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二、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
(一)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他认为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动物的游戏明显的不同 之处是:儿童的游戏不是本能的,而是人类的及 物活动,这种活动作为儿童认识人类的实物世界 的基础,规定着儿童游戏的内容。 (二)游戏的特点在于注重行为过程本身 在儿童的游戏里,儿童的操作与行动永远是实际 的、社会性的,儿童就是在操作与行动里掌握人 类的现实。在儿童的游戏里,儿童的操作与行动 永远是实际的、社会性的,儿童就是在游戏的操 作与行动里掌握人类的现实。
主要观点:
1、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这
种理论认为:“儿童的游戏,无论就其内容 或结构来说,根本不同于幼小动物的游戏, 它具有社会历史的起源,而不是生物学的起 源。 2、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性活动。他们认为: “这种活动的发展与儿童儿童心理发生最重 要的变化有关系,而且那些准备儿童过渡到 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的心理过程是在这种 活动里得到发展的。”
游戏理论
第一节经典游戏理论
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思想家席(J.C.F.Schiller) 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H.S pencer)。
其主要观点是 :
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生物保护 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
皮亚杰认为许多游戏理论不能正确地解释这 种儿童期所特有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这些游 戏理论都把游戏看做是一种孤立的机能或活 动。
一、 游戏的实质
皮亚杰指出,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
他借用生物学的 “同化”和“顺应”两个 概念,来说明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行为。 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就是适应或智 力活动的特征。
二、 对经典游戏理论的评析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一、前言游戏论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儿童是游戏的主题,同时,游戏是儿童的需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认知、情绪情感和社会性等的发展,有利于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主题。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对于幼儿教育的影响。
三、内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第二,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遗传特性。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
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1.图式图式即认知结构。
“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
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2.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3.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
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即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而平衡是主动建构的动力。
第十章 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

觉醒 80年 代以 后 元交际
第一节
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
二、松弛说
三、生活预备说
四、生长说
五、复演说
六、成熟说
——简述经典的游戏理论的六大代 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0810/名词解释;
0901、1010/单选;0910、1201/多选)
一、剩余精力说(0810/名词解释;1201/多选) 代表人物:【德】席勒;【英】斯宾塞 主要观点:是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的生存的能力, 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越强。儿童除了 一般生活活动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 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 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 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 的的消耗。
伯勒 第二阶段 的心 (前恋母阶段) 理性 欲的 第三阶段 发展 (恋母冲突阶段) 阶段
第四阶段 (后恋母阶段)
——精神分析学派对游戏理论的 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有哪些?
精神分析学派对于游戏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1)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是把游戏的研究与发 展理论密切联系起来的主要环节。后来的一些游戏理论 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这一学派的影响。 (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对于研究人格发展的心 理学家不无启发。 (3)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的成年生活的 重要性的观点 ,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 价值,对于人们重视儿童早期的发展与教育,重视想象 性的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松弛说 (1201/单选) 代表人物:【德】拉察鲁斯;帕特里克 要观点:认为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而 是为了精力的恢复。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 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就产生了游戏。 三、生活预备说(也称能力练习说或前练习 说) 代表人物:【德】格鲁斯 主要论点是:认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 无意识的准备。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2021/6/16
