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乐工歌妓与诗人交往考
唐宋诗词与歌妓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歌伎的最早起源,可以上溯至先秦的女乐,也就是当时的歌舞女艺人。
其后随着乐籍制度的建立和教坊的成立,歌伎群体逐渐庞大,歌伎制度也日渐稳定。
“歌伎制度在经历了先秦女乐,汉代倡乐和魏晋乐户的发展之后,到了唐代,逐渐形成其相对稳定的结构形态。
官妓的活动进一步组织化和制度化,家妓私妓也十分普遍。
”(李剑亮《唐宋词与唐宋歌伎制度》)。
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歌伎制度最昌盛的时期,不仅人数多,而且艺术素质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唐宋诗词的发展。
正如武舟在《中国妓女文化史·修订版后序》中所言,“作为妓女,正宗的艺妓曾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
”这里所言的艺妓,也就是歌伎。
因而,我们在研究唐宋诗词时,绝不能忽略歌伎的重要作用。
唐宋诗词是我国几千年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诗词在唐宋时代,本是一种诉诸视听的音乐文艺。
诗词的兴起与繁荣,都与歌伎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诗词与歌伎的关系,成为诗词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
纵观近些年来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歌伎与诗词的创作,歌伎在诗词传播过程的中介作用,文人与歌伎的交往,歌伎诗词的创作内容与特点,歌伎对词风的影响等。
一、歌伎与诗词的创作唐宋两朝歌舞酒宴极其普遍,城市酒楼歌馆亦空前发达。
而唐是诗的王朝,宋是词的国度,能诗善词的文士就与能歌善舞的歌伎发生了密切联系,诗词就产生于这样一个急管繁弦、玉盏频传的环境之中,但引起创作冲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有求而作。
文人作诗词供歌伎演唱歌舞侑觞增添娱乐,歌伎慕名请文士写诗题词,以此抬高身价。
如《北里志》记唐乐伎颜令宾“见举人尽礼袛奉,多乞歌诗以为留赠,五彩笺常满箱箧”。
柳永“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
”李白、苏轼等大家都曾应求为歌伎填写新词,留下了许多佳话及优美的词曲。
至于宫廷盛宴,文士朝臣应制而作的诗词就太多了。
二是有感而作。
文人在宴会或秦楼楚馆中与歌伎接触,常触发其情而形于歌咏,这种情形较为复杂,也使这方面的诗词题材更为多样化。
乐工歌妓:唐诗接受史上的“第一读者”

种 情 况 下 大 多会 慷 慨 应允 ,满 足 乐 工 歌 妓 的 要
求, 写下诗歌以赠之 , 自居易就有《 如 卢侍御小妓 乞诗 , 座上 留赠 》便 是很 好 的证 明 。这 时乐 工 歌 ,
妓必 定是第 一个 阅读作 品 的读 者 。唐诗 中还 出现
似乎缺 少关 注 。比如 , 在唐 诗 的接 受研究 中 , 们 人
把 目光始 终 放在 广 大文 人 和下层 民众 身 上 , 对 而 当 时 以演 唱诗 歌 为 谋 生 职 业 的乐 工 歌 妓 几 乎 很 少有 人论 及 。事 实 上 , 唐代 的乐 工歌 妓 不仅 是 诗 歌 接 受 的特 殊 读 者 , 而且 更 为 重要 的是 , 们 还 他 是部 分作 品的 “ 第一 读 者 ” 。具 体表 现 为 : 乐工 歌 妓是 部 分唐 诗 的首 个接 触 者 , 通 过选 唱 佳作 的 并 方式最 先对 诗歌 的艺术 价值 做 出了初 步判定 。本
文试论 之 。
在 唐 代 , 工 歌 妓 为 了应 付 职 业 竞 争 , 常 乐 经 要 唱 “ 声 ” “ 词 ” 吸 引听众 , 就 迫 使 他 们 新 、新 来 这 不 断地 向文人 索求新 作 。 比如 , 之 涣 “ 有作 , 王 每 乐 工辄 取以被声 律 ”f李益 “ 3 1 , 每一 篇成 , 工争 以 乐
王 立增
( 徐州师 范大 学 文 学 院 , 江苏 徐州 2 11 ) 2 16
[ 摘要 】 在唐诗 的接受史上 , 唐代 的乐工歌妓充 当了部分作 品的“ 第一读者” 。他们不仅 是首个接触者, 而且还通 过选唱佳作 的方式最先对诗歌 的艺术价值做 出了初步判定。 [ 关键 词 】 唐诗 ; 受; 接 乐工歌妓; 第一读者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译文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译文|赏析《琵琶行》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琵琶行》原文唐代: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唐诗宋词研究自考试题及答案

