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绪论

地域性 和 连续性 周期性、 季节性、
①作物生长发育具有的周期性(cycle),如水稻、玉米、 棉花、花生的一年生(annual),冬小麦、冬油菜、冬蚕 豆的二年生(biennial);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②作物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的生命活动因光、热、水资 源的季节变化而异,高效转换只能与最佳资源季节同步 (season),如冬小麦只能在春夏形成产品器官,水稻、玉米、 棉花只能在夏秋形成产品器官; ③作物产品种类、生产技术、资源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 的区域性协调统一,表现显著的区域性。如油菜在淮河以南区 域生产,苹果以淮河以北区域为佳,香蕉仅在珠江流域生产; ④作物的再生产过程需要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的协调统一。 2.3 作物产品的产量、品质的差异性、可塑性 ①产品形成受复杂生命活动过程中某个变化的影响而变化; ②产品形成受生产周期内不稳定自然因素变化的影响而变化 。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1.1 作物与作物学
作物学概念及其发展
1、作物学概念及其范畴
作物(Crops) 自然界的植物(大约)40~50万种 (野生wilding plants)
被人类利用的植物 2~3万种 (Utilized plants)
大面积规模种植200多种,栽培作物1500余种 (栽培,cultivated plants)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 主体: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各种作物个体、 群体(庄稼)。作物是有机体,有机体有其自身的生长发 育、器官形成、产量和产品形成的规律。种好庄稼就必须 掌握作物的特征特性。 客体: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光、热、 土、水、气、肥、生物等。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以 至于不同的生育阶段、不同的器官形成过程,对外界有 不同的要求,因此,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也 是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的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作物栽培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如何科学地种植和管理各种作物,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本章将介绍作物栽培学的基础知识和主要内容,包括土壤和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作物栽培技术的原则和方法等。
一、土壤和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和气候是作物生长的两个基本要素,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提供了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而气候则会影响到作物的生长节奏和发育过程。
不同的作物对土壤和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栽培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合理的调控和管理。
1.1 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是支撑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作物的根系生长、养分吸收和水分利用。
土壤的质地、结构、肥力和酸碱度等因素都会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
因此,在作物栽培中,要根据不同土壤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土壤处理方法,如施肥、翻耕、改良土壤结构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适应作物的需求。
1.2 气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现象统计规律,包括降水、温度、光照等因素。
不同的作物对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如水稻适应高温多湿的气候,而小麦则适应寒冷的气候。
因此,在作物栽培过程中要合理选择作物品种,并根据气候条件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如调节灌溉水量、选择适宜的播种期等。
二、作物栽培技术的原则和方法作物栽培技术是指通过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在作物栽培过程中,要依据作物的特点和生长需求,合理选择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
2.1 合理施肥施肥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本措施之一。
根据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的肥力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化肥和有机肥进行施用。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可以减少土壤肥力的流失和环境的污染。
2.2 适时灌溉灌溉是指通过人工方式给作物提供水分,以满足其正常的生长需求。
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土壤的含水量状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因缺水或过度灌溉而导致的产量和品质下降。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原因: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2.时间:战国时期。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
(4)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评价(1)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2)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
(3)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精耕细作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
深化探究材料一图一图二图一: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剪纸作品图二:2011年3月21日世界首套夏绣特种邮票《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作品,首次将邮票与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填补了世界邮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属中国首创。
