之一,全球化导致了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互相依存。
6. 生态史观:认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是历史的主题之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保护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历史观有不同的视角和解释方式,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
随笔浅谈我的历史观和政治观

随笔浅谈我的历史观和政治观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才爱国?中国人坏就坏在太聪明,太会为自己考虑。
每个人都会找各种各样冠冕堂皇的借口来给自己找来各种各样的利益(内部的和配合外部的),当然还会有各种各样的爱国。
所以每当中国人各种思潮不断,争论不休的时候,中国恰恰就在最虚弱的时候。
而每当中国人团结一致,一起向着一个目标前进的时候,中国恰恰都是蓬勃向上,无比强大的时候。
中国真正比较NB的时候,全是出现了强力的领导人,按现在的说法叫独裁。
秦始皇,汉武帝,明太祖,康熙,越是比较开明的时代,整个国家社会就都是在争论空耗,对外就只能一味退让,得过且过。
所以,这似乎也是一个物质守恒。
你在一个比较集权的社会,可能个人利益上会受到一些损害,但是整个国家会处于一个比较荣耀的时刻,会让你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强大的国家中比较不那么自由的生活。
而当你在一个比较多元开明的社会,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自由和争论,你可以尽可能的保证自己个体利益,但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可能会陷于内耗和混乱,甚至内战,进而导致整体的衰落,从而引来外部竞争力的低下,严重的会导致被侵略,面对空前的危机。
或许可以称之为在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中比较自由的生活。
但很明显,虽然自身的个人利益可能被短暂的尊重,实际上却可能受到更大的外来的整体的威胁。
即使不在这一代,也会在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
只不过是个时间的问题。
个人赶不赶得上,就听天由命,看运气了。
其实,这貌似也并不是中国社会独具特色的问题,世界上古今中外也莫不如是。
罗马,拜占庭,拿破仑,蒙古,阿拉伯,世界历史看的越多,就越会明白,人类都是自私的,都想为自身个体多谋求利益,无论用什么样的借口,在这种情况下,越是开明尊重个体的国家和时代,即使可能有短暂的辉煌(其实也是之前强权目标明确时打下的基础),也会很快的没落。
而越是团结一致,目标明确的时期,可能个人利益会受一些损害,会有得罪少数个人利益或者个人喜好被冒犯的情况,但整体会是一个蓬勃向上的时代。
什么是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

什么是历史观
2. 历史观决定着历史研究的方向
1.历史观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最初的历史观,带有朴素的、直觉 或直观的性质,因为它们只是对部分历 史现象或具体历史进程的零碎、片断的 认识和反映。
○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和不同的阶级 地位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社会生活,因而 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阶级之间,会有 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历史观。
一、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理论指导
1.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 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
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 性概括。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 心内容。
黑格尔:只有当我们能够提出一个确定 的史观时,历史才能得到一贯性。
(1770-1831)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德国著名哲学家,在逻辑学、历史哲学、美学、宗教、 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学、辩证法等方面都卓有建 树。著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 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 哲学》 等等。马克思曾深受黑格尔影响,并吸收他的 一些思想。他的唯心主义则被马克思所批判和扬弃。
3.一些类似“历史观”的概念与观点
※ 历史心性 Historicity 参考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
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 文化决定历史 参考黄应贵《历史与文化——历史人
历史讲座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国历史的讲座,主讲人是一位资深的教授。
讲座内容丰富,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感悟。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历史的真实与虚构在讲座中,教授强调了一个观点:历史是真实的,但历史记载往往带有主观色彩。
历史学家在记录历史事件时,会受到个人立场、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阅读历史时,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也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这次讲座让我认识到,历史并非绝对客观,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制约。
作为后人,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避免陷入单一的历史观。
同时,我们要尊重历史人物,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赞美。
二、历史与现实的关联讲座中,教授以中国近代史为例,阐述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指出,历史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近代以来的变革,正是受到国际环境、国内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这次讲座让我明白,历史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过去,更能为我们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提供借鉴。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理解人性,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三、历史的重要性讲座中,教授多次强调历史的重要性。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文明的传承,是民族精神的凝聚。
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就像一棵没有根的树,难以在世界上立足。
这次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要珍惜历史,传承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四、历史研究的意义讲座中,教授介绍了历史研究的意义。
他指出,历史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规律,揭示历史真相,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同时,历史研究还能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这次讲座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并非仅仅是学术探讨,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作为历史研究者,我们要严谨治学,追求真理,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五、个人感悟通过这次讲座,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的历史观

我的历史观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一切的历史观都有其时代性和复杂性。
同一个时代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历史学家,他们的观点可以很不相同;同一个阶级的历史家,因为处在不同的时期,他们的观点也会有差别,甚至同一个阶级并世的历史家,也可以因为个人特殊的身世和经历等,在观点上各有特点。
因此,我们要正确的复原历史原貌,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必须有正确的历史观。
然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是我们学习历史必须要遵循的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从而否定了社会发展天命论,英雄创造历史,历史发展是不断循环往复的,是没有规律的等唯心主义历史观,打破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我的历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学习历史就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去正确的认识历史,尽最大的可能去还原历史,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为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古代文学中的历史观与时代精神

