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直肠给药实用教程
中药灌肠,治小儿常见病

中药灌肠,治小儿常见病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作用,敷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证明,直肠的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它是一个半透膜,具有丰富的静脉丛,血液循环旺盛,吸收力强,药物通过直肠粘膜的吸收直接进入体内循环。
直肠给药操作简便,起效快、疗效好、费用低、副作用小,主要用于口服和静脉给药困难的儿童。
临床上主要用于小儿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小儿支气管炎、小儿腹泻、肺炎等多种疾病。
禁忌症:严重腹泻、肛门直肠结肠手术后、急腹症,以及怀疑肠坏死或肠穿孔的患儿禁用。
直肠用药的程序(流程):直肠用药前,让儿童排便,以增加药物与直肠粘膜的接触面积,让孩子先放松,不要强行给药,以免患儿给药后随即排泄。
(直肠给药管图)直肠给药的操作步骤:首先中药加热至38.5度左右,也就是小儿喝牛奶的温度。
第二,中药吸入针管,然后继续吸入少量空气,让针头向下,使空气进入注射器尾端,这样可以借助空气的压力一次性将药物全部注入直肠。
第三,中药吸入针管后,连接一次性直肠给药管,给药管涂润滑油,一般用医用甘油或者石蜡油,然后缓慢推入直肠。
给药深度:1-6个月小儿3-4cm;7-12个月小儿4.5-5cm;1-3岁小儿5-6cm;3岁以上小儿6-8cm。
中药推入直肠后,轻拍小儿屁股,促进肛门括约肌收缩,防止药液溢出;然后让患儿卧位在床上休息10-15min,以便药物保留吸收,药物推入直肠后要观察给药后的反应,是否有排便,是否有药液溢出,或者有什么不舒服。
直肠给药后保留20-30min排便是正常的,药物已基本上吸收70%左右。
以上是直肠给药的方法、用量和禁忌症,以及注意事项。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下儿科门诊常见病的几种证型及治疗方法:1.感冒咳嗽风寒型:大多数小儿看中医时已经输过液体,用过大量的抗生素或者痰热清、咽喉宁等清热解毒药。
抗生素性味苦寒、寒冷,还有痰热清这些药都属于清热解毒药;这些药物容易伤中阳,结果孩子输了几天的液体效果不佳,才想起看中医。
直肠给药

中药治疗疾病无耐药性:临床上长期应用 抗生素和化学药品,容易产生抗药性,而 中药就很少出现这一弊端。原因是中药多 为复合作用,一般应用多为复方。
5
为什么直肠给药适合婴幼儿
现代医学认为,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 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婴幼儿肠 壁较薄,具有通透性高、肠壁孔隙大、蛋 白质结合率低、可使药物分布容积呈增大 趋势的优点。
➢ 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 输布全身,从而达到全身或局部的治疗目的;
➢ 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
16
直肠给药——现代医学研究
下腔静脉
门静脉 直肠上静脉
直肠中静脉
直肠下静脉
结论: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 半透膜,具有丰富的静脉丛,血液循环旺盛,吸收力强。
24
直肠给药(灌肠疗法)分类
25
➢ 直肠给药是祖国医学传统的灌肠法与现代医学的药物体内吸收代谢相 结合的给药方法。
➢直肠给药分类:直肠注入 (小剂量直肠推 注)、大剂量直肠灌注,直肠滴入 、直肠 栓剂。
26
工具的区别
27
各种直肠给药的优缺点 (小剂量直肠推注)
1,真正能做到直肠给药给到直肠里的只有小剂量直肠推 注,优点是直肠吸收不进入肝脏,没有肝脏的首过效应, 对于肝功能不好的患者和婴幼儿安全性高,所用剂量小。
2,基层医生没有接受正规的直肠给药培训,对于直肠给药的原理和 方法不懂,而且直肠给药有些讲师都没有经验,连简单的操作都不敢 做,造成对直肠给药没信心,自己摸索时间长,由于处方混乱,大包 围处方,不规范操作给患者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引起医患恐惧。
3,对于药物的理解不充分,不适合直肠给药的药物乱用(比如:片剂 粉碎),没有发挥直肠给药的优势。
中药灌肠法(精华)教程文件

接将温开水10ml倒入灌肠筒内滴入)。
分离注洗器,抬高肛管,反折或捏紧肛管(封闭式灌入法直接关上开关,开放
