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舞弊手法的案例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其思考论文(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其思考论文(1)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庞大的上市公司市场的国家中,一些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不得不使用各种手段,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财务舞弊。
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旨在探讨财务舞弊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财务舞弊的定义与原因所谓财务舞弊,是指一些上市公司通过篡改、隐瞒或虚增财务数据、财务报告等方式,掩盖其真实经营情况,达到欺骗投资者、误导市场、追求短期利益的目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激烈,上市公司为了保持业绩增长,增强市场竞争力,利用财务操作来夸大业绩,获取更多融资支持,从而扩大生产和经营活动。
二、财务舞弊案例分析1.神华能源公司虚增营收案神华能源公司虚增营收案是我国知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典型案例。
该公司在2019年年报中虚增营收30.8亿元,涉及超过50家子公司,影响巨大。
其虚增营收主要是通过伪造广告服务等费用来实现的。
2.东方通信公司虚假交易案东方通信公司虚假交易案也是一起较为典型的财务舞弊案例。
该公司在2010至2013年间,通过虚构双方交易、虚报收入、提高净利润等手段,披露虚假财务信息,欺骗股民和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中弘股份借款标的虚构案中弘股份借款标的虚构案也是一起严重的财务舞弊案例。
该公司在2015年到2016年期间,虚构抵押、质押标的物,违规收取借款服务费等行为,造成银行多次鉴定、评估、检验的标的物并不存在,这意味着该公司销售及借款金额的超额夸大,拉高投资者期望值。
三、财务舞弊的危害1.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财务舞弊行为直接违背了投资者获取真实信息的权益,投资者在欺骗下进行的投资必然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损失,造成对于公司的很大质疑。
2.影响市场的公正和透明财务舞弊行为会破坏市场公正和透明,使得市场的活力和秩序被破坏,降低市场活力。
3.破坏企业声誉财务舞弊行为劣化了企业形象,严重者会导致公司主体地位、信用等方面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损失。
《2024年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范文

《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篇一一、引言康得新,一家曾在中国复合材料行业具有重要地位的上市公司,近期因严重的财务舞弊事件而备受关注。
该事件不仅对公司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也对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借鉴和警示。
二、康得新公司背景及财务舞弊概述康得新是一家专注于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曾在国内复合材料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
然而,近年来公司财务状况出现问题,通过虚构财务报表、操纵利润等手段进行财务舞弊,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形象和信誉。
三、财务舞弊手段分析1. 虚构财务报表:康得新通过虚构销售收入、成本及费用等手段,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使公司的利润状况看起来更为乐观。
2. 操纵利润:公司通过调整利润表中的项目,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等手段,操纵利润,以达到特定的财务目标。
3. 关联方交易:公司与关联方进行大量交易,通过转移资产、费用等手段,实现利润的转移和调整。
四、财务舞弊的影响1. 投资者损失:投资者因受虚假财务报表的误导,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导致损失。
2. 债权人受损:债权人因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实,无法准确评估公司的偿债能力,导致债权难以收回。
3. 破坏市场秩序:财务舞弊破坏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其他诚信企业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4. 监管机构压力:监管机构需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信息披露要求,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康得新财务舞弊的成因分析1.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控制失效,为财务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
2. 内部监管不力:公司内部监管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措施。
3. 外部监管漏洞:监管机构对公司的监管力度不够,信息披露要求不严格,为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提供了空间。
六、应对措施与建议1. 加强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精品】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其思考毕业论文设计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其思考摘要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猛,市场机制改革,大量中小企业涌现,但是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遗留下了很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财务舞弊现象。
