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散文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复习之分析散文句段的作用

③ 内容层面 突出主题;丰富内容;凸现主旨;强化情感 中
间 结构层面 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前后照应;拓展延伸;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等 句
段
表达效果
增加趣味;生动形象;丰盈内容
关联教材:《故都的秋》中第12段的议论有无必要,可否删去 ? 12段议论有必要,不能删去。原因如下: ①通过本段,作者营造了一种文化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要文化气 息,与“故都”题旨暗合,并且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从行文章法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同时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 开阔思路。
③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 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 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 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 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 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 故园。 (第三段写追寻中,有领略如画美景的欣喜有昔日美好行将消逝的忧伤 ) ④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 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 。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 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 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2024届散文阅读复习 之
分析散文句段的作用
01
考法探究
回顾教材
1、《故都的秋》中第12段的议论有无必要,可否 删去?
2、《荷塘月色》中,作者追忆六朝时的采莲场景 有何作用?
高考真题
●(2021·全国Ⅱ卷)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2020·新高考Ⅰ卷)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 对此你如何理解?〔《建水记(之四)》〕 ●(2020·天津卷)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线条之美》) ●(2018·北京卷)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 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水缸里的文学》) ●(2014·山东卷)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浣花草堂》)
中考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及其“表现手法”剖析

中考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句段的作用,具体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上的作用: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升华情感,卒章显志,含蓄又余味,言已尽而意无穷。
D、标题的作用:(1)把握象征的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眼:揭示文章的中心(6)文章线索(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在分析作用练习1:(2010·江苏省南京市)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天窗江南月①老屋的玻璃天窗,小巧晶莹,开设在光线不足的卧房。
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②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
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
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
一颗两颗美丽的星星,也赶热闹似的隔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
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我幼年幻想的心域。
③因有这一扇天窗,卧房里便舞动着游丝般的轻柔和温馨。
母亲手摇蒲扇,缓缓地扇着,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惬意极了。
她一边借着丝丝缕缕的亮光给我扇风,一边给我猜各样的谜语:“开嘛开白花,结嘛结四牛角。
”我答是母亲在池塘里采的红菱,母亲便夸我聪颖。
这还不够,母亲总是拗不过我的撒娇和对故事的喜爱。
2025散文阅读——分析句段的作用

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 [解题思维] 第一步:明确句段位置,把握内容和形式。
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充分理解文段的内容和手法,结合 读者,综合分析句段的作用。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最后一段和上文之间的关联。从文中可知,上 文是写作者在轮船上的所见所闻,即轮船上“机械的力量”,而最后一段却写 到在上海的生活见闻,即大厦建筑工地机械的力量,“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 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二者都体现了机械的力量,给人带来 心灵的震撼,具有相似性,属于联想。
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机械工作的灵妙, 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 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载过潭江 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管理机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 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逼近岸边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 地写出来,一定是一首好诗。
接着分析作用。上文写轮船上机械的力量,最后写上海建筑工地机械的力量, 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大感知认识领域,拓宽了文章的广度,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上文写“我”看到机械力量时“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我感到了一种诗情”“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 我”,写“我”一个人的喜悦,而最后写上海大厦工地的机械力量时,“四周的旁观 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 是诗的感情”,拓展到许多人的喜悦,体现出对机械力量欣赏的普遍性,深化了 文章主旨。
散文鉴赏——段落的作用

散文鉴赏类题复习——段落的作用一、开头段的作用归纳1、如果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例:《壶口的黄河》:“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思考: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案: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点明主旨,总领全文。
2、如果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例:《溯源》: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
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
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
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
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思考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通过比较,引出下文人类的归本还源。
3、如果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例:《泥泞》: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然而春风来了。
春风使积雪融化,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散文阅读之“作用”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常见题型有:(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晰的结构思路。
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2)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
语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 1· 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 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 2· 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引出下文。 • 3· 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 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 深长,承接上文欲扬先抑的手法 ,画龙点睛 , 与首段相照应使结构严谨 ,含蓄深刻,启发联 想,象征、暗示、点名或揭示。
• • • • •
典型景物的寓意(作用)与对环境的作用。 景物的寓意:主要是其象征意义或比喻意义。 景物的作用: ①对表现人物性格品质或心理情感的作用; ②对情节的作用,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或为下文 生活片段作铺垫; • ③对环境的作用,突出或渲染环境的氛围,突 出表现环境的主要特点。
• 写景的语段: • 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烘托、渲染…… 气氛, • ②为下文埋下伏笔,表现人物……的心情, • ③暗示社会环境, • ④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 托形象, • ⑤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 • ⑥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 • ⑦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 力。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 (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 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 (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
1、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 2、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 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3、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4、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 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5、起始句: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总起的作用。 6、衔接句: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 7、总结句或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 抒情 8、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 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