式灌入法则夹紧橡胶管),用卫生纸包住肛管前段,拔出肛管放于弯盘内。
用卫生纸轻揉肛门片刻,抬高臀部,待10~15分钟后取出小枕、橡胶单和治疗
巾,嘱病人静卧1小时以上。
整理床单位,撤去屏风,开窗通风,观察病人反应。
目的
镇静、催眠。用于高热等症。
控制肠道感染。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肠 道易激综合症。
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如慢性盆腔炎、慢 性前列腺炎等。
降低血液中的含氮物质,如氮质血症等疾患。
中药灌肠
机理
中医学认为,大肠具有传化糟粕、 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由于肺与大肠通 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药物自大肠 吸收入体内,通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 百脉,宣发通降,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 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整体治疗作用。 若病位在肠腑、盆腔等邻近部位,灌肠 疗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局部 疗效。
中药灌肠法
定义
中药灌肠又称肛肠纳药法,属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在 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中药煎煮并将药液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 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清热解毒、 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
中药直肠给药的历史沿革
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 阳明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大猪胆汁一 枚,泻汁,和少许醋,以灌谷道内,如 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开 创了中药肠道给药的先河。至今已发展 应用多个临床科室 。
操作步骤
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对床号,姓名,做好解释,再次核对治疗卡。
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体位(左侧或右侧卧位),双膝曲屈,裤脱至膝部,臀部移
至床沿,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微弯,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垫小枕于橡胶
中医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说明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
1、常用药物
秦先(去苗)桃仁(去皮、尖,研)皂角子(烧存性,研)各3克苍术(米泪水浸,炒)防风各2克黄柏(酒炒)1.5克当归尾(酒洗)泽泻各0.9克槟榔0.3克熟大黄3克。
水煎15OnII备用。
作用: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用于术后疼痛。
麻子仁4.5克(研细,用水浸,滤去皮,取浓汁)脂麻6克(微炒,研,用水浸,取浓汁)桃仁(汤浸,去皮、尖,熬炒黄熟,研如泥)30克荆芥穗(捣末)30克,煎15On1.I备用。
作用:润燥滑肠,用于术后通便。
2、操作方法
♦备齐用物携至床前,嘱病人排空大便。
♦测量药液温度,39°C~41°C,倒入输液袋内,挂在输液架上或挂衣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IoCnI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
