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肝炎肝硬化肝癌

合集下载

消化系统疾病:原发性肝癌(PHC)

消化系统疾病:原发性肝癌(PHC)

转 移 途 径
肝内转移:肝内转移最早、最常见 门静脉、肝静脉、胆管癌栓 肝外转移:占50% 血行转移:肺、肾上腺、骨、肾、脑 淋巴转移:肝门、主动脉旁、胰、脾、 锁骨上淋巴结 种植转移:腹膜、隔、卵巢、胸腔
临 床 表 现
起病隐匿,一旦出现症状大多已进入中晚期。 亚临床肝癌:无任何症状和体征,经AFP普查 发现。 自然病程: 过去认为3-6月 现在认为至少24个月 AFP↑ → 亚临床 → 临床症状 → 晚期 → 死亡 10月 8月 4月 2月
◆假阴性:PHC分化程度、分泌时相、类型等
◆假阳性: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瘤 ◆甲胎蛋白异质体(Fuc AFP):用扁豆凝集素 LCA亲和双向放射免疫电泳法,人体血清AFP可 分成LCA结合型和LCA非结合型两种AFP异质 体,两者占总量的比值因病而异,PHC结合型 比值高于25%,良性肝病低于25%
HBV和HCV与PHC的关系
HBV
HCV
PHC病人,肝炎病毒标志阳性>90%(对照15%)、 30%有慢性肝炎 肝癌高发区HBsAg 阳性发生肝癌较阴性者高650倍 我国肝癌病人中单纯整合型HBV-DNA 占51.1% HBV 的X基因可改变HBV感染的肝细胞的基因表 达与癌变可能有关。 我国:HCC 中5-8%HCV阳性(0-2%) 日本:HCV与HCC的关系更为密切 HCC中很多病人为HCV+HBV感染
肝癌的症状
肝区疼痛 肝大: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 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 黄疸 肝硬化征象 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进行性消瘦、发 热、食欲不振、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 质。伴癌综合症:自发性低血糖症、红细胞
增多症、高血钙、高血脂、类癌综合征
转移灶症状
临 床 分 期

肝炎肝硬化科普

肝炎肝硬化科普
(七)免疫紊乱 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
(八)隐原性 所谓隐原性肝硬化不是一种特殊的类型,而是由于病史不详, 组织病理辨认困难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标准等原因未能查出病因的肝硬化约占5%~10 %。
(九)日本血吸虫病 长期反复感染者,虫卵沉积于汇管区,造成血吸虫病性 肝硬化
[临床表现]
在我国本病患者以20~50岁男性多见,青壮年患者的发病多 与病毒性肝炎有关。肝硬化的起病和病程一般缓渐,可能隐伏数年 至十数年之久(平均3—5年)。起病时可无症状,病情逐渐发展,到 后期出现两大类主要症状即肝功能衰退和门静脉高压症。此时可出 现黄疸、腹水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等并发症。临床分类也以是 否出现上述表现将肝硬化划分为失代偿和代偿期。
4.内分泌紊乱:主要雌激素增加雄激素减少有关 (1)在男性表现为乳房发育,性功能减退毛发脱落。 (2)在女性表现为闭经和不育。 (3)在面,颈,上胸,肩背和上肢等上腔静脉引流区域出现蜘蛛痣或毛细血管扩张。 (4)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和指端腹侧部位出现红斑,称肝掌。
(二)门静脉高压的表现
1.脾肿大 脾因长期淤血而肿大,一般为中度肿大,有时为巨脾。 晚期 常伴有脾亢。
(二)慢性酒精中毒 (三)遗传和代谢疾病 如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等 (四)长期胆汁淤积 持续肝内淤胆或肝外胆管阻塞时,可以引起原发或继发胆汁型肝硬 化。
(五)肝脏瘀血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和肝静脉阻塞均可 使肝内长期瘀血、缺氧,而导致瘀血性肝硬化。
(六)化学毒物或药物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双醋酚酊、甲基多巴、四环素等, 或某些化学毒物如磷、砷、四氯化碳等,均可引起中毒性肝炎,最后演变为肝硬化。
2. 腹水 患者主诉腹胀,少量腹水常由超声或CT诊断,中等以上腹水在 临床检查时可发现,后者常伴下肢水肿。5%~10%腹水者可出现肝性胸水, 常见于右侧(占70%),但也有双侧甚至仅为左侧胸水者。这是由于胸腔负压导 致腹水经过膈肌缺损处进入胸腔有关。

