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2016申报指南

合集下载

2016年度自治区重点研发任务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2016年度自治区重点研发任务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2016年度自治区重点研发任务专项项目申报指南棉花提质增效技术创新工程(一)棉花优质、抗逆功能基因研究与育种新材料创制1.棉花纤维品质调控基因资源创制及分子改良重点支持:研究棉纤维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品质特性的纤维细胞蛋白质组学,构建纤维发育的功能蛋白质网络;鉴定棉纤维发育中特异高效表达的启动子及其调控原件与作用机理;研究棉花纤维细胞发育的功能基因和调控机制,构建不同的转基因载体,进行功能验证和棉纤维品质与产量同步改良。

考核指标:分离克隆目标基因5个,鉴定功能蛋白5个;创制筛选出遗传稳定的优质等特异种质材料50份;培育棉花品质与产量同步显著改良的新品系2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SCI论文5篇。

(二)棉花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1.优质机采棉新品种选育与高质量种子生产加工技术研发重点支持:围绕自治区机采棉需求,选育一批适宜于机械化作业的品质与农艺、产量性状相互协调且优异的多类型棉花新品种;研发、集成应用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的规模化高质量种子繁育、加工与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创制适宜机械采收的育种新材料(品系)60份(个);选育适宜机械采收的优质高产多类型新品种3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3项;研发规模化良种生产加工质量控制技术规程(标准)草案2套;新品种推广应用100万亩以上。

2.机采棉机艺融合高效关键配套技术及产品研发重点支持:研发机采棉品质与产量同步提高的种植模式和田间配置方式;研发机采棉群体塑造田间诊断及水肥药一体化调控技术与产品;研发抗低温冷害保苗技术及产品;研发机采棉打顶、脱叶催熟等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机采棉化肥减施与替代增效技术及产品。

考核指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5项;研发新产品、新装备4个(台、套);研制标准(技术规程)草案5套;新技术、新产品应用100万亩以上。

3.棉田主要病虫防治及农药减施增效新技术与产品研发重点支持:研发主要害虫种群控制的新技术及产品;研发棉花重大潜在性害虫牧草盲蝽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农药投入在棉田土壤、棉产品及其衍生制品中的蓄积效应,研发棉田农药施药阈值与安全生产控制及多残留、高通量验证技术及产品;研发棉花主要根部病害防治新技术与产品;研发农药减量增效的施用新技术及产品。

试点专项2016年项目申报指引审核要求

试点专项2016年项目申报指引审核要求

“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国制造2025》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面向国家在节能环保、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对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的迫切需求,支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瞄准全球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抓住我国“换道超车”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为核心,以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为重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跨界技术整合,构建基础研究及前沿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的全创新链,并进行一体化组织实施。

培养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

本重点专项按照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4个方向,共部署35个研究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 - 2020年)。

1. 面向新一代通用电源的GaN基电力电子关键技术1.1用于小型化电源模块的高速GaN基电力电子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大尺寸Si衬底上高均匀性GaN外延生长技术;研究Si衬底上GaN基高速开关器件设计与产业化制备技术;研究GaN高速器件动态导通电阻的衰退机制及其控制方法;研究适用于GaN基高速开关器件的驱动与系统集成技术;开发低寄生参数封装工艺;研究小型化电源模块,应用于通讯设备及新一代数据中心服务器等领域。

考核指标:6~8英寸Si衬底上GaN基异质结构材料方块电阻<350 Ω/sq,方阻不均匀性<3%;100 V场效应晶体管导通电阻<7 mΩ,动态电阻上升<50%,建立动态导通电阻衰退模型;实现开关频率>1 MHz的无引脚封装;应用于开关频率1 MHz的300 W电源模块,转换效率≥96%;形成6~8英寸GaN基电力电子器件生产线;申请发明专利15项,发表论文10篇。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申报工作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申报工作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2016.05.09•【文号】工信厅科函〔2016〕307号•【施行日期】2016.05.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申报工作的通知工信厅科函〔2016〕30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部直属单位,有关单位: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保障产业创新发展和质量品牌提升,依据《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科〔2015〕458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现开展2016年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面向《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2016年将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15个。