♦润滑肛管前端,与输液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输液管,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开关,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
♦待药液滴完时夹紧输液管或灌肠筒的连管,拔出肛管放入盘中。
用卫生纸轻揉肛门部。
♦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晚,臀部小枕可1小时以后再撤去。
3、注意事项
(1)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
(2)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C~41°C,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3)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药液一次不应超过200m1.,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
直肠给药

各种直肠给药的优缺点 (其他2种直肠给药)
1,直肠滴注和大剂量直肠推注,不是给药到结肠里,而 是给到结肠里,现在叫灌肠疗法的比较多。结肠吸收要进 入肝脏,有肝脏的首过效应,对于肝功能不好的患者受限 制,所用药物量大。 2,操作难度大,容易结肠挫伤,时间长,孩子耐受不好 ,肠道的不适感大。 3,遇到药物的反应,可以在短时间内不易及时冲洗出来 。 4,工具价格高。 优点,所用药物要求少,可以给予中药汤剂及散剂。
直肠给药——六大临床优点
4. 操作简单快捷,无创伤,无痛苦,病人乐意接受,提
高了给药的顺应性;
5. 给药剂量准确、方便、安全。 6. 减少了打针、住院的时间,节约了有限的卫生资源;
适合直肠给药的药物
首选注射剂型, 其次悬浊液, 片剂最不适合
儿童直肠给药剂量
儿童直肠给药剂量参考: 1、肌肉针剂:按照成人剂量的1/2—1/4量给予;
含有苯甲醇的药物儿童不能使 用,为什么可以用于直肠给药
1,苯甲醇儿童肌注,会引起疼痛,感染,臀大肌 痉挛萎缩,但我们推广的是直肠给药,损伤不到 患者的臀大肌。而且避免了疼痛性休克,晕针现 象。 2,有的医生和患者家属担心苯甲醇的肝损害,这 正是小剂量直肠推注的优点,没有肝脏的首过效 应。
直肠给药的原理
温度须控制在36 ℃ ±2 ℃; 温度控制方法:
1 患者少时可用小容器加热水,用温度计测定水温38°C,再把已 经加好药液的注射器水浴5分钟。 2 患者多时,应用恒温水浴箱,温度控制在37.0--40.0°C.药物加 温时间5--10分钟,边加温边晃动,以充分加热均匀。
儿童直肠给药技术要领
三.儿童直肠给药的容量用量
儿童直肠给药操作流程
准备工作
1、告知患儿父母提前为患儿喝水30到50毫升,排便(给药前10-15
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的药物配制直肠滴入(灌肠)讨论版基层医生网

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的药物配制直肠滴入(灌肠)讨论版基层医生网最近从网上搜集到一些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的药物配制方子,特拿出来跟同仁们一起分享。
希望大家多分享直肠给药方面的好配方。
直肠滴入与临床应用直肠滴入是将药液或药物装入输液瓶,接上输液管,拔去头皮针,接上一次性导尿管(PVC管),通过直肠滴入给药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
直肠滴入的操作方法:将药物加入输液瓶用热水适当加温(控制药液温度在35—40度之间)接上导尿管,在导尿管前端涂上石蜡油或其他润滑剂,插入患者肛门,松开输液器开关,药液缓慢地进入直肠内,待药液滴过莫菲氏管后,操作者用右手将莫菲氏管上端折叠并挤压莫菲氏管,将药液全部挤入直肠内(挤压时,不要用力过大,要缓慢的将药液挤入直肠内,因为用力过大或过快容易产生便意感,小儿还可能迅速将药物排出)然后用左手捏紧导尿管以防止药液返流,在拔出导尿管时叫患者家属迅速用面巾纸按压住患者肛门,让患者保持体位休息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如何较好的将直肠滴入与直肠注入技术应用于临床?通过学习,大家都很想把学到的技术迅速的转化为生产力,尽可能的运用于临床,大家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从多年培训的经验总结来看,在开展直肠滴入与直肠注入疗法之前,学员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必须先配制好一些必需的器具、设备和药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二、首先要熟练掌握技术操作要领(多看光盘)万事在备、有备无患、遇事不慌、操作不乱!三、刚开展时,一些必需的器具、设备和药物可能不齐全.因此,要因地制宜,没有中草药,可以先用西药来开展工作,逐步扩大影响,循序渐进。
