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篇(七版)

合集下载

第八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八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二节
辨厥(334 357) 辨厥(334~357) (334
四、厥证辨治(338,340,347,349~357) (一)蛔厥(338)--乌梅丸证证治 提要:辨蛔厥与脏厥及蛔厥证辨治。 1.蛔厥证与脏厥证比较: 脏厥 蛔厥 主症:厥重,肤冷,躁无暂安时 厥轻,常有吐蛔史,时静时烦
不欲食,不吐蛔,脉微或细弱 静时欲食,食后可诱发,发作时脉弦紧
注解:此处消渴,是木火燔灼,津液被耗所致渴欲饮水的一种症状, 并非杂病中的消渴病。
主症:口渴,气上冲逆,胃脘部疼痛并有灼热感, 嘈杂似饥,必伴有不欲食,强食则吐(如果病人肠中素 有蛔虫,则可吐蛔)等证。 病机:肝木横逆,犯胃乘脾所致的上热下寒。
厥阴病概论(326 (326~330) 第一节 厥阴病概论(326 330)
病机:阳衰阴盛,气机受阻 治法: 回阳救逆 方药: 四逆汤类方
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气机受阻
温阳泄热,安蛔止痛 乌梅丸
第二节
辨厥(334 357) 辨厥(334~357) (334
四、厥证辨治(338,340,347,349~357) (一)蛔厥(338)--乌梅丸证证治 提要:辨蛔厥与脏厥及蛔厥证辨治。 2.蛔厥证辨治(1): 主症:手足厥冷,常吐蛔,时静时烦,得食而呕又烦。 ( 本证有阵发性剧烈腹痛、时静时烦是发则腹痛、心烦、呕吐,
注:另347条为大出血,气随血脱之厥,亦属危重证候。
四、厥证辨治(338,340,347,349~357) (一)蛔厥(338) 【原文】
第二节
辨厥(334 357) 辨厥(334~357) (334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 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 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久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 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 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 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 滑物、臭食等。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原文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 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叶,干姜黄芩黄连人 参汤主之。
❖ 提要:寒热相格的证治
2020/5/3
伤寒论
18
❖ 分析:
本条文辩证要点(主证)是“食入即吐”。请 看下列分析,则不难理解。
本自寒下
即上热下寒(胃热脾寒)


吐 下

名为“寒格” 上热下寒相拒 “食入即吐”可据 尤以上热为主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原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 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 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 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吐,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 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2020/5/3
伤寒论
12
❖ 提要:蛔厥的证治及脏厥鉴别
下利脓血
❖ 治法:清热凉肝,解毒止利—白头翁汤 ❖ 方义: 白头翁秦皮—清热凉肝 清彻木火 黄芩、黄连—清热解毒
2020/5/3
伤寒论
27
❖ 鉴别:
与黄芩汤证、葛根芩连汤证、小承气汤 同:实热证,病位皆属肠,口渴下利、可伴便脓血,
舌红苔黄、脉数。 异:厥阴肝热下迫,少阳胆热,阳明肠热,阳明燥热
下重
❖ 治法:养血散寒,温经通脉-当归四逆汤 (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内有久寒-素有胃寒加吴茱萸生姜
2020/5/3
伤寒论
23
❖ 鉴别与启发:
本条与脉微欲绝之通脉四逆汤证比较 为何寒厥不用姜附?
❖寒凝是肝血虚之果 ❖肝内寄相火,大辛大热之品恐扰动肝火 ❖平素营血不足感寒致血脉运行不畅亦可用之,故仲景
“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有人认为是厥阴心包经 之火为患,是不切实际的。为什么?