37
2021/6/16
16
第三节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认知发展学派的创始人 皮亚杰认为许多游戏理论不能正确地解释这 种儿童期所特有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这些游 戏理论都把游戏看做是一种孤立的机能或活 动。
2021/6/16
17
一、 游戏的实质
❖ 皮亚杰指出,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 他借用生物学的 “同化”和“顺应”两个 概念,来说明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行为。 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就是适应或智 力活动的特征。
2021/6/16
11
三、 佩勒的角色扮演
❖ 佩勒认为,儿童对于角色的选择,基于他对 于某个角色的感情,游戏的背后隐藏着深刻 的情绪原因,对角色的选择具有高度的选择 性。他通过观察发现,儿童扮演的角色一般 有三类 (P55)
2021/6/16
12
四、 门宁格的宣泄说及相关研究
❖ (一) 宣泄说 ❖ 门宁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这一思想,强调游
布伦纳为代表的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主动成长的个人与其生活于此的直接环境中的各种变化着的因素之间是相互交叉交织在一起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在微观系统中对儿童来说面临的只是日常家庭设施家庭中的人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包括一些指向儿童自身的活动如
游戏理论
2021/6/16
1
第一节经典的游戏理论
游戏的理论流派3

三、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吸取了维果茨基、列昂节夫的理论基础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
Page 26
艾里康宁关于“角色游戏”的主要观点
(1)角色游戏是由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儿童在社
会生产劳动中的地位的变化所产生的结果;
(2)儿童的角色游戏不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而是由于社 会的需要才出现的; (3)角色游戏产生于成人与儿童间的关系
Page 17
象征性游戏在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发 展的两个阶段
(1)前概念思维阶段(2-4岁)
象征性的对应或等同发生在模仿动作之前,且用语言标志 出来,直接导致游戏的发生
模仿性动作与儿童原先的活动发生分离,完全是模拟由象 征所引起的客体的活动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向规则性游戏过渡,一直持续到成人社会
Page 24
二、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
(一)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儿童的游戏不是本能的,而是人类的及物活动
游戏这种活动与儿童的心理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紧紧相连
(二)游戏的特点在于注重行为过程本身
儿童要求对成人广阔的世界有所行动 儿童在游戏的操作与行动里掌握人类的现实 游戏行为是一种概括性的行为 游戏操作虽然决定于现有的实物条件,但永远服从于行动
Page 27
游戏对于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一、个性的两种关系系统
(1)儿童——社会现象
儿童掌握社会规则,成为一位社会人
(2)儿童——社会成人
成人作为儿童掌握社会规则的参照物
二、游戏统一了形成个性的两种关系系统
Page 28
四、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
第二章 游戏理论流派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 艾里克森的游戏理论
1. 人格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游戏可以帮助自我对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协调 和整合。 2. 人格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游戏在帮助儿童从一 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过程中,起着“催化剂” 作用。
第三节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游戏的理论流派
•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早期(经典)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后皮亚杰理论
第一节 早期(经典)游戏理论
• • • • • 一、剩余精力说 二、生活预备说 三、复演说 四、松驰说 五、早期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与影响
第一节早期经典的游戏理论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第三节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第四节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第五节后皮亚杰理论五早期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与影响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
第二章
游戏的理论流派
游戏的理论流派
• 了解不同的研究者对于游戏理论 有多种研究; • 理解不同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和 研究的目的; • 掌握精神分析流派、认知发展流 派以及社会文化历史流派心理学 家对游戏的分析和意义。
• 评价:它是基于生物学中的获得性遗传学说。
但是这样的观点至今还需要更多的论证,可以 说复演说建立在了一个并不可靠的基础上。也 无法解释游戏内容的变化问题。
松驰说
• 代表人物:拉察鲁斯(zarus) 柏屈克(F.Patrick) • 主要观点:儿童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 而是恢复精力的方式。 • 评价:无法解释体力劳动者需要游戏的 原因;无法解释“不工作”的儿童需要游 戏的原因。
第四节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主要观点:
1、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这种理论认为 :“儿童的游戏,无论就其内容或结构来说,根本不同于 幼小动物的游戏,它具有社会历史的起源,而不是生物学 的起源。
