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导学案

第3课导学案
第3课导学案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德莱赛

编号:gswhgzlsbx1—1.3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能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能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两汉至元朝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主要史实。

(2)难点:两汉至元朝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学法指导】

①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

念,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②重视图示、照片、文字等史料的研读和分析,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

般方法。

③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将本课内容结构化、系统化。

【自主学习】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

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规定诸侯王死后,

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

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

4.元朝:(1)措施:实行________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

设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

(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_______,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时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2)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北宋:(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 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1)制度:主要实行________。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1)制度: ________。

(2)影响: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1)制度: ________。________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________,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合作探究】

1、分别参阅教材P5《西周分封示意图》、P8《秦朝疆域图》、P13《元朝行省图》,在对比的基础上分析这三种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不同点。

2、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谁的权力在不断扩大?说明什么问题?

3、阅读以下两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讨论:应该怎样认识科举制度?

材料1:1835年,居留中国人士格尔斯指出:“科举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也许这就是他们所创造出来惟一值得保留的制度,而此制度还未被其他国家所采用。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材料2:唐太宗在金殿瑞们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得意的说:“天下英雄,入我縠中矣。”明代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近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自主测试】

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

A. 交唐太宗裁定

B. 交门下省审议

C. 交枢密院出兵

D. 交尚书省执行

2. 史书上说“汉承秦制”。汉朝对秦制继承中的哪一项影响最为深远()

A.宰相制度

B.郡县制度

C.皇帝制度

D.选官制度

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

A.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

B.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相权确立了对皇权的强势地位

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

A设立六部 B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

C分化相权 D.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7.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8.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课后反思】

第3课《小青蛙》(导学案)

第3课《小青蛙》(导学案)

3.检查读文。教师相机正音。 4. 5.(二)随文识字。 6.★学习第一句。 7. 4.相机学习生字“清、晴、眼、睛”。 (1)指生领读生字。 预设一: “清、晴、睛”三个字的读音有点像,字形里面都有“青”字。 ①导学: 预设:“清”,清水的“清”。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导学:带“三点水旁”的字表示与水有关,谁还能说出带“三点水旁”的字。 师出示一杯清水和一杯浑水,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晴”:太阳出来就表示天气晴,所以是“日字旁”,表示与太阳有关。(出示晴天的图片) 导学:谁能给“晴”找个相对的朋友(出示阴天的图片) 扩词:雨过天晴、晴空万里。(练习说话) “睛”的部首是“目字旁”,表示与眼睛有关。我们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 ②导学:怎样区分“睛”和“晴”? ③想想还能给“青”加上什么部首,组成哪些字。(发现生字中的“请、情”) 预设二: “眼、睛”都是“目字旁”。 ①说说这两个字都和什么有关。 ②请眨眨你们的小眼睛。 5.指导朗读。 (1)导学: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中,你还能读准吗? ★学习第二句。 1.指生读第二句。老师、问同桌、借助拼音,读完后,请把圈画出的生字、词读三遍。 1.指生读第一句。 2.2.指生评议朗读。 3.赛读。 (2)学生小组内观察;然后读读这几个字;最后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3)(3)汇报交流: 猜猜它们是什么意思。把它们放回课文里读一读,再看看图,

2.相机学习生字“保、护、害、事、情”。 3.指导朗读。 (1)导学: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中,你还能读准吗? ★学习第三句。 3.赛读。 4.相机学习生字“请、让、病”。 (1)指生领读生字。 (2)引导学生交流如何识记这几个生字。 5.指导朗读。 (1)导学: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中,你还能读准吗? (2)小组比读第三句。 三、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青、清、气、晴、情、请、生”。 3.导学:这几个生字宝宝,你能给它们按结构分一下类吗? 上下结构:青 左右结构:清晴情请 独体字:气生 4.根据结构特点,重点指导:青、请、气。 (1)教师指导书写“青”。 ①导学:认真看一下:“青”字共几笔,每笔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②教师边范写边强调:竖在竖中线上,下面“月”的“丿”变成“丨”,横折钩的横在横中线上。 ③学生书空跟写。 ⑤教师展示字例,学生评价。 ⑥学生再写2个“青”字。 (2)教师指导书写“请”。 ①导学:想想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特点是什么。仔细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②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要领。 ④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再试写一个“请”字,教师巡视指导。 ⑤教师展示字例,学生评价。 (3)教师指导书写“气”。重点强调第四笔的写法。(2)男女生赛读第一句。 (1)指生领读生字。 (2)(2)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如何识记这几个生字。 (3)全班比读第二句。 1.指生读第三句。 2.2.指生评议朗读 3.学生读字 ④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再试写一个“青”字 ⑥学生再写2个“青”字。 ③学生书空跟写。

