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之摇摆的作用导学案 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五单元 话题:情节 情节运行的方式》优质课教案_14

情节的运行方式——以《清兵卫与葫芦》为例【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认识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2、理解摇摆技巧的内涵、作用,掌握摇摆技巧的运用3、理解本文批判粗暴扼杀个性的做法,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的主题思想【教学重点】1.情节的运行方式之“摇摆”技法的掌握与运用2.情节的运行方式之“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技法对情节运行的作用【教学难点】“摇摆”技法的掌握与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正式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男孩儿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到月球上去。
”妈妈没有笑话也没有打击他,说:“好啊,只是你别忘从月球上回来,回家吃晚饭”。
这个小男孩是谁?阿姆斯特朗,就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今天,我们也一起看一位十二岁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不是痴迷于月亮,而是痴迷于葫芦,那他最终也会像阿姆斯特朗一样实现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葫芦收藏大师么?他又会受到怎样的对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日本小说之神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
(板书课题)二、解题葫芦在小说中是清兵卫最喜欢的东西,既然是清兵卫最喜欢的是葫芦,为什么题目不是“清兵卫的葫芦”?(学生思考,尝试回答)如果题目是“清兵卫的葫芦”,那么他们之间是从属关系,而“与”将人与物并列,足见事物对人物的重要性。
说明清兵卫和葫芦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篇文章就是围绕清兵卫和葫芦展开的。
三、复述故事情节大家课前做了预习,本文涉及到的人物有清兵卫、父亲、教员、校役、古董店老板。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角色叙述情节。
六人一组,一人做听众,其余五人分角色讲述故事,站起来回答。
(3分钟小组合作交流,老师随机点学生站起来分享)四、情节的运行方式分析1.从大家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总结“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可以用哪些动词来体现呢?爱——买——失——弃(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在情节的运行方式中,这是一个基本的模式。
传统小说一直沿用这种模式。
《在桥边》导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在桥边》导学案主备人:卢红林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2、把握小说深层的主旨3、体会小说中反讽手法的运用学习重点: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学习难点:考察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理解“摇摆”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学习方法:引导阅读讨论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第五周第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还记得海明威笔下那位“戴钢丝边眼镜,衣服上尽是尘土”的桥边老人吗?他为什么坐在桥边呢?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二战后德国一座新桥边的一幕吧!二、作者作品简介(校本教材P42)一、作者介绍2、主要作品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
成名作《正点到达》是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50—60年代的作品《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
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获197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被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
3、故事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使伯尔感触甚深。
战后初期,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二战”,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20世纪50、60年代伯尔的创作主要描写“小人物”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悲惨遭遇,表现他们的苦闷彷徨,揭露和批判战后西德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
(不顺从文学) 60年代以后伯尔的作品着重表现了西德社会在“自由”“民主”的幌子下对“小人物”的迫害,其中“小人物”的精神面貌已由“一声不吭”发展到奋力抗争。
三、检查学案练习1、完成校本教材P43四、基础积累练习2、他为什么坐在桥边?他的腿怎么啦?3、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用一两句话概括小说最主要的情节内容明确:他们让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爱的姑娘漏数掉了。
4、请大家根据小说的情节运行流程划分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内容。
(结合校本教材P43五、文本预习)(1-3)发生: (4-5)发展:(6-7)高潮: 8-9)结局:发生:现实生活乏味 (1-3) 发展:暗恋过桥姑娘 (4-5)高潮:逃过突击检查 (6-7) 结局:数马车,交鸿运 (8-9)四、作业布置阅读校本教材P43课堂互动研讨把握课文内容第二课时第五周第课时总第课时学习要点研读课文,分析小说情节,把握文章主旨一、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二、重点赏析讨论问题(一)开端1、根据第一段文字你能猜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吗?①“他们替我缝补了腿”——故事发生在战争之后(二战之后)②新桥——代表德国战后重建③对“新桥”所通过的人员车辆的种种统计——代表一种十分不可靠、近乎荒诞和盲目的乐观。
江苏省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复习小说中情节的作用》导学案

小说中情节的作用一、考纲:分析作品结构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二、常见设问模式1、分析某一情节或句子的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将小说的某个情节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3、理解情节的高潮或结尾的作用。
4、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5、分析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倒叙、插叙、伏笔等方法的作用。
三、情节的作用构建“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四级循环思考体系1、情节(结构)方面:●小说的开头:①设疑(悬念)法;②写景法(以写景开头)常见作用:开篇点题;制造悬念,埋下伏笔;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还能增添情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中间的某句话、某个情节常见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为……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下伏笔);引出下文对……叙写;与上下文是否构成呼应关系。
●小说结尾常见作用:照应开头、启发读者思考、揭示(深化)文章主旨等作用。
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埋伏笔。
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
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创造。
2、环境方面:营造氛围;交待人物活动的环境等。
3、人物方面: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等。
4、主题方面:表现主旨或深化主旨等。
四、构思方法巧妙的构思方法有抑扬结合、倒叙插叙、设置悬念、误会巧合、思维突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等。
1、《侯银匠》......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2、《太阳老人少女》小说中对老人家庭生活的叙写是否多余?为什么?(4分)不多余。
①具体表现老人落寞悲凉的生活境遇。
②与下文老人的“活得挺好”的自述形成反差。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话题:情节》导学案