2、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性活动。他们认为:“这种活 动的发展与儿童儿童心理发生最重要的变化有关系,而且 那些准备儿童过渡到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的心理过程是 在这种活动里得到发展的。”
Page 18
二、 练习性游戏的发生、发展
皮亚杰不同意格罗斯关于游戏是一种对基本本能的准备性 练习的练习,他认为如果按照格罗斯的观点,既然游戏是 一种本能活动,就应该在出生时就发生。皮亚杰通过系统 的、长期的观察研究,推翻了游戏的本能练习的观点。并 提出了他关于游戏发生、发展的过程。他认为游戏的发生 要以动作能力和心理发展的一定水平为前提,把游戏的发 生、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内驱力理论属于行为主义理论。内驱力是由集体 的需要状态引起的,其功能在于引起或激起行为 ,或给予行为以动力。内驱力理论以人的生理需 要即原始内驱力为基础来解释人的行为。它认为 ,学习是由刺激——反应连接而产生的结果,而 这种反应因满足了集体的生理需要而降低了这些 基本的驱力。
Page 37
游戏的觉醒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伯莱恩、艾利斯、赫特、 费恩等人。
他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发 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强调心理 发展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儿童游戏出现的诱因是:当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超出儿童实际能力的、 不能立即实现的愿望时,游戏就发生了。
Page 30
(二)游戏的发展价值 维果斯基认为游戏对儿童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
Page 38
伯莱恩的理论模式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得认知发展得游戏理论皮亚杰开创了从儿童认知发展得角度研究儿童游戏得新途径,它反对把游戏瞧作就是一种本能活动,试图在儿童认知发展得总框架中来考察儿童得游戏,并通过长期得观察与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得游戏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得理论甚础认知发展心理学派得代表人物就是瑞士著名得心理学家皮亚杰。
她最感兴趣得问题就是儿童得认识就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生起来得,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心理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她把心理学得概念引到认识论中,探讨认识起源与发展得间题。
(一)儿童得认识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得结果皮亚杰认为人得经验有两种,一种物理经验,另一种就是数理逻辑经验。
物理经验就是客体自身属性得反映;数理逻辑经验就是主体通过自己得动作以及以后得运算作用于客体后才产生得。
因此,儿童得认识不就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就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就是来自主体对客体得动作,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得结果。
所以,人们把皮亚杰得发生认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
(二)儿童认知发展得机能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括有一定得认知发展结构。
她们分别就是图式、同化、顺应与平衡。
图式就是动作得组织或结构,它具有概括性得特点,可以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
随着年龄与经验得增长,图式得种类、数量与质量都有所提高,就形成了比较复杂得图式系统,这个图式系统就构成了人们得认识结构。
同化与顺应就是机体适应环境得两种基本机能。
从生物学得愈义上来说,同化意味着接纳与整合,就是把环境因京纳人到有机体原有得结构中去,例如食物通过消化吸收变成有机体得一部分。
顺应就就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得作用下使自身发生变化,例如神经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种种变化。
从心理学得意义上来说,同化就是指在某个情境中,儿童使用她已有得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顺应就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得图式或技能。
儿童在与客体交往得过程中,不仅要用已有得动作图式丢同化或整合客休,而且也应根据客体得特点与变化来调整自己得动作图式,顺应外在得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讲人:廖尚祥
第三节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1.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2.感知运动活动时期游戏的发生 和发展
——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实质在于同化超过了 顺应。 (1)同化: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 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2)顺应: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 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皮亚杰把这一时期的游戏分为六个
阶段
第一阶段 0~1个月 反复性练习
第二阶段 2~4或5个月 初级循环反应阶段 第三阶段 4或5~9个月 二级循环反应 第四阶段 9或10~11或 12个月 第五阶段 11或12月 ~18个月 第六阶段 18~24个月 二级图式的协调阶 段 新的组合进行游戏, 三级循环阶段。 象征性游戏的出现
练习性游戏的三种发展趋向:
发展趋向 练 举例说明 增加表征 幼儿本来就喜欢丢石头玩,某次 变成象征 发现飞机飞得好玩,又。喜欢上 玩玩飞机 趋向规则 幼儿丢石头没有任何约束,玩飞 游戏 机时要求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飞 到一定的高度。 变为严肃 幼儿丢石头只为了嬉戏,而幼儿 的工作 都很认真参加飞机赛飞比赛。
游戏的实质可以通过联想的方法 来记忆:
如果持有不同的意见,两个人共同协商一 致,比一个人盲目顺从要好的多。(同化 超过顺应)
两个名词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一句 话。
同化:运用已有的技能。 顺应:尝试新的技能。
——感知运动活动时期游戏的发 生和发展;
在儿童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时期(0~2 岁),儿童的游戏是练习性游戏。
习Hale Waihona Puke 性 游戏——练习性游戏的趋向发展可以 利用生活游戏场景来理解的:
三四岁喜欢假扮警察叔叔(象征性)
五六岁喜欢顺序传球(趋向规则游戏)同 时会认真地完成游戏(严肃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