人教部编版八下历史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导学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青蒿素的发现;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难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两弹一星”具体指的是什么?它的成功有何意义? 2.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3.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是谁? 4.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谁?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阅读教材P90、P91,思考:

(1)“两弹一星”指什么?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 答案提示:“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取得成就的时间: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②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③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答案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3)“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有什么意义? 答案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阅读教材P92“材料研读”,思考: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答案提示: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面临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打破美苏两个大国对核技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自学目标】 1.掌握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了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 掌握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区主权收复的史实。 2.通过讲述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理解和认识到人 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重点:万隆会议和“非洲年”。 难点:万隆精神和拉美国家维权斗争。 【自学填空】 亚 非 拉 国 家 的 新 发 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隆会议的与会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有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不了解,也有些国家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集团的成员国,受到美国在背后的指使。美国还千方百计进行挑拨离间。因此,怎样在万隆会议上维护亚非国家的团结,排除杂音,保证会议的大方向不受干扰,并取得成功,这是摆在中国代表团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产生了巨大变化,摆脱殖民统治的非洲国家越来越多……20世纪5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增至9个。此后,独立运动 在非洲引发了连锁反应,使绝大多数非洲殖民地先后获得独立,4亿多非洲人民 获得了自由和解放……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宣告独立,古老的非洲由此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非洲国家独立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前,有50多个独立国家的非洲在联合国中占有三分之一的席位,对世界产生着重大影响。(1)面对材料一所描述的恶劣外交环境,这次会议在各国的努力下,最终结果如何?这次会议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运动在非洲引发了连锁反应,哪一年出现了17个国家的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指的是什么?这块殖民地在哪一年获得独立? 【巩固练习】 1.1955年4月18日,香港《文汇报》报道了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亚非会议”的消息。在这次会议上() 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高中人教版文化生活校本教材(导学案)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概述 本单元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从逻辑上看,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 本单元内部的结构关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特征一)——源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见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新辉煌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特征二)——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化地域差异(区域性:吴越文化、滇黔文化)——文化民族性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为核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3.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和近代的衰微,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 是文字和史书典籍 2、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要引导学生以“文

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 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华民族文化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为中华文化、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难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课前预习案】(20分钟) 一、阅读与思考: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62—P66,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 识,初步识记 自主探究 1、古代辉煌的历程 阅读课本P62—63,思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在教材上做好标记和勾画。 2.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阅读课本64页思考问题并在教材上做好标记 ① 文字、汉字的意义是什么? ②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是什么? 3、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阅读课本第65、66页思考问题并在教材上做好标记。 ①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华文化为什么在近代思考: 1、归纳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什么? 2文字的作用与汉字的作用有何异同? 3、判断: (1) 文字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标志。( ) (2)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

第3课导学案

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本课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学习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 [学法指导] 1.自学课本,注意自学过中要边预习,边用红笔勾画出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 2.自学完成后,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自学题目。 3、课堂上要凝神聚力,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背景(必要性): 2、请你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内容。 3、说出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结果如何?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4、请你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合作探究,智慧碰撞】(先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互相补充,组内达成共识) 1、想一想,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2、开展社会调研,可以增强对历史的感悟。为此,某校八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利用国庆节长假期间,走访调查“土地改革”的历史情况。请你为他们参谋,就下列问题提出你的意见。(14分) (1)走访的对象应该在城市还是农村?为什么? (2)采取调查形式有“人物访谈”和“问卷调查”,哪一种形式更适合访谈对象? (3)设计的调查提纲事先要交给受访问者,请你帮助提出两个问题。注意不能脱离主题。 (4)查阅历史资料时,一定要查看哪部历史文献? (5)通过此次调查,对土地改革应该有哪些感悟? 【体系构建,学有所思】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本节课的知识树