志贺直哉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
三、抑扬反差法。
抑扬法有两种:一是欲扬先抑,一是欲抑先扬。
欲扬先抑,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写作技巧。为了肯定和褒扬某人或物,先作某些退让,有意贬抑或否定,而后再着力褒扬。这样大起大落地的叙述,形成了情节的摇摆,使读者心中产生剧烈的心理变化。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为扬而抑,先抑后扬。
欲抑先扬,又叫抬高跌重法。本意在贬抑,却先以扬入手,竭力加以抬高。在行文中,看来是在“抬”上做文章,实际上力量全是用在“跌”上。“抬”是手段,“跌”是目的。“抬”是为了造成更大的陡势和落差,使后面能够跌得沉重、有力,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合作探究3】
一是利用误会生波澜。如:写他“想着葫芦”的一节,先写“忽然眼前看 见一件东西,使他吓了一跳。”这就让读者的心骤然紧张,急想知道那是一件什么“东西”,接下来揭开谜底。原来是 把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错看做葫芦了,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但接着又写他“这葫芦真好”的吃惊的心里想法。这让读者又生疑窦,再往下看,原来是因有好一会没看清而产生的幻觉。当读到清兵卫笑的文字,读者也自然笑了。这是误会带来的尺水波斓。
3、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个性, 尊重别人的兴趣和个性。
【学法指导】
本文的学习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在早读预习的基础上,完成本导学案。第二课时,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预习案为序,完成知识积累;然后,按“3+1”课堂模式,完成探究案。
摇摆——小说形式之美

摇摆——小说形式之美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2、了解细节和情节之间的关系,领会细节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考察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理解“摇摆”的特征及对刻画人物与表现主题的作用。
【学习重点】1、领会细节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理解“摇摆”的特征及对刻画人物与表现主题的作用。
【学习难点】理解“摇摆”的特征及对刻画人物与表现主题的作用。
【学习流程】一、自读文本,梳理小说主要情节。
1、检测预习,围绕“葫芦”梳理小说主要情节。
(请用一个字的动词概括)()葫芦→()→葫芦()→葫芦()2、初读感悟,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体会。
这是一个的故事。
二、再读文本,品味小说的细节。
1、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它是对情节的补充与落实。
小说中选取了很多典型的细节来补充主体情节,请你找出这些细节仔细品味,并结合预习的感受,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旨的作用。
2、校役得了50元后没有告诉任何人,“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
”这一细节的交代有什么意味?如果父亲、教员知道了葫芦的价值会有什么不同?三、挖掘文本,探究小说情节“摇摆”的作用。
1、小说以清兵卫改变兴趣结尾,请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情节还可以如何摇摆运行?有无合理性?补充资料:摇摆和延迟是小说中情节运行的重要概念。
两者的不同在于,摇摆是适度偏离,即在事件的叙述中交代与事件相关的另一件事,例如:《清兵卫与葫芦》一文中,教员看到清兵卫在上修身课玩葫芦时,按照正常的情节发展,应该责骂并没收葫芦,然而作者却有意偏离轨道,介绍其武士道和对名伶的爱好,这种摇摆很是巧妙,因为这个内容与主题有联系,而且有揶揄的口吻,与主要事件即相辅,也相成。
然后教员家访,没遇到父亲,母亲吓得战战兢兢,这其实是延迟,后来,父亲回来,因为这是同一事件的不同效果。
至于《牲畜林》六次准备(即六次延迟)就显得更加清楚了。
小说之情节作用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小组:使用日期: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学习目标】1、归纳小说审题和答题的类型和思路;2、掌握小说不同段落的作用;(重点)3、准确运用小说情节作用的有关知识进行答题(难点)一、展,以错定标。
(5分钟)展示学生考试得分情況、学生典型错误、学生优秀试卷。
二、议,合作纠错。
( 6分钟)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先解決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
三、问,互教共赢。
( 9分钟)两两或小组内不能解決的问题,可以进行组间询问。
四、评,精讲点拨。
( 15分钟)(一)审题(1)常见提问方式有:①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②××内容对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③某事物、某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要关注以下几点:①审出所给文字在文中的位置,以此判定它与上下文的关联②审问法 a.是单一问(只问情节作用)还是综合问(该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b.是问的某一段落的作用还是段落中的某处文字的作用,甚至某处描写的作用。
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1题第(2)问: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该题是综合问(必须答出情节、人物、主题、读者等方面。
(二)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分析开头段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
①悬念式开头。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开头。
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高三小说阅读专题复习导学案:特定情节之作用2 .doc