《厥阴病篇七版》课件

《厥阴病篇七版》课件
特点
厥阴病具有寒热错杂、虚实互见 、病情复杂多变的特点,常常涉 及多个脏腑器官,治疗难度较大 。
厥阴病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厥阴病作为中医六经病之一,自古就 有记载,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的认识不 断深入,对其病因、病机、治法等方 面的研究逐渐丰富。
发展
现代中医对厥阴病的研究更加深入, 对其病因、病机、治法等方面进行了 更加系统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 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
《厥阴病篇七版》ppt课件
目 录
• 厥阴病篇概述 • 厥阴病的病因与病理 • 厥阴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厥阴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 厥阴病的预防与保健 • 厥阴病典型病例分享
01
厥阴病篇概述
厥阴病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厥阴病是中医六经病之一,主要 涉及阴阳气不相接,表现为寒热 错杂、上热下寒等症状。
重视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是诊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医生需认真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 脉象等方面的差异,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同时,医生还需关注患者的病史 和家族史,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
04
厥阴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扶正祛邪
根据厥阴病的不同证型,采用扶 助正气、祛除邪气的治疗原则。
调理气血
注重调理气血,使气血运行通畅, 以缓解病情。
06
厥阴病典型病例分享
病例一:治疗经过与效果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张某,男性,45岁,因长期劳累出现胸闷、心悸等症 状。
治疗经过
患者就诊后,医生根据其症状和体征,诊断为厥阴病。采 用中药治疗,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为主。经过一段时间 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治疗效果
患者心悸、胸闷等症状消失,生活恢复正常。随访半年, 未复发。

厥阴经全篇

厥阴经全篇

厥阴经全篇[法四十七条](一)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原文] \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也,厥阴属木,厥阴邪甚,则肾水为之消,肾消则引水以自救,故消而且渴,其渴不为水止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者,肝气通于心也,饥不能食者,木邪横肆,胃土受制也,食则吐蚘者,胃中饥,蚘嗅食则出也,下之利不止者,邪属厥阴,下则徒虚阳明,阳明虚,木益乘其所胜也,此条文义,形容厥阴经之病情最着,盖子盛则母虚,故肾水消而生渴,母盛则子实,故气撞心而疼热,然足经之邪,终与手经有别,虽仰关而攻,究不能入心之郛廓也,至胃则受俯凌之势,无可逃避,食则吐而下则利不止矣,亦繇邪自阳明传入,胃气早空,故易动耳。

(二)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原文] \厥阴之脉,微缓不浮,中风病传厥阴,脉转微浮,则邪还于表而为欲愈。

(三)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原文] \丑寅卯,厥阴风木之王时,故病解。

(四)厥阴病,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原文](五)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原文] \厥即四逆之极,阴阳既不相顺接,下则必至于脱绝也。

厥阴证,仲景总不欲下,无非欲邪还于表,而阴从阳解也,此但举最不可下之二端,以严其戒耳。

手之三阴,与手之三阳,相接于手,足之三阴,与足之三阳,相接于足,阴主寒,阳主热,故阳气内陷,不与阴气相顺接,则手足厥冷也,然四肢属脾,脾为阴,与胃之阳不相顺接,亦主逆冷,所以厥证虽传经热邪,复有不尽然者,最难消息。

(六)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岑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原文] \脉迟为寒,寒则胃中之阳气已薄,不可更用寒药矣,腹中即胃中,胃暖乃能纳食,今胃冷而反能食,则是胃气发露无余,其阳亦必渐去而不能久存,故为必死,除者去也,与除夕之义同,又除者授也,与授鞶带之义同。

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

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

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JUE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概论(INTRODUCTION)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及其所络属的脏腑。

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心包络,下膈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上抵腋下,循上臂内则中线入肘中,下前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至中指出其端。

足厥阴肝主藏血,主疏泄,与胆相表里。

既能调畅情志,调畅气机,又参与脾胃的运化机能。

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用事。

心包之火以三焦为通路下达于肾,使肾水温暖以涵养肝脏。

在生理情况下,肝胆达条,气机和畅,纳运有序,阴阳燮理,以促进脏腑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健康。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

若病入厥阴,则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易致阴阳失调,又因厥阴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故厥阴病常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

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本篇所论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上热下寒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的证候特点,故作为厥阴病的提纲。

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从寒化,则为厥阴寒证,邪从热化,则为厥阴热证。

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阴盛可厥,阳盛易热,阴阳互有争胜,则表现为手足厥热交替出现。