因为发展过于迅速,资金供应不足,无法跟上拓宽发展的脚步,导致许多企业为了笼络资金,粉饰财务数据,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而且大有层出不穷之势,其中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对社会的危害尤为严重,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财务舞弊的频繁发生,表现出了资本市场诚信的缺失、社会信用危机的存在,危害了市场信心,并导致市场低迷,而低迷的市场又导致融资困难,企业利润率下降,而后又引发财务舞弊,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不严加打击和治理,必将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可持续、和谐地发展。
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与治理对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在介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危害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手法及舞弊行为识别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提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治理的对策和建议,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和治理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ANANLYSIS ON THE CHINA’S LISTED COMPANY’S FINANCIAL FRAUD CASE AND ITS THINKING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China's capital market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such as the reform of marketing mechanism, the privat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Howev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also leaves behind a lot of questions, one of the more prominent phenomenon is financial fraud. Because of the economy has grown so quickly and the enterprises are unable to keep up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lack of fund, it has been a significant endless trend that many enterprises whitewash the finical data, provide fals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win over funds. The listed company's finical fraud problem is particularly harmful to society which has been the hot topic currently.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finical fraud demonstrates the lack of integrity of capital markets, the existence of the social credit crisis, undermines market confidence and leads to the market downturn. Depressed market has led to the difficulties in financing, the corporate profit margins declines and later finical fraud appears, which has formed a vicious circle. If the listed company's finical fraud behavior is not strictly stricken and governed, it is bound to affect the sustained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s. Thus,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in listed company's finical fraud.On the basi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s of listed company's finical fraud and its basic theory and the hazard, the paper has made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reasons, manipulation and recognition of the listed company's finical fraud. At last, the paper has given some sugges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the governance of listed company's finical fraud which has a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t.KEYWORDS: listed companies,financial