古代文学中的历史观与时代精神古代文学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观和时代精神。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而时代精神则是特定时期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和情感表达。
通过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时代的思考。
古代文学中的历史观主要体现在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变迁的描写和解读上。
例如,《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历史著作,它以纪实的方式记录了从夏朝到西汉的历史,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解读。
在《史记》中,司马迁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力图还原历史真相。
这种历史观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历史客观性的追求和对历史真相的关注。
与此相对应的是,古代文学中的历史观也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体情感。
例如,在《史记》中,司马迁对秦始皇的评价非常复杂。
他既批评了秦始皇的暴政和残忍,又赞扬了他的统一和法制建设。
这种评价的复杂性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认识,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历史人物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古代文学中的时代精神则主要表现在作品的主题、情感和价值观上。
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和价值观念。
例如,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作品。
唐诗以婉约、豪放、抒情为主要特点,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时代精神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和自由氛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人生价值和情感表达的关注。
另一个例子是英国文学中的莎士比亚戏剧。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以人性和命运为主题,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命运的无常。
这种时代精神体现了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社会的动荡和不确定性,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和探索。
古代文学中的历史观和时代精神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历史观是时代精神的基础,时代精神则是历史观的具体表现。
通过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对时代的思考,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情感表达。
历史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历史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人类社会的过去,并试图以此了解现在和未来。
要想真正掌握历史学,必须了解它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一、历史学的基础理论1.历史观历史观是历史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和认识。
历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前者强调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后者则认为意识形态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现代历史学中,唯物史观被广泛应用。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基于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历史理论,它强调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基础,历史的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这些制度和方式是随着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历史唯物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合理的、有规律的进步过程,而不是偶然性的结果。
3.历史辩证法历史辩证法是一种基于辩证法哲学观点的历史理论,它认为历史发展是一种矛盾运动和斗争的过程。
在历史辩证法看来,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之间的冲突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历史辩证法也强调矛盾统一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为矛盾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因素。
二、历史学的方法1.史料收集史料收集是历史学的一项重要方法,它是指历史学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和分析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史料资料。
史料包括历史文献、实物资料、口述资料等等。
史料收集不仅要广泛涉猎,而且要具有科学、系统的方法和手段,以便在其中挖掘出所需的历史信息。
2.史料分析史料分析是历史学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它是指历史学家对史料进行筛选、分类、归纳和分析。
史料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找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从而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解读。
3.历史比较历史比较是历史学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是指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现象、过程进行对比和分析,以便从中发现规律性和共性。
历史比较可以帮助历史学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
4.历史分类历史分类是历史学的一项重要方法,它是指将历史事件、现象、过程进行分类和系统化,以便在大量史料中找出规律性和内在联系。
历史观: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与方法

历史观: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与方法【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文学批评中历史观的重要视角与方法。
首先介绍了传统历史观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应用,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叙事与观念表达。
其次阐述了历史文献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启示和跨学科视角下的历史观分析。
最后讨论了文学作品中对历史的再现与解构,强调历史观对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可结合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深入挖掘历史观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作用,丰富对文学作品与历史关系的理解。
历史观不仅为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视角,也为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对于深入探讨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历史观,中国文学批评,传统历史观,历史叙事,观念表达,历史文献,跨学科视角,再现,解构,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之一就是历史观。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和理解,影响着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在中国文学批评中,历史观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历史观的分析和应用,可以揭示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历史叙事和观念表达,揭示历史文献对文学研究的启示,探讨跨学科视角下的历史观分析,以及探讨文学作品中对历史的再现与解构。
本文将结合传统历史观和跨学科视角,探讨历史观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以及历史观对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性。
也将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指出历史观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潜在发展空间和挑战。
通过对历史观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内涵,并为中国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研究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历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对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和揭示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历史观能够帮助我们解读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蕴涵,揭示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
历史观可以促进对文学作品所描绘历史时空的准确把握,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历史观的看法历史观就是人们对历史的看法。
在历史研究中,每遇到一个较大的事情,尤其是事情的发生或者兴衰,人们就会问道:这是真的吗?事情为什么会这样?这事合乎理性吗?
合乎人性吗?这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问题多了,研究者就会进一步抽象地思考: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历史发展有没有目标或目的?等等。
这样,就把思考推到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哲学领域中去了。
可以说,历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世界观(包括宇宙观)和认识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属于哲学思想。
哲学思想原来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不过没有在抽象层次上明确起来,甚至不曾去抽象思考过,但在生活上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会不自觉地做出判断和决定。
历史学家也是这样,他们都有自己的历史观,不过有些问题还不肯定,不能系统地表述出来,但遇到具体历史问题时,就会做出选择、解释、判断。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领域的延伸。
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打破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