四、开展直肠滴入与直肠注入技术疗法时,首先要选择病情较轻的患者,选择自己认为一到二次能够治愈的患者,千万不能遍地开花,要等技术与临床效果检验和对比之后,总结经验,逐步扩大影响后,再普遍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特别注意事项除要选择自己认为能够一次治疗成功的病例外,还应该掌握以下要点:1. 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药物前,需嘱咐患者先行排便。
直肠给药操作规范

直肠给药操作规范步骤一:直肠给药准备工作器物准备:注射器、直肠管、甘油(或石蜡油)、碘伏(酒精、生理盐水)、棉签、药品(直肠给药有专用直肠管)病员准备:排便、心理放松药品:拟用药品,38-40℃温水预热。
环境:屏风遮挡、合适室温、光线充足或足够照明。
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步骤二:直肠给药1、选择体位:使患儿采取俯卧位或左侧卧位(趴伏家长双腿之上)2、抽药:将药物抽进注射器内,继续吸入少量空气,针头向下,使空气进入管腔尾部。
3、连接直肠管,直肠管涂抹润滑剂。
4、插入直肠管:平缓、轻柔、插入5~10厘米。
5、注入药物:缓慢推入6、拔出直肠管步骤三:给药后处理1、患儿保持采取卧位6~15分钟。
2、注意观察有无药液溢出,及时处理。
3、观察给药后得反应,就是否排便、或有不舒服等。
注意事项01、掌握直肠给药指征,腹泻严重得患者暂时不适宜直肠注射疗法。
02、婴幼儿肠壁薄,灌肠管不要太硬,注意动作轻柔,润滑、消毒。
03、直肠给药容积不宜过大10ml以内为宜。
04、把握进管深度,0-1以下5cm,1-6岁5-10cm。
05、直肠给药后务必保留足够时间,以供药物吸收,一般15分钟即可。
06、庆大霉素不能直肠滴入。
07、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08、药液温度要控制在40摄氏度以内。
09、给药结束后要拍拍孩子屁股,使其肌肉收缩。
10、掌握直肠给药指征:凡肛门直肠、结肠术后;急腹症,疑有肠坏死穿孔禁用;11、对本品有过敏史者禁用。
12、注意影响药液保留得因素:药液温度、体位、药液用量、药液性质、给药深度、情绪变化。
直肠给药得现代作用机理直肠得肠壁组织就是具有选择性吸收与排泄功能得半透膜,具有丰富得静脉丛,血液循环旺盛,吸收力强;1、由直肠上静脉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有首过效应)2、由直肠中静脉、下静脉与肛门静脉吸收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3、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得吸收。
直肠给药得中医作用机理祖国医学认为:直肠给药就是中医内病外治方法之一。
中药灌肠操作规程

中药灌肠操作规程一、概述中药灌肠是中医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通过肛门将中药制剂灌入肠道,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中药灌肠操作流程,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操作前准备1.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好,并做好卫生消毒。
2.准备中药制剂,确保制剂的药物成分和浓度符合治疗要求。
3.准备灌肠器具,包括灌肠袋、灌肠管、止血纱布、手套等。
4.让患者充分了解中药灌肠的目的、过程、注意事项,并得到患者的同意。
三、操作步骤1.患者排空肠道:患者坐于马桶上,用清水冲洗直肠,直至排空肠道内容物。
2.患者体位:患者俯卧于操作台上,双腿自然弯曲,臀部抬高,以便操作者能够更好地进行灌肠。
3.操作者准备:洗手并戴上手套,将所需药物加入灌肠袋中,并检查灌肠袋和管道是否完好。
4.灌肠器具准备:取出灌肠管,用温水进行冲洗和消毒,并将管头涂抹适量的润滑剂,以减少插入时的不适感。
5.插管操作:操作者将灌肠管缓慢插入患者肛门,约10-15厘米深度即可达到直肠位置。
6.连接灌肠袋:将灌肠管与灌肠袋连接,确保连接口处严密不漏气,以避免药物溢出。
