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也叫转换分析法,是根据一个语法格式与其他格式之间在语义上的共同点和结构形式上有规则的变化而进行的语法分析的方法。
层次分析法无法分化的歧义结构,可以用变换分析法。
其分析的手续是:通过移位、删减、增添等手段,把一种结构(格式)转换为另一种意义相同的结构,把有歧义的结构转换为几个没有歧义的结构。
例如:
A、院子里放着四方桌
B、院子里演着梆子戏
A、B表示的语法意义不相同,A表示存在,表静态,B 表示活动,表动态。
而A、B从格式上看相同,都是:处所词+动词+着+名词。
而且运用层次分析法,所得结果也相同。
但运用变换分析法,就可以从形式上验证A、B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不同的:
A、院子里放着四方桌---C、四方桌放在院子里(名词+动词+在+处所词)
B、院子里演着梆子戏---D、院子里正在演梆子戏(处所词+正在+动词+名词)
A可以变换为C式,但不能变为D式,B可以变换为D 式,但不能变换为C式,这从形式上验证了A、B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不相同的。
又如山上架着炮这一结构的歧义也可以通过变换得到分化,它既可以变换为C式,又可以变换为
D式:
山上架着炮---炮架在山上
山上架着炮---山上正在架炮
变换分析法可以分化层次分析法无法分化的歧义结构──显性语法关系相同而隐性语法关系不同的结构,但也有局限性,它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结构的原因。
现代汉语语法的变换分析

同一语义结构关系可用不同句 法结构表示,同一句法结构格式可 用来表示不同语义结构关系,这就 产生了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 法结构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联系。这 就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
NP + VP 老虎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 鸡不吃了。 VP + NP 不吃馒头了。 不跑县城了。 不跑项目了。
施事+动作 受事+动作 施事+动作 / 受事+动作 动作+受事 动作+方所 动作+目的
海里斯是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 对变换地解释,他先后有三种有影响的说 法,除上面的说法,他还说: “两个有着相同的个别同现集合的形类 相同的不同结构之间的联系”叫着变换关 系。 “两个有着相同词类的n个词的句式, 如果其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 让人满足的句子x跟另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 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y,在排列 词序的可接受性上相同,那么,对该n元组 集合来说,这两个句式互为变换。”
NP + VP 老虎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 鸡不吃了。
施事+动作
VP + NP 不吃老虎了。受事+动作
不吃白菜了。受事+动作
?
不吃鸡了。
受事+动作
如果说,层次分析法依据结构的层次 性是利用了结构的内部关系,那么,变换 分析法依据结构的相关性就是利用了结构 的外部关系。前者是静态的分析,后者是 动态的分析。
NP2+给+NP1+VP
歧义句法格式:
NP+VP(主谓)
施事+动作 受事+动作 工具+动作 结果+动作 对象+动作
“老虎不吃了” “馒头不吃了” “钢笔不写了” “信不写了” “信不看了”
变换分析法

19
(b) 在食堂里吃饭 (* 把饭吃在食堂里) 在汽车上看书 (* 把书看在汽车上) 在屋里开会 (* 把会开在屋里) 在北京上大学 (* 把大学上在北京) 在脸盆里洗手 (* 把手洗在脸盆里) 在邮局里寄信 (* 把信寄在邮局里) 在心里打主意 (* 把主意打在心里) 在鲁班门前耍斧子 (* 把斧子耍在鲁班门前) 语法意义: 事件发生的处所
12
2.变了什么?什么没变?
横向的句子之间基本语义关系未变,语法意 义有细微差异。
A式—C式:NP的存在方式——位置 B式—D式:活动的持续进行状态——活动的进行
3.变换目的是什么?
