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伤寒论少阴病篇七版

原文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 汤。
❖ 提要:突出少阴温法运用
❖ 分析: “脉沉者
•本条据脉论证提出急温之的临床意义。 •脉沉者,沉微也 •以脉不沉到沉为肾阳急骤衰退
急温之” •以沉脉示四逆吐利等证必接踵而至
(要点、 •见微知箸,治中有防,防患于未然
难点) 2020/3/30
伤寒论
13
❖ 治法 急救回阳—四逆汤(甘草干姜汤与姜附汤合方) 姜附—助阳胜寒 甘草干姜—温养阳气
2020/3/30
伤寒论
18
原文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原文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 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主水,元阴元阳
寄偶其中
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肾水上奉,水火
相济,心肾相交,阴阳平行。诚然心主血脉,
血液须胃气化生,肾藏精亦赖后天脾胃化生精
微滋养和补充;肾主水亦须脾运化协助及能发
挥其各自的正常生理功能。
2020/3/30
伤寒论
3
二、少阴的病理
风寒直中少阴 太阳、太阴误治
心肾两虚 阴阳气血
脉微细 但欲寐
2020/3/30
伤寒论
5
第一节 少阴病辨证纲要
一、少阴病提纲
原文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 提要:述少阴病提纲证
❖ 分析:
脉微—阳气虚衰无力推动
脉细—阴血不足,脉道不充
定义: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思维意识
欲寐
障碍
2020/3/30 机理:心肾阳虚,伤寒精论 气俱衰,神失所养。6
❖ 启发:
脉微细但欲寐足以揭示心肾两虚,阴阳气 血不足,故作为少阴病的提纲证。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
下之利不止。
【注释】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
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④食则吐蛔:进食时吐出蛔虫。
【译文】厥阴上热下寒症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腹中虽饥饿,但又不想进食,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
若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评析】本条讲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提纲。
厥阴病是邪正交争的相持阶段,就其生理来说,厥阴为三阴之尽,盖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且与少阳为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同源,是其本;下接君火,成子母相应,是其标。
可见,其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寒热俱备的经脏,所以厥阴病也大多寒热错杂。
然而它的症候,尽管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厥与热交替发作,乃阴阳胜复,正邪消长的表现;二是上热下寒,因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却了正常的调节所致。
【原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译文】厥阴中风的病,脉见到微浮,这是好转的征兆;如果未见到脉浮,这是病还没有好转。
【评析】本条讲从脉象推断厥阴中风的预后。
“辨脉法”里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记载。
意思是说,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
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机向内,所以断为死候。
厥阴病见到微浮的脉象,正是阴病见到阳脉,象征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所以知为欲愈;如不见微浮的脉象,则是阴邪尚盛,阳气未复,当然不是愈候了。
三阴病的脉象,大多是沉迟细弱,假使转现微浮,乃是正气胜邪,阳气来复的征兆,所以为欲愈之候。
但临床还须综合全部症候来进行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①。
【注释】①从丑至卯上:丑、寅、卯三个时辰,约夜间二时至早晨六时之间。
伤寒论 太阴病篇七版19页文档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伤寒论 太阴病篇七版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厥阴病篇七版》课件

厥阴病具有寒热错杂、虚实互见 、病情复杂多变的特点,常常涉 及多个脏腑器官,治疗难度较大 。
厥阴病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厥阴病作为中医六经病之一,自古就 有记载,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的认识不 断深入,对其病因、病机、治法等方 面的研究逐渐丰富。
发展
现代中医对厥阴病的研究更加深入, 对其病因、病机、治法等方面进行了 更加系统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 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
《厥阴病篇七版》ppt课件
目 录
• 厥阴病篇概述 • 厥阴病的病因与病理 • 厥阴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厥阴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 厥阴病的预防与保健 • 厥阴病典型病例分享
01
厥阴病篇概述
厥阴病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厥阴病是中医六经病之一,主要 涉及阴阳气不相接,表现为寒热 错杂、上热下寒等症状。
重视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是诊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医生需认真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 脉象等方面的差异,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同时,医生还需关注患者的病史 和家族史,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
04
厥阴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扶正祛邪
根据厥阴病的不同证型,采用扶 助正气、祛除邪气的治疗原则。
调理气血
注重调理气血,使气血运行通畅, 以缓解病情。
06
厥阴病典型病例分享