思考材料中两幅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经济形态:小农经济。
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材料二《耕织图》为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是我国古代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
思考(1)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2)结合材料,请合理地推测一下,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自给自足,生活安定,合家团聚,儿孙满堂等。
[易混易错](1)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不等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只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自然经济可以包括多个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如封建庄园)。
(2)自给自足不等于富足。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

第二编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继续发展并臻于成熟的时期。
它的主要标志:一是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二是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一批传统农学经典的出现。
这两件事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是《齐民要术》等农书得以出现的基础;而《齐民要术》等农书则是对这个技术体系的系统总结;使之系统化和得以流传于世。
那么,以《齐民要术》等农书为主要载体的本时期的传统农学,比起前代究竟有些什么进步呢?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基础更加扩大,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庞大。
先秦农书(如《吕氏春秋·任地》诸篇)所载农业技术的原理原则是建立在耒耜操作的基础上的;本时期农书(从《氾胜之书》到《齐民要术》)则是建立在牛耕技术的基础上的。
先秦农书只谈种植业(主要是粮食种植),只有作物栽培总论;本时期农书不但有作物栽培总论,而且有作物栽培分论,不但谈到粮食作物,而且谈到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经济林木等,对蚕桑生产技术、畜牧生产技术、人工养鱼生产技术等第一次作了系统总结。
《齐民要术》实际上是当时包罗万象的农业百科全书。
这显然与铁犁牛耕的普及使农业生产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的各部门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发展,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农业文化交流融汇分不开的。
第二、在农学基础学科继续发展的基础上,技术手段更加多样化,有许多重要的创新。
先秦农书重点谈农时掌握和土地利用,对如何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虽然有所涉及,但谈得不多。
比起先秦的农书,本时期农书的进步是很显著的。
农时体系,掌握农时的原则和手段,土地利用的原则和方法,更加完备和具体。
在土壤环境改良方面,突出的成就是形成了“耕、耙、耢、压、锄”相结合的旱地耕作体系,大大加强了土壤的防旱保墒能力。
对前世农书所没有讨论过的施肥和灌溉问题,也有总结和论述。
尤其重要的是,本时期的农书十分注意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
2 第二讲 中国古代农学和农业发展(考研讲义)

第二讲中国古代农学和农业的发展萌芽与奠基:一、原始社会时期农牧业的产生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和猎取野兽生活新石器时代-开始有意识地栽培某些可吃的植物,把野兽驯养为家畜,这是农业和畜牧业的萌芽。
意义:1)使人类食物有了更好的保障2)它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有可能生产出满足生产者本身需要之外的剩余食物,最终影响到社会形态的改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耕作技术:火耕(原始生荒耕作制)-用石斧砍倒树木,待草木干后放火焚烧,焚烧后土壤较疏松,掘洞点播。
一块地种了几年,肥力用完,抛荒另辟新耕地。
锄耕(熟荒耕作制)-人们在几块土地上轮流倒换种植,不必经常流动开新荒。
二、奴隶社会时期农业生产和技术夏:1)用粮食酿酒2)《夏小正》里关于马的饲养、管理、繁殖以及园艺、蚕桑的记载商:1)畜牧业比较发达2)中期以后,农业成为重要生产部门并逐渐超过畜牧业3)发明牛耕周:农业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部门,谷物成为大多数人食物的主要来源。
生产规模:1)耕作规模大,往往成千上万人参加;2)畜牧业为从属地位,也受重视。
圈养和游牧。
3)采集渔猎不占主要地位,狩猎成为奴隶主娱乐活动。
耕作制度:井田制把耕地划分成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大的经界,中间有沟,阡陌纵横,像井字;每一主要男劳动力受田百亩,每隔三年在耕作者间换一次分配的田地。
农业技术:1)农具主要还是2)已经有早熟晚熟品种、生长期短长品种分类3)有条播4)田间管理方面对田间杂草和害虫有深刻认识5)有园艺记载6)蚕桑事业繁盛酿酒技术:只用曲来酿酒是我国特有的酿酒方法(复式发酵法)-曲指经过处理生长有某些有益微生物的谷物,同时含有糖化剂和酵母菌,使糖化(淀粉到葡萄糖)和发酵(葡萄糖到酒精)两个过程连续而交叉进行三、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1、农家学派和专门农书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已成为我国社会头等重要的生产部门,并且具有较高技术,为农书出现创造了条件。
2)战国时期,著作风气很盛,农学派也为自己的主张著书立书,还总结了农业生产的技术经验,出现了专门的农书2、《吕氏春秋》里《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1)是现存最古老的农学著作,总结了战国时期以前的历代劳动人民的农业实践经验,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农业科技水平,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带有自己特点的体系(主要是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传统育种,加速品 种的遗传改良。
作物品种改良的途径与方法
选择育种
通过选择优良个体,培 育新品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
利用不同品种间的杂交 优势,创造新品种的方
法。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 诱发基因突变,创造新
品种的方法。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 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创
04
作物品种改良的目标与策略
作物品种改良的目标
01
02
03
04
提高作物产量
通过改良品种,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
求。
增强抗逆性