唐诗宋词研究自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维答案:A2. 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苏轼的《赤壁赋》?A. 《前赤壁赋》B. 《后赤壁赋》C. 《赤壁怀古》D. 《赤壁之战》答案:D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位词人的作品?A. 辛弃疾B. 李清照C. 苏轼D. 柳永答案:C4.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句诗的作者是谁?A. 王之涣B. 孟浩然C. 王安石D. 李商隐答案:B5.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高适B. 王昌龄C. 岑参D. 李贺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杜甫的诗作《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首诗反映了_________时期国破家亡的悲愤心情。
答案:安史之乱7.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唐代诗人_________的名句。
答案:张九龄8. 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词集名为《_________》,其词风以婉约著称。
答案:漱玉词9.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出自唐代诗人_________的《夜雨寄北》。
答案:李商隐10.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宋代词人_________的《山园小梅》中的名句。
答案:林逋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唐诗与宋词在艺术特色上的主要区别。
答案:唐诗以严谨的格律、雄浑的气势和深远的意境著称,强调韵律美和节奏感,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等。
宋词则以婉约、清新、细腻见长,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语言的自然流畅,代表词人有苏轼、李清照等。
12. 李白的《将进酒》中有哪些名句,这些名句体现了李白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将进酒》中的名句包括“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些名句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13. 请简述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及其代表作。
历史揭秘:元稹和白居易共用歌女之谜

历史揭秘:元稹和白居易共用歌女之谜“读遍元诗与白诗,一生少傅重微之。
再三不晓渠何意,半是交情半是私。
”这是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写的一首题为《读元白长庆二集诗》的诗句。
其中“元白”一词便是中唐著名诗人元稹和白居易二人的并称。
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
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稹稍逊于白居易。
对“元白”二人的评价,历来有扬有抑。
扬者始自张为,抑者始自杜牧。
据《新唐书·白居易传》载:自居易“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
”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也说:“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
”元白并称,当时已行于世,又经杜牧在文章中正式使用,后世遂相袭沿用。
在中唐诗坛上,“元白”二人的影响很大。
《旧唐书·元白传》论赞指出:“若品调律度,扬榷古今,贤不肖皆赏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
”清代著名文人叶燮在《原诗》中说:“元稹作意胜于白,不及白舂容暇豫。
”而另一著名文人赵翼则认为:“白自成大家,而元稍次。
”其实,元稹和白居易不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似,诗坛名声相近,而且生活作风一致,都是十分好色、放荡不羁的风流诗人。
尤其在绍兴任上,元稹和当时在杭州做官的白居易除了互相写诗咏风花雪月之外,而且还无所顾忌地向白居易借歌女一用。
当时杭州有个名叫玲珑的歌女,很得白居易赏识,元稹听说了就向白居易借走玲珑一个多月才归还。
他们还分别为玲珑写诗作为纪念。
一是被传为“元白”的风流佳话。
当然元稹的好色之举,并非与白居易共用一个歌女之时才开始,他的风流之名早已远播朝野。
但他最出名的好色猎艳事迹,还是提供了崔莺莺这一家喻户晓人物的原型。
元代王实甫就是以元稹的《会真记》为蓝本,写出了现在广为流传的《西厢记》,但《会真记》并没有《西厢记》最后大团圆的结局。
《会真记》差不多就是元稹的亲身经历,元稹二十三岁那年,偶然邂逅了他的亲戚崔莺莺一家。
于是,元稹骗取了只有十七岁少女崔莺莺的纯真感情,丫头红娘在这段孽缘中起到了一般“红娘”所起不到的关键作用,这也是妇孺皆知的一段情节。
名著阅读13《诗》第十二(学生版)

《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13《诗》第十二【内容梗概】诗的顶峰在唐朝。
其实在唐以前,诗也经历了很长的演化过程。
汉文帝设计了乐府这个机构,专门采集古时的歌谣和乐谱,后来乐谱渐渐失传只留下歌词,便形成了乐府诗。