小说专题复习特定情节之作用2学习目标:分析小说开头、结尾的作用。
【自主研习】(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报复[法]雨果•克里兹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
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
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
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
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
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
’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
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
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
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
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
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
“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
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
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
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
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
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
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杀人凶手?你弄错了。
我不是杀人凶手!”“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我的儿子名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
《摆》导学案

《摆》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言《摆》是现代舞剧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简洁而优美的动作,展现了一个摆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物内心挣扎和选择的故事。
本次导学将以此作品为背景,通过观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所面临的选择和决策,并培养他们对于舞蹈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学生分析1. 此导学适合初中和高中学生,无舞蹈基础要求,主要培养学生对于现代舞蹈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2. 通过导学,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摆》这部舞剧作品所呈现的主题和情感,感受舞者通过肢体语言传达的内心挣扎和选择。
3.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并参与课堂讨论。
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舞蹈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开场导入:通过播放《摆》的片段,带领学生进入故事情节,激发他们对于作品的兴趣。
2. 观看分析:让学生观看整部《摆》,并提供一些问题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选择是什么?舞者如何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情感?舞蹈中的动作设计和音乐如何与情节相呼应?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各自对于《摆》的理解和感受,并结合自身经历或生活中的选择,分享自己的观点。
4. 表演分享: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以独舞、小组舞或即兴表演的形式,展现自己对于选择和决策的理解和表达。
5. 总结反思:通过听取学生的表演和反馈意见,引导他们总结本次导学的收获和体会,并对自己的表现和思考进行评价和反思。
五、课后延伸1.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摆》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拓展他们的思维和视野。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舞蹈演出,激发他们对于舞蹈艺术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3. 个人反思:让学生写下自己对于《摆》及本导学的感悟和体会,帮助他们加深对于舞蹈艺术和个人成长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节之摇摆的作用导学案
——以《清兵卫与葫芦》为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运用网络搜集整合材料。
2、学会分析情节摇摆的作用。
3、提升学生欣赏美甚至于创造美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整理、网上交流的方式来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
2、通过画情节曲线图的方式来感受小说情节的摇摆,体会文学艺术的形式美。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情节摇摆的作用,提升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尊重别人的兴趣和个性。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作者简介
志贺直哉:(1883~1971) 日本作家。
1883年2月20日生于宫城县,祖父是相马藩府的家臣。
3岁即随父母上京,开始受贵族子弟式的教育。
18岁从学于宗教家内村槛三,21岁入学习院高等科,有
志于文学创作。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
1906年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英文系,两年后转国文学科,中途辍学。
与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共同创办传阅杂志《望野》。
创作短篇小说《某晨》《到网走去》,向《帝国文学》投稿被退回。
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
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白桦派: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以文艺刊物《白桦》(创刊于1910年)为中心的作家与美术家所形成。
白桦派的创作主题是反对战争、反对压迫、追求和平,反对旧道德对自我的束缚,同情弱小者,表现强烈的自我意识。
他们主张新理想主义为文艺思想的主流,因此也称为新理想派。
武者小路实笃在《白桦运动》一文中提出:“白桦运动是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类的意志,探索个人应该怎样生活的运动。
”他主张“通过个人或个性发挥人类意志的作用”。
这是紧接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思潮之后的新的主观主义运动。
他们的理想无一定的方向,仅以个人与个性的成长作为运动的口号。
除了这一根本主张,流派中主要的成员,绝大多数在道德与伦理上保持高度的洁癖,富有人道主义的色彩,因而他们容易被看作一种人道主义者的团体。
他们反对文学艺术上的自然主义流派,也自称为精神的自然主义者。
在这一派的作家中,有的站在严正的现实主义的立场,有的则具有空
想的非现实主义的倾向。
(二)阅读课本P68-70:话题—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
(二)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初步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1)请以“清兵卫___葫芦”的格式理清文章故事情节。
(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动词)例如:清兵卫买葫芦
(2)你觉得哪一情节在情节运行上最为精彩,呈现出_______的特点。
(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词)
2、深入品味
引导学生重点研读小说28-44段。
(1)阅读28-44段,找出这部分有几起几伏,并用曲线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要求在图形上批注出标志性事件。
(起:矛盾的冲击碰撞;伏:矛盾的弱化)
(2)能否删除卖葫芦情节?说说你的理由。
3、学以致用
你如何看待小说结尾“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这一情节的设置。
(三)总结与作业
知识链接
摇摆:
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
大多数小说情节的运行并不是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
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