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

合集下载

厥阴病

厥阴病

2、厥热胜复──厥阴病病理过程中厥热交替的表现 厥热胜复──厥阴病病理过程中厥热交替的表现 ── 3、寒证 肝血虚寒──当归四逆汤证 肝血虚寒──当归四逆汤证 ── 脏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或吴 脏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或吴 ── 茱萸汤证 4、热证(热痢)——白头翁汤证 热证(热痢)——白头翁汤证 热证
#
第三节
辨厥热胜复
厥热胜复是厥阴病在发展过程中正邪斗争, 厥热胜复是厥阴病在发展过程中正邪斗争,阴阳 正邪斗争 消长的外在表现。 消长的外在表现。即对四肢厥冷与发热交替出 现的病机概括。 的病机概括。 厥——四肢厥冷——阴寒内盛——邪气胜 ——四肢厥冷——阴寒内盛——邪气胜 四肢厥冷——阴寒内盛—— 热——发热——人体阳气来复——正气胜 ——发热——人体阳气来复——正气胜 发热——人体阳气来复—— 根据厥冷和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轻重, 根据厥冷和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轻重,可以 推知厥阴病病势的进展, 推知厥阴病病势的进展,对判断疾病预后有一 定参考价值。 定参考价值。
#
二、厥阴病的病理特点 邪犯厥阴,阴阳逆乱,厥热胜复。 邪犯厥阴,阴阳逆乱,厥热胜复。 三、厥阴病成因 主要由太阴、少阴病传变或少阳病邪陷厥阴。 主要由太阴、少阴病传变或少阳病邪陷厥阴。 四、厥阴病转归: 厥阴病转归: 阳无阴竭者死 阳复阴存者生 阳复转出少阳

五、厥阴病分类 蛔厥证──乌梅丸证 蛔厥证──乌梅丸证 ── 1、寒热错杂证 (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 寒格吐利证──干姜苓连参汤证 寒格吐利证──干姜苓连参汤证 ── 寒热虚实错杂证──麻黄升麻汤证 寒热虚实错杂证──麻黄升麻汤证 ──

六、厥阴病治疗原则: 厥阴病治疗原则: 1、上热下寒证──寒温并用,清上温下 上热下寒证──寒温并用, ──寒温并用 2、寒证──温肝降逆或温经养血 寒证──温肝降逆或温经养血 ── 3、热证──凉肝解毒 热证──凉肝解毒 ── 由于厥阴病病情复杂,治疗总以观其脉证, ※ 由于厥阴病病情复杂,治疗总以观其脉证,随 证治之为原则。 证治之为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厥阴病

中医基础理论厥阴病



厥阴病小结
乌梅丸证
胃热脾寒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1)上热下寒证
麻黄升麻汤证 厥阴病 2)厥热胜复证
肺热脾寒
3)手足厥逆证
(6种厥证)
六经辨证小结 历代医家从脏腑、经络、气化、部位、 阶段等方面来探讨六经病证发生、发展、 确定疾病的部位、性质、病机、病势等, 用来确定人体阴阳的多少。
一.历史意义:从无到有,奠定基础 二.现实意义:启发思维,规范临床
临床表现:手足逆冷, 脉乍紧,心下满而烦。
3.蛔厥(即乌梅丸证)
病机:
蛔虫内扰,阴阳气不相顺接。
临床表现: 脉微而厥,静而复时烦。
4.血虚寒厥证 病因病机:血虚受寒,寒滞筋脉。
临床表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治疗:养血散寒,温通经脉------方用当归四 逆汤。

5.水厥证

病因病机:水饮内停,中阳被遏,不能外 达四肢。
演变的规律。目的在于用六经辨证的方法:

2.脏腑: 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与足厥阴肝。由于 经脉的相互络属分别又与手少阳三焦与足 少阳胆相为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 经
厥阴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相表里
心 包:
肝:
肝居于右胁下,其经脉络胆,与胆相表里。 ① 主疏泄 肝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 ② 藏血 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 能。 肝木条达,三焦通畅,心包之火才能借助三 焦之通道,下蛰于肾,温暖肾水,肾水温暖, 既能涵养肝木,又能上济心阴,使心火不亢。
第七节
厥阴病辨证