肝 硬 化

肝 硬 化

临床表现
腹水形成机制:水、钠潴留,与下列腹腔 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有关: 门V压力增高>12mm Hg 低蛋白血症<28g/L 淋巴液形成过多 继发性醛固酮增加、抗利尿激素增加,前 列腺素、心房钠尿肽等减少 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灌注不足,排钠 减少
门静脉高压 内脏血管扩张 肝硬化 有效循环血容量↓ 醛固酮↑
病因
病毒性肝炎 慢性酒精中毒 营养障碍 工业毒物或药物 循环障碍 代谢障碍

胆汁淤积 血吸虫病

肠道感染或炎症 原因不明


一、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我国是肝炎大国,仅乙肝病毒携带者就有1 亿2千万人口。成人期感染HBV,10%左右演变 为慢性肝炎,约3%发展为肝硬化。丙肝的发病 率远远低于乙肝,但感染HCV后约8~33%可演 变为慢性肝炎,最后导致肝硬化。 在我国可能演变为肝硬化的主要是乙肝,其 次是丙肝,或乙肝合并丁肝感染。而甲肝和戊肝 除重症外,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并发症 七、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1.低钠血症: 摄入不足 长期利尿 大量放腹水 抗利尿激素增多 2.低钾低氯血症与碱中毒: 摄入不足 呕吐、腹泻 长期利尿、高渗葡萄糖 醛固醇继发增多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 血常规:初期多正常,以后有轻重不等的
贫血,合并感染白细胞升高,脾亢则出现 三系细胞减少。 • 尿常规:一般正常,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时可出现胆红素,尿胆原增加。 • 便常规:出血时可表现黑便或潜血阳性
中医病因病机
3、感染血吸虫
在血吸虫流行病区,遭受血吸虫感染,又未能 及时进行治疗,晚期内伤肝脾,伤肝则气滞血瘀;伤 脾则升降失常,水湿停聚,而见腹部胀大。
4、它病转化

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胰腺囊腺瘤的发病机制
01
02
03
发病原因
胰腺囊腺瘤的发病原因尚 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 、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 因素有关。
病理特点
胰腺囊腺瘤是一种缓慢生 长的肿瘤,通常为良性, 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恶 变为恶性肿瘤。
肿瘤分类
根据病理特点,胰腺囊腺 瘤可分为浆液性囊腺瘤、 黏液性囊腺瘤和实性囊腺 瘤等多种类型。
诊断
胰腺癌的诊断依赖于医学影像学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包括超声、CT和MRI等,血液生化检查主要包括肿瘤标志物和胰腺酶等指标。
胰腺癌的治疗与预后
治疗
胰腺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手术治疗是胰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多数患者确 诊时已处于晚期,无法进行手术。放疗和化疗可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但整体治疗效果有限。靶向治疗是一 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针对特定基因突变进行治疗,目前正在研究阶段。
04
大肠癌
大肠癌的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大肠癌病史的患者, 患病风险较高。
饮食因素
长期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 食,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 养素,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 关。
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 罗恩病等,长期刺激大肠黏膜 可导致癌变。
其他因素
吸烟、饮酒、长期便秘等也是 大肠癌的发病风险因素。
THANKS
感谢观看
细胞瘤等。
胰腺囊腺瘤的治疗与预后
治疗方式
胰腺囊腺瘤的治疗通常采用手术切除的方式 ,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性质等因素选择 不同的手术方式。
预后
胰腺囊腺瘤的预后通常较好,但也有一定的 复发风险。术后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复发情况。

肝癌晚期死前症状

肝癌晚期死前症状

肝癌晚期的死前症状肝癌是危害社会和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那么,肝癌晚期的死前症状是怎样的?肝癌晚期尤其是到了晚期病情危急的时候,家属需要了解一些关于临终期的知识了。

如果能在此时使患者得到尽可能高的生活质量,那么对于患者来说也是莫大的帮助。

肝癌具有隐匿性强的特点,所以多数患者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甚至出现了并发症和转移,给患者朋友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精神的恐慌。