7.缓慢注入药物:缓慢打开灌肠袋的放射绕盖,使药物缓慢灌入肠道。
8.处理过程中的不适感:患者可能感到灌肠过程中的不适感,操作者应及时与患者沟通,做好心理安抚工作。
9.等待停留时间:根据医嘱,药物灌注完毕后,让患者保持原体位,等待一定时间以保证药物在肠道中发挥作用。
10.气囊排气:在药物停留时间结束后,操作者应迅速打开灌肠袋的放射绕盖,并轻轻按压患者的肚子,使之排气。
11.拔管:在药物停留时间结束后,操作者缓慢拔出灌肠管,同时用纱布轻轻压迫患者肛门,以防止排出的药物大量流失。
四、注意事项1.操作者需注意个人卫生,洗手并戴上手套。
2.操作前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好,并进行消毒。
3.灌肠器具应进行适当的消毒和清洗,并进行润滑处理。
4.灌肠药物的配制应符合医嘱要求,确认药物成分和浓度。
5.患者需充分了解中药灌肠的目的和过程,并给予同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直肠给药实用教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中药直肠给药实用教程(原创)
本人长期使用中药直肠给药,经实践验证,直肠给药完全可以治疗小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患,且安全有效。
大家在学习我的处方之前,首先要对小儿的生理,病理有一些了解。
因为小儿病理上易寒易热,易实易虚,变化多端,发病容易,转变迅速。
小儿生理上为纯阳之体,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或因六淫化火,热自内生,痰因热动。
小儿之病,惟热居多。
所以,小儿感冒,咳嗽或者腹泻,易于寒随热化。
我们在使用中药时治疗疾病时,以辨证准确为第一要义。
然小儿科为哑科,其言语不通,又少有吐痰,无法把脉等,很难辨别病症的寒热虚实,临床上可供鉴别点也不明显。
多年来我主要通过观察咽部,上颚来确定寒热之偏。
咽,上颚淡红或不红多为寒症和虚症。
咽,上颚红多为风热。
咽,上颚深红多为实热。
对于咽喉,上颚红肿者,即使有舌苔薄白等明显的寒相,也多为外寒内热或寒随热化。
比如在临床上,小儿咳嗽,上午还是风寒,下午已是风热,或者湿热,甚者实热。
所以,我在使用直肠滴入疗法时都会在第一次已经在小青龙的基础上就加上石膏,鱼腥草,黄芩等清热解毒的药。
是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总结而来。
对于一些慢性病,少见病例,我们可以单独讨论。
我只把最常见病型,最常用的处方分享给大家。
感冒:1:风寒感冒:多见于较大儿童感冒初期,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脉浮紧。
处方:荆防败毒散(九味羌活汤),板蓝根,婴儿平(或小儿葫芦散)。
2:风热感冒:多见于婴幼儿,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处方(1)(用于表热重者):银翘散(或银翘散合白虎汤),柴胡,板蓝根(或鱼腥草),婴儿平(或小儿葫芦散)。
处方(2)(用于流感或里热重者):银翘散合白虎汤,柴胡,青蒿,赤芍,鸡内金(或小儿葫芦散或婴儿平)
感冒注:我开展直肠滴入疗法时,最常见的就是风热或者实热感冒,而且小儿感冒容易夹痰夹滞夹惊,所以加上小儿葫芦散。
胃肠感冒者可用小柴胡汤代替银翘散,如果上感咳嗽,可用桑菊饮代替银翘散。
如高热不退或者反复发热,可加紫雪散。
加上口服,中药外贴疗法,效果更好。
咳嗽:1:风寒咳嗽:多见于急性支气管炎初期,咳嗽频作,痰稀色白,鼻流清涕,舌淡红白,苔薄白,脉浮紧。
处方:止嗽散(小青龙汤),鱼腥草,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2 :风热咳嗽:为小儿咳嗽最常见症候,证见咳嗽,咳痰黄稠,或间发风热,头痛咽痛,汗出口干,舌苔淡黄,脉浮数。
桑菊饮(麻杏石甘汤),鱼腥草,地龙,小儿葫芦散(或猴枣散加婴儿平)。
咳嗽注:小青龙加石膏汤是本人最喜欢用的验方之一,无论寒热,咳嗽,哮喘皆可用之,效果良好。
中医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风热咳嗽,在江浙地区可用桑菊饮,但是在北方,桑菊饮效果不理想,我一般直接用麻杏石甘汤(或者桑菊饮合麻杏石甘汤),咳嗽发热者,可用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如喘息明显,可加丹参。
如外寒内热者,可用定喘汤,或者小青龙加定喘汤,或者麻杏石甘汤加定喘汤,效果更明显。
不管咳嗽还是哮喘或者肺炎,都应该综合治疗,建议大家加上外贴,口服和雾化疗法。