概说

厥阴病多见于伤寒末期,病情较为复杂而 危重,临床上可归纳为上热下寒证、厥热 胜复证和手足厥逆证。

《十一讲厥阴病》课件

《十一讲厥阴病》课件

03
厥阴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用合适的 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四逆散、 逍遥散等。
西药治疗
针对病因,选择适当的西药进行 治疗,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 。
非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手段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焦虑、抑 郁等情绪问题。
生活调理
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 、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以改善身 体状况。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 病情变化。
注意事项
遵循医嘱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和调护 ,不要擅自更改治疗方案。
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 病情。
注意病情变化
如发现病情恶化或出现新症状,应及 时就医。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 眠时间。
05
《十一讲厥阴病》ppt 课件
目 录
• 厥阴病的概述 • 厥阴病的诊断与鉴别 • 厥阴病的治疗 • 厥阴病的预防与调护 • 厥阴病的研究进展
01
厥阴病的概述
厥阴病的定义
01
厥阴病
指外感病过程出现的一组证候,表现为热象偏重、虚实错杂,以消渴、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为主要症状。
02
接种疫苗
根据医生建议接种相关疫苗,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早期筛查
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潜在 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调护方法
合理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多摄入富含蛋白质、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心理调适
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 焦虑和抑郁。
适量运动

文明带来的绝望——厥阴病小议

文明带来的绝望——厥阴病小议

⽂明带来的绝望——厥阴病⼩议厥阴病,是伤寒关于疾病发展进程中最后⼀个类型,有着与其他类型疾病完全不同的复杂性,⽽且在《伤寒论》的撰写体例中,更是有着其独特性。

民国的陆渊雷先⽣,⼀⽣研究《伤寒论》,对仲景学术思想的研究很有造诣,但讲到厥阴病篇的时候,却下了个定义:“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可研索”,意思就是搞不清楚,不但他搞不清楚,“千古疑案”就是说历代伤寒注家都没有搞清楚。

因为厥阴病篇的条⽂杂乱⽆章,理不出⼀个头绪来,因此他认为这是“杂凑成篇”的。

胡希恕先⽣在他的《伤寒论讲座》⼀书中也认为“辩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有关厥阴病的条⽂只有四条,可能是由于错简的原因,把《⾦匮》“杂病”的很多内容混杂到了该篇。

历代治伤寒者,对其他五类疾病的研究认识都分歧不⼤,唯对厥阴篇的看法众说纷纭,令⼈莫衷⼀是。

从伤寒全⽂的内容来看,伤寒六经,其它五经,都有明显的疾病特点和治疗⽅法,基本上每⼀个病篇都以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这四个部分作为编写体例,泾渭分明,条理清晰,容易掌握和识别,到了厥阴病整个体例就变了,没有本证了,直接就是上热下寒证、下利证、呕哕证、厥逆证……换句话说,厥阴病篇56段条⽂(宋本),这么多的⽅证,究竟哪⼀条是本证?令⼈⼀头雾⽔。

所以有⼈说厥阴病最⼤的特⾊就是没有特⾊。

由于笔者学习的是桂林本的《伤寒论》,其中厥阴篇的内容(共76段条⽂)⽐宋本的更加“杂乱”,《⾦匮要略》的“呕哕下利”、“寒疝宿⾷”、“消渴⼩便不利”,甚⾄“转筋阴狐疝蛔⾍”等杂病的内容都掺杂到厥阴篇。

果真是由于古⼈错简导致本来应该⼲⼲净净四条的厥阴篇竟变得如此混杂,以⾄于竟成“千古疑案”?笔者于此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必须要了解,到底什么是厥阴病?如果把厥阴病的疾病实质弄清楚了,那么,“千古疑案”可能也就⽔落⽯出了。

刘⼒红先⽣在其《思考中医》⼀书中对厥阴之“厥”作了很丰富的阐释,但学术、考据的味道太浓。

笔者尝试“狭隘”地从厥阴病的原⽂“所谓厥者,阴阳⽓不相顺接”的内涵以及临床经验的观察来作探讨,旨在揭⽰,厥阴病到底在⼈体是⼀种什么状态、特点的疾病?中国上古⽂化有⼀个很特⾊的表述⽅式,即⽤“取象类⽐“的⽅式来阐释、表达形⽽上的思想观点,这是作为中国⽂化、哲学的源头,群经之⾸的《易经》提出的思维⽅式,⽐如,太极、阴阳、五⾏的概念就是这种表达⽅式之⼀。

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

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

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JUE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概论(INTRODUCTION)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及其所络属的脏腑。

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心包络,下膈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上抵腋下,循上臂内则中线入肘中,下前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至中指出其端。

