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厥阴病篇

合集下载

《选读厥阴病》课件

《选读厥阴病》课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厥阴病的治 疗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临床应用前景:厥阴病的治疗方法 可能会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领域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厥阴病的诊断方法研究:开 发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提 高诊断准确性
厥阴病的病因研究:探讨厥 阴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特点
厥阴病的治疗方法研究:探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发
病率
临床应用前景与展望
厥阴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临床 应用前景广阔
研究展望: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 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户外运动,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厥阴病案例分析
第五章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患者, 男,45岁,因 胸闷、心悸、 失眠等症状就 诊,诊断为厥
阴病。
案例二:患者, 女,32岁,因 月经不调、痛 经等症状就诊, 诊断为厥阴病。
案例三:患者, 男,58岁,因 头晕、头痛、 耳鸣等症状就 诊,诊断为厥
厥阴病的鉴别诊断
症状:四肢厥冷、腹痛、腹泻、 呕吐等
舌象: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病因:寒邪入侵、气血不足、 肝肾亏虚等
治疗方法:温阳散寒、补气养 血、滋补肝肾等
厥阴病的治疗
第三章
厥阴病的中药治疗
乌梅丸:用于治疗厥阴病,具有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的功效 柴胡汤:用于治疗厥阴病,具有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的功效 龙胆泻肝汤:用于治疗厥阴病,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厥阴病,具有滋阴补肾、养血益气的功效
厥阴病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厥阴病的概念 02 厥阴病的诊断 03 厥阴病的治疗 04 厥阴病的预防与调护 05 厥阴病案例分析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病篇小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病篇小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病篇小结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一次课,讲的是厥阴病篇的一部分内容。

我们厥阴病篇呢,还剩一点点,我想,我们把剩下的这一点内容讲完了之后,再把厥阴病篇作一个系统的小结。

所以我们在这里呢,就不对上次课所讲的内容作归纳作总结了。

上次课的最后,我们谈到了厥阴病篇所附的“下利”的证侯和“呕吐”的证候,无论是“下利”的证候也罢,还是“呕吐”的证候也罢,都是“或寒或热,或虚或实”,都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我还应当说明的是,这些证候,它有的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肝,没有涉及到心包,没有涉及到厥阴经,它不应当是厥阴病。

不是厥阴病为什么附到厥阴病篇呢?这就是后世的人,或者是王叔和在整理《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他看到厥阴病篇的原文比较少,所以他就把“厥利呕哕”一篇的内容附到了“厥阴病篇”。

但是我们惊奇的看到,他附到厥阴病篇的这些“厥利呕哕”的证候,同样具有“或寒或热,或虚或实”,这种两极转化的特征,因此呢,它和厥阴病的特点有相吻合的地方,所以附在厥阴病篇,也有它的一定的内在的联系。

我们上次讲完“下利”,讲完“呕吐”,我们现在讲“哕”。

请大家打开讲义,208页,看原文380 条:“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fei4]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哕”这个字我们以前遇到过,“哕”在宋代以前得中医书籍中,它作为一个症状,指的是“呃逆、呃忒[te4]”,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膈肌痉挛。

所以你看《伤寒论》也罢,《脉经》也罢,《诸病源候论》也罢,《千金翼方》、《千金要方》也罢,《外台秘要》也罢,见得到这个“哕”,它就是指的“膈肌痉挛”,“呃逆、呃忒”,也可以把它叫做“吃逆”,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膈肌痉挛。