提高品种对环境胁迫的抗性, 如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 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改善品质
改良品种的品质特性,如营养 价值、口感、色泽等,满足消
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诱变剂处理种子,诱发基因突 变,从中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选择育种
通过对自然变异或人工创造变异的选择,选育符合人 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现代育种技术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创 造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细胞工程育种
通过细胞培养和细胞融合等技术,创造具有优良 性状的新品种。
作物育种实践案例分析
水稻育种
介绍我国在水稻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典型案例,如超级稻的培 育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小麦育种
分析小麦育种的目标和方法,以及在提高产量、品质和抗逆性方面 的实践成果。
玉米育种
探讨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在提高产量和抗 逆性方面的实践案例。
农学的分类和分支

农学的分类和分支农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产实践、农业科学技术以及农业发展规律与农村经济管理的综合性学科。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农学的研究和发展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学的分类农学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按照其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总论总论是农学的基础和理论。
总论研究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原理,是农学最基础的分支。
2.耕作学耕作学研究田地的改良与管理,以及耕作技术的优化和创新,是一门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学科。
3.农艺学农艺学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优良品种的选育,以及种植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学科。
4.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研究与农业设备、农机的设计、制造、推广、应用和维修,是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学科。
5.作物保护作物保护研究农业害虫、病害和杂草的防治,是保障农业生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学科。
6.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研究农业市场、农村资本流动和农业经济政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与管理,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学科。
二、农学的分支农学的分支有很多,这里介绍其中几个比较重要的:1.作物学作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分类、生物学特征和种间关系的学科。
作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们经济价值高的物种,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等。
作物学为种植业提供了良好的科学基础,是农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2.养殖学养殖学是研究动物营养、繁殖、管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学科。
养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家畜、家禽、水产动物等。
为了保证养殖业发展和提高产品质量,养殖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养殖业。
3.土壤学土壤学是研究土壤性质、成分、结构和土壤环境下植物生长的学科。
土壤学为农学提供肥料与灌溉管理策略,并通过研究土壤持水性能、肥力、生物学特性等方面优化土壤质量,保证作物底盘滋润。
4.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代谢和遗传变异,为农学提供了许多创新性技术。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件 总论2

• 近年开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从源库平衡、养 分平衡、器官平衡、激素平衡等方面探讨了 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抗逆的生理机制。
8
第三节 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 成就和发展趋势
• 一、我国作物栽培的技术成就 • 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2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七、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桑、柑桔区
• 包括陕西秦岭以南地区,鄂西山区,四川盆地, 甘肃东南部及豫西两县共199个县(市),耕 地773万公顷。
–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大面积应用;
11
一、我国作物栽培的技术成就
–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并已建 立了几种作物的化控栽培工程技术体系;
– 多种作物叶龄模式建立,与其配套的器官促控 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 在中低产地区研究推广了作物抗逆综合技术体 系;
– 在高产条件下研究提出了高产更高产的技术途 径与技术体系;
第三章 作物栽培业的现状和发展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 第四节 • 第五节
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 我国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成就 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成就和 发展趋势 我国种植业的分区 我国作物生产的现状
1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
•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 我国从事作物栽培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学
4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
