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合集下载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甲:国家质量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是国家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满足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需求,促进所涉及领域的技术创新,促进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国家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重点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实行“研发对口、产业拓宽、商业落地”的战略,形成一系列新技术和新产品,其所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和商业前景,都可以把握产业发展的机会,为公共政策、行业政策和产品技术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专项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是探索共性技术发展路径、改善共性技术水平、提升共性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建设共性技术体系、实现共性技术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专项要求技术领域的研究者,加大基础性研究的力度,解决科技创新的关键性问题;另一方面,专项要求科研院所和企业要深入开展技术转化,把共性技术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另外,专项还规定了对于各个行业应用的技术发展支持。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7年度项目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突破新型机构/材料/驱动/传感/控制与仿生、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共融等重大基础前沿技术,加强机器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提升我国机器人智能水平进行基础前沿技术储备;建立互助协作型、人体行为增强型等新一代机器人验证平台,抢占“新一代机器人”的技术制高点;攻克高性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专用传感器、机器人软件、测试/安全与可靠性等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国产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攻克基于外部感知的机器人智能作业技术、新型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推进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规模及创新应用领域;突破服务机器人行为辅助技术、云端在线服务技术及平台,创新服务领域和商业模式,培育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攻克特殊环境服役机器人和医疗/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深化—1—我国特种机器人的工程化应用。

本专项协同标准体系建设、技术验证平台与系统建设、典型示范应用,加速推进我国智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的快速发展。

本重点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示范四个层次,围绕智能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六个方向部署实施。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

2017年,拟在6个方向,按照基础前沿技术类、共性技术类、关键技术与装备类和示范应用类四个层次,启动42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6亿元。

为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机器人研发,在配套经费方面,由企业或医院牵头的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第4部分应用示范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2:1。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2016申报指南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2016申报指南

附件10“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

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1—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检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海洋能源开发与利用综合评价规程-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海洋能源开发与利用综合评价规程-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附件3国家标准海洋能电站选址技术规范第1部分:潮流能(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标准编写组二〇一九年三月《海洋能电站选址技术规范第1部分:潮流能》编制说明一、制定标准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2005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促进和鼓励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财政需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偏远地区和海岛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建设,以及开展可再生能源勘查、评价和相关信息系统建设的任务。

“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了海洋能开发利用的投资力度,设立了多项海洋能调查和开发利用科研课题。

在行政体制上也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将“海洋能的研究、应用和管理”定为国家海洋局的管理职责。

2010年11月24日“国家海洋局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同时启动了海洋可再生能源资金项目。

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是缓解我国沿海地区能源短缺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是解决海岛居民生产和生活用电、海上平台能源供应、海防建设能源和淡水问题的有效、可行的方法。

近年来海洋能发展迅速,建成了多座试验电站并成功运行。

国家海洋局印发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2013-2016年)》明确了主要任务:我国将大力推进以浙江舟山和广东万山为基地的示范工程建设,遴选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潮流能和波浪能发电装置,并积极完成国家级海上试验场建设。

《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是在继承和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2013-2016年)》基础上制定的我国首个海洋能发展专项规划。

《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将以显著提高海洋能装备技术成熟度为主线,着力推进海洋能工程化应用,夯实海洋能发展基础,实现海洋能装备从“能发电”向“稳定发电”转变,务求在海上开发活动电能保障方面取得实效。

该标准的制定符合“十九大”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思想路线,并符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关于加强自然资源管理的精神。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申报指南(DOC 71页)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申报指南(DOC 71页)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申报指南(DOC 71页)附件10“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

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2—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检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查询2017年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查询2017年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查询2017年(原创实用版)目录1.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概述2.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主要领域3.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申请与评审流程4.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成果与影响正文一、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概述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资金支持,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2017 年,我国启动了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查询工作,以便社会各界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和成果。

二、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主要领域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涉及多个领域,主要包括:1.基础研究:包括自然科学领域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旨在加强对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2.应用研究:主要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3.前沿技术研究:关注全球科技发展前沿,加强我国在前沿技术领域的布局和发展。

4.社会公益性研究:以解决社会公益性问题为目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福祉。

三、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申请与评审流程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申请与评审流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项目申报:项目申报单位按照要求提交项目申请书,包括项目目标、研究内容、实施计划、预期成果等。

2.项目初审:相关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初步审查,筛选出符合条件的项目进入专家评审环节。

3.专家评审: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从科学性、技术创新性、可行性等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估。

4.项目立项:根据专家评审结果,确定立项项目并进行公示。

四、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成果与影响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这些项目的实施还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储备了力量。

总之,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查询工作对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1—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

2017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19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4亿元。