层次分析法揭示句法结 构内部的构造层次和显 性的语法关系。
揭示句法结构内部隐性的语法关系。
13
台上坐着领导 → 领导坐在台上 *台上正在坐领导 台上演着京戏 → 台上正在演京戏 *京戏演在台上
7
A式
(1)床上躺着病人 (2)身上盖着毯子 (3)袖口上钉着纽扣 (4)门上安着电铃 (5)台上坐着领导 (6)黑板上写着字
C式
(1‘)病人躺在床上 (2')毯子盖在身上 (3')纽扣钉在袖口上 (4‘)电铃安在门上 (5‘)领导坐在台上 (6‘)字写在黑板上
从A式→ C式:每一个句子 的基本语义关系一致。
15
平行性原则是对变换矩阵性质的描述, 我们 可以利用它来检验该变换矩阵反映的变换关 系或变换实例是否确实成立。
反映变换关系的变换矩阵在形式上和意义上 必然表现出一系列的平行性。
16
3.4 造成不同变换的动因
动词的语义特征不同:
A式:“坐”类动词 [+附着][-活动]
第四章 变换分析法

高低 层语 义关 系
• • • • • • • • • •
a式:有+名词+动词 >b式有+动词+的+名词 有能力完成 有完成的能力 有办法解决 有解决的办法 有条件上大学 有上大学的条件 有人骂过他 有骂过他的人 有人陪他 有陪他的人 有钱买新房 有买新房的钱 有时间研究 有研究的时间 有时候玩儿 有玩儿的时候
• b式 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 • d式 名词(处所)+正在+动词+名词 • 戏台上演着京戏 > 戏台上正在演京戏 • 门外敲着锣鼓 > 门外正在敲锣鼓 • 外面下着大雨 > 外面正在下大雨 • 大厅里跳着舞 >大厅里正在跳舞 • 教室里上着课 > 教室里正在上课 • 操场上放映着电影 >操场上正在放映电影 • 炉子上熬着粥 > 炉子上正在熬粥
第三节 变换分析法
一、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法的 产生
• 层次分析法局限:不能揭示隐含在句中的 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 变换分析正是适应这种研究需要而产生。 • 例如:
• (1)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 词类序列:
• 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
词类序列相同而表示的意思正好相对的 两类句子
• 变换分析是通过考察所研究分析的有歧义 的句法格式跟与之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 外的句法格式之间的不同联系来达到分化 原先的歧义句法格式的目的的一种分析手 段
• 注意:“变换是句式的变换” • 决不能看做两个具体句子之间的变换
遵守以下原则
• 1.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 换矩阵(matrix),这个变换矩阵由三部分 组成: • (1)我们所有研究分析的句法格式(原句 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置于变换矩阵 的左边。 • (2)与原句式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 句法格式(变换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 例。;置于变换矩阵的右边。
变换分析法现代汉语教学

言知识
• 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0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通过变换分析法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
•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
03
提高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
• 通过变换分析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语言创
新能力
• 提高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
03
变换分析法的优势及其对现代汉语教学的促
进作用
变换分析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优势
揭示语言规律,提高教学的科学性
• 通过变换分析法分析语言结构,揭示语言规律
• 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 通过变换分析法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
•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法
• 通过采用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法,评估教学效果
• 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展望变换分析法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未来发展
变换分析法的理论创新
• 变换分析法将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现代汉语教学提供新
的思路和方法
•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SMART CREATE
变换分析法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CREATE TOGETHER
01
变换分析法的理论概述及应用领域
变换分析法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变换分析法是一种语言研究方法
变换分析法的发展历程
• 通过分析语言结构之间的变换关系来揭示语言的规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 第四讲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的作用
一、变换分析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更有效地分化歧义 句式。
[A]式: 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 ⇒[C]式:把+名词1+的+名词2+动词+补语(了) 咬死了猎人的狗⇒把猎人的狗咬死了 [B]式: 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 ⇒[D]式:是+指量名2+动词+补语(了)+名词1 咬死了猎人的狗⇒是那条狗咬死了猎人