宋朝以后,这个词义发生了变化,“哕”字就变成了“干呕”,所以在现代汉语里有“干哕”这个词,“干哕”这个词就是指的“干呕”。

我们《伤寒论》是汉代的著作,所以《伤寒论》中所出现的“哕”是“膈肌痉挛”,“膈肌痉挛”有胃气上逆的因素,也有肝气上逆的因素,也有膈气上逆的因素情况就比较复杂。

选读厥阴病

选读厥阴病

肾阴虚,水 不涵木,肝 气横逆
若以上症状误下----利不止----脾伤气陷
2
厥阴病提纲证的几种转归:
阴阳相对平衡
向愈
三种转归 阳复不及寒厥、蛔厥
阳复太过 少阳、阳明、喉痹、便脓血、热厥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一、厥阴寒热错杂证
(一)乌梅丸证(蛔厥证)338 脏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真阳大虚,脏气垂绝
喉咽不利 唾脓血
阴伤而邪热上 迫,阳络受伤
泄利下重----阳伤而脾虚气陷
上热下寒 正虚阳郁
治法:清上热,温中寒,宣透郁阳 方药:麻黄升麻汤
6
方解: 麻黄、石膏----越婢汤主药---发越郁阳 桂枝、芍药、甘草----桂枝汤主药----解表 黄芩、知母、天冬、升麻----升阳解毒,清上热 干姜、白术、茯苓----补脾止利,温中寒(理中汤) 当归、葳蕤(玉竹)----滋阴养血
25
二、辨哕证(有声无物)380、381条
(一)误治胃寒证 380
伤寒吐下 复极汗
外气怫郁不得解---复与之水
哕(胃中虚冷)
(二)哕而腹满证 381条
381: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实证
哕声洪亮,连续而作
呃逆(哕)
虚证
呃声低微,良久方作
26
三、 辨下利证
( 一)下利辨证(欲作下利) 358条
22
(四) 水饮致厥 356条
主证:

阳气被遏
伤寒
水停心下
心下悸
水气凌心
治法:温胃化饮----茯苓甘草汤
胃虚水停 阳气被遏
23
三、厥证治禁与寒厥灸法 330、347,349
330条 诸四逆厥者----指虚寒厥逆

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类方证

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类方证

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类方证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类方证一.怎样判定厥阴病半表半里和表、里一样,于同一病位上而有阴阳两类不同的为证反应,其阳证《伤寒论》谓之少阳病,其阴证《伤寒论》谓之厥阴病。

判定厥阴病主要依据厥阴病提纲,同时参照辅助提纲及对照少阳病特点,即病位在半表半里不属阳证者,当为厥阴病。

主提纲: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寒饮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郁而化热,因呈上虚下寒、上热下寒之证。

寒乘虚以上迫,因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自觉证。

蛔虫迫于寒而上于膈,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寒在半表半里,本不下利,与寒在里的太阴病自利益甚者不同,但若下之,则并于太阴病而下利不止。

辅助提纲:第329条:厥阴病,湛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阴证一段多不渴,但虚则引水自救,故厥阴病亦有渴者,这种渴者,可少予饮水即愈。

这里提示,厥阴病的消渴不是真正的热消,是寒饮郁而化热产生的上热,即厥阴病以上热下寒为主证。

历代各家对厥阴病提纲虽做了多方面探讨,但至今仍存在不少疑问,现结合篇中的具体证治,对此加以探讨。

人们疑问最多的是厥阴病是三阴之一,应遵循“无热恶寒,发于阴也”;“阴不应有热”,那么哪一方剂是治疗厥阴病的呢?人们对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方剂,认识大概是一致的,但厥阴病再没有其他方证了吗?反复研读原文,再结合临床实际,联想到乌梅丸中亦有黄连、黄柏,它们也是清热药!太阴里阴证治用四逆辈,不用清热药;少阴表阴证治用桂枝、麻黄方中加附子、细辛等也不用清热药,厥阴半表半里阴证也应遵循这一原则,那么乌梅丸也不是治疗厥阴病的方剂?几十年来百思不得其解。

由于临床因常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诸多慢性病,疗效颇佳,当我再进一步探索经方的理论时,时常想到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属少阳病的治剂,还是厥阴病的治剂?反复再读有关原文时,终于悟到,柴胡桂枝干姜汤与乌梅丸相同,属厥阴病治剂,也即是治疗半表半里阴证的方剂。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三)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三)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三)今天说一下厥阴体质容易引起的病症。

还是这个图,大家多看看加深印象,由李洪娟老师提供并授权使用,本文章可转,图需授权。

左边阳虚,湿寒的,右边阴虚干热。

左边水又多,温度又低,右边缺水,且干燥。

阳虚就是湿冷湿冷的,阴虚就是干热干热的。

把人的体质,按照水分的多少,与温度的高低简单分一下,顺便解释一下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风先放一边,以后讲。