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题型阐释】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段,如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
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或“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而在这些设题中,主要又可以分成句子的作用,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某一事物的作用,等等。
【思路点拔】答题思路(一)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内容上。
内容上的作用主要考虑句子与写作内容及主旨的联系或表达情感、观点等方面的作用。
2.结构上。
句子的结构上的作用,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⑴首句。
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⑵过渡句。
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⑶段尾句。
作用大致归纳为:前后照应、卒意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3.表达效果上。
主要是针对表达上富有特色(如使用了特殊表现手法或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或使用特殊标点符号(如省略号)的句子。
(二)理解段落在文中的作用..........,.注意段落的位置,具体分析如下:首段的作用.....: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如:20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约境界作了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第2讲 分析句段在散文中的作用(解析版)

知识梳理散文阅读中句段的作用既要考虑文章内容上的相关性,又要关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简单来说,从内容、结构、表达三个方面来分析。
1、内容:一般要概括语段写了什么。
很多学生会好奇为什么已知的东西还要表述出来,这其实出题老师想要考查学生回答问题的思维完整性,出题者除了要关注答案本身,还要看学生是如何一步步推出答案的;此外,还要联系作者的情感和文章中心来作答。
2、结构(1)分析首段的作用。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也有的是开启或引起下文,为故事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2)分析文中语段的作用。
中间句子的作用结构上:文章中间的句段连接着上下文,所以有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或承接上文或引起下文的作用,并为故事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内容上要联系中心回答。
(3)分析尾段以此结尾在文章中的作用末段一般是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或兼而有之;另外末段如果用问句结尾,不仅含蓄地点明全文主旨,升华作者的感情,还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3、表达从表达上来看,主要涉及一些手法分析。
分析句段常见的手法很多,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句式、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
需要根据不同句段可以具体分析。
小结:回答句段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组织答案:内容上:内容(本段)+手法(手法+运用+效果)+情感结构上:术语+内容(相关段)+效果表达上: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句式、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典型例题例题一: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少年眼沈念①父亲说,岛很大,四面环水,通往岛上的路是乘船。
②船,那是一条多大的船,能迎风破浪吗?浪花飞溅到船头,打在甲板上,碎成一颗颗发亮的珠子,滚来滚去。
少年如此一想就来劲了。
他在山里生,山里长,对父亲描述的这片大水有着天生的好奇。
③夜船开的时间不短了,仍然是在一团墨黑中行进,船尾驾驶舱挂着一盏汽油灯,光亮如豆,随时要被风吹灭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散文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一、总答题原则:从文章结构、内容、主旨、表达方面综合考虑。
二、具体段落作用
1、首段作用
(1)、开篇即点题——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开篇未点题——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开篇景物描写——结构上可能是铺垫,从景物描写上考虑可能为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氛围。
(4)、首段连续发问——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开篇连续感叹——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末段作用
(1)、一般是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
(2)、可能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暗示主题或强化感情的作用。
3、中间段作用
(1)、比较短——结构上可能是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表达上的作用可能是衬托(正衬或反衬)。
(2)、比较长——如描写的是文章内部的主要物象,内容上其作用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全文。
三、答题技法
1、分析句子内容,考虑与主旨的联系或考虑其在表达情感、观点方面的作
用。
2、着眼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分辨其作用是领
起、铺垫、过渡、照应还是总结。
3、针对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段(如特殊表现手法、结构上超常组合、使用
特殊标点符号的句段)分析其特殊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