文化生活第9课第2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导学案

第9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2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班级姓名 一、明确目标引导过程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了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辨别科学与非科学现象,自觉树立科学精神。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升华我们的道德境界。 3.价值目标: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自主学习筑牢基础 (一)阅读P100-101页,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建设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1.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必须推动社会主义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建设。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人心凝聚,,各项事业就会。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培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阅读P101-102页,理解如何建设精神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的教育。 (1)地位:教育是和的基石。 (2)要求:①要坚持教育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坚持教育为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③把作为教育的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1)地位:科学技术是。 (2)要求:①大力加强科学建设;②普及,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③坚持和并重,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发展文化事业 (1)具体措施:深化,解放和发展。 ①大力发展,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加快发展___________,推动其成为国民经济__________产业。 (2)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总要求:努力为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充分涌流,开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三)阅读102-103页,了解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对青年的要求 1.创建活动具有实践性 (1)主体:是亿万人民参加的伟大实践。 (2)措施: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活动,完善社会体系。 (3)目的:形成、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风尚。 (4)形式: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创造了__________的形式。 2.对当代青年的要求 投身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_______。 三、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第六课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导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古代的辉煌历程 2、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①文字:是文化的____________,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___________。 ②汉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___________。小区分:文字≠汉字,是人选入文代的标,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汉字与民族节日的作用不同。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 ①地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_________的重要见证。 ②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 (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小提示: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但中华文化走向衰微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 (1)在____________领导和_________________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______________相适应,与___________相协调,既保持____________,又体现时代性。 【练一练】 1.判一判:下列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文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3)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4)汉字和史书典籍决定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5)中华文化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6)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就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3.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 体会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萧红(1911—1942),原名张遒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萧红的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但她在散文的创作上也有十分突出的成就。她的散文“凭着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胡风语),以细腻的笔触,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深切感受清新、明朗、自然、直率、坦白地吐露出来,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例如,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她的《回忆鲁迅先生》就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也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在本文中,由于作者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崇敬缅怀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显得真实感人。 自主预习案 (一)给加点字注音:

咳嗽 ..( ) ..( ) 筵.(.)会窘.( ) 抽屉.( ) 阖.( ) 踌躇 虔.( )诚抹.( )杀肋.( )膜紊.( )乱唠叨 ..( ) 隔三差.( )五 (二)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三)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合作探究案 (一)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十八件小事,这十八件小事,你认为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性? (二)以上这些内容,看似没有什么联系,比较杂乱。你能否对它们进行归类? 神情姿态: 穿着审美: 饮食起居: 工作习惯: 休闲娱乐: 日常琐事: 对待疾病: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导学案(含答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清朝前期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的措施,理解其重视农业生产的原因 2.了解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 3.认识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消极影响 【学习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学习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____________。 2.(1)不断扩大,大片荒地得到开垦。 (2)对、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 (4)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 和城镇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4.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______________。 5.(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 (2)一些农村地区地区发展为。 (3)在北京、江宁、、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非常繁荣。 (4)形成了一些大的________,比如:晋商和徽商。 6.由于人口密度加大,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 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你知道其中的原因有哪些吗?