这些诗以叙事为主,多写社会故事和风俗,是五言诗的源头。
到了建安年间,出了曹植这个大诗人,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诗基础的,则是魏代的阮籍,他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
晋代的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渐渐千篇一律,但正是这种影响下,却孕育了陶渊明和谢灵运另个大诗人。
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
到了李、杜这两座高峰自是不必细说,大家都耳熟能详。
李白因触犯杨贵妃而不能得志,纵情山水间,人称“天上谪仙人”;朱自清认为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李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诗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
也因此而影响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
宋诗有了散文化的倾向,到了苏轼最为明显,他将禅学大量放进诗里,开了一个新境界。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
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唐初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原文呈现】《诗》第十二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教李延年作协律都尉,负责整理那些歌辞和谱子,以备传习唱奏。
当时乐府里养着各地的乐工好几百人,大约便是演奏这些乐歌的。
歌谣采来以后,他们先审查一下。
没有谱子的,便给制谱;有谱子的,也得看看合式不合式,不合式的地方,便给改动一些。
这就是“协律”的工作。
歌谣的“本辞”合乐时,有的保存原来的样子,有的删节,有的加进些复沓的甚至不相干的章句。
“协律”以乐为主,只要合调;歌辞通不通,他们是不大在乎的。
霓裳羽衣舞白居易翻译

霓裳羽衣舞白居易翻译《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宫廷乐曲。
出自印度,原名《婆罗门曲》,开元中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呈宫廷,经唐玄宗李隆基加工润色,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改名为《霓裳羽衣曲》。
玄宗宠妃杨玉环就以善舞《霓裳羽衣舞》闻名于世。
安史之乱后,谱调逐渐失传。
白居易这首《霓裳羽衣舞歌》生动传神地描述了这种舞蹈的服饰、乐器伴奏和具体表演的细节。
除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外,包括自注在内的许材料,其音乐史料价值也是极其重要的。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叙述元和年间诗人曾于内宴时见过《霓裳舞》。
诗人写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可见诗人不止一次参加过内宴,也观赏过不知多少歌舞节目,然而印象最深、最为喜爱者却首推这《霓裳羽衣舞》。
那么,这首舞曲为什么能在众多的朝廷乐舞中脱颖而出呢?由此,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和注意。
“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点出了表演的时间、地点。
明媚的春天当然是表演歌舞的最佳季节,而“玉钩栏下”更非一般场所可比。
这时间、舞台,自然应有好的演员演出好的剧目。
关于演员,诗歌仅用“案前舞者颜如玉”、“娉婷似不任罗绮”两句作了交待,前者指容貌,后者形容体态,可谓惜墨如金,言简意赅。
而“不著人间俗衣服”等句,更把这容颜如玉、体态轻盈的演员妆点成了仙女。
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仙女的美貌是不容置疑,也非人间可比的。
她身穿彩色如虹的裙子、回云流霞之披肩,钿璎纍纍,玉佩珊珊。
诗中不仅描绘出歌舞艺人穿着打扮的华贵,也隐约透露出这是一出以神仙故事为题材的剧目。
从“磬箫筝笛递相搀”以下六句是介绍和描写《霓裳舞》的乐器伴奏和舞蹈的正式表演。
磬箫筝笛,递相弹奏,击扌厌弹吹,悠扬曲折,此为序曲。
“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两句下有诗人自注说:“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
”这时整装已毕的神女还娇慵地伫立在舞台一角,作将要起飞状。
突然,乐曲由柔转刚,擘騞作响,直如秋竹坼裂,春冰迸碎。
再看此时的神女,舞姿轻盈,飘飘若流风雪回,疾速如游龙受惊。
唐代歌妓与唐诗传播的联系_乔晓宇

