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哲学基础——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理解:结合自身体验,通过对比,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运用:剖析对某事物的认识过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2.能力目标:①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教学,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②通过对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三条理由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3.觉悟目标: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
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方法自学法、谈话法教学内容导入材料一:《雷公》。
“或曰雷州春夏多雷,无日无之。
雷公秋天则伏地中,人取而食之,其状类彘。
又云与黄鱼同食,人皆震死。
”思考:这个模样像猪并且可以食用的雷神真的存在吗?我们所学的的物理知识里,雷电是一种什么现象?雷电的本质是什么?归纳:关于雷电,人类最初依据电闪雷鸣的现象,主观幻想是上天的警告即“雷为天怒”、雷公“类彘”可食用,今天的我们已经透过现象获得了对雷电本质的科学认识,知道雷电实际上是一种猛烈的放电现象。
在取得这一科学知识的历程中,富兰克林的名字熠熠闪光,他是第一个对雷电进行科学思考并战胜了凶暴的雷电的人。
1752年夏天,他在费城郊外所做的验证雷电本质的著名实验启示着我们:只有像富兰克林那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勇敢地去探索自然的奥秘,我们才能破解自然现象,获得科学认识,驾驭现有的自然力,创造新的生命力。
讲授新课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讲述:我们知道,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在实践中由接触现象(认识事物的现象)到把握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例如:我们对学校的认识,首先看到的是各种现象:学校的大门、校舍、操场、校园环境、各种设施;从门卫到校长师生员工的待人接物;教师的讲授、学生的活动。
科学理论

哲学家和科学家经常试图给何为科学和科学方法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定义但并不很成功。尼采认为,人 们容易忘记,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某 些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像费耶阿本德(Feyerabend)和罗蒂,可能会同意他的这种看法,他也认为,落入科学主 义窠臼是愚蠢的---科学主义相信科学能最终解决所有人类问题,或者发现隐藏在我们感觉经验到的日常世界背 后的某些真是世界的隐藏真理,他完全支持把科学视为一种现象学的、实用的---因此不太野心勃勃的---活动的 观点。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基于特定的问题而构建起来的。因此,学习理论首先要去探究理论所指向的问题,并进一 步地去分析问题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被发现的以及怎样作为一个科学问题而提出的——这不仅有助于理解理论,而 且也有助于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发现问题以及科学地提出问题(汪丁丁教授曾分析了正确提问对经济学研究 的重要性)的能力。做到这一点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要深刻体味问题由直觉中的问题上升到有价值的科 学问题并以确切的、合理的方式提出的过程,需要直接去研读原著或者阅读有关的学术史论著。
2.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明确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通常合称为“科学技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4)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真理的条件性与具体性原理3)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原理3、唯物辩证法(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1)联系观A.联系的普遍性B.联系的客观性C.联系的多样性D.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E.系统优化方法原理2)发展观A.发展的普遍性B.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3)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A.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E.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F.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4)创新观(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与要求)A.辩证否定观B.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两大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2、价值观、人生观(时间人生价值)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与价值观)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3)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a)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i.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ii.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情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iii.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iv.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v.要辩证地把握客观实际,注重客观实际的整体性、全面性、变动性;vi.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vii.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viii.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政治学科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若要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学科知识,需要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
实践证明,学科能力的形成源自对知识细节及其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
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和积累,而是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从现象到本质地把握知识结构,领悟知识内涵。
因此在建构学科体系时要遵循一定的学科规律,坚持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尝试着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种角度,分别通过抓主线、分块面、扣核心等几种方法构建学科体系。
希望学生“抓点、连线、织网,打通界限”,夯实基础知识,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达到高考能力要求。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论是思想政治课入门的途径,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
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对学生都提出的较高能力要求。
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所以学科能力的养成要以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为基础,离开学科知识谈学科能力是不切实际的。
实践证明,学科能力的形成源自对知识细节及其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因此,对知识进行细致入微的有效梳理,建构政治学科知识体系会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达到一个更高层次,也会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然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和积累,而是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从现象到本质地把握知识结构,领悟知识内涵。
因此在建构学科体系时要遵循一定的学科规律,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尝试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总结了一些建构学科体系的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成绩。
一、宏观建构法宏观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就是指立足于学科各大模块,从整体上把握学科思想体系,建构全书结构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思想,产生全新的整体性的认识。
认识论原理方法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原理内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真理都是具体的,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我们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3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的前进或者螺旋的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1)区别: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二者泾渭分明,相互对立,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
(2)联系:真理和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P41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符合客观。
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认识论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部分:1.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原理: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
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人们的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简单: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2.实践决定认识(理论)的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简单:实践决定认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理论和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按其内在逻辑构成的一定体系。
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它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未来,帮助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历史进程;它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活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简单: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5.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原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我们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学情分析:该部分内容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辩证唯物主义知识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有了一个更加完整和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初步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对待真理与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2、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真理观,自觉树立走将学习、生活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指导自己的实践,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真理与谬误。
过程设计:考点明确:一、实践: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2、真理和谬误。
四、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2、认识的无限性考点分析:一、实践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人们: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客观世界:发生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活动,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不是实践。
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和结果都是客观的,因而实践不是主观性活动,而是客观性活动。
明确:两层基本含义:(1)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实践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的客观性决定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常识高考考点1: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
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③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人们已经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处理好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首先要了解规律、懂得规律,还必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这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确的发挥。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认识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人们对在实践中获得的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它的特点是抽象性、间接性和普遍性。
理论是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
它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既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本质在于人们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取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正确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