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

合集下载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甲:国家质量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是国家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满足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需求,促进所涉及领域的技术创新,促进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国家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重点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实行“研发对口、产业拓宽、商业落地”的战略,形成一系列新技术和新产品,其所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和商业前景,都可以把握产业发展的机会,为公共政策、行业政策和产品技术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专项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是探索共性技术发展路径、改善共性技术水平、提升共性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建设共性技术体系、实现共性技术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专项要求技术领域的研究者,加大基础性研究的力度,解决科技创新的关键性问题;另一方面,专项要求科研院所和企业要深入开展技术转化,把共性技术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另外,专项还规定了对于各个行业应用的技术发展支持。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2016申报指南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2016申报指南

附件10“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

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1—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检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是国家质量基础技术研究的重点
领域之一,它聚焦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行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共性技术
研究及其应用。

它涵盖从传感器、系统工程、多物质力学、计算机辅助理论、数学建模、材料特性的研究到模块化、系统集成、创新设计、复合材
料抗损伤性能提升、新型材料制备的先进技术,以及智能制造技术、工艺
优化等应用技术。

1、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尤其是传感器系统,是实现自动识别、智能检测、遥测技术
及其在国家质量基础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传感器技术是用来获取环境数据
和物理系统状态信息的技术。

它不仅可以测量温度、湿度、光照等物理量,也可以测量运动、位置、振动、压力等变量,还可以通过有机感应器对气味、气体特性、化学物质和放射物进行检测。

2、系统工程技术
系统工程技术是指将传统的技术及其组件、部件和子系统有机结合,
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建出更强大、更高效的系统,以实现新的技
术及解决复杂问题的技术体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申请答辩ppt模板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申请答辩ppt模板
透深度30mm,扫描速度4~ 6m/min,缺陷分辨率为0.1mm
领跑
机器学习与仿真
状态回归、寿命预测,检测过程仿真分析
红外与太赫兹
红外:损伤分辨率0.5mm,变形测量精 度5%;泄漏孔径尺寸分辨率0.5mm 太赫兹:损伤分辨率0.5mm,最小损伤 1mm
脉冲涡流
工作温度-196~400℃; 可穿透200mm包覆层,检 测壁厚3~50mm,精度 10%壁厚减薄量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三、检验检测 7 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 7.2材料损伤电磁无损检测与
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及仪器研制
项目背景与研究内容--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检测技术
研究机构
研究成果
应用情况
太赫兹脉波装置 美国贝尔实验室
①研制太赫兹成像装置 ②研制太赫兹探测器
金属引线成像检测
脉冲涡流检测
任务分解与进度安排--课题分解
课题1 材料表层应力分布和疲劳状态多磁参数检测技术 及仪器研制
确立材料应力与 其疲劳状态、失 效、服役及寿命 的关系
建立疲劳状态、 塑性应变、裂纹 扩展与磁感应强 度、矫顽力、磁 导率等磁参量的 关系
研发适用多种测 试条件的应力与 疲劳检测设备
表层应力分布及疲 劳状态多参数检测 的相关理论研究
①力学性能微磁检测 ②热障涂层微波检测 ③厚壁管道超声导波检测 ④光伏晶硅Lamb波缺陷检测传感器及成 像系统。
建立缺陷表面温差信号为负的数学模型
应用情况
应用于矿山、机械、 电力等行业关键构件 的无损检测
应用于我国航空领域 材料损伤检测与评价
应用于锚杆、城市地 下管网、电力系统接 地网、热障涂层、厚 壁管道等的损伤检测 与评价。 应用于碳纤维增强塑 料的无损检测

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和科技重大专项培育项目申请书

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和科技重大专项培育项目申请书
3
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高与产业化
(1)重要方向: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轻工、纺织、建材;(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4
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
(1)重要方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19
深地资源勘查开采
(1)重要方向:增生造山成矿动力学系统、深部资源评价技术与建模、深部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紧缺矿产、战略性资源旳评价勘查示范、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与深层油气成藏评价等技术性与勘查示范为主旳研究与研制;(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20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
8
云计算和大数据
(1)重要方向:关键关键部件、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9
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
(1)重要方向: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旳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关键工艺与装备、创新应用与示范;(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1)重要方向: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措施、规划设计措施与模式、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绿色建材、绿色高性能生态构造体系、建筑工业化、建筑信息化;(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21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
(1)重要方向: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重点专项 2020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重点专项 2020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

根据新的需求,2020年度拟利用结余经费在媒体融合方向设置3个研究任务,安排不少于3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0.45亿元。

应用示范类项目须有经费配套,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

鼓励充分发挥地方、企业与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每个研究方向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

基础研究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参研单位总数不超过6个;其他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研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

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

—1—指南中“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这2个项目。

2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

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2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1.现代服务科学理论1.1全媒体信息传播理论与基础服务技术研究(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研究5G和超高清环境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全媒体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价值和传播管理等新型信息传播理论模型与技术,形成全媒体内容统计传播学理论和统计建模技术方法;研究全媒体内容统一表示与信息描述、标识与封装、分类与编码等信息处理规范,研发全媒体内容自动标签、内容关联与知识表示、内容跨媒体解析与动态组合生产等全媒体内容信息加工技术与系统工具;研究全媒体内容质量综合评价建模理论与技术方法,研发全媒体内容质量智能评价系统工具与基准测试数据库系统,构建全媒体内容质量评价和测试床。

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日期】2017.05.31•【文号】国科发基〔2017〕162号•【施行日期】2017.05.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基〔2017〕1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教育厅(委、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科学技术部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制定了《“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

现将该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7年5月31日“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

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这个国家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部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积极谋求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各领域对源头创新的巨大需求将集中释放,迫切需要基础研究发挥战略引擎作用。

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大力推动基础研究繁荣发展,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部署,通过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和知识创新工程、985工程、211工程,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全国基础研究投入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申报指南(DOC 71页)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申报指南(DOC 71页)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申报指南(DOC 71页)附件10“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

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2—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检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
1 方向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2 汤万金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
3 韩瑞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高级经济师
4 陶雪荣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研究员
5 何小龙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
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6 滕旭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检测中心研究员
7 吴淑琪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
8 李铮住建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教授级高工
9 陈宗伟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10 钱永忠中国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
术研究所
研究员
11 李业鹏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12 刘见中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研究员
13 康荣学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高工
14 边鸣秋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高工
15 李莉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高工
16 翟清斌国家光电测距仪检测中心副研究员
17 王艳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主任药师
18 张庆生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
19 陶岚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20 王晶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四研
究所
高工
21 张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高工
22 周子乔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处长
23 龙伶俐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高工
24 强毅中汽认证中心研究员
25 涂江平浙江大学教授
26 刘碧松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质量分院研究员
27 黄永友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研究员
28 欧阳劲松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
究所
教授级高工
29 杨建军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院高工
30 李立宾天津市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高工
31 卢琛钰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高工
32 王蕴辉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五所研究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