A组是没有被动标记的受事主语句(即不带“被”、 “给”一类字眼儿而表示被动意义的受事主语句)。 变换分析法: (替换为“把”字句)
把你给批评了? 把他请来了。 那西红柿烂了,把它扔了。
替换以后我们可以发现什么规律或现象呢?
凡“把”的宾语为人称代词都不能变换为无标记受事 主语句。
把这。
[A]式:有+名词+动词 a.有能力完成 ⇒ b.有办法解决 ⇒ c.有条件上大学 d.有人骂过他 ⇒ e.有人陪他 f.有钱买新房子 g.有时间研究 ⇒ h.有时候玩儿 ⇒
[B]式:有+动词+的名词 有完成的能力 有解决的办法 ⇒ 有上大学的条件 有骂过他的人 ⇒ 有陪他的人 ⇒ 有买新房子的钱 有研究的时间 有玩儿的时间 ⇒
请看: [B]式
?[B]式⇒[D]式 ? [C]式⇒ [D]式
[D]式
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买给她一件毛衣。 他偷了个梨给小胖子。⇏*他偷给小胖子一个梨。 他抢了张入场券给我。⇏*他抢给我一张入场券。 我要了点餐巾纸给她。⇏*我要给她一点餐巾纸。 我讨了杯葡萄酒给她。⇏*我讨给他一杯葡萄酒。 我取了些钱给张大爷。⇏*我取给张大爷一些钱。 ……
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这两组句子从外在形式上看是一样的,都是|主+动+补+宾|格式。
所谓不同,指的是深层的语义关系不同,句法变换分析法有助于我们看清这种不同。
(一)我们可以先试着把两组都转换成“被”字句。
A组:船被他们凿沉了。
门被他们踢开了。
B组:无法转换。
饭被他们吃饱了。
(×)酒被他们喝醉了。
(×)通过以上转换表明,A、B两组存在着无可争辩的差异。
至于差异的原因,可以通过再一次转换来考察。
(二)根据句意,可以把两组句子分解如下:A组:他们凿船,船沉了。
他们踢门,门开了。
B组:他们吃饭,他们饱了。
他们喝酒,他们醉了。
本次变换,不仅再次印证了两组的差异,而且还进一步呈现了导致差异的原因:A组补语的语义指向是宾语,是船沉了、门开了;B组补语的语义指向是主语,是他们饱了、他们醉了。
说得明白点,补语的语义指向不同,是两组句子存在差异的根源所在。
变换分析法 2“这位领导我也不认识”可以变换为“这位领导不认识我”,也可以变换为“我不认识这位领导”.其中的“我”可以是受事者(“这位领导不认识我”),也可以是施事者(“我不认识这位领导”);而在“这种植物我也不认识”中,“我”只能是施事者。
我也不认识和这种植物只能变换为“我不认识这种植物”。
扩展资料:变换分析的运用更有助于我们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1、双宾结构的远宾语不能有表示占有领属关系的偏正结构充任;2、现代汉语里不用“被”“给”一类字的受事主语句有一个特点,即受事主语不能是人称代词;3、使用程度副词“还”的“比”字句,除了表示比较外,还能表示比拟;而使用程度副词“更”的“比”字句则不可以;4、表总括的程度副词“都”,强调表示“都”后面所说的性状或情况适用于它所指向的某个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
在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方法,因此,变换分析法产生。
第四章变换分析法

• • 例如:
• 基本意思“我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 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 可以用不同的说法。
• .名词语(施事)动词名词语(受事) • 一般的“主动宾”句式 • 如:我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
• .名词(施事)把名词语(受事)动词
•
“把”字句
• 我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丢了。
• .名词(受事)被名词(施事)动词
•
“被”字句
• 办公室的两把钥匙被我丢了。
• 名词(受事)名词(施事)动词
• 主谓谓语句
• 办公室的两把钥匙我丢了。
• 以上除了句,其他还可以因表达需要在内部 上有所变化,造成更多地同义句式。
•
名词(与事)
• 式:名词(施事)从…动词名词(受事)
•
给名词(与事)
•
式
式
• 我买了一件毛衣给他 毛衣
• 他
• 我偷了个梨给他 偷了个梨
• 他
我从上海买了一件 给
我从铁蛋那里 给
• 通过变换分析,分化了层次分析法不能分 化的歧义句法格式:
• • “名词(施事)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
(与事)
二、关于“变换”这个概念
• 例()
• 式:名词(施事)动作名词(受事)给
•
名词(与事)
• 式:名词(施事)动词给名词(与事)
•
式
式
• 我送了一件毛衣给他 衣
• 我交了篇论文给陈老 文
• 我卖了间房子给老李 子
• 我还了三本书给小张 书
我送给他一件毛 我交给陈老篇论 我卖给老李间房 我还给小张三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底有没有区别呢?
※这三个句子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 : 例(A)包含两个行为动作,实际只有一个过
程,送的过程也就是给的过程;例(B)和例 (C)都包含两个行为动作,两个过程;但 例(B)和例(C)又有区别,例(B)包含 的是两个转移过程,而例(C)包含的是一 个制作过程,一个转移过程。
3
变换分析法:(A与B、C的区别) [A]式 名词 [施事] +动词+名词 [受事] +给+名词 [与事]
15
再看实例:
[A]式:有+名词+动词 a.有能力完成 ⇒ b.有办法解决 ⇒ c.有条件上大学 d.有人骂过他 ⇒ e.有人陪他 f.有钱买新房子 g.有时间研究 ⇒ h.有时候玩儿 ⇒
⇒ [B]式:有+动词+的名词
……
4
请看:
?[B]式⇒[D]式 ? [C]式⇒ [D]式
[B]式
[D]式
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买给她一件毛衣。
他偷了个梨给小胖子。⇏*他偷给小胖子一个梨。
他抢了张入场券给我。⇏*他抢给我一张入场券。
我要了点餐巾纸给她。⇏*我要给她一点餐巾纸。
我讨了杯葡萄酒给她。⇏*我讨给他一杯葡萄酒。
他抢了张入场券给我。 ⇒他从小张手里抢了张入场券给我。
我要了点餐巾纸给她。 ⇒我从老板娘那里要了点餐巾纸给她。
我讨了杯葡萄酒给她。 ⇒我从爷爷那里讨了一杯葡萄酒给她。
我取了些钱给张大爷。 ⇒我从银行取了一些钱给张大爷。
……
7
Hale Waihona Puke [C]式⇒[E]式 ?