frauds,government目录中文摘要ABSTRACT第 1 章绪论 (1)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1 选题背景 (1)1.1.2 研究意义 (1)1.2 财务舞弊的概念及危害分析 (1)1.2.1 财务舞弊的概念 (1)1.2.2 财务舞弊的危害 (2)1.3 本文结构与内容 (3)第 2 章文献综述及理论回顾 (4)2.1 财务舞弊理论 (4)2.2 国外财务舞弊的文献回顾 (5)2.3 国内财务舞弊的文献回顾 (5)2.4 文献回顾及财务舞弊理论总结 (6)3.1 “会计技术”舞弊 (7)3.1.1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性 (7)3.1.2滥用会计估计 (7)3.2 关联公司内部交易舞弊 (8)3.2.1与母公司或者非控股公司 (8)3.2.2与关联上市公司 (8)3.3 利用资产重组舞弊 (9)3.4 隐瞒重大事项 (9)3.5 母公司肆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9)3.6 虚拟资产 (9)第四章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机分析 (11)4.1 利益驱动 (11)4.2 舞弊成本驱动 (11)4.4 心理驱动 (12)4.5 信息不对称 (12)4.6 地方政府的“溺爱” (13)第 5 章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建议 (13)5.1 继续加强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 (13)5.2 强化外部审计的法制建设 (14)5.3 加强上市公司内部制度建设 (14)5.3.1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15)5.3.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6)5.4 提高财务舞弊成本 (17)5.4.1 加大惩罚力度,提高上市公司舞弊成本 (17)5.4.2 强化审计责任,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惩罚力度 (17)5.4.3 强化责任,加大对舞弊个人的惩罚力度 (18)5.5 强化中注协职能,加强行业监管 (19)5.6 建立合理业绩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19)5.7 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批露准则 (20)5.8 建立诚信档案,实施诚信教育 (20)6.1 研究总结 (22)6.2 本文的研究不足与展望 (22)第 1 章绪论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 选题背景当今社会,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涌现了许多上市公司,但在证券市场信息的披露状况不容乐观。
上市公司财务收入舞弊分析_以东方金钰为例

上市公司财务收入舞弊分析以东方金钰为例 □郭 颖 王 倩摘 要:近年来,财务舞弊事件层出不穷,使得投资人市场信心下降,政府对财务舞弊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
本文先以我国2018—2022年因财务舞弊而被中国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舞弊主要手法;其次,采用案例分析法,以东方金钰为例分析其舞弊迹象;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建议,以期对识别和防范收入舞弊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减少财务舞弊的发生。
关键词:财务舞弊;舞弊手段;舞弊迹象近年来,财务舞弊事件层出不穷,只要公司预期财务舞弊收益大于其成本,公司就可能会进行财务舞弊。
为此,本文基于2018—2022年因财务舞弊受到中国证监会处罚的公司,对其舞弊手段进行分析,再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东方金钰的舞弊迹象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一、财务舞弊手段分析如图1所示,从2002年到2022年,被处罚的财务舞弊公司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反映出国家相关部门对公司财务舞弊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当经济处于上行周期时,财务造假可能较为容易被掩盖,但是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财务造假则更容易被暴露[1]。
此外,由于商业模式创新难,企业所遭受的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加大,企业为此不惜代价收购兼并、进行对赌协议、股权质押等,再加上保壳和再融资的压力,使企业财务造假的动机更加强烈。
造假企业数量增加,同时,国家对其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受到处罚的财务舞弊公司数量增加。
近年来,财务舞弊手法呈联动化、隐蔽化趋势[2],本文对2018—2022年间中国证监会对财务舞弊公司的处罚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汇总公司舞弊的手段特征。
从表1中可以看出,财务舞弊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粉饰利润表,因此收入舞弊成为重灾区。
图1 财务舞弊处罚年度分布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74SHANGHAI ENTERPRISEOctober 2023表1 以舞弊类型分类2018—2022年间中国证监会处罚案例货币资金舞弊6920.97%成本及费用舞弊5516.72%投资收益舞弊22 6.69%其他103.04%(注:由于存在一家公司涉及多种舞弊手段的情况,所以进行分别统计,故上表各舞弊类型占比合计数并非100%。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索菱股份为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索菱股份为例索菱股份(以下简称“索菱”)是一家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的汽车配件制造商。