足厥阴肝主藏血,主疏泄,与胆相表里。

既能调畅情志,调畅气机,又参与脾胃的运化机能。

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用事。

心包之火以三焦为通路下达于肾,使肾水温暖以涵养肝脏。

在生理情况下,肝胆达条,气机和畅,纳运有序,阴阳燮理,以促进脏腑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健康。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

若病入厥阴,则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易致阴阳失调,又因厥阴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故厥阴病常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

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本篇所论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上热下寒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的证候特点,故作为厥阴病的提纲。

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从寒化,则为厥阴寒证,邪从热化,则为厥阴热证。

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阴盛可厥,阳盛易热,阴阳互有争胜,则表现为手足厥热交替出现。

此时可根据手足厥逆与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来判断阴阳消长,病势进退及预后。

若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四肢厥冷者,称为厥证。

厥阴篇还记述多种呕吐、哕、下利等证,这类病证并非皆属厥阴病,集中论述意在鉴别对比,以提高辨证论治能力。

厥阴病的形成,既可由本经自病,亦可由他经传来。

厥阴病的治疗,因证而异,可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或寒温并用等方法。

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代表方剂;厥阴寒证,或温经养血,或温胃降逆,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剂;厥阴热证,可用凉肝解毒之法,白头翁汤为代表方剂。

第七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

第七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

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JUE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概论(INTRODUCTION)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及其所络属的脏腑。

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心包络,下膈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上抵腋下,循上臂内则中线入肘中,下前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至中指出其端。

足厥阴肝主藏血,主疏泄,与胆相表里。

既能调畅情志,调畅气机,又参与脾胃的运化机能。

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用事。

心包之火以三焦为通路下达于肾,使肾水温暖以涵养肝脏。

在生理情况下,肝胆达条,气机和畅,纳运有序,阴阳燮理,以促进脏腑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健康。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

若病入厥阴,则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易致阴阳失调,又因厥阴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故厥阴病常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

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本篇所论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上热下寒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的证候特点,故作为厥阴病的提纲。

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从寒化,则为厥阴寒证,邪从热化,则为厥阴热证。

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阴盛可厥,阳盛易热,阴阳互有争胜,则表现为手足厥热交替出现。

此时可根据手足厥逆与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来判断阴阳消长,病势进退及预后。

若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四肢厥冷者,称为厥证。

厥阴篇还记述多种呕吐、哕、下利等证,这类病证并非皆属厥阴病,集中论述意在鉴别对比,以提高辨证论治能力。

厥阴病的形成,既可由本经自病,亦可由他经传来。

厥阴病的治疗,因证而异,可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或寒温并用等方法。

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代表方剂;厥阴寒证,或温经养血,或温胃降逆,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剂;厥阴热证,可用凉肝解毒之法,白头翁汤为代表方剂。

什么是厥阴病,及其分型和治疗

什么是厥阴病,及其分型和治疗

什么是厥阴病,及其分型和治疗千古疑难厥阴病,坑了无数的经方大家,已故大家李阳波,在《伤寒论坛讲记》一书中提到,他的经验,寒证易治,热病难治。

但我想,他可能是遇到了厥阴病。

在这瞎扯之前,首先要声明,李阳波的水平可比我高太多了。

决定一个人水平的高低,是看他临证时候能不能开出正确的方子,而不是做我这种理论性的工作,而开方这件事情,练到一定程度是会有第六感帮忙的,例如已故的经方大师陈潮祖就到了这种境界,即便是用脏腑辨证也能开出正确的经方。

咱们这样粗浅的功力,还得从最基本的招式开始练。

结合现代西医学的认识,其实中医里一些说的比较玄的东西是可以具象化的。

由于确实没看到谁给初学者把厥阴讲明白了,所以想起来杜撰一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厥阴,而不是去讲那些玄而又玄的。

也许某天某位中医学院毕业的后辈看到了,就能把九阴真经第九重打通了。

先说说哪些证型不是厥阴病。

很多人都以为寒热错杂就是厥阴病,这是不对的。

举个例子,胃溃疡,胃部有炎症的时候,除了用一张经方,还需要加点黄连消炎,例如需要理中汤加黄连,又或者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但跟厥阴没半毛钱关系。

这种情况是同时得了伤寒和温病,需要一张伤寒的方子和一张温病的方子合方处理。

温病的药物,无异于西医的抗生素,但抗微生物谱更广,靶向性更好,像贯众、虎杖这类药还能同时抗病毒。

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候是很有用的,有些人需要石膏,有些人则需要连柏、犀角,一旦用错了层次,不仅没效果,还会打伤人。