病例一:治疗经过与效果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张某,男性,45岁,因长期劳累出现胸闷、心悸等症 状。
治疗经过
患者就诊后,医生根据其症状和体征,诊断为厥阴病。采 用中药治疗,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为主。经过一段时间 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治疗效果
患者心悸、胸闷等症状消失,生活恢复正常。随访半年, 未复发。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
伤寒论
临床表现
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证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吐蛔,乌梅丸为代表方。 此外还有: 寒厥证——当归四逆汤 热厥证——四逆散 胃肠病变——白头翁汤
*
*
伤寒论
五、治则
寒热错杂——乌梅丸 寒者温之——当归四逆汤 热者寒之——四逆散
六、预后
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原文332、333可据)
*
*
伤寒论
原文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原文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原文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原文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提要:上述四条原文以厥与热多少推论正邪消长。
*
*
伤寒论
分析: 除中证:厥阴病正衰邪盛进一步发展到胃气败绝,以手足厥冷下利,腹中冷反能食为临床特征的古病名。
内有久寒-素有胃寒加吴茱萸生姜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
*
伤寒论
鉴别与启发: 本条与脉微欲绝之通脉四逆汤证比较 为何寒厥不用姜附? 寒凝是肝血虚之果 肝内寄相火,大辛大热之品恐扰动肝火 平素营血不足感寒致血脉运行不畅亦可用之,故仲景首冠“手足逆寒”。 本证亦可视为营血不足致营卫不和,故仍以桂枝汤为方祖化裁。
*
*
伤寒论
(续上页)正邪相争,若正不胜邪,厥阴病将出现亡阳或除中证,少阳病则转属少阴、太阴成为脾肾两虚证。这是两者同中有异之点。正邪胜负的关键在于胃气强弱而定,这又是两者异中有同点。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作者:张仲景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
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归四两(辛温) 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汗,辛热) 桂枝六两(辛热) 人参六两(甘温) 黄蘖六两(苦寒)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第一节概说一、厥阴病的性质:厥阴是伤寒六经传变最后一经,是患者邪正相争,生死存亡的垂危阶段,古称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它本身即是阴阳寒热具备的经脏,因而临床表现症状亦特别复杂而险恶。
症状虽繁,但其主要证型归纳起来一为“上热下寒”,二为“厥热胜复”,至于其主要脉象则随病机不同表现亦异。
二、病理机转:(一)“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本病主症之一“上热下寒”乃是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调所致,其具体机转不外是厥阴为阴之极,阴极下寒,阳气被格于上,阴阳不相调节,形成本病主证“上热下寒”,如诸病源候论说:“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即扼要的阐明上热下寒的机转。
(二)“厥热胜复”:(阴阳胜复)厥阴为阴之极,阳之始,故厥热胜复是阴阳消长,正邪进退的表现。
如正能胜邪阳气来复,则厥冷变为发热,如正气衰退不能胜邪,则发热可转为厥,故阳气来复如何乃是判断疾病向与愈的主要依据,反之阴盛阳衰则是垂危凶象。
第二节厥阴病主证与论治一、“上热下寒”已如上述“上热下寒”为厥阴病主证之一,正如厥阴篇提纲指出的,“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物,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一文。
所谓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疼,即是上热之症。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即是下寒之症。
故本证乃是典型上热下寒的证候。
其他尚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证,麻黄升麻汤证,虽其具体表现症状互有差异,但其基本病机均属“上热下寒”之范畴,故不赘述。
治疗原则:证象既是“上热下寒”,故其治则宜清上温下寒热互用。
因厥阴上热非请不可,其下寒又不可不温,但清上碍下,温下碍上,故欲得其平,必两者兼备,即清上温下寒热互用,才能免去格拒。
如乌梅丸即代表性方剂,方中药味寒热错杂,温凉并用,方以乌梅为主,佐蜀椒以杀虫止利,安胃止呕,附子、桂枝、干姜、细辛温阳散寒,人参当归调补气血,连柏清热除烦,故为辛温苦寒,五味兼备的复方。
伤寒论 太阴病篇七版共19页文档

伤寒论 太阴病篇七版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提要:寒热相格的证治
2020/5/3
伤寒论
18
❖ 分析:
本条文辩证要点(主证)是“食入即吐”。请 看下列分析,则不难理解。
本自寒下
即上热下寒(胃热脾寒)
误
轻
吐 下
重
名为“寒格” 上热下寒相拒 “食入即吐”可据 尤以上热为主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原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 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 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 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吐,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 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2020/5/3
伤寒论
12
❖ 提要:蛔厥的证治及脏厥鉴别
下利脓血
❖ 治法:清热凉肝,解毒止利—白头翁汤 ❖ 方义: 白头翁秦皮—清热凉肝 清彻木火 黄芩、黄连—清热解毒
2020/5/3
伤寒论
27
❖ 鉴别:
与黄芩汤证、葛根芩连汤证、小承气汤 同:实热证,病位皆属肠,口渴下利、可伴便脓血,
舌红苔黄、脉数。 异:厥阴肝热下迫,少阳胆热,阳明肠热,阳明燥热
下重
❖ 治法:养血散寒,温经通脉-当归四逆汤 (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内有久寒-素有胃寒加吴茱萸生姜
2020/5/3
伤寒论
23
❖ 鉴别与启发:
本条与脉微欲绝之通脉四逆汤证比较 为何寒厥不用姜附?