肝癌具有隐匿性强的特点,所以多数患者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甚至出现了并发症和转移,给患者朋友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精神的恐慌。

食欲下降、饭后上腹饱胀。

暧气、消化不良、恶心等是肝癌常见的消化道肝癌晚期临终前症状,其中以食欲减退和腹胀最为常见。

相当一部分的肝癌患者会出现出汗、发热。

多数发热为中低度发热,少数患者可为高热,在39℃以上,一般不伴有寒战。

肝癌的发热多为癌性热,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坏死后释放致热原进人血液循环所致。

对于肝癌晚期临终前症状,专家介绍肝癌晚期患者临终前没有特殊的症状表现,绝大多数中晚期肝癌患者以肝区疼痛为首发症状,发生率超过50% 。

肝区疼痛一般位于右肋部或剑突下,疼痛性质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隐痛。

钝痛或刺痛,疼痛前一段时间内,患者可感到右上腹不适。

疼痛可时轻时重或短期自行缓解。

疼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肿瘤迅速增大,压迫肝包膜,产生牵拉痛,也可因肿瘤的坏死物刺激肝包膜所致。

癌症其实并不是那么恐怖,据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委员会提出的观点,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比如能早期诊断可以治愈,三分之一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美国癌症研究院表明,肝癌患者常较其他肿瘤患者更感乏力,此与慢性肝炎患者相似。

乏力的原因不明,可能由于消化功能紊乱、营养吸收障碍导致能量不足,或肝细胞受损,肝功能下降,使得代谢障碍、某些毒素不能及时灭活,或由于肝癌组织坏死释放有毒物质。

肝癌患者常有牙龈出血、皮下淤斑等出血倾向,这些肝癌晚期临终前症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肝功能受损、凝血功能异常所致,它在肝癌合并肝硬化的患者中尤为多见。

肝硬化

肝硬化

2.病因诊断:作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排除由肝炎引 起的肝硬化,怀疑Wilson病因由眼科检查K-F环, 测定血清铜蓝蛋白、尿铜、血铜等。
3.病理诊断:肝活检常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肝、脾肿大:与血液病、代谢性疾病的肝脾肿大鉴别。 必要时做肝活检。
2.腹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应确定腹腔积液的程度和性质,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腔积液鉴别。肝硬化腹腔积液为漏 出液,合并自发性腹膜炎为渗出液,以中性粒细胞增多 为主。结合性腹膜炎为渗出液伴ADA增高。肿瘤性腹腔 积液比重介于渗出液和漏出液之间,腹腔积液LDH/血 LDH>1,可找到肿瘤细胞。腹腔积液检查不能明确诊断 时,可作腹腔镜检查,常可明确诊断。
2.尿液检查:尿常规一般在正常范围,乙型肝炎 肝硬化合并乙肝相关性肾炎时尿蛋白阳性。胆汁 淤积引起的黄疸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阴性。肝 细胞损伤引起的黄疸,尿胆原亦增加。腹腔积液 病人应常规测定24h尿钠、尿钾。
3.粪常规:消化道出血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黑粪, 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的慢性出血,粪隐血试验阳 性。
2.乏力:为早期症状之一,其程度自轻度疲倦感到严重 乏力,常与肝病活动程度一致。
3.腹胀:与低钾血症、胃肠胀气、腹腔积液和肝脾肿大 所致
4.腹痛:肝因伴发溃疡病、胆道及肠道感染 引起。
5.腹泻:较普遍,与肠壁水肿、吸收不良和肠道菌群失 调有关。
并发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肝肾综合征:顽固性腹腔积液病人出现少尿、。 无尿、氮质血症、低血钠、低尿钠,考虑出现肝 肾综合征。国际腹腔积液研究会推荐诊断标准, 主要为:有没有休克、持续细菌感染、失水和使 用肾毒性药物情况下,血清肌酐>132.6umol/L, 在停用利尿剂和用1.5L血浆扩容后,上述二项肾 功能指标没有稳定持续的好转。蛋白质 ﹤500mg/d,超声检查未发现梗阻性泌尿道疾病 或肾实质疾病。

肝病转肝硬化,这6个表现足够明显!别轻视,小心恶化成“癌”