然而,近年来,索菱卷入了一系列财务舞弊的案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以索菱股份为例,分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并探讨背后的原因和教训。
一、案例背景索菱股份成立于2005年,业务涵盖了汽车轴承、离合器、传动系统等汽车配件制造。
在上市前,公司外部声誉良好,投资者对其前景充满期待。
然而,在2016年,索菱被曝出存在大规模的财务舞弊行为。
二、财务舞弊行为据调查,索菱的财务舞弊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虚增收入:索菱通过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等手段,虚增了一定期间内的营业收入。
这导致公司财务数据的失真,使得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状况产生了误判。
2. 资产负债表造假:索菱在财务报表中虚构和隐瞒了大量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从而掩盖了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
他们通过虚报资产、虚减负债等手段,使得公司资产看起来更加庞大,而负债看起来更小,给投资者提供了误导。
3. 利润管理:索菱通过调整会计政策、虚增费用等手段来操纵利润数字。
这些做法使得公司的净利润看起来更高,增加了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信心,但实际上并未反映真实的经营状况。
以上行为都违反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准则,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打击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那么,为什么索菱会出现财务舞弊行为呢?三、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财务舞弊行为通常是由公司高管为了获取私利而进行的。
索菱的高管可能因为个人利益驱动,通过虚增财务数据来提高公司的市值,获取更高的报酬。
2. 监管不力: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往往与监管不力密切相关。
索菱在财务舞弊期间,相关监管机构并未及时发现问题,也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导致财务舞弊得以持续进行。
3. 内部控制薄弱:索菱在财务舞弊期间,公司内部的风险管控机制明显不足。
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内部监督和风险防控机制使得财务舞弊行为得以长期发生。
四、教训和反思1. 强化监管责任:监管机构需要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查和核实,及时发现和防范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以瑞幸咖啡事件为例

2024年3月第27卷第5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Mar.,2024Vol.27,No.5主要参考文献[1]孙丽红.公共图书馆向公众提供作品的权限范围探析:以信息网络传播权为视角[J].图书馆界,2022(6):1-5,11.[2]姚荔,边晓红.我国公共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模式探 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2(4):60-63.[3]蒋丽瑶.公共图书馆知识产权的风险与规避探析[J].科技资讯,2021,19(27):158-160.[4]孙卫忠,韩瑞平.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20(增刊1):51-52.[5]戴建陆,金涛,冯晓丽.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开放服务及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以国家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7,39(7):61-67.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以瑞幸咖啡事件为例赖安妮,王 丁,梁晋维(西京学院,西安 710123)[摘 要]本文深入探讨了瑞幸咖啡财务舞弊事件,揭示了其背后的成因、手法、影响以及对未来企业治理、投资决策、审计实践和金融监管的启示。
通过细致分析瑞幸咖啡的案例,文章首先概述了事件的背景和具体的舞弊手法。
其次,从股权结构与管理缺陷、外部审计的挑战、内部人员素质、经营策略与商业模式的缺陷,以及监管环境与法规空间多个角度,系统分析了财务舞弊的复杂原因。
此外,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该事件对瑞幸咖啡本身及中国上市公司形象的广泛影响,最后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治理、投资者提高警觉、审计机构积极履职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加大监督力度等建议。
[关键词]财务舞弊;造假;瑞幸咖啡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05.006[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05-0020-040 引 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安徽皖江物流为例

Finance and Accounting Research | 财会研究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76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安徽皖江物流为例蒋兆华1 高金凤21.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吉林长春 130062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4随着企业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一些上市企业为了达到上市融资、保市的目标,利用舞弊手段隐瞒、虚构内部财务信息。