三、练习巩固 1.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 大力()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垦田 D.改进生产工具 2.清朝前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著名的机户李扁担、 李东阳等,这些机户生活在() A.北京 B.江宁 C.长安 D.洛阳 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 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4.“走西口”所描绘的商帮在清朝与徽商齐名,它是() A.浙商 B.闽商 C.冀商 D.晋商 5.清朝时期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是在() A.康熙时 B.雍正时 C.乾隆时 D.咸丰时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1)材料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2)这种现象首先在什么行业出现? (3)清朝时期著名的商业城市有哪些? 四、课后反思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编制:审核:班级:姓名:时间:编号: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课程标准】 知道“863”计划的制定;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定的必要性、紧迫性;3、探究计算机网络给青少年网民带来的影响; 【学习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学习难点】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学习方法】分析资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一、863计划 1、863计划倡导者是、、、。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年月做出的,所以称为863计划。 2、863计划纲要选择技术、技术、技术、技术、技术、技术、技术、技术八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时代,以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2.网络是一把,有利也有弊,如果网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提倡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 【合作探究】 1、中国现在的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钱去发展高新科技的研究? 2、你对互联网了解多少?请举例说明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堂练习】 1、关于863计划说法错误的是 A、是由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议 B、由邓小平亲自作出批示 C、是在1986年3月开始的 D、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重点的八个领域包括生物技术、考古技术等 2.如今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领域 B.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购物等 C.以因特网为主的数字化正改变着世界 D.网络生活有百益而无一害 3.下列是在一次有关计算机网络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的讨论会上产生的观点,不正确的是()A.利用网络可以查阅各种资料 B.网络不会给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 C.网络有利于青少年和外界的交流 D.利用网络可以进行购物 4.某地电视台播出了一则公益广告:一位父亲正苦恼让儿子上网担心他会上瘾,不让他上网又怕耽误他的学习。这则公告主要说明了()A.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健康上网B.这位父亲害怕网络 C.中国上网的人数不断增加D.人类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 5.1986年3月,中国科学院几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时作出决定,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下列成就在“八六三计划”制定后取得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导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 C.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D.“嫦娥1号”卫星发射成功 6.“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种说法如今已成为现实,你认为下面哪一个选项是实现这一说法的最佳方案() A.海洋高技术的应用 B.电气化技术的应用 C.生物技术的应用 D.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7、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一项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称之为:() A、科教兴国计划 B、863计划 C、星球大战计划 D、尤里卡计划 8、人类进入高度的信息化时代是在:() A、19世纪末 B、20世纪初 C、20世纪末 D、21世纪初 9、我国科学家建议中共中央要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的发展的真正目的是: (1)想出人头地(2)想表明他们有远见(3)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4)受历史使命感的驱使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A、(1)(2) B、(1)(3) C、(2)(4) D、(3)(4) 10、到2013年,我国上网人数已达6亿人,手机网民人数5亿,青少年占:() A、60%以上 B、70%以上 C、80%以上 D、90%以上 简答:我国863计划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学习反思】 科目一考试https://www.360docs.net/doc/109120114.html,科目一模拟考试仿真考试最新试题

2015届高三第一轮《文化生活》第九课复习导学案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解释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说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2、说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地位。 3、解释建设文化强国的原因。 4、解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 5、说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说明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二、重点与难点: 1、解释建设文化强国的原因。解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三、知识清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2、简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原因? 3、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4、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 5、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根本任务?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目标。() 说明: 2.科学发展观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4·山东卷] 某地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着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设立学习讲堂、民风廊、励志廊等,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从单纯娱乐向更高精神层面的跃升,形成了一股崇德向上的强大力量。该地的成功经验表明,新农村文化建设要( ) A.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农村通俗文化 B.承袭农村传统习俗,提高农民道德修养 C.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D.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2013韶关一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种自信源于() ①中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中国文化具有其他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图形的运动(一)轴对称图形我的 学习任务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我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流程知 识 链 接 对称现象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让我们来关注什么是对称。 这些都是对称的,我能说一说我在生活中发现的对称现象。 合 作 探 究 1、看书29页例1,剪一剪 像上面这样,先把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 (1)我把我剪的图形在沿折痕对折,我发现了: 2、想一想、说一说 对称轴对称轴对称轴 我发现:像我们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而且我还会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学习 流程归 纳 总 结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这样的图形是()。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图形的运动(一)平移我的 学习任务1.初步感知平移的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 学习流程知 识 链 接 1、平移现象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让我们来关注什么是平移。 这些都是平移现象。我能说说我平常发现的平移现象。 合 作 探 究 2、自学书30页例2,认识平移。 (1)我知道并会说什么是平移?(2)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3)、看图填一填。

学习 流程归 纳 总 结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1、当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且本身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现象 就是()。 2、平移的方法: (1)确定物体平移的() (2)确定物体平移的() (3)()移动后的各点,就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精品学案——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导学案班级姓名第组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 2.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3.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二、自主预习 1. 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镇守长江中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年重建晋 王朝,以 为都城,史称东晋。 2.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四个王朝。 3.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4.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梨耕,实行,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5.南朝时的,人口众多,时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三、合作探究 1.在地图上用箭头和线简要地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的趋向。 2.想一想,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导学案 四、随堂演练 1.下列朝代都曾以建康为都城的是() ①东晋②西晋③西汉④南朝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3. 南朝时,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气候湿润 B.土地肥沃 C.社会安定 D.北方人南迁 4. 西晋从统一到灭亡持续了多少年() A.14年 B.36年 C.50年 D.37年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 6. 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懿和司马昭 B.司马昭和司马炎 C.司马炎和司马睿 D.司马炎和司马昭 7.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东晋和北魏 B.东晋和前秦 C.西晋和前秦 D.西晋和北魏 8.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A.鲜卑族 B.匈奴族 C.氐族 D.羯族 五、课后反思