每个重点行业或领域择优遴选1个。

其中,试验检测类10-12个,信息服务类3-5个。

二、申报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应具备的条件和编写申报材料的相关要求,按《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申报信息服务类平台的单位除提供《管理办法》要求材料外,还应提供“近5年发布的行业相关研究报告,行业重点领域知识产权研究报告的封面、前言或概要,行业知识产权研讨会或研究报告发布会的会议信息”等材料。

三、请各单位认真做好遴选和推荐工作,每个单位限推荐1个候选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四、请于7月8日前将推荐文件和申报材料(格式见附件,纸质版一式2份,电子版光盘1份)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联系电话:010-68205242邮寄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13号,邮编:100804附件:1.服务平台申报单位应当具备的具体条件2.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申报书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2016年5月9日附件1附件2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申报书服务平台类型:□试验检测类□信息服务类申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荐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报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填写说明一、申报单位按照申报平台类型,每类填写一份申报书,并在对应申报类型处打√。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申报指南(DOC 71页)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申报指南(DOC 71页)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申报指南(DOC 71页)附件10“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

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2—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检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 201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 201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 201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下简称“重点计划”)是我国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设立的专项资金支持计划,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计划旨在加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

2016年版的重点计划指南是指导各类研究机构、企业和科技人员在申请重点计划资金项目时所遵循的指南。

重点计划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和配套资金。

指南中明确了项目资助范围、申请条件、申请程序、评审标准等内容,为申请者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首先,重点计划指南明确了重点计划的资助范围。

重点计划主要支持科技领域中具有战略意义和前瞻性的研究和创新项目,涵盖了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

重点计划鼓励跨学科和综合性创新研究,促进技术与产业融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其次,重点计划指南明确了申请条件和程序。

对于申请人来说,重点计划一般要求具备一定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具备相应的研发设施和条件,并有相关的研究团队和研究计划。

申请人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申请书和项目方案,并按照指南要求填写有关信息和材料。

申请流程包括项目初审、评审、立项和资助等环节。

重点计划指南还明确了项目的评审标准。

评审主要从技术创新性、应用前景、研发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

评审标准要求项目具备一定的原创性和前瞻性,能够解决重大科技难题或改变现有技术格局。

同时,项目还需要与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相契合,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

总体来说,2016年版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为我国的科技研发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该指南,申请者可以了解重点计划的申请条件和程序,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和要求。

指南的发布也促进了科技创新的繁荣和发展,提升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希望在今后的重点计划中,可以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的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财科教【2016】113号)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财科教【2016】113号)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以及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若干目标明确、边界清晰的重点专项组成,重点专项采取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全链条一体化组织实施方式。

重点专项下设项目,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下设课题.重点专项实行概预算管理,重点专项项目实行预算管理.第三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行多元化投入方式,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单位自筹资金和从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

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包括前补助和后补助,具体支持方式在编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和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时予以明确。

第四条本办法主要规范中央财政安排的采用前补助支持方式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以下简称“重点研发计划资金”),中央财政后补助支持方式具体规定另行制定。

其他来源的资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相关资金提供方的具体使用管理要求,统筹安排和使用。

第五条重点专项项目牵头承担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参与单位(以下简称“承担单位”)应当是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第六条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遵循以下原则:(一)集中财力,突出重点。

重点研发计划资金聚焦重点专项研发任务,重点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科技活动.注重加强统筹规划,避免资金安排分散重复.(二)明晰权责,放管结合.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委托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以下简称“专业机构”)开展重点专项项目资金管理。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计算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计算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计算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6.02.19•【文号】国科发资〔2016〕38号•【施行日期】2016.02.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计算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6〕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各有关单位:《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以下简称国发64号文件)明确规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针对事关国计民生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按照重点专项的方式组织实施,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重点专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的载体,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围绕解决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和突出问题、以目标为导向的重大项目群。

重点专项按程序报批后,交由相关专业机构负责具体项目管理工作。

按照国发64号文件的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的项目形成机制,面向2016年凝练形成了若干重点专项并研究编制了各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已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以下简称“特邀咨评委”)和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并按程序报国务院批复同意。