寒与火,很简单,温度低与温度高。

燥和湿,也容易,水分多,水分少。

暑,就是夏天,又热温度又高。

湿热。

人的体质分型,温度高,水多,湿热。

温度高,水少,燥热。

温度低,水多,湿寒,温度低。

水少,燥寒。

加上个寒热虚实错杂的厥阴病。

不管怎么分,绝对出不了这个范围。

燥寒中医一般叫虚寒。

说法不同,本质相同。

无所谓。

记得这种现象就可以。

燥热的体质中医里面叫阴虚,记得这个概念。

这种体质现在虽然少了,但是还有。

二三十年前还是很多的。

六淫五个,讲完了。

湿寒的治法,就是利水,然后再燃烧。

前面说过,例如先真武,再四逆。

说的很多了,阳虚型厥阴病就这种治法。

那这样说来,中医的治疗方法其实是很简单的了。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虚者补之,实者泄之。

有水的就利水,缺水的就补水,补水中医叫滋阴。

你看,中医很容易的么。

今天主要说厥阴体质导致的病变,从下肢开始。

脚腿肿。

腿部由于水压的原因,会造成静脉曲张,严重的会溃烂。

脚部会造成真菌感染,外用药一般是指标不治本,体内大环境必须得纠正过来才可以。

就类似某些国家贫穷导致犯罪率居高不下,只增加警察数量无济于事。

许多人还会觉得腿脚沉重,没力气,耐力下降,容易累,容易痛。

下肢多存那么多水,当然会沉重无力。

这个真武汤条文里面写的有。

四肢沉重,疼痛,下利,小便不利。

所以现在很多网上方子祛湿的,什么红豆薏米,薏米本身是祛湿热的,属于寒药。

药物直接就用反了。

比真武汤真是,差十万八千里。

我以前就是这种腿脚没力的情况,持续好些年,不能走远,大约走一公里脚掌就痛的无法行走。

厥阴病小结

厥阴病小结

厥阴病小结厥阴病篇共五十六条。

厥者极也,厥阴是阴之极,它比少阴病的阴气阴寒之邪还要重,所以叫阴之极。

由于它的阴寒极盛,所以它也有一个阳气来复的条件,也就是中医常说的阴极生阳、寒极生热的转化。

因此,厥阴篇就和少阴篇是不同的,这两篇的内容不能相混。

由于厥阴寒极生热,阳热来复,所以它有寒热错杂之证。

少阴病则没有,少阴病只有寒极的格阳、戴阳,没有寒极生热,也没有阴极生阳。

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体现在厥阴篇里就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乌梅丸证,一个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一个是麻黄升麻汤证。

这三个方证虽然都是寒热并用,但是又有各自特殊的方面。

乌梅丸寒热并用,它主要在酸收,所以它能够治蛔厥,能够治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热并用,它主要在苦降,所以它治呕吐,是治呕吐的一个最理想的方药。

麻黄升麻汤虽然也是寒热并用,但它能够宣发郁遏的阳热,所以它治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这样的一个厥利,吃这个药要出汗,汗出再解。

这是寒热错杂证,是少阴篇所没有的。

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

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之下,厥阴病又讲究阴阳进退,寒热胜复。

由于它是两极分化,有的时候寒极就生热,热复就有一个太过不及的问题。

同时,寒是代表邪气,热是代表正气,寒、厥和热相互出现,厥多热少,或者是厥少热多,实际上也有点儿像寒热往来。

因此,厥阴篇最大的一个特点,它的厥和热的对比,厥与热的趋向何多何少、何盛何衰,可以辨证阴阳消长的情况。

这是它的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厥阴病讲究厥,厥就概括了寒热、虚实等等的不同情况。

张仲景用阴阳气不相顺接这样一个病机来解释厥的机制。

因此,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只要你找出阴阳两个方面盛衰的问题,那么就可以掌握住厥病的病机,从而得出治疗的方法。

在厥阴篇里有三个厥,第一个是寒厥,以四逆辈治疗为主的,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与少阴病的厥基本是一致的。