这不但侵犯了投资者对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和盈利状况的知情权,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及其社会各参与方的投资决策,还扭曲了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扰乱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规则,同时阻碍了上市公司健康稳定的市场环境,由此,深入研究和分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探究其舞弊的主要手段以及预防财务舞弊成为一个现实的议题。
一、财务舞弊概念及理论国际上对于财务舞弊动因主要形成了四大规范性理论体系:财务舞弊冰山理论、财务舞弊三角形理论、财务舞弊GONE理论、财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在我国,许多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娄全(2004)提出舞弊四因子假说,他认为舞弊包含文化、动机、利益权衡和机会的财务。
顾琳琳(2005)认为内控的基础是控制环境,舞弊发生必须的要素包括机会、借口、动机。
黄世忠(2006)、张大翠(2008)得出财务舞弊手段为虚增收入和利润、延时交易事实、运用关联交易、少计销售成本等方式漏计负债、隐瞒重要事项等。
梅丹(2016)发现,为取得上市或者增发(再融资)资格、隐瞒真实经营状况,会促使公司采取舞弊行为。
马建威(2017)通过分析世界通信财务舞弊的原因,提出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本文借鉴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以安徽皖江物流公司财务舞弊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例针对性的分析研究,深入分析财务舞弊的原因进而提出对策。
二、安徽皖江物流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公司概况及舞弊事件经过安徽皖江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3月正式上市,并于2011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第一批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点,是一家涵盖煤炭物流以及大宗生产资料电商物流和集装箱物流于一体的大型现代综合物流企业。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扩大开放的进程,上市公司在我国资本市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上市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财务舞弊。
本文将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嘉实证券的财务舞弊案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典型案例之一。
2016年,嘉实证券发布了涉嫌虚假陈述的《关于与库蓝新技术交易》的公告,公告中称其已与库蓝新技术签订合作协议。
然而,事后发现该公告内容存在虚假陈述,实际上该交易并未达成。
这一案例揭示了公司为了营造良好的业绩而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
其次,中弘股份的财务造假案也是一个典型案例。
2016年,中弘股份发布的年报显示,公司实现了巨额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
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都是虚构的。
这一案例揭示了公司为了符合投资者的期望和吸引更多的投资,故意夸大公司的业绩。
此外,云南白药的财务造假案也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2018年,云南白药因涉嫌虚增利润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调查发现,云南白药虚增了大量的销售和利润数据,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这一案例揭示了公司为了保持高增长、提高股价和扩大公司规模,故意歪曲财务数据的行为。
以上这些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问题长期存在,且涉及众多行业。
财务造假不仅影响了公司的声誉和信誉,也对投资者和整个资本市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那么,财务舞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上市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需要向投资者展示出良好的业绩和前景。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些公司选择通过虚增销售收入、利润或资产来误导市场。
其次,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个人利益,往往会主导财务造假,以便获得更高的薪酬或激励措施。
此外,财务舞弊的发生还与监管不力、内部控制不完善等因素有关。
对于如何防范和打击财务舞弊,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从根本上遏制财务舞弊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上市公司舞弊手法的案例分析班级:财管126 姓名:富玲燕学号:2012010311 一、摘要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猛,市场机制改革,大量中小企业涌现,但是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遗留下了很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财务舞弊现象。