1. 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1.1重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及传播规律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不断加重的严峻形势,以沙门氏菌、弯曲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主要食源性致病菌为对象,重点围绕“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链条,研究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机制,耐药菌/耐药基因在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之间的分布转移特征与流行消长规律;探索养殖场排放耐药菌/耐药基因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确定食源—2—性耐药致病菌的人群暴露与危害特征;建立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动态数据库,构建耐药菌/耐药基因的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模型、食源性耐药致病菌的传播预测模型和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提出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控制技术规范或指南。

201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网络空间安全领域指南

201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网络空间安全领域指南

附件13“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聚焦网络安全紧迫技术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坚持开放发展,着力突破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和系统,逐步推动建立起与国际同步,适应我国网络空间发展的、自主的网络空间安全保护技术体系、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技术体系和网络空间测评分析技术体系。

本重点专项按照网络与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开放融合环境下的数据安全保护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大规模异构网络空间中的可信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网络空间虚拟资产保护创新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网络空间测评分析技术研究等5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47个重点研究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年)。

2016年,本重点专项在4个技术方向已启动实施8个研究任务。

2017年,拟在5个技术方向启动14个研究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3.99亿元。

凡企业牵头的项目须自筹配套经费,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1:1。

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

除特殊说明外,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4年。

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参研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

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

指南中“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这2个项目。

2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

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2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1.网络与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方向1.1网络与系统安全体系架构研究(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针对网络大规模更新换代所面临的安全可信和管理问题,面向开放和互通的国家网络管理,研究网络和系统安全体系结构,重点研究以IPv6网络层的真实可信为基础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结构、关键机制和关键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7年度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

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1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我国NQI总体水平达到并跑,在部分领域达到领跑水平:为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做出实质性贡献,研制计量基标准和测量装置100~120 台/套,研制国家标准物质500~600 项,计量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研制国际标准200 项以上,实现超过100 项中国标准走出去,研制基础通用、社会公益和产业共性国家标准1000 余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重点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填补社会公益和重要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新方法和核心技术300 项,新装置51 台/套,诊断产品70种,实现重点领域检验检测核心技术突破;建立6 套国际或区域领先的认证认可技术方案,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形成5 套以上全链条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本专项执行期为2016年至2020年。

各任务落实以项目为主,2016年已部署49个任务方向,国拨经费6.76亿元。

重点研究基本物理常数精密测定、新计量和导出量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防等领域关键计量技术,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技术,以及石墨烯等碳基纳米材料、碳排放交易和家具产品中挥发性有机物等领域NQI技术集成示范。

2017年项目支持任务为总任务的三分之一,为增强本专项申报竞争性,2017年指南任务方向进一步细化,共80个,总概算约7.4亿元。

重点研究新领域关键计量技术和高准确度标准物质研制,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检验检测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以及空间导航与定位领域NQI技术集成示范。

每个任务方向支持1~2个项目(评审结果相近并且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先期支持2个项目,经中期评估后,根据评估结果后续择优支持),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执行期为3~4年,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的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指南如下:3一、计量技术为实现专项计量部分的总目标,对计量方向项目整体要求如下:项目研制的计量标准装置和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稳定性、可靠性、量程范围等关键性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参加相应国际计量比对,实现国际等效;计量标准装置达到申报国家计量基准、国家计量标准的要求,研制的标准物质应申报为国家标准物质。

1 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1.1 生物活性、含量与序列计量关键技术及基标准研究研究内容:研究细胞生物活性计量装置和细胞计量技术及溯源性;研制微生物活菌计量装置和活菌精准测量技术,基因序列和含量计量关键技术;研究蛋白质含量计量基准方法和装置、糖基化计量方法;研究生物单分子计量装置,生物单分子计量技术方法及溯源性;研究细胞、核酸、蛋白质等国家标准物质。

考核指标:1. 计量装置4套:蛋白质绝对含量计量装置1套,生物单分子计量装置1套,微生物活菌计量装置1套,标准不确定度3.0%;细胞生物活性计量装置1套,标准不确定度7.5%;2. 新技术、新方法12项:计量溯源方法5项,绝对测量方法4项,计量方法3项,标准不确定度5%;3. 国家标准物质23种:包括蛋白质、核酸/基因、细胞分型计数、荧光校准等国家标准物质,标准不确定度5%;微生物和基体国家标准物质,标准不确4定度7.5%;4. 参加和主导国际、国内计量比对5项;5. 申报国际互认的校准测量能力(CMC)3项;6. 申请发明专利6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 新领域计量标准2.1 新型功能材料关键特性参数计量标准研究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稀土永磁、磁粉芯、非晶纳米晶、弱磁等新型磁性材料磁参数的现场溯源技术和标准装置;研究高性能电工钢材料动态磁性计量技术和标准装置;研究微纳薄膜材料的结构及热电参数的溯源技术和计量标准;研究高分子材料分子量、热物理性能和介电性能的溯源技术和计量标准。