根据“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现将“高性能计算”等10个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组织申报要求及评审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根据项目不同特点可设任务(或课题)。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1 方向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2 汤万金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3 韩瑞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高级经济师4 陶雪荣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研究员5 何小龙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6 滕旭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检测中心研究员7 吴淑琪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8 李铮住建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教授级高工9 陈宗伟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10 钱永忠中国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1 李业鹏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12 刘见中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研究员13 康荣学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高工14 边鸣秋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高工15 李莉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高工16 翟清斌国家光电测距仪检测中心副研究员17 王艳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主任药师18 张庆生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19 陶岚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 王晶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高工21 张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高工22 周子乔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处长23 龙伶俐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高工24 强毅中汽认证中心研究员25 涂江平浙江大学教授26 刘碧松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质量分院研究员27 黄永友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研究员28 欧阳劲松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教授级高工29 杨建军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院高工30 李立宾天津市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高工31 卢琛钰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高工32 王蕴辉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五所研究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0“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

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1—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检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2—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我国NQI总体水平达到并跑,在部分领域达到领跑水平:国际互认测量能力进入世界前3,为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做出实质性贡献,研制计量基标准和测量装置100~120 台/套,研制国家标准物质500~600 项,计量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研制国际标准200 项以上,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占同期国际标准总数比例由0.7%提升到1.5%,实现超过100 项中国标准走出去,研制基础通用、社会公益和产业共性国家标准1000 余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重点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填补社会公益和重要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新方法和核心技术300 项,新装置51 台/套,诊断产品70 种,实现重点领域检验检测核心技术突破;建立6 套国际或区域领先的认证认可技术方案,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5 套以上全链条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本专项执行期为2016年至2020年。

各任务落实以项目为主,—3—2016年第一批项目支持任务不超过总任务的三分之一,共49个任务方向。

重点研究基本物理常数精密测定、新计量和导出量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防等领域关键计量技术,重点研究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技术,以及开展NQI技术在典型领域的集成示范。

每个任务方向支持1~2个项目,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执行期为3~5年,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的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指南如下:一、计量技术1 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1.1 应对单位制变革的基本物理常数精密测定研究内容:应对国际单位制重大变革,研制基准能量天平、基准热力学温度计精密实验系统,准确测定普朗克常数和玻尔兹曼常数;准确测量浓缩硅28摩尔质量,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测定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基于普朗克常数、玻尔兹曼常数的质量千克—4—单位、开尔文单位复现和传递技术及装置,研究微波电场强度溯源至普朗克常数的里德堡原子量子干涉精密测量技术;研究基于新一代计算电容测定精细结构常数,结合普朗克常数确定基本常数基本电荷,复现以安培为基本单位的电磁计量单位。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测量实验系统8套:①基准热力学温度计实验系统2套,测定玻尔兹曼常数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在3×10—6范围内;②能量天平法测量普朗克常数试验装置1套,2017年测量不确定度达到5×10—7(k=1),2020年测量不确定度争取进入10—8(k=1)量级;③非空气条件下精密天平1套,1 kg砝码质量测量的标准不确定度优于13μg;④里德堡原子量子干涉法微波电场精密测量实验系统1套,测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0.5 %(k=1);⑤高温基准热力学温度计实验系统2套,600 K 至1000 K测量开尔文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优于5×10—5,1000 K 至3000 K绝对辐射温度计测量开尔文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达到(2~10)×10—5;⑥新一代计算电容实验系统1套,精细结构常数测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优于5×10—8,交流阻抗参数量传水平—5—达到10—9量级;⑦浓缩硅28摩尔质量测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优于10—8。

发表被SCI检索的论文不少于30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预期性指标】:研制实用化在线校准的高温热力学基准温度计,突破高温气冷堆温度计在线校准技术;研制小型化、低扰动微波电场精密测量量子传感器。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1.2 时间频率基准及其传递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制高准确度锶原子光晶格钟,研究突破标准量子极限的新方法;研究长距离时间频率光纤传递技术;研究原子喷泉基准钟及其应用,研究喷泉钟紧驾驭氢钟的新技术;研制原子干涉绝对重力基准装置,通过国际关键比对验证重力测量值的准确性;研究综合守时技术,以国家原子时标基准为基础,产生统一的中国协调时UTC(CN),研究UTC/国家秒长基准原子钟驾驭时标的技术;开展高稳定光纤光学频率梳及其应用研究,实现国家波长基准的量值溯源;研究高精度GNSS导航接收机室内校准技术。