• 1980’s末期到1990’s中期,我国由农业出版社和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分工出版了一套大型的《中国主要农 作物栽培学》丛书。目前又在酝酿出第二套丛书。
• 1980年以后,北方高等农业院校一般以山东农学院主 编的《作物栽培学》(北方本)为主要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总论中国传统农学将农业简单地定义为种庄稼。
“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吕氏春秋·审时》)。
也就是说,从事农业生产离不开稼、人、地、天四个因素。
中国传统农学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一稼,即农业生物二人,即农业生产者三地,即土地和土壤四天,即农业气候,也指农业生物的各种特性一稼稼,即作物。
中国是世界少数的几个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到目前为止,考古学家们已先后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北武安磁山、湖南醴县彭头山、湖南道县玉蟾寺、江西万年仙人洞、河南舞阳等地发现了众多的农业文化遗址,其中有的年代已接近万年以前。
从出土遗物来看,当时北方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稷、黍、菽、麦、麻等,南方主要种植的是水稻。
中国分别是粟、菽、稻、桑、茶等许多作物的起源地之一。
作为世界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对于世界农业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朝鲜和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的栽培稻种即来自中国。
又如今天世界上许多种语言中都还保留了大豆“菽”和“茶”的读音,这又表明中国是大豆和茶的故乡。
【一】五谷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传说神农播“百谷”,说明当时的作物种类有数以百种之多。
但后来又出现了“五谷”、“六谷”和“九谷”的说法。
其中“五谷”说最为流行,“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解释却有不同,一说是黍、稷、(大、小)麦、菽(大、小豆)、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
这二种说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稻麻的有无,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作物并不止于五种,“六谷”、“九谷”说的存在就是一个明证,同时也可能与解释者的经验有关。
“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
因此,笼统地说来,五谷指的就是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虽然相沿了两千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却因时而异。
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于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况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至春秋、战国时期,菽所具有的“保岁易为”特征被人发现,菽也与粟一道成了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粮食。
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宿麦(冬麦)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节进行种植,并能起到解决青黄不接的作用,加上这时发明了石圆磨,麦子的食用从粒食发展到面食,适口性大大提高,使麦子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从而发展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并与粟相提并论。
儒家经典《春秋》一书中,它谷不书,至于禾麦不成则书之。
可见,圣人在五谷之中最重视麦与禾。
西汉时期的农学家赵过和氾胜之等都曾致力于在关中地区推广小麦种植。
汉代关中人口的增加与麦作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于南方的人口。
但唐宋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中国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于东南地区,这正是秦汉以来被称为“地广人稀”的楚越之地。
宋代南方人口已超过北方,有人估计是6:4;此后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远大于北方。
南方人口的增加是与水稻生产分不开的。
水稻很适合于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区种植,但最初并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谷之外。
然而却后来居上。
唐宋以后,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据明代宋应星的估计,当时在粮食供应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绝对优势,大、小麦、黍、稷等粮作物,合在一起,只占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粮食作物的范畴,只作为蔬菜来利用了。
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粮食作物的行列时,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粮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马铃薯相继传入中国,并成为现代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桑、麻、棉花宋代以后,中国人口的增长,不仅仅是因为水稻生产的发展和玉米、甘薯的引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棉花种植和普及。
宋元以前,中国人的衣着原料主要来自蚕丝、麻、葛之类。
中国是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相传蚕桑的发明人是黄帝的后妃——嫘祖。
考古表明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中国就已开始了对于蚕丝的利用。
以后,蚕桑业又继续得到发展,并生产出丰富多彩的丝织品,如锦、纱、罗、绫、缎、绸、绒、缂丝等,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联系中西方的交通要道便以之命名而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因此有“丝国”之称。
丝绸虽然重要,但真正能够享用丝绸的只是占人口极少数的贵族,普通百姓所穿不过是麻、葛布而已,所以称老百姓为“布衣”,不过历史上的所谓“布衣”,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而常常是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麻主要指大麻和苎麻。
大麻兼有衣食之功,为衣者为雄麻,为食者为雌麻,中国古代对植物的雌雄性早就有认识,称雄麻为“枲”,雌大麻为“苴”;苎麻原产南方,商周时代即已进入北方,然而北方苎麻栽培时断时续。
其在南方则相沿不断,即便是棉花成为大众衣着原料之后,它仍是南方人夏装面料的主要来源。