在慢病的领域,温病大多是伤寒的并发症,所以仍然离不开六经辨证。

比如皮肤病,如果用皮肤的温病合并整体的伤寒,这样的思路来处理,效果会很好。

无非就是一张伤寒的方子打底,加上控制皮肤炎症的治温病的药物,类似的方剂还有如黄连温胆汤。

胡老一派认为少阳病是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这种分类也不能说它错了,只是这样的分类就导致了把柴胡桂枝干姜汤也归入厥阴病的方证,那么是不是既治太阴少阴,又治阳经的方子就是厥阴病的方子呢?那么茵陈术附汤,肝胆湿热+脾肾阳虚,寒热错杂,是不是厥阴病呢?这个观点恐怕还是有点问题的。

厥阴病护理PPT课件

厥阴病护理PPT课件
03 增强患者的信心:帮助患者了解 疾病知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04 提供心理疏导:针对患者的心理 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中医药治疗
01
辨证论治:根 据患者的症状、 体征、舌象、 脉象等,进行 辨证论治,选 择合适的中药
方剂。
02
汤剂治疗:根 据辨证论治的 结果,选择合 适的中药汤剂 进行治疗,如 四逆汤、吴茱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 E
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B 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
减少感染风险
D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 惯,避免暴饮暴食,
多吃蔬菜水果
01
02
03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 态,避免过度紧张
和焦虑
04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 间,保证充足的睡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 惯,每天进行适量
萸汤等。
03
针灸治疗:根 据患者的症状 和体征,选择 合适的穴位进 行针灸治疗, 如足三里、三
阴交等。
04
拔罐治疗:根 据患者的症状 和体征,选择 合适的穴位进 行拔罐治疗, 如大椎、肺俞
等。
05
饮食调理:根 据患者的症状 和体征,选择 合适的食物进 行饮食调理, 如红枣、枸杞
等。
西医治疗
01
药物治疗:使用抗病毒药 物、抗生素、抗炎药物等
的运动
谢谢
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增强体质
01
合理饮食:保持 营养均衡,多吃
蔬菜水果
02
规律作息:保证 充足的睡眠,避
免熬夜
03
适当运动:坚持 锻炼,提高身体
素质
04
保持良好的心态: 保持乐观积极的 心态,避免焦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
第三四〇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校勘:玉函经:“食则”上有“甚者”两字,“利不止”作“不肯止”,“饥”字下无“而”字。

脉经,千金翼方并同,
“则吐蚘”上无“食”字。

词解:“消渴”指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见第72条解)。

“蚘”
音蚰,即蛐虫。

(见第93条解)
语释:厥阴的病状,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疼,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以厥阴属肝木,主风气,因邪气容于经,
木火炽甚,津液被灼则消渴,肝气横逆则气上撞心,肝
火上逆于心则心中灼热而疼痛,肝木侮土,脾胃受病,
则饥而不欲食,胃中空虚,蚘闻食臭,窜扰于上,故食
则吐蚘,若误用苦寒攻下,损伤中阳,以致下焦虚寒
更甚,则发生下利不止的变证。

体会:具有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的症状,叫做厥阴病,本条又为厥阴病的提纲。

其文
中的消渴,与消渴病有所不同,彼则饮一溲一,,此则
饮水多而渴不解,特此申述。

其症候寒热错杂,可以用
鸟枚丸治疗。

本条虽为厥阴病的提纲,只能说明寒热错
杂的症状。

并不能概括全篇的寒厥热厥。

因此必须分清
寒热而施治。

且厥阴病为六经传变得最后隋段,也就是
生死存亡的关头,如身体强壮,治疗得法,则病机转愈,
如身体衰弱,治疗不当,则病机转危,当须识此。

原文
第三四一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校勘:玉函经,千金翼方“脉”字上有“其”字。

语释:患厥阴中风病,脉象微浮,为阳气未复,阴渐消退,为病欲愈。

若脉象不现微浮,为阴邪尚盛。

阳气未复,为
病未愈。

体会:本条从脉象诊断疾病愈否,是以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来推断的。

在实践工作中,还有一定价值。

但从脉象来分析,不够全面,必须脉正参合,方为完善。

原文
第三四二条:厥阴病,欲解肘,从寅至卯上。

1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