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课文
《孔子拜师》说课稿(精选8篇)

《孔子拜师》说课稿(精选8篇)《孔子拜师》篇1一、说教材《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习根据具体语境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品词赏句,积累和发展语言。
.3.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三、说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我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揭示课题。
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这本书引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我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是直奔中心,提炼问题。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
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
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孔子和老子有什么品质得到人们的敬重?在学习完二、三两自然段,学生通过品读感悟了孔子和老子的品行后,再次让学生读这一句中心句,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我想这样会使教学显得清晰、连贯。
我的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围绕中心、品读感悟。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
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
我先让学生找出能表现孔子拜师艰辛的词语,再通过读一读这些词语,播放风雨雷电声让学生感受孔子拜师路上遇到的恶劣天气,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
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
人教版三年级上孔子拜师课文

人教版三年级上《孔子拜师》课文孔子拜师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拜师》知识点一、多音字:1、差ch a 差错;ch a i出差;chà 差不多;c i 参差2、行há;ng 各行各业银行; xí;ng 日行千里行不通3、露lù;风餐露宿; lò;u 露脸,露马脚4、闷mèn 纳闷;m en闷热闷气二、近义词:闻名—著名、有名渊博—广博拜访—拜见纳闷—疑惑特地—特意传授—教授佩服—敬佩敬重—尊重迎候—等候大概—大约、可能请教—讨教三、反义词:闻名—无名渊博—贫乏长进—退步敬重—轻视风餐露宿—养尊处优四、词语解释:1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2、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3、日夜兼程:形容不分白天和黑夜地赶路。
4、风尘仆仆:比喻旅途的劳累。
5、纳闷:疑惑不解。
6、佩服:感到可敬而心服。
孔子拜师文本解读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本语段讲述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经历。
文中简要地描写了孔子在拜师途中的历经,却准确有力的表现了孔子求学的艰难困苦,“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并由此折射出孔子的信心与毅力,以及对知识的渴求。
文本的表达形式极具特色,语言简洁准确,故事情节生动紧凑,尤其是人物语言描写细腻,传神地表现人物品格。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上前行礼“、“再次行李”“特地”等词语不仅表达了孔子的好学,更流露出他的彬彬有礼。
更让我回味无穷的是文章在遣词造句上的细腻之处。
“等候”、“迎候”、仅一字之差,却深深地传达出老子的谦逊、“毫无保留”折射出老子的无私,诲人不倦。
他们知识的渊博,品行的高尚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
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
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
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课文资料_一目斋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课文资料【导语】学语文而使人能明智的生活。
文学是人学,间接经验多了,精神境界得以提升,自家的人生就少走弯路,以攻则下,以守则固。
人生是自我感觉的过程,这个自我的感觉,得有充实的内生活才成,学语文,能使我们的生活充实。
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课文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篇二】教案学习目标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
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A案课前准备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情境导入①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孔子拜师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楚 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
《老子》、《道德经》
相距 止境 敬重
学问 长进 品行
纳闷 请教
迎候 保留
学海无涯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孔子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
等候 传授
远近闻名 风尘仆仆 日夜兼程
风餐露宿
等候 迎候 1、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 在这儿( 迎候)。” 等候 2、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 )” 拜见 拜访 1、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 )的 老师吧! 拜见 2、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 ) 老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 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 聃先生吧?” “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 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 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 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 ,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 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 “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 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课文(5篇)

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课文(5篇)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课文1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教材简析《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课文2今天,我读完《孔子拜师》的故事,对我的启发教育特别深。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好学的精神。
孔子三十岁了,还要拜师学习。
他学习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学一两天都坚持不住回家了,而孔子跟老子学时,不懂就问,谦虚好学,一步一个脚印,只有坚持才会胜利,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他。
孔子好学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他的老师—老子。
孔子谦虚好学,就因为它说的一句话: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所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想想自己,感到惭愧。
有一次,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也做不出来,我到了班里赶紧抄学习委员王薇的。
结果,我得了个优,这个优上面好像有个小黑点,似乎在说:“你会了吗?”今天读了《孔子拜师》的故事,提醒了我,作为一个班长,在班里要起好带头作用,对待学习不能不懂装懂,碰到困难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
孔子拜师(共五则范文)

孔子拜师(共五则范文)第一篇:孔子拜师孔子拜师故事梗概(旁白):《列子·汤问》中记载:孔子东游,路遇三个小儿,就跟其中的七岁孩童项橐tuó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智斗”引发出“项橐为孔子师”的新闻故事。
人物简介(旁白):孔子,中文名孔丘,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门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旁白: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如下四位:颜回、仲由、端木赐、卜商,剧本(部分):第一幕:课前(旁白:颜回,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
)颜回上。
颜回:睡眠是一项艺术----谁也无法阻挡我追求艺术的脚步!官员想着怎么合理征税,老板想着怎么合理避税,而我想着怎么合理多睡!我的兴趣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就是睡觉,动态就是翻身。
大家好,我是颜回,同学们都称呼我子渊,孔老师的教学主要分为四科,就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我是德行科的科代表,在《论语》中出现过21次。
(旁白:仲由,国藉不详,字子路,小孔子九岁,性格直率,孔子容而爱之)仲由上。
仲由:春天是感冒和情感高发的季节,有人不小心感冒了,有人不小心恋爱了,我属于前者。
每当我错过一个女孩,我就在地上放一块砖,于是便有了长城。
大家好,我就是由于感情很空很期待,所以生活很乱很无序,以至于钞票很少很缺乏的仲由,同学们不怎么称呼我子路,都喊大师兄,我是政事科的科代表,在《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42次。
(旁白: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
口才极好,孔子对他青眼有加。
)端木赐上。
端木赐:钱可以买房子但买不到家,可以买婚姻但买不到爱情,可以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钱不是一切,反而是痛苦的根源。
把你们的钱给我,让我一个人承担痛苦吧!大家好,我是端木赐,同学们称呼我子贡,我是言语科的科代表,在《论语》中出现次数仅次于大师兄,28次。
(旁白:卜商,字子夏,卫国人。
小孔子四十四岁,孔子死后,子夏于西河行教,治学严谨,魏文侯曾拜子夏为师,并将其任命为“首席国政管理咨询顾问”。
孔子拜师课文主要内容

孔子拜师课文主要内容孔子拜师课文主要内容《孔子拜师》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孔子拜师课文主要内容,欢迎查看。
孔子拜师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拜师课文主要内容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孔子拜师》教材解读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是第一次出现有关孔老夫子的课文。
我理解编者的良苦用心,大家知道,以往的教材是没有孔子的,孔老二被打倒了,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是不是?现在不同了,中华民族要复兴,硬实力上去了,软实力也要跟着上去。
那么,我们的软实力是什么?在哪里?有多强?这些都是大问题。
前不久刚刚去世的任继愈老先生,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他生前曾经感慨地说过,家国要有支点,家国的支点必须落在文化上。
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两千多所,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我们的文化输出战略,中华民族要复兴,文化的复兴一定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