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合集下载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7年度项目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突破新型机构/材料/驱动/传感/控制与仿生、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共融等重大基础前沿技术,加强机器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提升我国机器人智能水平进行基础前沿技术储备;建立互助协作型、人体行为增强型等新一代机器人验证平台,抢占“新一代机器人”的技术制高点;攻克高性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专用传感器、机器人软件、测试/安全与可靠性等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国产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攻克基于外部感知的机器人智能作业技术、新型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推进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规模及创新应用领域;突破服务机器人行为辅助技术、云端在线服务技术及平台,创新服务领域和商业模式,培育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攻克特殊环境服役机器人和医疗/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深化—1—我国特种机器人的工程化应用。

本专项协同标准体系建设、技术验证平台与系统建设、典型示范应用,加速推进我国智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的快速发展。

本重点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示范四个层次,围绕智能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六个方向部署实施。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

2017年,拟在6个方向,按照基础前沿技术类、共性技术类、关键技术与装备类和示范应用类四个层次,启动42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6亿元。

为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机器人研发,在配套经费方面,由企业或医院牵头的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第4部分应用示范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2:1。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2016申报指南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2016申报指南

附件10“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

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1—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检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是国家质量基础技术研究的重点
领域之一,它聚焦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行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共性技术
研究及其应用。

它涵盖从传感器、系统工程、多物质力学、计算机辅助理论、数学建模、材料特性的研究到模块化、系统集成、创新设计、复合材
料抗损伤性能提升、新型材料制备的先进技术,以及智能制造技术、工艺
优化等应用技术。

1、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尤其是传感器系统,是实现自动识别、智能检测、遥测技术
及其在国家质量基础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传感器技术是用来获取环境数据
和物理系统状态信息的技术。

它不仅可以测量温度、湿度、光照等物理量,也可以测量运动、位置、振动、压力等变量,还可以通过有机感应器对气味、气体特性、化学物质和放射物进行检测。

2、系统工程技术
系统工程技术是指将传统的技术及其组件、部件和子系统有机结合,
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建出更强大、更高效的系统,以实现新的技
术及解决复杂问题的技术体系。

急停装置安全要求国家标准研究

急停装置安全要求国家标准研究

91STANDARD SCIENCE 2021, No.1急停装置安全要求国家标准研究黄 庆(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摘 要:急停装置作为工业自动化过程中基础且关键的部件,其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本文论述了现行相关标准的现状和问题,通过对急停装置失效机理的研究,提取急停装置的安全要求和关键技术内容并形成国家标准。

通过国家标准的实施,以标准保障产品安全,完善机械安全标准体系。

关键词:急停装置,失效机理,安全要求,国家标准DOI编码:10.3969/j.issn.1674-5698.2021.01.017Research on National Standard for Safety Requirements ofEmergency Stop DeviceHUANG Qing(Centre Testing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Abstract: As a basic and key device in industrial automation process,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emergency stop devices are very important, and i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afety of equipments and personne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relevant standards. By studying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emergency stop device, it extracts the safety requirements and key technical indexes of emergency stop devices, and forms the national stand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standard will guarantee the products safety and improve the standard system of mechanical safety.Keywords: emergency stop device, failure mechanism, safety requirements, national standard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NQI )”重点专项2017年度“安全防护装置等机械安全风险控制 关键技术标准研究”(课题编号:2017YFF0207203)项目支持。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7.09.27•【文号】国科发资〔2017〕296号•【施行日期】2017.09.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29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

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要求及评审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申报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的负责人。

2. 项目的组织实施应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采取填写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两步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如下:——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

项目申报单位应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

从指南发布日到预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30天。

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

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

“改革性技术要点科学识题”要点专项 2017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国改革性技术的不停涌现,依据《国家中长远科技发展规划纲领(2006-2020)》部署,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入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家要点研发计划启动实行“改革性技术要点科学问题” 要点专项。

依据本要点专项实行方案的部署,现公布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改革性技术是指经过科学或技术的创新和打破,对已有传统或主流的技术、工艺流程等进行一种另辟门路的改革,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革命性、突变式进步的技术。

“改革性技术要点科学问题” 要点专项要点支拥相关重要科学前沿或我国科学家获得原创打破,应用远景明确,有望产出拥有改革性影响技术原型,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前瞻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前沿交织研究(如资料素化、碳基资源催化、超构资料、太赫兹科学—1—技术等方向)。

在 5 类科技计划中已有布局的研究内容不在本专项重复支持。

专项实行周期为 5 年( 2017-2021 年)。

2017 年,改革性技术要点科学识题要点专项将环绕化学键精准重构、超构资料、精准介察看量、新式太赫兹辐射源等方向部署 13 个研究方向,国拨总经费约 3.9 亿元。

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 1 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周边,技术路线显然不同,可同时支持 2 项,并成立动向调整系统,依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连续支持。

申报单位依据指南支持方向,面向解决重要科学识题和打破要点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

鼓舞环绕一个重要科学识题,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链条组织项目。

鼓舞依赖国家要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组织项目。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所有核查指标。