—6—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测量装置6套:①锶原子光晶格钟实验装置1套,评定不确定度进入10—18量级;②原子喷泉基准钟1台,不确定度优于8×10—16,天稳定度优于2×10—15,喷泉钟紧驾驭氢钟,输出频率7天稳定度优于8×10—16;③冷原子干涉重力测量装置1套,系统不确定度优于10μGal;④UTC (CN)产生系统1套,UTC(CN)与UTC的时间偏差优于±10ns,UTC(CN)时间稳定度优于1ns/5d;⑤光梳波长基准量值溯源装置1套,不确定度优于5×10—13;⑥高精度GNSS导航接收机室内校准装置1套,位置不确定度1 cm,授时不确定度20ns。

在SCI检索期刊上发表论文不少于20篇;申请专利不少于6项。

【预期性指标】:掌握光钟的高精度比对技术;实现喷泉钟紧驾驭氢钟的技术;提高绝对重力测量的水平;形成利用UTC/基准原子钟驾驭产生稳定可靠的中国原子时的算法;通过光梳实现国家波长基准的量值溯源;实现光学频率梳与超稳激光结合,产生超稳微波,为喷泉钟服务。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7—1.3 光辐射计量基标准研究研究内容:研究超导转换边沿传感器的单光子辐射基准;研制高可靠性、小型化的高准确度、高稳定度激光波长标准;研究极端光辐射度与材料计量关键技术和研制相关测量装置,建立太赫兹辐射多参数以及极端量程光度和超黑材料光谱特性计量标准;针对地球辐射平衡等辐射定标需求,研究紫外至中红外波段基于探测器和辐射源的光谱辐射度计量基准和扁平化量传体系;研究光腔衰荡法气体成份量基准,建立基于光频梳的光谱测量装置,实现CO2/CO的成份量测量。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标准及测量装置11套:⑴光子数可分辨微弱光辐射计量标准装置,量子效率标准不确定度2.5%;⑵633nm光波长标准装置,波长的标准不确定度≤2×10—11;⑶太赫兹功率测量装置,标准不确定度1.5%;⑷太赫兹频率测量装置标准不确定度5×10—11;⑸极端量程光亮度、光照度计量标准装置,照度测量上限为5×104lx、下限为1×10—11lx,不确定度2%~4%;⑹500~2000nm超黑材料漫反射比测量标准装置,测—8—量范围达到0.01%;⑺基于高温固定点的光谱辐射度标准,最佳不确定度0.6%;⑻在中红外波段3μm~5μm建立光源的光谱辐射度测量装置,标准不确定度3%~6%;⑼基于可调谐激光器的光谱辐射度计量标准与量传体系,最佳不确定度0.2%;⑽荧光色度测量装置,不确定度为1.8%;⑾基于PDH锁频的稳腔长光腔衰荡光谱自动测量实验装置,3小时光腔温度变化不超过0.005℃;1米长光腔长度变化不超过20nm,与称重法配制标气相比,测量结果相差不超过5%。

申请发明专利3项,论文30篇,申请制定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3项。

【预期性指标】:建立新一代高精度、扁平化的光谱辐射度计量定标平台,满足卫星与地面光谱辐射度尖端定标需求。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1.4 电学量子与几何量计量基标准研制研究内容:研制量子电压相关基标准的核心大规模集成约瑟夫森结阵器件;研制峰值10 V、频率50 Hz~400 Hz的工频交流量子电压标准,研制便携免液氦型量子电压标准,研制量子功率—9—基准;研究纳米电路高频量子阻抗特性及测试系统;研制X射线晶格比较仪标准装置,实现硅单晶晶格常数的定值及溯源,实现量值国际等效;研究基于光频梳的新一代几何量计量基准,研制光频梳绝对测距装置。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量子基标准及测试系统所需芯片2种:①研制出集成规模大于1万个结的约瑟夫森结阵器件;②研制交流量子电压系统所需芯片。

研制基标准或测量装置6套:①交流量子电压标准装置1套,峰值10 V、频率50 Hz~400 Hz,不确定度5 μV/V(k=1);②便携式免液氦维护型量子电压标准1套;③400 Hz有功量子功率基准装置1套,电压100V,电流5A,电压、电流及有功功率测量不确定度分别为:0.001%(k=1)、0.001%(k=1)、0.002%(k=1);④量子阻抗零拍检波测试系统1套,频带范围GHz,可测量—110 dBm微小信号;⑤X射线晶格比较仪1套,测量不确定度:5.0×10—7(k=1);⑥基于光频梳的新一代几何量计量核心装置1套,测量不确定度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