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变迁的技术分析
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科学技术的变迁历史_概述说明

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科学技术的变迁历史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及科学技术的变迁历史。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基础和民生的命脉,其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
从古代农耕文明到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业技术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历程,为农产品产量提高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推动力量的作用。
从古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传承到科学革命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形成,以及科技创新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梳理。
最后,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状况,探讨了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安全保障问题、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推进情况以及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影响等内容。
同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未来农业技术发展做出了一些展望。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第二部分将系统介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包括古代农业技术、农业技术在封建社会的演进以及农业技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
第三部分将讨论科学技术的变迁历史,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与传承、科学革命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形成,以及科技创新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部分将详细分析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状况,重点关注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安全保障问题、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推进情况以及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影响等方面。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和科学技术变迁历史,并对未来农业技术发展进行了一些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回顾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和科学技术变迁历史,并剖析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状况。
通过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探讨我国农业技术如何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需求,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同时,本文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支持力度,为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2. 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2.1 古代农业技术: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起源于约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农业生产率及其变化分析

改⾰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农业⽣产率及其变化分析2019-10-30内容提要:本⽂使⽤DEA⽅法分析了我国改⾰开放以来农业⽣产率及其变化趋势。
我们的分析表明,我国农业⽣产率在1980~2005年间平均年增长速度为2.2%,其中技术进步率为4.2%,⽽相对技术效率则以每年1.9%的速度恶化;从地域上看,东部地区的⽣产率增长率与技术进步率要快于中、西部地区。
在相对技术效率上,东部地区基本保持稳定,⽽中、西部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化;我国农业⽣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
缩⼩农业⽣产地区差异的⾸要任务是加快现有农业技术推⼴,遏制技术效率恶化的困境。
关键词:农业⽣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DEA⽅法中图分类号:F304.7⽂献标识码:A⽂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01-041.引⾔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个难题。
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开放⾸先解放了农业部门的⽣产⼒,农业部门获得了快速增长。
然⽽,80年代中期后农业的增长⼜开始下降(黄季,2004)[1]。
以不变价格衡量的农业产值平均增长率从1981~1984年的9.4%下降到1985~1989年的3.97%,虽然在1992~1995年期间的增长率达8.4%,但1996年以后农业的增长率⼀直在5%左右徘徊,农业农村的发展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理论研究以及⽣产实践均表明了技术进步与⽣产率的提⾼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居于中⼼地位(纳尔森,2001,P.3)[2]。
持续的农业⽣产率的提⾼,即提⾼了农民的收⼊⽔平,也为⾮农产业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劳动⼒,⽽劳动⼒由低效的农业向⾼效⾮农产业的再配置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个重要源泉(胡永泰,1998)[3]。
因此,研究农业⽣产率的现状以及动态演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政策内涵。
已有⽂献对农业⽣产率的估算主要有两种⽅法:参数⽅法(⽣产函数法)和⾮参数(DEA)⽅法。
参数⽅法包括增长会计法和⽣产函数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治水的历史文献 a.早期代表作:《河渠书》、《沟洫志》 b.后来文献:治黄的文献、地方史志、水利 学的专著。
一、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演进
(三)古代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2.主要成就 1)治水的历史文献
关中地区:或关中平原,指陕西秦岭 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又称关中盆地
2)水利事业的发展
a.战国时期 都江堰、 郑国渠 b.汉代 关中地方灌溉渠 道、 “井渠” 王景治黄河
B
图一 图二
一、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演进
(二)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云南的“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
牛耕:中国古代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现 代 牛 耕
一、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演进
请回答: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 哪种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 展有什么影响?