如无特别说明,每个项此刻设课题不超出 5 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出10 家。

项目申报需具备相关研究基础,并曾获取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且实行成效优异、拥有重要应用—2—远景。

申报项目负责人需拥有肩负国家重要科技项目的经历。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_20210517175034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_20210517175034

附件11耀24튨゜2021 ㈠ 㜮′〲⸹㔴为落实“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创新有关部署安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质量强国、科技强国、健康中国、数字中国等重大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量子化、国际化、智能化、数字化、系统化建设。

2021年度指南按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三个层次,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围绕基础前沿和战略任务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及示范3大方向进行部署,拟支持21个重点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4.82亿元。

其中,拟部署不超过6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1200万元,每个项目200万元。

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申报。

除特殊说明外,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原则上只支持—282—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

项目执行期原则上为3~5年。

项目下设的课题数不超过5个,项目参与单位数不超过10家。

项目设1名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

青年科学家项目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可参考重要支持方向(标*的方向)组织项目申报,但不受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限制。

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下设课题,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3家。

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年龄要求,男性应为198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女性应为198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原则上团队其他参与人员年龄要求同上。

本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领域NQI协同创新1.1基于D-SI的数字质量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及体系建立研究内容:研究基于数字国际单位制(D-SI)的数字质量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制符合可发现、可获取、可互用、可复用(FAIR)规则的NQI数字框架,研制测量数据的数字化规范、国际互认机器可读数字校准证书的结构规则及参考实例,建立面向—283—NQI实体的数字身份管理规范和基于可信时间戳的信息安全系统,开展基于D-SI用于数字转换的安全可靠校准测量系统的应用研究。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申报指南(DOC 71页)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申报指南(DOC 71页)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申报指南(DOC 71页)附件10“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

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2—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检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7年度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

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welcome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我国NQI总体水平达到并跑,在部分领域达到领跑水平:为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做出实质性贡献,研制计量基标准和测量装置100~120 台/套,研制国家标准物质500~600 项,计量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研制国际标准200 项以上,实现超过100 项中国标准走出去,研制基础通用、社会公益和产业共性国家标准1000 余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重点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填补社会公益和重要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新方法和核心技术300 项,新装置51 台/套,诊断产品70种,实现重点领域检验检测核心技术突破;建立6 套国际或区域领先的welcome认证认可技术方案,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5 套以上全链条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本专项执行期为2016年至2020年。

各任务落实以项目为主,2016年已部署49个任务方向,国拨经费6.76亿元。

重点研究基本物理常数精密测定、新计量和导出量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防等领域关键计量技术,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技术,以及石墨烯等碳基纳米材料、碳排放交易和家具产品中挥发性有机物等领域NQI技术集成示范。

2017年项目支持任务为总任务的三分之一,为增强本专项申报竞争性,2017年指南任务方向进一步细化,共80个,总概算约7.4亿元。

重点研究新领域关键计量技术和高准确度标准物质研制,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检验检测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以及空间导航与定位领域NQI技术集成示范。

每个任务方向支持1~2个项目(评审结果相近并且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先期支持2个项目,经中期评估后,根据评估结果后续择优支持),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执行期为3~4年,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的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指南如下:welcome一、计量技术为实现专项计量部分的总目标,对计量方向项目整体要求如下:项目研制的计量标准装置和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稳定性、可靠性、量程范围等关键性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参加相应国际计量比对,实现国际等效;计量标准装置达到申报国家计量基准、国家计量标准的要求,研制的标准物质应申报为国家标准物质。

1 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1.1 生物活性、含量与序列计量关键技术及基标准研究研究内容:研究细胞生物活性计量装置和细胞计量技术及溯源性;研制微生物活菌计量装置和活菌精准测量技术,基因序列和含量计量关键技术;研究蛋白质含量计量基准方法和装置、糖基化计量方法;研究生物单分子计量装置,生物单分子计量技术方法及溯源性;研究细胞、核酸、蛋白质等国家标准物质。

考核指标:1. 计量装置4套:蛋白质绝对含量计量装置1套,生物单分子计量装置1套,微生物活菌计量装置1套,标准不确定度3.0%;细胞生物活性计量装置1套,标准不确定度7.5%;2. 新技术、新方法12项:计量溯源方法5项,绝对测量方法4项,计量方法3项,标准不确定度5%;3. 国家标准物质23种:包括蛋白质、核酸/基因、细胞分型计数、荧光校准等国家标准物质,标准不确定度5%;微生物和基体国家标准物质,welcome标准不确定度7.5%;4. 参加和主导国际、国内计量比对5项;5. 申报国际互认的校准测量能力(CMC)3项;6. 申请发明专利6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 新领域计量标准2.1 新型功能材料关键特性参数计量标准研究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稀土永磁、磁粉芯、非晶纳米晶、弱磁等新型磁性材料磁参数的现场溯源技术和标准装置;研究高性能电工钢材料动态磁性计量技术和标准装置;研究微纳薄膜材料的结构及热电参数的溯源技术和计量标准;研究高分子材料分子量、热物理性能和介电性能的溯源技术和计量标准。