Yi Shu Ping Jian唐代歌妓与唐诗传播的联系乔晓宇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摘要:唐诗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诗是如何延续及传播的呢?据史料分析,唐代歌妓直接参与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活动,这种行为不仅提高了文人的诗歌境界,还大大拓宽了唐诗传播的范围,因此,唐代歌妓为唐诗的发展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唐代歌妓诗歌传播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7-0172-03传播是文化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唐代这个中国文学的极盛时代,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绝唱的佳作,从唐代诗歌发展的情况看,唐代歌妓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因为那时唐代的诗与乐是相配的,有了好诗可以配乐演唱,有了好乐曲可以写新词供演唱;文人能够独创,也能按要求写,歌妓能演唱演奏,还能翻新曲。
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是当时文学艺术传播和发展的最佳方式,而与诗相配的乐就是由歌妓演唱的。
本文主要阐述唐代歌妓与唐诗传播之间的联系。
一、古代民间和宫廷歌妓的由来和存在的形式一提到歌妓,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打扮妖艳的青楼女子,再者才是宫廷中为皇帝妃子表演歌舞的宫女。
那么咱们就先说一说这“青楼女子”,青楼最初始的意思是“用青漆粉饰之楼”。
它原本所指的并非妓院,而是比较华丽的屋宇,有时作为豪门高户的代称。
《晋书·麹允传》这首诗中说到:“南开朱门,北望青楼”和曹植的《美女篇》中的名句:“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等许多诗词都曾这样使用“青楼”一词。
但由于大多数人认为华丽的屋宇与艳丽奢华的生活有关,不知不觉间,青楼的意思发生了偏指。
唐代以后,青楼成了烟花之地的专指,然而本文所谈的是唐代充满文学艺术色彩的青楼。
青楼文化兴于魏晋,鼎盛于唐宋。
唐代的青楼文化的代表主要是诗词,作者是文人和青楼女子,题材不仅限于情爱,还包括广泛社会生活和理想抱负。
古代的青楼不仅是最重要的消费场所,还是文化艺术之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乐工歌妓与诗人交往考摘要唐代是诗歌繁荣鼎盛的时代,诗歌的发展与传播离不开乐工歌妓们的精心演唱与辛勤的创作。
本文试图通过对歌妓与诗人交往的概况的述论,知道歌妓为什么会与诗人之间有往来,他们之间往来链接的桥梁纽带是什么,最终会产生哪些影响?诗人私募家伎的意图是什么,私家歌妓依靠怎样的方式来对诗歌进行传唱?诗人为别家声伎写诗的缘由及影响等等,本文以元稹和白居易为诗人代表,通过与乐工歌妓等交往活动为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述论,以更好的把握唐代的诗歌总体概况,这可以更好的为研究整个唐朝历史提供更好的参考价值。
本文共分为三章进行述论。
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主要是对前人研究的概述和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进行简要的述论;第二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所在,主要是对唐代歌妓与诗人的交往事迹进行分析,分别从杜牧与歌妓的交往,市井歌妓与诗人元稹交往;营妓与白居易交往等为素材;以及诗人为别家声伎写诗的四个角度进行述论,通过对其的分析述论可以发现唐代乐工歌妓的生活点点滴滴,从而更好地把握唐代社会的诗歌集社会真实面貌。
第三章主要论述唐代歌妓对唐诗发展的影响,主要是歌与诗结合这一音乐形式来渲染诗的内容,丰富了诗的音乐性,也赋予音乐的内容性。
作为一种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歌诗在唐代有了很大发展,音乐与诗歌之间的联系通过歌妓的中介作用,得以相互渗透补充;同时乐工歌妓的传唱也极大地促进了边塞诗的盛行。
第四章是对全文的总结。
通过对唐诗于歌妓们的生存状况与价值实现过程的考证,进一步揭示出诗歌借助于音乐进行传播的运行机制及其对唐诗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从而印证了唐朝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为更好地研究唐朝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本文主要采取对文献阅读,分析整理,归纳总结的方法来进行本文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唐代乐工歌妓诗人交往研究一、引言(一)对前人研究的概述目前,学术界对唐代乐工歌妓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很丰富,除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日本学者岸边成雄著《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一书,其中对太常寺乐工、教坊和梨园中的诗人、北里娼妓都进行了细致考察。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专门性研究论著如王书奴著《中国娼妓史》一书,在第五章“官妓鼎盛时代”中列出七节来论述唐代的娼妓。