考核指标:1. 计量标准装置10套:①永磁、软磁和弱磁材料磁参数现场计量标准装置各1套,交直流磁场和磁极化强度标准不确定度0.05%;②高性能电工钢材料动态磁性标准装置1套,被测材料宽度(0.6~1.2)m,动态磁性计量研究平台1套,跨度15m;③高分子材料表观黏度标准装置1套;④传输线法、电容法和谐振腔法高分子材料介电常数标准装置各1套;⑤微纳薄膜材料结构光散射和塞贝克系数标准装置各1套。

2. 国家标准物质26种:①高分子材料特性量标准物质24种;②微纳薄膜材料特性参数标准物质2种。

3. 申请发明专利2项。

4. 主导或参加国际比对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52.2 高端装备制造质量大尺度计量测试方法与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大型加工装备误差的测量与主动补偿方法与技术,研发测量与主动补偿系统;研究面向大型装备数字化装配的现场测量原理、方法与技术,新型工业大尺度三维精密测量技术及设备;研究大尺度装备现场测量设备的坐标与姿态量传溯源技术及六维参量计量标准装置;研究高端装备大尺寸网格溯源技术及计量标准装置;研究高端装备关键部件大齿轮几何量坐标计量与溯源关键技术,大齿轮多参量计量标准装置。

考核指标:1. 精密测量装置5套:①大型机床误差测量与主动补偿装置1套,溯源至国家计量基标准;②异构网络动态测量定位装置1套,溯源至国家计量基标准;③大尺度坐标与姿态角六维参量计量标准装置1套,姿态角测量不确定度8″+3″/m;④大尺寸网格计量标准装置1套,网格测量标准不确定度1.2×10-6;⑤大齿轮多参量计量标准装置1套,渐开线测量标准不确定度5×10-6。

2. 申请发明专利5-8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3 新能源与节能计量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多结航天太阳电池阵光电参数计量技术;研究光伏电站阵列能效评测方法,及其发电功率的串并联失配、线损、最大功率点跟踪等计量技术,实现光伏电站光电转换效率的准确计量;研究光伏组件及逆变器转换效率交直流在线测量技术,6以及并网光伏电站电参数动态测量和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光伏微网电动汽车充电计量标准装置,实现微网电动汽车充电计量系统的示范应用;研究LED等节能光源在植物照明测量仪器的校准技术,复现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单位量值。

考核指标:1. 标准装置及测量系统6套,植物照度计1台:①多结航天太阳电池光电参数测量系统,光谱匹配度最大允许偏差±3%;②光伏电站能效评测标准装置;③光伏逆变器转换效率现场测量装置,标准不确定度0.025%,范围(0-1500)V,(0-1000)A,谐波(0-40)次;④光伏微网电动汽车充电计量标准装置;⑤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标准装置;⑥光合光量子通量(PPF)测量装置;⑦植物照度计,标准不确定度2.0%。

2. 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国际互认的检测与校准能力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4 军民共用卫星导航、惯导产品和天线关键计量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建立甚长基线全球卫星导航国家基准网和惯导产品多自由度复合角计量技术;研究惯导产品加速度及旋转参数计量技术;研究甚长基线干涉及卫星双向比对链路时延校准技术;研究军民共用天线高精度测量及溯源技术和通信天线测量用标准天线。

考核指标:1. 测量标准装置7套:①GNSS连续跟踪甚长标准基线网1套,精度1×10-7;角位置测量标准不确定度0.15″;7②甚长基线干涉链路时延校准系统,不确定度5ns;③实现时标基准的军地比对链路,不确定度5ns;④(1~40)GHz天线测量标准器和探头,不确定度0.075dB;⑤高精度低转速标准装置,不确定度2.5×10-6;⑥静动态综合加速度标准装置,不确定度5×10-3;⑦1 kNm高准确度扭矩标准装置,不确定度3×10-5。

2. 申请发明专利5项,主导国内比对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5 复杂与极端环境中力学计量基标准体系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复杂与极端环境,研究旋转振动、液体介质振动测量关键技术与标准装置;研究大扭矩计量技术与标准装置;研究多分量力与扭矩、低频振动关键技术与标准装置;研究多目标运动速度模拟、颗粒物及噪声源定位等动态参数计量关键技术与标准装置。

考核指标:1. 标准装置11套,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①旋转振动标准装置1套,DC~10 Hz的标准不确定度1.5%;②液体介质中振动标准装置1套,1MHz位移峰峰值不小于1 μm;③光电探测器频响校准装置1套;④智能便携式振动标准装置1套;⑤100 kNm扭矩标准装置1套,扭矩值(5 ~ 100)kNm,标准不确定度0.05%;⑥多分量力与扭矩校准装置1套,力值F x、F y: 10kN、F z: 100kN,扭矩值M x、M y: 500Nm、M z: 2000Nm,标准不确定度0.15%;⑦两分量振动标准装置1套;⑧8多目标运动速度模拟标准装置1套,速度(10~300) km/h,最大允差±0.3 km/h;⑨颗粒物质量检测装置2套;⑩噪声源定位用校准装置1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