[C]式
[E]式
我织了一件毛衣给她。⇏*我从上海织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取了些钱给张大爷。⇏*我取给张大爷一些钱。
……
5
[C]式
[D]式
我织了一件毛衣给她。⇏*我织给她一件毛衣。
我冲了杯咖啡给客人。⇏*我冲给客人一杯咖啡。
我做了只风筝给弟弟。⇏*我做给弟弟一只风筝。
我炒了些花生米给她。⇏*我炒给她一些花生米。
我刻了个图章给老王。⇏*我刻给老王一个图章。
她剪了些剪纸给妈妈。⇏*她剪给妈妈一些剪纸。
10
如:[A]式⇒[C]式 [A]式⇏ [C]式
戏台上演着京戏。 戏台上摆着鲜花。
戏台上摆着鲜花。⇒鲜花摆在戏台上。 戏台上演着京戏。 ⇏京戏演在戏台上。
戏台上演着京戏。 ⇒戏台上正在演京戏。 戏台上摆着鲜花。 ⇏戏台上正在摆鲜花。
11
二、在变换矩阵中,矩阵左边作为原句式的一 个个实例,形式(即词类序列)必须相同; 语法意义(也称为“高层次语义关系”)也 必须一致。
三、在变换矩阵中,矩阵右边作为变换式的一 个个实例,形式(即词类序列)必须相同; 语法意义(也称为“高层次语义关系”)也 必须一致。
12
四、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 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 实例,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也称 为“低层次的语义关系”)必须保持一致。
前三排坐着来宾⇒来宾坐在前三排 墙上挂着画⇒画挂在墙上
五、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 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 实例,二者在语法意义(即“高层次语义关 系”)上的差别一致。
13
a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 b门上贴着对联⇒对联贴在门上
a行的原句式和变换式虽然都表示存在,表静态, 但二者有差异:原句式以“台上”为话题,说明 “台上”存在什么事物;变换式则以“主席团”为 话题,说明“主席团”存在于何处。B行的原句式 和变换式之间语法意义上的差异也是如此,原句式 以“门上”为话题,说明“门上”存在什么事物; 变换式则以“对联”为话题,说明“对联”存在于 何处。显然,a行和b行各自原句式与变换式在语法 意义上的差异一致。可见,它们所列的变换符合本 条要求。
……
6
B、C之间的区别:
[B]式 名词 [施事] +动词+名词 [受事] +给+名词 [与事] ⇒[E]式 名词 [施事] +从…+动词+名词 [受事] +给+名词 [与事]
例如:
[B]式
[E]式
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她。⇒我从上海买了一件毛衣给她。
他偷了个梨给小胖子。 ⇒他从铁蛋那里偷了个梨给小胖子。
⇒[D]式 名词 [施事] +动词+给+名词 [与事] +名词 [受事]
[A]式
[D]式
我送了一件毛衣给她。⇒我送给她一件毛衣。
我交了篇论文给陈老。⇒我交给陈老一篇论文。
我卖了间房子给老李。⇒我卖给老李一间房子。
我还了三本书给小张。⇒我还给小张三本书。
我递了张名片给曹总。⇒我递给曹总一张名片。
我写了封信给刘校长。⇒我写给刘校长一封信。
汉语句法分析
----变换分析法
1
再看一组实例:
(A)我送一件衣服给她。 (B)我偷一件衣服给她。 (C)我做一件衣服给她。
层次分析:
a. 我 送了 一件毛衣 给她
b. 我 买了 一件毛衣 给她
c. 我 织了 一件毛衣 给她
1
2
3
4
1-2主谓关系 3-4连动关系
我们可以知道:A、B、C的句法格式都是: 名词语[施事] +动词+名词语[受事] +给+名词语[与事]
我冲了杯咖啡给客人。⇏*我从厨房冲了杯咖啡给客人。
我做了只风筝给弟弟。⇏*我从学校做了只风筝给弟弟。
我刻了个图章给老王。⇏*我从家里刻了个图章给老王。
她剪了些剪纸给妈妈。⇏*她从学校剪了些剪纸给妈妈。
……
8
变换分析的原则
一、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 变换矩阵(matrix),这个变换矩阵由三部分 组成:
一是我们所要研究分析的句法格式(称为 “原句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这一 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左边。
9
二是与原句式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 法格式(称之为“变换式”)及其一个个具 体的实例;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右边。
三是表示原句式和变换式之间变换关系的箭 头,置于原句式及其实例和变换式及其实例 之间(用一般的箭头,如“⇒”,表示变换 关系成立;用加斜杠的箭头,如“⇏”,表 示变换关系不成立)。
14
鱼目混珠的情况
a.病人在床上躺着 ⇒ 病人躺在床上 b.孩子们在门口坐着⇒ 孩子们坐在门口 c.他在马背上跳着 ⇒ 他跳在马背上 d.张三在门外站着 ⇒ 张三站在门外 e.他在地上画着 ⇒ 他画在地上 f.书在地上堆着 ⇒ 书堆在地上 g.水在河里流着 ⇒ 水流在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