因为发展过于迅速,资金供应不足,无法跟上拓宽发展的脚步,导致许多企业为了笼络资金,粉饰财务数据,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而且大有层出不穷之势,其中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对社会的危害尤为严重,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财务舞弊的频繁发生,表现出了资本市场诚信的缺失、社会信用危机的存在,危害了市场信心,并导致市场低迷,而低迷的市场又导致融资困难,企业利润率下降,而后又引发财务舞弊,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不严加打击和治理,必将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可持续、和谐地发展。
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与治理对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现象层出不穷,极大的影响了会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文归纳总结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所采用的一些主要手法,以期对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起到帮助。
二、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舞弊动机舞弊手法如何侦查舞弊三、正文(一)利用关联关系进行财务舞弊1、将有关费用向关联公司转嫁有些上市公司常常会通过改变费用分摊的标准和方式来增加利润。
如蓝田股份2000 年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巨额广告费用是由中国蓝田总公司投放的,但实际上蓝田股份的饮料产品通过集团公司销售网点销售的仅占全部销售量的1.9%。
可见,蓝田股份利用集团公司分摊高额广告费用支出的方法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2、转让资产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不良资产转让给关联企业,或关联企业将优质资产低价卖给上市公司等。
广电股份1997 年11 月将6926 万元的土地以21926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其母公司,确认了15000 万元的收益,同年12 月又将账面净资产为1454 万元的一家下属公司整体产权以9414 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其母公司,确认了7960 万元的营业外收入。
仅此两项交易就带来了22960 万元的收益,占该年度利润总额9733 万元的235.9%。
3、股权投资和转让一些上市公司,特别是一些st 公司常通过转让股权甩掉包袱,产生投资收益。
如华源西下属的上海华源格林威实业有限责任公司2002 年购入山东安丘蓝天纸业集团有限公司股权时,将实际受让价格1872 万元虚列为9000 万元,虚增长期投资和2004 年年初未分配利润7128 万元。
4、利用委托经营操纵利润例如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关联企业经营,定期收取高额回报,或关联企业将稳定的高获利能力的资产以较低的收费交上市公司托管经营。
如st 东海在2000 年通过委托经营大股东的资产,所得收入占到利润总额的75%。
5、关联购销业务上市公司以高价或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与其关联企业进行购销活动,通过价格差实现利润转移。
如湖北宜化在1998 年通过非公允关联购销获利7215 万元,占其净利润的75%。
(二)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财务舞弊会计政策是公司、企业组织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不同会计政策会导致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的差异。
1、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粉饰利润资产减值准备规定的八项减值准备,由于计提比例由管理层估计而成,因而存在着很大的利润操纵空间。
以2003 年的南方证券为例,2004 年1 月,在南证券被中国证监会接管后,2003 年的年报披露中,不同的股东(指上市公司股东)对其计提的减值准备有着很大的差异,为不同股东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大法宝。
2、选择不恰当的收入确认政策,常常采取提前确认收入的手法如天津磁卡公司披露,公司与吉林天洁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林天洁)签订合同书,向吉林天洁提供价值1200 万元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和价值1100 万元的软件系统、技术资料和技术服务,至年末,公司将吉林天洁支付的1100 万元作为软件系统及技术服务收入记入当期主营业务收入。
经查,截止审计报告日,该合同硬件部分尚未履行,天津磁卡在合同尚未履行完毕的情况下,将1100 万元确认为收入,属提前确认收入,形成等额虚增利润。
3、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与长期资产购置无关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等到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才计入当期损益。
然而,上市公司却常常通过滥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来调节利润。
(三)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动机1、融资(圈钱):资金与企业,犹如血液与人体,赚钱的公司为扩充设备,需要更多的资金;亏本的公司为了营运周转,更需要资金。
资金不足,可能导致周转不灵,因而倒闭。
企业为了达到借款或增加资本的目的,可能虚报其财务报表,以便说服资金提供者,作出决策。
(1)初次发行阶段。
证监会要求公司有三年盈利,公司为了能上市,就进行财务包装。
这与发行体制有关系。
(2)配股阶段。
证券会要求上市公司净资产盈利率6%,才能配股。