(二)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 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 ……. 2.不利因素: 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 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
三、古代中国农业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特征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第二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农业
生产 力 (耕 作工 具+耕 作技 术+水 利) 生产 关系 (土 地制 度+经 济政 策)
手工业
三种 经营 模式 (官 营+ 民营 +家 庭) 三种 代表 行业 (冶 金+ 制瓷 +纺 织)
商业
中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分析

中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分析第一篇:中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分析对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分析一、具体分析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因素又有其外部因素,既是历史因素的积淀,又有其现实的原因,对此必须持全面的视角予以把握,不能仅仅局限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内部,而忽视外部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能仅仅看到导致三农问题产生和发展的现实性因素,更要有宏观的历史性视野,从其产生的深远的历史背景予以全面的考察。
1、自古以来,中国便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靠着耕作,养活了我们一代代的人。
或许是因为华夏文明历史上长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缘故,封建统治者对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掩耳不闻、闭目不视,致使中国与西方后发国家的差距逐渐加大。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号称“金锁铜关”的清朝国门被轻易攻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后,中国的农业受到了十分大的冲击,生产日益萎缩,农业发展停滞不前。
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有明显增长。
1936年前后,农业收成达近代史上最好水平。
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农村经济才能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农业生产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2、今天,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有关农业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主要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个问题,即“三农”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
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一旦离开了对当时农民状况的科学考证,就无法破解其中的缘由和奥秘。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对比研究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对比研究一、传统农业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传统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领域中,采用传统劳动方式、传统工具和传统技术,由农民进行自给自足型农业生产的方式。
传统农业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农业的主流形式。
传统农业的发展历程起源于人类最早的定居和农业生产阶段。
传统农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劳动力密集型:传统农业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进行耕种、收割等农业生产活动。
2. 土地利用率低:由于传统农业采用的土地利用方式单一,所以土地利用率较低,一块土地只能种植一种农作物。
3. 技术落后:传统农业采用的农业技术一般比较落后,缺少科学、系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与特点现代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领域中,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先进设备和高效机械,由专业的农业机构进行大规模集成化生产的方式。
现代农业是通过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的综合体现。
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起源于20世纪,是在当时农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现代农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采用先进的科技、设备和机械,实现了农业生产自动化和现代化。
2. 土地利用率高:现代农业实现了多种经营形式的种植,提高了土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高效益:现代农业采用集成化经营模式,实现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专业化。
三、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对比1. 生产方式传统农业主要由农民自给自足,技术和设备落后;现代农业由专业的农业机构、企业进行大规模集成化生产,技术先进、机械化程度高。
2. 劳动力利用传统农业依靠人力和畜力,劳动力利用率低;现代农业采用先进设备和机械,可以代替大量人力或畜力,劳动力利用效率高。
3. 土地利用传统农业采用土地单一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率低;现代农业多种经营形式,可以实现多种作物在同一块土地上的种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4. 生产成本传统农业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但产量也相对较低;现代农业集成化、产业化,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但产量和经济效益也相应提高。
传统农业的升级发展

传统农业的升级发展【摘要】传统农业的升级发展在当下具有重要性,需要技术创新和科技支持。
绿色发展是其发展方向,智慧农业是趋势,产业融合是路径。
通过这些措施,传统农业可以实现现代化,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不断推进,传统农业的升级发展进程将不断加快,前景也会更加广阔。
传统农业的升级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将逐步显现,推动整个农业产业向着更加可持续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传统农业的升级发展势在必行,是农业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传统农业、升级发展、技术创新、科技支撑、绿色发展、智慧农业、产业融合、进程、前景、现代化、贡献。
1. 引言1.1 传统农业的升级发展的重要性传统农业的升级发展是当前农业领域中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重要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如产能增长乏力、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等问题。
传统农业的升级发展不仅关乎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更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传统农业的升级发展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经营模式、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和改善。