疗效和经济双丰收。
哮喘:1:寒哮:多见于哮喘(或者喘息性支气管炎)初期,气促哮鸣,痰涎清稀,色白有沫,面色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或寒热无汗,舌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
处方: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鱼腥草,地龙,丹参,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2:热哮:多见合并细菌感染的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腺病毒肺炎等。
胸高息涌,哮鸣作声,痰稠色黄,咳痰不利,胸中烦热,面赤便秘,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处方:麻杏石甘汤,黄芩,鱼腥草,地龙,丹参,小儿葫芦散(或猴枣散)。
哮喘注:哮喘在西医临床上主要是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毛支为主。
如是哮喘,还需治疗预防相结合。
避免过敏因素的刺激,冷空气刺激等,还需要口服顺尔宁等预防过敏性哮喘的药物。
哮喘发作时最好配合雾化,中药外贴等疗法,效果更好。
肺炎喘嗽:1:普通型肺炎(邪在卫分):患儿变现为高热,有汗或者无汗(一般早期少汗,邪达气分时则多汗,口渴),呼吸急促,咳嗽有痰,轻度喘憋鼻扇,面赤口渴,咽红,舌尖红,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处方: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鱼腥草,黄芩,青黛,地龙(或加丹参),小儿葫芦散(或猴枣散)。
2:重型肺炎(热入营血):高热持续,咳嗽喘憋,烦躁不安,痰声噜噜,精神萎靡,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而干,脉玄数或滑数。
处方: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鱼腥草,黄芩,青黛,地龙,丹参,赤芍(或生地),小儿葫芦散。
3:肺炎恢复期(气阴两虚):或有低热,咳嗽喘憋,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舌质嫩红,舌苔少而欠津。
处方:泻白散(或沙参麦冬汤),青蒿,青黛,地龙,小儿葫芦散。
肺炎注:肺炎中的中毒性脑病和呼吸衰竭这里就不论述,直接去省级医院治疗较好。
如肺炎高热不退或者反复高热可加柴胡和紫雪散。
或者口服牛黄清心丸。
肺炎更需要综合治疗,建议加上口服,雾化,中药外贴,疗效和经济双丰收。
腹泻:1:寒湿泻:冬季,初春多见,大便稀薄如冰,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处方:藿香正气散,苍术,车前子,赤石脂(或蒙脱石),鸡内金。
2:湿热泻:夏秋季多见,适用于急性水样便泻,小儿最为多见。
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淡,脉濡。
处方:葛根芩连汤,苍术,茯苓,车前子,赤石脂(或蒙脱石)
3:脾虚泻:适用于生后既泻或病后伴发腹泻。
病程迁延,时轻时重,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
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处方:参苓白术散,苍术,赤石脂(或蒙脱石),石榴皮(或乌梅),鸡内金。
4:脾肾阳虚泻:小儿腹泻中较少见。
腹泻日久,久治不愈,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丁香,赤石脂(或蒙脱石),石榴皮,乌梅,鸡内金。
5:伤食泻:多见于暴饮暴食的较大儿童。
大便酸臭,或如腹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处方:保和丸,木香,白芍,元胡。
腹泻注:腹泻主要见于夏秋季,以湿热泻居多。
如遇半月,一月以上慢性腹泻多为慢性腹泻(脾虚泻或者脾肾阳虚泻)还需要长期口服益生菌,维生素,锌剂等。
腹泻严重脱水者,必须补液。
腹泻大家也可以加上中医外治法,疗效经济双丰收。
上述几个方子可以涵盖我们诊所所见大部分小儿病症,简单实用。
以后大家如有问题,可以单独讨论。
文笔粗陋,写作仓促,如有不足,还请海涵。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