以及毛水清的《唐代诗人考述》,另外还有柏红秀的三篇文章,《元稹与诗人交往考》《白居易与诗人交往考》以及《略论中唐诗人与诗人——兼析唐诗与音乐之关系》中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李昌集《唐代宫廷诗人考略》一文专考“太常寺”、“教坊”、“梨园”等机构的诗人,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出处。
较为有名的是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九章中专列“著名燕乐艺人及其创造和贡献”一节,列出了将近百人的名单,并对许和子、任智方四女、康昆仑、何满子等人进行了简要介绍。
此书歌妓与诗人没有直接碰撞的交往。
与此同时,毛水清的作品《唐代诗人考述》是从微观上把握唐代音乐家、歌手、民间艺人的生平事迹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前言、唐代越人小传、附录。
毛水清教授分别对唐代130余位诗人(包括宫廷音乐家、文人音乐家、民间音乐家三大类)的生平、音乐成就等逐个进行具体的考索,尽可能全面地勾勒出其特点。
此书对唐代歌妓与诗人的交往事迹,也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基本上都是借诗词来形容诗人的形象、成就等。
另外就是柏红秀的三篇文章,《元稹与诗人交往考》中提到元稹与营伎、官妓、家伎以及市井歌妓之间的交往,所写之人均为女性,《白居易与诗人交往考》文中提到白居易交往过的诗人约45位,可考者约45 位,其中宫廷诗人8 位,府县诗人22位,家乐13 位,青楼歌妓2 位。
这两篇文章研究元稹、白居易与唐代歌妓的交往比较深入。
由以上研究状况可以得出:除了王书奴《中国娼妓史》、毛水清《唐代诗人考述》中系统的研究了唐代歌妓的生活,其他文章均是研究个人与歌妓的关系,但是考察唐代歌妓与诗人的交往的著述和文章,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显得略显不足,研究的空间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大,亟需提升研究的水平与力度。
(二)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我们知道,诗歌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它是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现。
唐代是诗歌繁荣鼎盛的时代,诗歌的发展与传播离不开乐工歌妓们的精心演唱与辛勤的创作。
本文试图通过对市井歌妓与诗人交往的概况的述论,知道市井歌妓为什么会与诗人之间有往来,他们之间往来链接的桥梁纽带是什么,最终会产生哪些影响?诗人私募家伎的意图是什么,私家歌妓依靠怎样的方式来对诗歌进行传唱?诗人为别家声伎写诗的缘由及影响等等,笔者乐工歌妓为视角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述论的同时就可以更好的把握唐代的诗歌总体概况,这可以更好的为研究整个唐朝历史提供更好的参考价值。
1.通过对乐工歌妓的具体考证来窥探唐朝社会的状况唐代乐工歌妓数量很大,但留有姓名、事迹可考者不多。
刘再生《唐代的“音声人”》一文中曾说:“流传至今有姓名可查的唐代音声人不下二百余,其中多是歌者和乐手。
”虽然相关的记载十分零散,研究者们还是爬梳搜罗,进行了一些具体考证。
[1]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九章中专列“著名燕乐艺人及其创造和贡献”一节,列出了将近百人的名单,并对许和子、任智方四女、康昆仑、何满子等人进行了简要介绍。
[2]2.进一步加深对唐朝歌妓分类研究的水平在研究唐妓或娼妓史的著作中,一般都会对当时的宫妓、官妓、营妓、家妓、巿井妓女、女冠等有所论及,大多采用列举事例的方式,描述其来源、特点、待遇、结局等,或详或略,不一而足。
有些研究者还注意到了各类乐妓之间的相互转化。
宋德熹说:“宫妓、家妓和官妓之间,尚有互相流通的现象。
”[3]廖美云说:“唐代各类型娼妓之角色身份并非一成不变。
例如:民籍妓入乐营就成为官妓营妓;若被财富权势者拥有则为家妓,而色艺俱佳者被朝廷选入教坊成为宫妓,但是宫妓因天子将之赐兴臣僚、裁汰冗员、年老色衰放还出宫,或乱世流离等因素,仍有可能再度成为家妓、民妓或女冠。
”这对于进一步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唐代乐工歌妓对唐诗发展的影响也颇受人们的关注。
在上一部分所提到的那些著作中,有些已论及乐工歌妓的诗歌创作及其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乐工歌妓对唐诗发展的突出贡献是传播诗歌。
王书奴《中国娼妓史》,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修君、鉴今《中国乐妓史》,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等等均有论述。
3.更好地了解与理解乐工歌妓对唐诗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总体上来说,目前学术界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认为其大大地刺激了文人的创作。