为实现配股,上市公司也会进行财务包装。
(3)增发新股。
目前有6家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总额为10个亿以上,定价由承销商与发生公司协商。
这也会导致上市公司的财务包装行为。
东方锅炉、红光实业、麦科特、郑百文、大东海都是“包装”上市,虚构前三年利润,以达到IPO 目的。
2、二级市场炒作(操纵价格):企业股票如果上市,为维持股价或为使股票价格能达到预期的波动,常利用不实的财务报表,以达到目的。
股票价格预期的波动也可能是蓄意地使股价作暂时性的下跌,以便操纵者得以廉价购进股票,以取得更大的控制权或待价而沽。
琼民源与银广夏造假案主要目的是配合庄家二级市级操纵价格3、其它考虑:我国上市公司粉饰报表另外一个目的避免带帽(“ST”、“PT”)以及退市;如果已带帽了,“ST”不想沦为“PT”,“PT”不想最后退市,这些带帽公司一般都表现出强烈扭亏为盈的欲望以达到摘帽的目的。
此外,公司管理阶层为了达成预算目标,借以表现其为成功的经理人;或是为了贪得绩效奖金或分红,可能虚报财务报表。
前者可能为了表现自我或与工作职位安全有关;后者则是为了物质报酬。
有人称此类舞弊为“绩效舞弊”舞弊手段。
ST黎明及张家界舞弊动机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但不外乎以上三种动机,他们造假首要目的是不亏损,以避免带帽并为以后圈钱作准备。
(四)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征兆健全的内部控制有助于预防及检查员工舞弊,如管理阶层蓄意舞弊以虚报财务报表,则内部控制将被逾越,而失去功能。
因此,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预防及检查管理舞弊的作用不大。
审计人员于后事审计工作时,必须对可能导致管理舞弊的征兆提高警觉,这些征兆有人称之为红旗(Red Flag)或警讯(Warning Signal) 美国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Coopers & Lybrand列举了29个警号,提醒审计人员及公司监察人注意,并将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警讯列举如下:1.现金短缺、负的现金流量、营运资金及/或信用短缺,影响营运周转。
2.融资能力(包括借款及增资)减低,营业扩充的资金来源只能依赖盈余。
3.为维持现有债务的需要必需获得额外的担保品。
4.订单显著减少,预示未来销售收入的下降。
5.成本增长超过收入或遭受低价进口品的竞争。
6.对遭受严重经济压力的顾客,收回欠帐有困难。
7.发展中或竞争产业对新资金的大量需求。
8.对单一或少数产品、顾客或交易的依赖。
9.夕阳工业或濒临倒闭的产业。
10.因经济或其他情况导致的产能过剩。
11.现有借款合约对流动比率、额外借款及偿还时间的规定缺乏弹性。
12.管理阶层严格要求主管达成预算的倾向。
13.迫切需要维持有利的盈余记录以维持股价。
14.管理阶层不提供审计人员为澄清及了解财务报表所需的额外资料。
15.主管有不法前科记录。
16.存货大量增加超过销售所需,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产品过时的严重风险。
17.盈余品质逐渐恶化,例如折旧由年数总和法改为直线法而欠正当理由。
(五)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手法管理舞弊手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主要目的是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虚减负债、费用。
1.多计存货价值:对存货成本或评价故意计算错误以增加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益。
或虚列存货,以隐瞒存货减少的事实。
2.多计应收帐款:由于虚列销售收入,导致应收帐款虚列;或应收帐款少提备抵坏帐,导致应收帐款净变现价值虚增。
3.多计固定资产:例如少提折旧、收益性支出列为资本性支出、利息资本化不当、固定资产虚增等。
4.费用任意递延:例如将研究发展支出列为递延资产;或将一般性广告费、修缮维护费用或试车失败损失等递延。
5.漏列负债:例如漏列对外欠款或短估应付费用。
6.虚增销售收入:会计期间划分不确实,或会计原则适用错误,致提前确认销售收入;或虚列销售收入交易事项,以增加利益。
7.虚减销售成本:由于虚增期末存货价值,致销售成本随之虚减。
8.隐瞒重要事项的揭露:例如重大讼案、补税、借款的限制条款、关系人交易、或有负债、会计方法改变等,未予适当揭露(六)会计师如何侦查上市公司管理舞弊1、深入了解客户经营现状客户的经济状况不佳,可能影响管理阶层的诚信,进而影响到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评估客户的经济状况,有赖于审计人员对客户的经营及其产业的了解。
经济状况包括内在及外在两个因素,外在因素包括经济景气及竞争情况,内在因素包括财务结构及经营绩效。
外在经济景气及竞争情况可能说明客户经济活动及经营结果的变化或发现某些个别问题,例如经济衰退可能造成催收困难,科技改变可能导致存货呆滞陈旧,同行激烈竞争结果可能使营业额(市场占有率)减少或毛利率降低。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审计人员评估客户财务报表有无遭受重大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判断在审计过程可能遭遇的困难程度。
银广夏萃取产品神话之所以骗过会计师,是因为会计师对生物萃取一无所知,可见注册会计师对客户业务经营了解不够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一个重要成因。
实务上,对客户业务经营了解不够主要表现在:(1)对客户的业务经营欠缺充分了解,尤其是一些特殊产业,(2)对于客户经营所处的环境未能掌握,以致于对经济及产业情况认识不够,以及对客户所面临的风险不能提高警觉。
(3)对于客户的高级管理阶层过去的背景了解不够。
这些高阶主管过去可能犯案或有其他不良记录,容易故态复萌。
(4)对客户的控制环境评估有瑕疵,尤其是对最高管理阶层的思想及作风未予正视或评判错误。
(5)对于客户经营环境的了解不够。
例如,在权威领导的组织里,经营单位的经理可能为了达成公司最高管理当局所设定的目标而虚报其业绩;或故意隐藏其已达成的业绩,以减少未来业绩的压力。
(6)对客户的产品、制造过程及设备了解不够。
(7)对管理阶层的陈述及声明给予过分的信赖。
(8)对客户其他人员、主管机关或供应商的某些报告未加以研究或重视,例如系统分析师的报告可能反映有问题存在,以及对这些问题未能及时加以解决;主管机关的检查报告可能显示信用已经亮起红灯,或投资组合的评价存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