在这个基础上,它又提出来血虚而有寒的厥冷,这个在少阴病是没有的,只有厥阴篇有,如当归四逆汤证。

伤寒论讲义课件:厥阴病

伤寒论讲义课件:厥阴病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原文]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 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359) 病机:寒热格拒,上热下寒 病证: 上热——胃气逆不降——食入口即吐。 下寒——脾阳失运——下利益甚,清气不升。 治法:寒热并用,清上温下(清上温下调中) 方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药量相等) 芩连清上热止吐;干姜温下寒止利;人参补中益气,健运 中焦气机,恢复升降之功,消除上下格拒。
【临床应用】
附件炎误治案(白头翁汤主治) 少腹局部有条索状物,黄带味大,前医用三妙散、 桂枝茯苓丸均不效,据舌质深红,改用白头翁 汤加五灵脂、元胡,三剂效,六剂愈,改汤为 丸善后。 辨治思维提示:循经辨治(肝经走少腹) 异病同治(乳腺炎、结膜炎)
厥阴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
【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326)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 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 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 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 痛 经 不 孕 误 治 案 ( 当 归 四 逆 汤 主 治 )
辨 脉 治 愈辨 细 思 。证 、 路 ,手 提 处厥 示 以及 : 当素 整 归体 体 四自 观 逆小 求 加怕 治 吴冷 。 茱冻 萸手 生冻 姜脚 汤的 ,阳 三虚 剂体 质
一 突女 然孩 频感 繁冒 脱服 位西 ,药 中发 西汗 医过 束多 手, ,导 据致 左 腕 与 髋 关 节


治法——清上热暖下寒,寒热并施,上下同治。 病在厥阴,正气不足,肝主血,益气养营,酌选乌梅丸。

【六经辨证:厥阴病】

【六经辨证:厥阴病】

【六经辨证:厥阴病】厥阴病厥阴病证是外感热病的最后阶段。

病至厥阴阶段,邪正斗争的形势十分复杂,既可以是邪盛正衰,也可能是正胜邪退,病邪寒热夹杂,错综复杂,病变部位以肝肾为主,临床表现以寒热错杂、厥热胜复为特征。

厥阴病主要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厥热胜复证本证是外感热病后期阴阳胜复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手足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既可以先出现手足厥冷,然后再出现发热,也可以先见发热,然后再见手足厥冷,同时伴有烦躁、脉沉等症状。

病机分析:本证以阴阳胜复邪正斗争为特征。

阳气虚阴邪盛则手足厥冷,阳气恢复抗邪则发热,手足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反映了邪正斗争的形势。

若先手足厥冷后发热,为邪退正胜,预后好;若先发热后手足逆冷,为邪盛正虚,预后差。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单纯的寒厥证相辨别。

寒厥证为阳虚阴盛,表现为一派阴寒之象,一般无热性症状。

本证为厥热交替出现,有发热等临床表现。

辨证注意点:抓住手足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的特征。

少阴寒化证本证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无热恶寒,蜷卧,面色苍白,小便清长,脉微细,舌淡,苔白。

病机分析:本证以阳虚阴寒内盛为特征。

阳气虚衰,阴寒之邪内盛,心神不振,则精神萎靡,蜷卧;阳气虚,温煦功能减弱,不能温养四肢肌肤,则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脾肾阳虚,不能蒸腾水谷,肠道传化失司,则下利清谷;不能固摄水液,则小便清长;阳气虚无力抗邪,故无热恶寒;阴阳两虚,则脉微细无力;舌淡,苔白为虚寒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太阴病证相辨别,两者均为里虚寒证,都有下利,畏寒等里虚寒症状,但太阴病为局部性里虚寒证,病位以脾胃为主,以虚寒性下利为主症,一般无精神萎靡,四肢厥冷,脉微细等严重阳虚阴盛的表现。