肝病转肝硬化,这6个表现足够明显!别轻视,小心恶化成“癌”

肝病转肝硬化,这6个表现足够明显!别轻视,小心恶化成“癌”展开全文肝硬化可引起肝脏损害的一种或多种原因,而肝脏则是进行性、弥散性、纤维性的一种病变。

具体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和坏死,其次是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再生。

这三个变化反复交错。

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通路逐渐重塑,使肝脏变形硬化,从而引起的肝硬化,肝硬化治疗不当会恶化为肝癌,但是只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是可以避免癌变的悲剧的。

肝硬化临床有哪些症状(1)全身症状乏力、消瘦、面色晦暗,尿少、下肢水肿。

(2)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胀、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吸收不良综合征,肝源性糖尿病,可出现多尿、多食等症状。

(3)出血倾向及贫血齿龈出血、鼻衄、紫癜、贫血。

(4)内分泌障碍蜘蛛痣、肝掌、皮肤色素沉着、女性一般月经失调、男性为乳房发育、腮腺肿大。

(5)低蛋白血症双下肢水肿、尿少、腹腔积液、肝源性胸腔积液。

(6)门脉高压腹腔积液、胸腔积液、脾大、脾功能亢进、门脉侧支循环建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

如何预防肝硬化?1、禁烟忌酒长期的饮酒,尤其是那种度数比较大的酒对患者的肝脏影响非常大。

如果患者长期饮酒,这对病情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不能抽烟,经常抽烟会影响疾病的恢复,还有可能恶化病请,引发肝癌的危险。

2、补充硒元素硒麦芽中含有丰富微量元素硒,补硒可以清除自由基,适当补硒还可修复肝脏,可以减轻肝炎症状,抑制肝纤维化防止癌变。

搭配木脂素调理肝脏最佳,含木脂素的五味子中能降酶护肝,再生肝脏组织,肝细胞,修复肝损伤。

生活节奏快,也调理肝脏,选择市面上养肝片来替代也同样可以起到养护肝的作用,提纯高方便易吸收,自行理解选择。

3、饮食习惯肝硬化预防在饮食上要注意,不能吃辛辣食物,避免进食过量的高蛋白。

患上肝硬化病,吸收能力是不太好的,所以要吃些容易吸收的食物,如软面包、发糕等。

肝炎、肝硬化病理学

肝炎、肝硬化病理学

④ 大片坏死 massive necrosis
几乎累及整个肝小叶的大范围肝细胞坏死, 仅有极少数肝细胞存活。常见于重型肝炎。
后果:急性肝衰
肝细胞坏死类型小结
㈡ 渗出(炎细胞浸润)
部位:小叶内、坏死区、汇管区 成份:主要为淋巴C、单核C;中性粒C和浆C
㈢ 再生与增生
肝细胞再生与网状纤维支架是否完整有关 完全再生--------网状纤维支架完整 结节状再生-----网状纤维支架破坏 ➢网状纤维支架破坏时,再生的肝细胞排列成结 构紊乱的肝细胞团
2015年全国及广东省病毒性肝炎发病人数
全国
广东
病毒性肝炎 1, 218, 946
172, 075
甲型肝炎
22, 667
1, 665
乙型肝炎
934, 215
144, 304
丙型肝炎
207, 897
21, 066
戊型肝炎
27, 169
2, 739
肝炎未分型
26, 998
2, 301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嗜酸性坏死
与细胞水肿有何不同?
肝细胞变性
正常
肝细胞水肿 胞质疏松化、气球样变
溶解坏死
正常
嗜酸性变
嗜酸性坏死
2、肝细胞坏死
嗜酸性坏死
少见
嗜酸性变发展而来
溶解性坏死
多见
严重的细胞水肿(气球样变)发展而来
(1) 嗜酸性坏死 ( 属于细胞凋亡 )
单个或几个肝细胞坏死 嗜酸性变的肝细胞,胞质进一步浓缩,核浓缩
美国诊断标准
HBsAg 阳性>6个月,HBeAg -, HBeAb +
血清HBV DNA<10 5 拷贝 / ml ALT (丙氨酸转氨酶)、AST (门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正常 肝活检无明显进行性坏死性炎症病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