桑麻虽然有功,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原有的衣着原料已不衍使用,这时早已进入中国边疆地区的棉花开始向内地发展。
继关、陕、闽、广首得其利,江、淮、川、蜀,又获其利;元代统一之后,商贩于北,服被渐广。
时有黄道婆,本为松江(今上海市)人,流落到海南,向黎族学习到了先进的棉纺技术,回到家乡后,革新了轧花、弹棉和纺纱技术,推动了江浙等地棉纺业的发展。
到了明朝棉花已是“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
”【三】蔬果稼,虽然是以禾谷类粮食作物为主,但同时也包括一些蔬菜和果树作物。
古人总是将饥和馑联系在一起。
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为了弥补主食的不足,中国蔬菜的种类繁多,品种丰富。
据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中的记载,当时已有蔬菜176种,现在经常食用的大约在100种左右。
在这100种蔬菜中,原产于中国的的和引进的品种各占一半左右。
其中原产于中国的最主要的有:白菜、萝卜、芥菜等。
引进的品种则主要有黄瓜、茄子和辣椒等。
中国的华北、华南及其毗邻地区还是世界最大最早的果树原生地之一。
以华北为中心的原生种群,包括许多重要的温带落叶果树,如桃、李、杏、梨、柿、枣和栗等。
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常绿果树有柑桔、橙、柚和龙眼、荔枝、枇杷等。
其中桃在中国的栽培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诗经》中就有关于桃树开花的描写,桃可能是在公元二到一世纪西汉时由丝绸之路经中亚传入伊朗的,再由伊朗传到希腊,以后再传到欧洲各国。
柑桔类果树在中国栽培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史书记载它很早就被作为贡品进献,汉代已经有大规模的种植,有人因种柑桔致富,并可富比“千户侯”。
宋代韩彦直写成了有关柑桔的专著《桔录》。
书中记载了柑8种,桔14种,橙子之属同桔近似的5种,一共27种。
最后一卷讲述柑桔的种植、加工和利用。
【四】茶茶是当今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中国人不仅在世界上最先发现了茶的功效,也最早发明了茶叶加工技术和把茶对驯化培育为一种重要的栽培作物。
中国南方是野生茶树种的故乡。
四川巴蜀一带在周代即已将茶叶作为贡品,而在汉代的时候,便已出现茶叶买卖市场。
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陆羽《茶经》。
从此之后茶叶更为风行,并远销海内外。
宋元以后茶更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大事。
故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
【五】花卉中国素有花卉栽培的悠久历史,但以务实为特点的中国古代农学家对于花卉栽培并不看重,他们认为“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花,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
”然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经济的繁荣,个人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爱美之心便象“满园春色”。
这种情形至少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了。
唐宋以后,中国所栽培的主要花卉品种有牡丹、芍药、菊花、兰花、梅花、茶花、海棠、月季、莲花等等。
【六】六畜稼,还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农业的特点,即中国传统农业是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一种农业,这与以农牧并举的西方农业不同。
古人称农业为“稼穑”,稼即播种,而穑则是收获。
稼穑二字都是禾字边,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是以种植谷物为主,这也是中国农业的一大特色。
但这并不排除中国古代的农业还包括一定数量的动物饲养业,这便是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六畜”指的是猪、牛、马、羊、鸡、狗等六种动物,这是中国古代所饲养的主要动物。
六畜的饲养在农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而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但六种动物的地位和作用却各不相同。
马主要用作运输,作为战争的工具,养马业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
牛是农民的宝贝,主要用于耕作。
马、牛在中国的分工,与欧美的情况稍有不同,欧美在使用牛耕的同时,还大量使用马耕,而中国只是偶尔使用马耕。
马和牛除了用于运输和耕地以外,还用于积肥,猪和羊也有同样的功能.农谚中有“养猪不赚钱,回头望望田”的说法.狗最初是为了助猎,进入农业定居生活以后,狗的作用变为了看家.养鸡除了提供肉、蛋外,最重要的作用大概就是司晨,因为农业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鸡啼鸣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计时器。
二人人,即是庄稼汉。
中国农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发明了众多较为先进的农业工具,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并通过一些有识之士的记录和总结,而成为农书。
【一】农具和牛耕人之为人,在于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相传神农氏斫木为耒,揉木为耜,耒耜也就是两种最早的农具。
考古表明,耒耜主要是由石、木和骨制成。
夏商周时期,金属农具开始出现,先是青铜农器,后是铁制农具,而与铁制农具差不多同时出现的则是牛耕,从此,铁成为农夫之死士,而“宗庙之牺”,也成为“畎亩之勤”。
牛耕的使用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
牛耕是与犁联系在一起的,起初的犁较为笨重,所以用牛较多,多在两头,或两头以上,典型的就是汉代出现的“二牛三人”的“耦犁”。
后来,犁体不断得到改进,出现了如起覆土作用的犁壁等部件,外观也由长辕变为短辕,由直辕而曲辕,唐代江东犁就是曲辕犁的代表。
曲辕犁回转自如,耕地深浅可以灵活调整,因此使用起来可以得心应手,它的出现标志着传统中国步犁的基本定型。
然而,牛不仅仅用于耕犁,以牛为动力的农具还有耙、耱、耖、耧车、耧锄、水车等等,这里有必要特别提到一下耧车。
耧车是一种畜力播种工具,这种工具据东汉崔寔《政论》的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即三脚耧。
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
据史书记载,耧车是汉武帝时主管农业生产的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
耧车的三个耧脚可以一次性开出三条沟来,同时完成的还有播种和覆土等项作业,因此大大提高了效率。
耧车的出现为分行栽培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它能够保证行距、株距始终如一。
分行栽培最初也许是出于排涝和保墒,但它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有利于中耕除草。
而在此基础上发明的耧车也为畜力中耕的发明准备了条件。
元代时,出现的一种耧锄,它是直接从耧车发展而来的,耧锄同耧车非常相似,只是没有耧斗,取而代之的是耰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