此时可根据手足厥逆与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来判断阴阳消长,病势进退及预后。

若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四肢厥冷者,称为厥证。

厥阴篇还记述多种呕吐、哕、下利等证,这类病证并非皆属厥阴病,集中论述意在鉴别对比,以提高辨证论治能力。

厥阴病的形成,既可由本经自病,亦可由他经传来。

厥阴病的治疗,因证而异,可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或寒温并用等方法。

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代表方剂;厥阴寒证,或温经养血,或温胃降逆,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剂;厥阴热证,可用凉肝解毒之法,白头翁汤为代表方剂。

6 厥阴病篇

6 厥阴病篇

热邪为患。
病机: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损伤肠络。
【治法】
清热燥湿,凉肝止痢。 【方药】
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 秦皮三两 清热解毒,凉肝止痢。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清热燥湿止痢。
第五节 辨呕哕
【原文】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
【提要】 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
【释义】 干 呕——肝寒犯胃,胃寒气逆。 吐涎沫——胃阳不足,阴浊上逆。 头 痛——阴浊上犯,清阳被扰。 【病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治法】暖肝温胃,泄浊降逆。 【方药】吴茱萸汤
【方药】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吴茱萸 生姜——温阳祛寒。
四、痰厥
【原文】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 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 之,宜瓜蒂散。(355)
【提要】痰厥的证治。
【释义】
主证: 手足厥冷——痰食停滞,胸阳被遏,不达四末。 脉乍紧——实邪内结,气血运行不畅。 心下满而烦——痰食内阻,胸阳被郁。 饥——胃中无邪。 不能食——实邪壅滞。 病机:痰食阻滞,阳气被郁。
寒凝经络 寒凝胞宫。
病机:血虚寒凝。
【治法】
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方药】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芍药三两——养血和营。 桂枝三两、细辛三两——温经散寒通脉。 甘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补中益脾养营。 通草——通行血脉。
内有久寒——素体寒邪较重。 据临床所见,本证常见巅顶痛、腹痛、喜温喜 按、干呕、吐涎沫,或寒疝、癥瘕等证。 【治法】 养血通脉,温阳散寒。
【治法】涌吐痰食。
【方药】
瓜蒂散:
瓜蒂一分——性升催吐,涌吐痰食。
赤小豆一分——酸苦涌泄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
*
伤寒论
临床表现
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证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吐蛔,乌梅丸为代表方。 此外还有: 寒厥证——当归四逆汤 热厥证——四逆散 胃肠病变——白头翁汤
*
*
伤寒论
五、治则
寒热错杂——乌梅丸 寒者温之——当归四逆汤 热者寒之——四逆散
六、预后
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原文332、333可据)
*
*
伤寒论
原文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原文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原文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原文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提要:上述四条原文以厥与热多少推论正邪消长。
*
*
伤寒论
分析: 除中证:厥阴病正衰邪盛进一步发展到胃气败绝,以手足厥冷下利,腹中冷反能食为临床特征的古病名。
内有久寒-素有胃寒加吴茱萸生姜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
*
伤寒论
鉴别与启发: 本条与脉微欲绝之通脉四逆汤证比较 为何寒厥不用姜附? 寒凝是肝血虚之果 肝内寄相火,大辛大热之品恐扰动肝火 平素营血不足感寒致血脉运行不畅亦可用之,故仲景首冠“手足逆寒”。 本证亦可视为营血不足致营卫不和,故仍以桂枝汤为方祖化裁。
*
*
伤寒论
(续上页)正邪相争,若正不胜邪,厥阴病将出现亡阳或除中证,少阳病则转属少阴、太阴成为脾肾两虚证。这是两者同中有异之点。正邪胜负的关键在于胃气强弱而定,这又是两者异中有同点。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第一节概说一、厥阴病的性质:厥阴是伤寒六经传变最后一经,是患者邪正相争,生死存亡的垂危阶段,古称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它本身即是阴阳寒热具备的经脏,因而临床表现症状亦特别复杂而险恶。

症状虽繁,但其主要证型归纳起来一为“上热下寒”,二为“厥热胜复”,至于其主要脉象则随病机不同表现亦异。

二、病理机转:(一)“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本病主症之一“上热下寒”乃是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调所致,其具体机转不外是厥阴为阴之极,阴极下寒,阳气被格于上,阴阳不相调节,形成本病主证“上热下寒”,如诸病源候论说:“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即扼要的阐明上热下寒的机转。