本证为全身性严重的里虚寒证,阳虚阴盛见症尤为突出。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严重的里虚寒证,以脉微细,精神萎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阴寒内盛症状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脉微 厥 真阳虚极, 脏气垂绝。 此为脏厥 全身肤冷 躁无暂安时 ——纯阴无阳。
2. 蛔厥的证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静而复时烦 —呈发作性。 得食而呕又烦 蛔因食味而扰动,胃气上逆。 蛔闻食臭出 其人常自吐蛔 —有蛔虫病史。 厥逆 —蛔虫内扰,气机逆乱,阳气不达四末。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扰动,阳气不达。
【提要】 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释义】
干呕 ——肝寒犯胃,胃寒气逆。 吐涎沫 ——胃阳不足,阴浊上逆。 头痛 ——阴浊上犯,清阳被扰。 【病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治法】暖肝温胃,泄浊降逆。
【方药】吴茱萸汤。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三、厥阴热证 【原文】(371)(373)
热利下重①者,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 主之。 【词解】
【词
解】
①气上撞心:心,在这里指心胸部 位。 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 ②心中疼热:自觉心胸或胃脘部疼 痛, 伴有 灼热感。
【提要】
厥阴病提纲。
【释义】
消渴 ——木火燔灼,津液受伤。 ①气上撞心:心,在这里指心胸部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木火上炎。 上热 位。 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 饥 ——胃热消谷。 不欲食②心中疼热:自觉心胸或胃脘部疼 ——木横乘土,脾虚不运。 痛, 伴有 灼热感。 食则吐蛔 ——中寒蛔动,寻温走窜。 下寒 下之利不止——误下脾伤气陷。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知识拓展】
本方具有镇吐、抗炎、抑菌、 抗溃疡、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 急慢性胃肠炎等。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三)麻黄升麻汤证 【原文】(357)
三、麻黄升麻汤证 【原文】(357)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 逆,下部脉①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 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温中健脾祛寒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知识拓展】
本方有报道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自发 性气胸,结核性腹膜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 肠炎等。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二.血虚寒凝厥 (一)当归四逆汤证 【原文】(351)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 主之。
【提要】
论血虚寒凝致厥的证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释义】
手足厥寒 ——血虚寒凝,气血不畅,四末失温。 脉细欲绝 ——血虚则脉道不充,寒凝则脉行不利。 或还可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复习思考题
1.试述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麻黄升麻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 2.如何鉴别蛔厥证与脏厥证? 3.试述白头翁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 方药? 4.试比较论中三条吴茱萸汤证之异同。
第三节 辨厥热胜复证
【原文】(331)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 必自止,见厥复利。 【提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释义】
第二段 所以然 者至故 期之旦 日夜半愈 厥与热正好相等, 阴阳有可能趋于 平衡,故病自愈。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释义】
第三段 后三日脉 之而脉数 致必发痈 脓也。
阳复太过。热气有余, 邪热腐灼阴血,则其后 必发生痈脓变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333)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 汤徹①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 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 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二)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原文】(352)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 吴茱萸生姜汤。
【提要】
论血虚寒凝兼久寒的证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内有久寒——素体寒邪较重。 据临床所见,本证常见巅顶痛、腹痛、 喜温喜按、干呕、吐涎沫,或寒疝、症 瘕等证。
【治法】 养血通脉,温阳祛寒。 【方药】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汤 ——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吴茱萸、生姜 ——温阳祛寒。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实验研究表明,本方能使血流增快,红 细胞聚集减少,加速外周血液循环。
【临床应用】
1.血管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雷诺氏 病,动脉炎。 2.痛证 头痛、坐骨神经痛、痛痹等。 3.妇科病 痛经、闭经、不孕证、盆腔炎等。 4.骨科病 颈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等。 5. 皮肤病 荨麻疹、银屑病、冻疮等。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知识拓展】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能提高人体深部 体温,增加心排出量和末梢血流量。 用于多种疼痛性疾病:如神经痛、少腹痛、 寒疝痛、骨质增生性疼痛、胃脘痛等。 妇科:痛经、缩阴证等。 其他:肢端青紫证、冻疮、阳萎等。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三)吴茱萸汤证 【原文】(378)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 主之。