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支撑,传统农业可以实现生产方式的智能化、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进而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传统农业的升级发展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农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传统农业的升级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传统农业的升级发展已成为各界共同关注和努力的方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2 传统农业的升级发展现状传统农业在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问题的也逐渐展现出一些升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单一,依靠人工劳动和天然资源,生产效率低下。
农业主体普遍缺乏技术和管理知识,导致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技术障碍。
中国千年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分析

中国千年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分析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封建王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三皇五帝、夏、商、周等王朝。
这些封建王朝的存在时间长达千年之久,其中的生产力状况也随着不同王朝、不同时期而有所变化。
本文将就中国千年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状况进行分析探讨。
一、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时期是中国最早的一个时期,其时代距今已有几千年之久。
当时的生产力状况相对较弱,主要以狩猎、捕鱼、采集等方式为生。
由于当时的人们主要生活在野外,因此也没有固定的居所,而是随时随地根据当时的生存需求进行迁徙。
二、夏朝时期夏朝时期的生产力状况相对于三皇五帝时期有所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的兴起夏朝时期的人们逐渐开始发展农业生产,从而将食物来源逐渐转换为农业生产。
当时的人们开始种植谷物、蔬菜等作物,并依托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手工业的兴起在夏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石、铜等金属工具,手工业也逐渐兴起。
时至今日,夏朝时期所制造的青铜器已经成为了一种珍贵的文物。
3.社会制度的出现夏朝时期,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有意义的社会制度,开始出现共族之间的联盟组织,并逐渐形成封建制度的雏形。
三、商朝时期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出现在西元前1600年,而生产力状况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青铜器的大量生产在商朝时期,青铜器的生产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青铜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商贸业的发展在商朝时期,商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量的商品开始出现在货币交换、物品交换中。
这也直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农业生产的提升在商朝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升,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农具和耕牛进行农事劳动。
农业产出的提高,也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兴起。
四、周朝时期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朝代,它出现在公元前770年左右。
与商朝相比,生产力状况有了明显的发展:1.铁制工具的兴起周朝时期,铁制工具的兴起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地理环境: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宜农耕。
2. 技术创新:古代中国人民发明了犁、水车、排水系统等农具,改进了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 政策支持:古代中国政府实行重农政策,对农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扶持和保护,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 人口增长:人口的增长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人口的增多需要更多的粮食,这促使农业不断进步。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如发明了犁、水车、排水系统等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如实行了轮作、间作、套种等耕作制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3. 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开垦,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4.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提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成为重要的经济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薄”, 已认识到合理轮作的必要性: 可以消灭 举, 共同发展, 加上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 使我
杂草, 减轻病虫害, 提高产量。人们从野生绿肥 国的农业生产率在唐朝达到了顶峰。
作物的利用发展到有意识栽种绿肥作物, 最先
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 标志着我国南方水
被人栽培的是苕子, 开创了绿肥与粮食作物轮 田耕作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曲辕犁又
表 2 亩产、耕地与人均占有粮食的关系
朝代
耕地 其中粮 人口
面积 食面积 (亿市亩) (亿市亩) (亿人)
人均粮 食面积 (市亩
人)
粮食亩 每人占
每人占 每一劳动力
产量 有原粮 原粮出 有成品 粮食生产率 (市斤)
(市斤 市亩)
数 (市斤) 品率% 粮 (市斤)
原粮
成品粮
战国中晚期 019 01846 012 4126 216
明
4165 412
113 3123 346 1 118 56
626 4 027 2 255
清中叶
7127 6118 3161 1171 367
628 5517 350 2 262 1 260
资料来源: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农业出版社, 1985 年, 第 194 页。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一时期还创建了“种子田”, 进行良种繁殖, 单 耥相结合的南方水田耕作技术体系。这一时期
种单收, 精心管理, 防止混杂, 奠定了我国传统 有专讲农具的《耒耜经》以及韩鄂的《四时纂
选种和良种繁育的基础。 此时开始推广“踏粪 要》。
·40·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年
表 3 土地生产率与代表性农业生产水平
朝代
南北综合亩产 土地生产效率
增长指数以 汉为基数
主要产粮区亩产 (汉小石 汉小亩)
增长指数以 汉为基数
战国中晚期 秦汉
东晋南朝 北朝 唐 宋 元 明 清
216 264 257 25716 334 309 338 346 367
由于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成品粮与原 土地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动力来