(二)“厥热胜复”:(阴阳胜复)厥阴为阴之极,阳之始,故厥热胜复是阴阳消长,正邪进退的表现。

如正能胜邪阳气来复,则厥冷变为发热,如正气衰退不能胜邪,则发热可转为厥,故阳气来复如何乃是判断疾病向与愈的主要依据,反之阴盛阳衰则是垂危凶象。

第二节厥阴病主证与论治一、“上热下寒”已如上述“上热下寒”为厥阴病主证之一,正如厥阴篇提纲指出的,“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物,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一文。

所谓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疼,即是上热之症。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即是下寒之症。

故本证乃是典型上热下寒的证候。

其他尚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证,麻黄升麻汤证,虽其具体表现症状互有差异,但其基本病机均属“上热下寒”之范畴,故不赘述。

治疗原则:证象既是“上热下寒”,故其治则宜清上温下寒热互用。

因厥阴上热非请不可,其下寒又不可不温,但清上碍下,温下碍上,故欲得其平,必两者兼备,即清上温下寒热互用,才能免去格拒。

如乌梅丸即代表性方剂,方中药味寒热错杂,温凉并用,方以乌梅为主,佐蜀椒以杀虫止利,安胃止呕,附子、桂枝、干姜、细辛温阳散寒,人参当归调补气血,连柏清热除烦,故为辛温苦寒,五味兼备的复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在病理下,阴阳不 相协调而各趋其极,故有“阳并于上则上热, 阴并于下则下寒”,何故也?厥阴为两阴交 尽也,厥者极也;从阴阳学说而言,物极必 反,物穷则变,此即径曰:“重阴必阳,重 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续上页)
故当阴阳对立双方发展到“极”阶段,往往向其相反 方向转化,故云“阴尽阳生”明白此理,则提纲证 中的诸证不但能揭示厥阴肝木为病,当然出现上热 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也能反映厥阴病的厥热往 来和厥证多的特点。
两者均属寒热错杂证,针对这病机而采用寒热并 用法,但其两者病机、表现各不相同,吴氏云: “泻心寒热并用,乌梅丸则寒热刚柔并用”又云: “乌梅则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叶氏 在乌梅丸化裁刚药为主的椒梅汤,柔药为主的连 梅汤,治温邪深入厥阴的证候。
启发: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言乌梅丸是蛔厥证的主 方因为蛔厥证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证故可 用乌梅丸主治,但必须明确蛔厥证是厥阴病寒热 错杂证中的一个证型,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热不同。
饥而不欲食——肝火犯胃,胃热脾虚 食则吐蛔——脾虚肠寒,蛔随吐而出, 若误下,胃气更虚,下利亦甚。
❖ 讨论:
❖ 如何理解厥阴病的病机,即为什么上述诸证 能反映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
❖ 从肝为厥阴之脏,又是风木之脏,内寄相火, 主疏泄,在病理状态下,风火相煽,风火消 灼津液及肝气横逆则见上热证。
厥阴病有三大证型,三大代表方,故把乌梅丸与 厥阴病同等对待是不够妥善,准确来说乌梅丸是 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
从本条文而言,乌梅丸可治三个病证,一是寒热 错杂证,二是蛔厥证,三是久利证,推理后两者 均属寒热错杂的病机。
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 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 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 而吐,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 提要:蛔厥的证治及脏厥鉴别
❖ 分析:
脉微— 阳虚阴盛 —下寒
厥而肤不冷—上热下寒,阴阳气不顺接
时静时烦— 蛔虫内扰则烦,不扰则静
四、临床表现
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证见消渴气上冲心, 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吐蛔,乌梅丸为代 表方。