❖寒凝是肝血虚之果 ❖肝内寄相火,大辛大热之品恐扰动肝火 ❖平素营血不足感寒致血脉运行不畅亦可用之,故仲景
“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有人认为是厥阴心包经 之火为患,是不切实际的。为什么?
因为厥阴肝木犯胃乘脾致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阴阳胜复是肝内寄相火,阴寒与相火之胜负所定。 如属心包之火,当应有心神障碍,但全篇均无心
2020/5/3 包功能失常表现。再伤言寒论,伤寒六经与内经之六经11 名同实异。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病在病变中有阴阳胜复,厥热往来的机转及
厥证特别多二大特点。
2020/5/3
伤寒论
5
四、临床表现
❖ 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证见消渴气上冲 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吐蛔,乌梅丸 为代表方。
❖ 此外还有:
寒厥证——当归四逆汤 热厥证——四逆散 胃肠病变——白头翁汤
2020/5/3
伤寒论
6
五、治则 ❖ 寒热错杂——乌梅丸 ❖ 寒者温之——当归四逆汤 ❖ 热者寒之——四逆散 六、预后 ❖ 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原文332、333可据)
342
厥四日 热三日
厥>热
病进(阳退)
341 334
厥三日 热四日
热>厥
病退(阳气来复)
病退
2020/5/3
机理:肝气横逆
肾阴不足,肝失疏泄,肝火上炎,与阳明胃
热不同。
饥而不欲食——肝火犯胃,胃热脾虚
食则吐蛔——脾虚肠寒,蛔随吐而出,
若误下,胃气更虚,下利亦甚。
2020/5/3
伤寒论
9
❖ 讨论:
如何理解厥阴病的病机,即为什么上述诸证能反 映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
从肝为厥阴之脏,又是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主 疏泄,在病理状态下,风火相煽,风火消灼津液 及肝气横逆则见上热证。
临床意义:因厥热往来是阴阳胜复,正邪相争的 反映,为此通过厥、热、利三症的内在联系,可 以推论正邪斗争,阴阳消长,指导辨证论治及疾 病的预后,参考336、342条原文。
2020/5/3
伤寒论
31
原文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 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 自愈。
原文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 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 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 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厥者何也?歧伯曰: 两阴交尽也”;从阴阳五行学说而言,物极 必反,物穷则变,此即经曰:“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故称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
❖ 厥阴具有阳气来复机转。厥阴与少阳互为表
里,孕育少阳的生发阳气的一面为其一;从
厥阴肝体阴用阳,内寄相火。当厥阴阴寒极
盛而转衰,相火由伤而转复则阳复,故厥阴
25
三、厥阴病热证
原文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原文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 翁汤主之。
❖ 提要:厥阴肝热下利的证治
❖ 分析:
肝失疏泄化火
肝热下迫大肠
厥热往来阳复太过 肠络受伤
来路
病机
“热 利” 仲景之言
2020/5/3
伤寒论
26
热言:其病性
热利下重
利言:其病位 言其证候
下重 具体为腹中急痛,肛门灼热
辨厥阴病脉证并 治
2020/5/3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
伤寒论
1
概说
一、厥阴生理 ❖ 厥阴概念:
从经而言,指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但从 《伤寒论》厥阴病篇主要讨论肝的功能,故称肝 为厥阴之脏,此外还涉及胃、肾的功能,心包经 的功能根本没有讨论。
❖ 厥阴之气:
肝与相火功能综合体现,以及胃肾及其相应经脉 配合下,保持肝之疏泄、藏血,胃脾升降,血脉 通畅。
伤寒论
21
❖ 应用:拟临床多见上消化道癌,贲门梗阻
二、厥阴病寒证
原文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 汤主之。
原文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 吴茱萸生姜汤。
❖ 提要:肝血虚寒凝致厥的证治
2020/5/3
伤寒论
22
❖ 分析: 手足厥寒-寒厥之征 血虚寒凝,血脉失运 脉细欲绝 推之应有四肢关节痛、麻木
❖ 分析:
脉微— 阳虚阴盛 —下寒
厥而肤不冷— 上热下寒,阴阳气不顺接
时静时烦— 蛔虫内扰则烦,不扰则静
蛔 厥
得食则呕— 肝火犯胃 心烦— 与虫扰及肝火上扰有关,属上热下寒,升
降失常,推之,应有腹绞痛,亦属时发时
止
脏 厥
脉微而厥—阳虚阴盛,四末失温 肤冷— 阳虚肌肤失养 躁而无休止— 阳虚神形无主
脏气败绝
首冠“手足逆寒”。
本证亦可视为营血不足致营卫不和,故仍以桂枝 汤为方祖化裁。
2020/5/3
伤寒论
24
原文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 主之。
❖ 提要: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
❖ 分析:
干呕—肝寒犯胃
吐涎沫—胃阳不布
头痛—头巅顶痛,寒邪循经上逆
❖ 治法:同阳明、少阴
❖ 鉴别:
2020/5/3 阳明、少阴、厥阴病伤吴寒论茱萸汤证比较
2020/5/3
伤寒论
3
二、病因病机
少阴病误治转入厥阴
太阴病 三阳病
误治
传经而来
风寒直中厥阴—本经自感(直中)
肝郁化火,风火相煽
——上热
肝失滋养 肝失疏泄 胃虚失降——中虚
精亏,阳损及阴-肾阴不足
少阴阳虚阴盛
2020/5/3
——下寒
伤寒论
为上 厥热 阴中 病虚 病下 机寒 。,
寒 热 错 杂
4
三、厥阴病的特点
(依据:因于寒者,多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因于热者,多见食已即吐。)
2020/5/3
伤寒论
19
❖ 治法:苦寒泻热,辛热通阳-干姜黄芩黄连 人参汤。
❖ 方义: 芩连-苦寒降泻上热
干姜-辛热温中,守而不走
人参-补中,脾旺则清热、祛寒之品各得其所。
❖ 鉴别:
本条与少阴戴阳证同属上热下寒证,但病机完全 不同,表现不一,施治有异,前者上真热,下真 寒,以上真热为主;后者为上假热,下真寒。
从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在病理下,阴阳不相协
调而各趋其极,故有“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
下则下寒”,何故也?厥阴为两阴交尽也,厥者
极也;从阴阳学说而言,物极必反,物穷则变,
此即径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
热,热极生寒”。
2020/5/3
伤寒论
10
(续上页)
故当阴阳对立双方发展到“极”阶段,往往向其相 反方向转化,故云“阴尽阳生”明白此理,则提 纲证中的诸证不但能揭示厥阴肝木为病,当然出 现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也能反映厥阴病 的厥热往来和厥证多的特点。
来。简言之,寒厥与热厥交替出现为厥热往来。
2020/5/3
伤寒论
29
❖ 讨论:
为什么厥阴病会有寒厥、热厥、厥热往来的特点?
从生理上,肝为厥阴之脏,又是风木之脏,内寄相 火,肝主疏泄
从病理上,厥阴阴寒与相火相争及厥阴阴尽阳生
厥热往来与少阳寒热往来有什么不同?
厥阴病属阴证,病机以寒热错杂证,少阳病属阳证, 病机以虚实相因以里实热证为主。可见两者虽互 为表里,但病性完全不同。
方因为蛔厥证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证故可
用乌梅丸主治,但必须明确蛔厥证是厥阴病寒热
错杂证中的一个证型,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2020/5/3
伤寒论
17
厥阴病有三大证型,三大代表方,故把乌梅丸与 厥阴病同等对待是不够妥善,准确来说乌梅丸是 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
从本条文而言,乌梅丸可治三个病证,一是寒热 错杂证,二是蛔厥证,三是久利证,推理后两者 均属寒热错杂的病机。
2020/5/3
伤寒论
2
指情志:气血和平,心情舒畅 肝主疏泄 指消化:疏通胃肠,脾胃气机升降
指通利三焦:疏通水道,极少提及。
指促进血液运行不致瘀滞; 主藏血 指肝血不足
肝气横逆致吐血,血逆妄行极少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