乐工歌妓与文人的交往“触发了文人士子们的创作激情”,使他们写下了大量的诗篇。
在研究过程中,如果能把问题进一步细化,才可能导引出一些新思路。
如前文所述,研究者已注意到了各类妓女的身份转化,但这种转化对诗歌的传播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我们仔细排比每个乐工歌妓的经历,会发现他们大都经历了一个相同的路线,即“民间─宫廷─民间”。
从民间进入宫廷,会把一些民间歌曲带入宫廷,而从宫廷流落民间,又把宫廷歌曲传至民间。
在这个过程中,乐工歌妓充当了诗歌在社会上下层传播的使者。
同时,乐工歌妓的流动也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
歌妓是唐代社会文化领域一个颇具规模引人瞩目的社会群体”[4]白由开放的社会风气以及青作浪漫的十林风尚,构成了歌妓存在并发展壮大的现实基础.传统道德的相对松驰,使得以色艺为角色定位的歌妓们获得了更多的与文人交往的机会,因而也就成为文人关注与表现的对象.4.是揭示歌辞与乐舞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以及对唐诗繁荣的贡献。
唐诗的繁荣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音乐与歌辞创作的繁荣也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去人们也看到了这一点,但究竟是怎样促进唐诗的繁荣的则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
我们看到唐代除了有大量的合乐的歌辞外,还有大量的并不是以合乐为创作目的的乐府旧题和新乐府诗。
同时,由于唐代的歌辞多数并非直接为乐曲所写,而多半是乐工歌妓采文人之诗入乐,把诗人之诗转化为歌辞。
故从理论上说,唐代的所有诗歌都可以是歌辞。
从前人和今人所辑录的唐代歌辞总集看,其数量也是相当大的。
这些诗歌与歌辞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对唐诗的繁荣到底有什么作用。
5.是探讨唐代音乐的演变轨迹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文学的衍变痕迹。
唐代是一个新旧音乐交替,中原音乐与边地音乐、外来音乐融合的重要时代,新兴的燕乐最终取代汉魏以来的清商乐,成为音乐的主流,但华夏遗声作为燕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未消失。
而随着燕乐的兴盛,长短句的曲子词也开始产生并发展起来。
唐代歌诗有歌诗之乐,歌长短句有歌长短句之乐,并不是后世学者谈词的起源时所说的诗乐弊而词乐兴,或两者分镰并骋,没有先后。
那么,从歌诗如何向歌长短句过渡,乐府与声诗、词曲之间有没有关系,关系究竟怎样,与其它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怎样,历来鲜为人所注意。
这无疑截断了乐府与后世词曲之间的血缘关系。
本论文拟在全面研究唐代乐舞与歌辞的基础上对唐代乐府作一个全面而多角度、多层次的把握,冀对唐代乐舞与歌辞的实际状况做出比较客观的审视,勾勒出歌辞繁荣与深化的历史轨迹,以期对唐代合乐歌辞的基本面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为唐代文学的全面构建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
这无疑对乐府研究、音乐文学和词曲学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唐代歌妓与诗人的交往事迹研究(一)杜牧与歌妓的交往1.杜牧对歌妓不同流俗的审美与情。
正如在自己的诗句缩写的那样,“楚腰纤细掌中轻”——喜好身姿轻盈的女性。
所谓“燕瘦环肥”,是说汉代崇尚赵飞燕般的纤瘦,而唐代羡慕杨玉环般的丰硕。
唐代的女性多以丰硕为美,如当时著名的仕女画家张萱、周昉笔下的女性形象就展示出大唐盛世的华贵之美,周昉《挥扇仕女图》(现藏故宫博物院)描绘的是嫔妃们的内廷生活。
画家在真实地刻画出嫔妃们体貌丰腴、衣饰华丽的外貌形态时,也表现了贵族女性倦懒的神态。
再如张萱的《捣练图》(系宋徵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
这些画作都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物造型风格。
2.“落花犹似坠楼人”——对弱势女性群体的同情,对女性心理的细腻刻画应该说,杜牧有着与时人不同的女性观,即使在他的咏史诗中也表现出这一点,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关于他《赤壁》中的这两句诗,历来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见解,笔者不须赘言,古人有以九鼎、传国玉玺来作为国家象征的,杜牧却独具只眼,以二乔被劫来见证亡国,以女性的处境作为国家尊严的象征,使人不得不叹服他的奇笔之余也感受到他对女性的重视与关爱。
古人写美女,从屈原开始,多是借美人以喻君子,所谓“美人香草”,蕴含了一定的政治意义,而杜牧的《赠别》、《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却是为女性而写女性。
杜牧在《杜秋娘诗》前作序说:杜秋,金陵女也。
年十五为李锜妾。
后锜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