第19课《登勃朗峰》导学案 (含答案)

19 《登勃朗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写作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优美语句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作用。 3.体会并感受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法指导 《登勃朗峰》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学习前要了解游记的特点,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本文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富有传奇色彩。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本文的写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米,它是西欧的最高峰。 文体知识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登勃朗峰》作者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日( yì)隧.道(suì)俯瞰.(kàn )穹.顶(qiónɡ)巍.峨(wēi )皑皑 ..(ái)巉.峻( chán)缭.绕(liáo)拾.阶(shè)颠簸.(bǒ)沟壑.( hè)旷.野( kuànɡ) (2)解释重点词语。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 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和颜悦色:形容和善可亲。 赏析文章

1、感知内容。 理清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登勃朗峰》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旅途之中写了勃朗峰奇异美丽的风景,还写了奇人奇事。 2、主旨探究 1.《登勃朗峰》描绘了登勃朗峰山中奇景,叙述了旅途中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语言。 赏析下面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勃朗峰周围山峰比作“美女的纤指”“塔糖”“教头上的帽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众多山峰的奇形怪状。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 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座峰巅在白云缭绕、满天彩霞映衬下,妖媚迷人的景象,“轻歌曼舞”“宛如游丝蛛网一般”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现了白云柔细的样子,传神的再现了白云在峰巅飘飞的情态。 课后练习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 A.颠簸.(bǒ) 穹.顶(qiónɡ) 沟壑.旷野(hè) B.翌.日(yì) 巉.峻(chán) 霓裳.羽衣(chánɡ) C.妩.媚(wǔ) 隧.道(suì) 绚.丽色彩(xuàn) D.打嗝.(ɡé) 拾.级(shí) 白云缭.绕(liáo)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A.陡峭蔓延浮躁一如即往 B.打嗝巍峨颠簸和颜悦色 C.俯瞰敏捷敞篷名幅其实 D.干脆棕色焦炙纷至踏来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7】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 【课标要求】 1、知道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家国情怀) 2、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和斗争史实,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作用。(唯物史观) 3、列举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历史解释) 【重点难点】 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措施、结局及历史意义。 《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义和团运动的救亡意义与局限性。 难点: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基础认知】 一、戊戌维新运动 1、历史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政治: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3)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康有为撰写的_和_,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梁启超《变法通议》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2、“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但未送达光绪皇帝。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_”诏书。 (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_、经济、军事、文化、_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4、变法失败 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_。康有为、梁启超被迫 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_”。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5、历史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_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 一. 课前预习作业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6.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7.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8.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9.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 11.江南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是的采用。 1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 13.简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二. 小组活动任务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成语故事。 2.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文化生活第九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第九课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重点、难点】 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自主学习】 一、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1.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历程 (1)求索目标: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历史结论:奉行“”论或“”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3)重振标志: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4)新民主主义文化:①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人民革命实践。②主线:。③主体:。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基本内涵:①指导思想:。②根本目标:培育有理想、、有文化、的公民。③时代要求:面向、面向、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④本质特征:文化。(2)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和。 ▲特别提醒:“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实际上就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的两种具体表现。前者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而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后者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拒绝外来文化和新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什么 (1)灵魂:指导思想。(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4)基础:。 2.为什么 (1)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2)必要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所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怎么办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鼓舞斗志;用引领风尚。 ▲特别提醒:文化多样性并非指指导思想“多元化”。由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即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是在社会主义建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导学案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许多新变化。 2、以二战后美国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学生主动参与,激情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感悟知识的生成。 【导学案】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如何发展的? 2、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实质、内容、影响。 3、第三产业兴起的原因、影响。新经济出现的原因、含义、特点。 【诱思案】 1、二战结束以后至现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应如何认识 【重点知识透析】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含义: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能允许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变化;在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国家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得到缓解;通过社会福利、收入政策和直接干预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 历史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干预不可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人民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国家调节不可能根本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消除经济结构的失衡;国家对分配、工资的调节及福利政策等不可能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