此外还有: 寒厥证——当归四逆汤 热厥证——四逆散 胃肠病变——白头翁汤
五、治则 寒热错杂——乌梅丸 寒者温之——当归四逆汤 热者寒之——四逆散
六、预后 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原文332、333可据)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
概说
一、厥阴生理 厥阴概念: 从经脉而言,指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但从
《伤寒论》厥阴病篇主要讨论肝的功能,故称肝为 厥阴之脏,此外还涉及胃、肾的功能,心包经的功 能根本没有讨论。 厥阴之气: 肝与相火功能综合体现,以及胃肾及其相应经脉配合 下,保持肝之疏泄、藏血,胃脾升降,血脉通畅。
二、病因病机
少阴病误治转入厥阴 太阴病
误治 三阳病
传经而来
风寒直中厥阴—本经自感(直中)
肝郁化火,风火相煽
——上热
肝失滋养 肝失疏泄 胃虚失降 ——中虚
精亏,阳损及阴-肾阴不足
少阴阳虚阴盛
——下寒
错上 杂热 为中 厥虚 阴下 病寒 病, 机寒 。热
三、厥阴病的特点
厥热往来;厥证特别多
❖ “脏寒”:指中虚下寒,与太阴病“以其脏 有寒故也”同义。
条文中有三个“烦”字:
一是“静而复时烦”之“烦”字系由蛔厥证之发 作,似腹痛加剧。
一是“蛔上入其膈故烦”之“烦”字系由蛔上扰 之蛔疼。
一是“得食则呕,又烦者”之“烦”字指肝火乘 心,即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意
脏厥与蛔厥证之“厥”机理不同,表现不尽相同, 前者手足持久性厥冷,后者则不能持久。
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厥者何也?歧伯曰: 两阴交尽也”;从阴阳五行学说而言,物极 必反,物穷则变,此即经曰:“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故称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
厥阴具有阳气来复机转。厥阴与少阳互为表里, 孕育少阳的生发阳气的一面为其一;从厥阴 肝体阴用阳,内寄相火。当厥阴阴寒极盛而 转衰,相火由伤而转复则阳复,故厥阴病在 病变中有阴阳胜复,厥热往来的机转及厥证 特别多二大特点。
施治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和胃安蛔 代表方:乌梅丸
❖ 方义:
❖ 乌梅—入肝益胃生津,止泄安蛔 ❖ 细辛干姜附子 寒温并用 ❖ 黄连黄柏 ❖ 当归人参米粉白蜜攻补兼施
辛—伏 苦—下 酸—静
❖ 饭前服
❖ 鉴别:
❖ 脏厥与蛔厥
脏厥—厥持续伴肤冷,燥无休止
脉微而厥 蛔厥—厥不持续性伴肤冷 燥有休止
与三泻心汤比较
第一节 厥阴病辨证纲要
原文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 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提要:述厥阴病提纲证
❖ 分析:
消渴 上
含义:渴而欲饮 机理:肝火上炎,消灼津液
热 之 征
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含义: 热气向心胸冲逆, 胃脘灼热痛
机理:肝气横逆
肾阴不足,肝失疏泄,肝火上炎,与阳明胃
蛔 厥
得食则呕— 肝火犯胃 心烦— 与虫扰及肝火上扰有关,属上热下寒,升
降失常,推之,应有腹绞痛,亦属时发时

脏 厥
脉微而厥—阳虚阴盛,四末失温 肤冷— 阳虚肌肤失养 躁而无休止— 阳虚神形无主
脏气败绝
❖ 讨论:
❖ “脉微而厥”为蛔厥、脏厥皆有,反映两者 皆有阳虚阴盛的机理。
❖ “当吐蛔”:当者,素也。一指有吐蛔史, 二指素有蛔虫感染史,对诊断蛔厥证(今之 胆道蛔虫绞痛)很有价值。
“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有人认为是厥阴心包经之火 为患,是不切实际的。为什么?
因为厥阴肝木犯胃乘脾致上热下寒,寒热错杂。阴阳 胜复是肝内寄相火,阴寒与相火之胜负所定。
如属心包之火,当应有心神障碍,但全篇均无心包功 能失常表现。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原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
指情志:气血和平,心情舒畅 肝主疏泄 指消化:疏通胃肠,提及。
指促进血液运行不致瘀滞; 主藏血 指肝血不足
肝气横逆致吐血,血逆妄行极少提及。
相火、三焦、脾阳一样,其气机来源于 内寄相火 肾中的元阳(命门)
相火有敷布阳气,化除阴寒以保持内脏 温养,并助肝之疏泄、藏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