【提要】
寒格吐利的证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释义】
本自寒下 ——本是肠寒下利。 医复吐下——误用吐下,脾胃更伤,造成寒热格拒: 上热则胃失和降 呕吐
下寒则脾不升清
下利
食入口即吐 ——寒热格拒,胃热气逆尤甚。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病机:上热下寒,寒热相格。
【治法】 辛开苦降,清上温下。 【方药】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苦寒以清上热。 辛开苦降法 干姜三两 ——辛温通阳祛寒。 人参三两 ——甘温补中益气。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词解】
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脉之:脉,此处为动词,诊察的意思。 旦日:即明日。 ’
【提要】
辨除中疑似证及阳复太过的变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释义】
第一段 伤寒发 热六日 至期之 旦日夜 半愈 指出在厥、利中当出现反 能食时,尤应谨慎明辨是 阳气来复的佳兆,还是胃 气垂绝、回光返照的危候。
【释义】
厥四日 热反三日 复厥五日
厥多于热, 为阴盛阳退, 所以“其病为进”。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332)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 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① 。食以索饼,不发 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 三日脉②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 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 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③夜半愈。后三日 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 脓也。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病机:寒热错杂,正伤阳郁,虚实互见。
【治法】发越郁阳,清上温下 。 【方药】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 ——发越郁阳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天冬六铢、 石膏六铢、芍药六铢、 当归一两一分 白术、干姜、茯苓、 桂枝、甘草各六铢
育阴清热, 润肺解毒。
下重:即里急后重。
【提要】
厥阴热利的证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释义】
主证: 热利下重 ——湿热下迫,秽浊壅滞不通。 欲饮水 ——热邪伤津。 还可见: 便脓血 ——邪热下迫,蒸腐肠络。 腹痛 ——热壅气滞。 发热、口渴、舌红 热邪为患。 苔黄、脉弦数等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病机: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损伤肠络。
【词
解】
①藏厥:是指内脏真阳极虚而引起的四肢厥冷。 ②蛔厥:因蛔虫内扰,气机逆乱而致的四肢 厥冷。 ③藏寒:此指脾脏虚寒,实际是肠中虚寒, 即脾虚肠寒。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提 要】
①气上撞心:心,在这里指心胸部 辨脏厥与蛔厥,以及蛔厥的证治。 位。 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
【释义】
本条文可分三段进行理解。 1. 脏厥的症状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词解】
其喉为痹:患者咽喉红肿,闭塞不通。
【提要】
辨阳复病愈,及阳复太过的两种转归。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释义】
先厥后发热 阳气来复 反汗出 热迫津泄 咽中痛 热灼咽喉 发热无汗,利必自止 热邪内陷,热盛寒除 不止,便脓血 热伤肠络 必便脓血
邪热下趋 其喉不痹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336)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 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 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提要】
厥热相等为自愈候复厥 不厥者自愈 为阴寒 为阳复 阴又胜阳 发热与厥逆的时间相等, 为阴阳相对平衡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341)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 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 日,热不出者,必便脓血。 【提要】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柳成刚
第六章 辨 厥 阴 病 脉 证 并 治
第六章 辨 厥 阴 病 脉 证 并治


一、概念
厥阴病为六经病传变的最后阶段,常表现 为寒热错杂、阴阳混淆的证候。出现以消渴、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为主证的 疾病。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二、厥阴病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1.他经失治、误治,传入厥阴(包括三阳 和太阴、少阴 )。 2.脏气虚衰,邪气直中厥阴。 (二)病机 邪入厥阴,阴尽阳生,寒热错杂;肝失 条达,木邪乘胃犯脾。
【词解】
下部脉:指尺脉。
【提 要】
上热下寒,正伤阳郁的证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释义】
伤寒大下后 正伤邪陷,阳气被郁。
主证: 寸脉沉而迟 ——邪陷于里,阳郁不伸。 下部脉不至 ——阳气被阻,脉道不利。 手足厥逆 ——阳郁不达四未。 喉咽不利 ——热盛于上,灼伤津液。 唾脓血 ——热伤肺络,肉腐成脓。 泄利不止 ——脾伤寒甚,清气下陷。
本方常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胆石症、胆囊 炎、肠道蛔虫症、结肠炎、泄泻、盆腔炎、带下、 盗汗、内耳眩晕、顽固性呃逆等。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原文】(359)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①更 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 参汤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