粮、粮食耕地面积与粮食播种面积等计算口径 源。中国传统农业土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很
上的多变性和不一致性, 导致中国传统农业粮 多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是, 中国
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存在不少障碍。 尽管如此, 传统农业中的技术创新、积累和进步是土地生
[ 摘 要 ] 纵观中国的传统农业, 土地生产率逐步上升, 劳动生产率经历了一个先是上升, 然后主 要由于人口的增加而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我国的传统农业在总量增长方面成就巨大, 但人均占有 量却缓慢下降。 文章运用数量分析和宏观历史分析法, 主要从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发展方面论述 了这一变迁的原因。 [ 关键词 ] 中国传统农业; 土地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 [ 中图分类号 ] S20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92508X (2003) 0120038206
9218 100 97116 97152 12616 117 128 13119 13910
2131 2182 2174 2175 3157 4103 4103 4121 4152
81191 142191 149129 160128
注: 主要产粮区亩产。 唐及其以前以北方为准, 唐以后的宋、元、明、清以南方为准。 资料来源: 作者根据表 1 和表 2 整理得出。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1 期
李 萍等: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变迁的技术分析
·39·
表 1 我国历代粮食亩产折算与统计
平均亩产量
折汉制
折今制
量亩折合
(石 亩)
(汉小亩 汉小石)
第 1 期
李 萍等: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变迁的技术分析
·41·
技术的改进, 当时的肥料已有种肥、基肥、追肥 方, 东汉开始南移, 南北朝时期南方进一步发
之分。 种子技术方面已有“嘉种”之说、穗选法 展, 隋唐时期灌溉猛增,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江
和“溲种法”的运用。 这一时期主要的农书有 南日益繁荣,“赋出天下, 江南居什九”。这一时
水渠, 以及都江堰、郑国渠等为保障农业的稳 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业生产的高潮。
产高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 人们对土
秦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效率较往昔提高的
壤和作物有了更多认识。“五谷”的概念已经形 原因主要是: 第一, 新农具的推广和新的耕作
成, 并注意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认识到“地可 方法。 这一时期犁增加了翻土、灭茬、压草、开
闵宗殿[1 ]、唐启宇[2 ]、吴慧[3 ]、卢锋[4 ]、于琨奇[5 ] 产力水平提高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现考察中
和杨贵[6]等研究者仍做了可贵的深入研究。综 国传统农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技术创新与进
合考虑研究者在得出产量数据时所涉及的各 步。
[ 收稿日期 ] 2002 09 02 [ 作者简介 ] 李 萍 (1979- ) , 女,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主要依靠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
如果不考虑战争和社会动荡因素的影响,
考察农业生产力本应考虑土地利用结构, 从战国中晚期至清朝前中期的二千多年中, 我
了解土地多种经营项目的各自产量。 但是, 在 国传统农业的土地生产率水平呈逐步上升的
现有史料条件下, 做到这一点尚有诸多困难。 趋势 (见表 3)。 以综合亩产计, 清代相当于汉
和发展, 使农业生产由粗放的原始农业向精耕 性。 秦始皇统一六国,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
细作农业的方向转变。铁器的应用和推广也为 国家, 为了巩固统治, 采取了轻徭薄赋、增殖人
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和井灌提供了有效手段, 口、设常平仓、行均输法、兴修水利、推广牛耕、
中国最早和最大的蓄水工程“芍陂”、魏国的漳 改革农具、奖励“力田”、垦荒“实边”等措施, 形
易田制被废弃, 耕地实行连种, 一年一熟, 黄河 代田法的推行, 播种方法也由撒播发展到条
流域出现了收粟后种麦或收麦后种粟的复种 播, 发明了最早的条播机2耧车。第二是推行复
轮种制, 从而实现了耕作制度的重大转变。 这 种制度。此时以粟和粟稻为主要作物种类。至
一时期的农业生产率在战国中晚期达到最高 汉代北方连种制度已成型, 轮作复种制, 如冬
921 6111 563 3318 2 027
西汉末
2138 2124 01595 3176 264
993 60113 597 3 578 2 151
唐
2111 1190 01529 3176 334 1 256 52196 665 4 524 2 395
宋
4115 3190 1104 3175 309 1 159 5212 605 4 175 2 179
种制,《齐民要术》称之为“美田之法”。 栽培绿 称江东犁, 它增加了犁评, 可调节深浅, 犁壁与
肥的诞生, 不仅为我国开辟了一个取之不尽用 犁铧面不连续, 可以碎土和翻土。 中国犁自此
之不竭的新肥源, 同时也为我国的轮作制增添 基本定型。 曲辕犁的出现和耖耙的推广, 促进
了一个新的内容, 开辟了生物养地的道路。 这 了耕作技术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耕、耙、耖、耘、
由于我国发展的是主谷式农业, 传统农业以种 代的 1139 倍。各个朝代增长的幅度不一, 以唐
植业中的粮食生产为主, 粮食亩产量水平的变 代的增幅最大。唐朝以前中国北方农业土地生
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变化。 产率高于南方。 唐及其以后, 中国南方农业土
因此, 本文只考虑粮食生产水平。
地生产率赶上并超过北方, 成为中国传统农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总 50 期) 2003 年第 1 期 Jou rna l of Ch ina A g ricu ltu ra l U n iversity (Socia l Sciences Ed ition)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变迁的技术分析
李 萍, 靳乐山
(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100094)
类参数后, 本文拟以吴慧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一、引言
(见表 1、表 2) , 探讨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
的变化趋向及其农业技术方面的原因。
中国传统农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
具广泛应用于农业之时, 它持续了两千多年, 二、中国传统农业土地生产率水平
其基本特征是: 以手工制造的铁木农具为劳动 变迁
工具; 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 在农业技术上
(市斤 市亩) 比汉时 比前一朝
朝代
一石合 一亩合
其中南 增长% 代增长%
合计 南方 北方 合计 南方 北方 平均
今市石 今市亩
方水稻
战国中晚期 012
01328 百步之亩 2163
2131
216
- 1812
秦汉
01288 012 百步之亩 2182
2182
264 250
东晋
01324 012 百步之亩 2174 2174
11 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发 ·地员篇》。
生
21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北方旱作技术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开端, 铁 的形成
制农具的出现和畜力的使用, 将人从繁重的体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废井田, 开阡陌, 确立
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 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2174 2174
257 263 - 2184 - 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