考核指标:1. 计量标准装置10套:①永磁、软磁和弱磁材料磁参数现场计量标准装置各1套,交直流磁场和磁极化强度标准不确定度0.05%;②高性能电工钢材料动态磁性标准装置1套,被测材料宽度(0.6~1.2)m,动态磁性计量研究平台1套,跨度15m;③高分子材料表观黏度标准装置1套;④传输线法、电容法和谐振腔法高分子材料介电常数标准装置各1套;⑤微纳薄膜材料结构光散射和塞贝克系数标准装置各1套。

2. 国家标准物质26种:①高分子材料特性量标准物质24种;②微纳薄膜材料特性参数标准物质2种。

3. 申请发明专利2项。

4. 主导或参加国际比对2项。

welcome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2 高端装备制造质量大尺度计量测试方法与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大型加工装备误差的测量与主动补偿方法与技术,研发测量与主动补偿系统;研究面向大型装备数字化装配的现场测量原理、方法与技术,新型工业大尺度三维精密测量技术及设备;研究大尺度装备现场测量设备的坐标与姿态量传溯源技术及六维参量计量标准装置;研究高端装备大尺寸网格溯源技术及计量标准装置;研究高端装备关键部件大齿轮几何量坐标计量与溯源关键技术,大齿轮多参量计量标准装置。

考核指标:1. 精密测量装置5套:①大型机床误差测量与主动补偿装置1套,溯源至国家计量基标准;②异构网络动态测量定位装置1套,溯源至国家计量基标准;③大尺度坐标与姿态角六维参量计量标准装置1套,姿态角测量不确定度8″+3″/m;④大尺寸网格计量标准装置1套,网格测量标准不确定度1.2×10-6;⑤大齿轮多参量计量标准装置1套,渐开线测量标准不确定度5×10-6。

2. 申请发明专利5-8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3 新能源与节能计量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多结航天太阳电池阵光电参数计量技术;研究光伏电站阵列能效评测方法,及其发电功率的串并联失配、线损、最大功率点跟踪等计量技术,实现光伏电站光电转换效率的welcome准确计量;研究光伏组件及逆变器转换效率交直流在线测量技术,以及并网光伏电站电参数动态测量和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光伏微网电动汽车充电计量标准装置,实现微网电动汽车充电计量系统的示范应用;研究LED等节能光源在植物照明测量仪器的校准技术,复现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单位量值。

考核指标:1. 标准装置及测量系统6套,植物照度计1台:①多结航天太阳电池光电参数测量系统,光谱匹配度最大允许偏差±3%;②光伏电站能效评测标准装置;③光伏逆变器转换效率现场测量装置,标准不确定度0.025%,范围(0-1500)V,(0-1000)A,谐波(0-40)次;④光伏微网电动汽车充电计量标准装置;⑤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标准装置;⑥光合光量子通量(PPF)测量装置;⑦植物照度计,标准不确定度2.0%。

2. 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国际互认的检测与校准能力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4 军民共用卫星导航、惯导产品和天线关键计量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建立甚长基线全球卫星导航国家基准网和惯导产品多自由度复合角计量技术;研究惯导产品加速度及旋转参数计量技术;研究甚长基线干涉及卫星双向比对链路时延校准技术;研究军民共用天线高精度测量及溯源技术和通信天线测量用标准天线。

考核指标:1. 测量标准装置7套:①GNSS连续跟踪甚长标welcome准基线网1套,精度1×10-7;角位置测量标准不确定度0.15″;②甚长基线干涉链路时延校准系统,不确定度5ns;③实现时标基准的军地比对链路,不确定度5ns;④(1~40)GHz天线测量标准器和探头,不确定度0.075dB;⑤高精度低转速标准装置,不确定度2.5×10-6;⑥静动态综合加速度标准装置,不确定度5×10-3;⑦1 kNm高准确度扭矩标准装置,不确定度3×10-5。

2. 申请发明专利5项,主导国内比对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5 复杂与极端环境中力学计量基标准体系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复杂与极端环境,研究旋转振动、液体介质振动测量关键技术与标准装置;研究大扭矩计量技术与标准装置;研究多分量力与扭矩、低频振动关键技术与标准装置;研究多目标运动速度模拟、颗粒物及噪声源定位等动态参数计量关键技术与标准装置。

考核指标:1. 标准装置11套,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①旋转振动标准装置1套,DC~10 Hz的标准不确定度1.5%;②液体介质中振动标准装置1套,1MHz位移峰峰值不小于1 μm;③光电探测器频响校准装置1套;④智能便携式振动标准装置1套;⑤100 kNm扭矩标准装置1套,扭矩值(5 ~ 100)kNm,标准不确定度0.05%;⑥多分量力与扭矩校准装置1套,力值F x、F y: 10kN、F z: 100kN,扭矩值M x、M y: 500Nm、welcomeM z: 2000Nm,标准不确定度0.15%;⑦两分量振动标准装置1套;⑧多目标运动速度模拟标准装置1套,速度(10~300) km/h,最大允差±0.3 km/h;⑨颗粒物质量检测装置2套;⑩噪声源定位用校准装置1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