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滴入法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直肠滴入临床应用指南

直肠滴入临床应用指南

直肠滴入临床应用指南直肠滴入(Rectal Drip)是一种通过直肠黏膜给药途径,将药物液体或悬浮液滴入直肠进行吸收的医疗操作。

直肠滴入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能够实现药物快速吸收、避开肝脏首过效应等优点。

本文将从直肠滴入的定义、操作要点、适应症、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应用直肠滴入。

一、直肠滴入的定义直肠滴入指的是将药物溶液或悬浮液经过测量的滴定设备,通过直肠灌入患者体内,让药物在直肠黏膜上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直肠滴入是一种非常便捷、有效的给药途径,能够绕过胃肠道,直接作用于直肠黏膜,药物吸收速度较快。

二、直肠滴入的操作要点1.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空肠一天,务必清空肠道,以保证药物在直肠能够充分吸收。

2. 药物准备: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准确地配制药物液体或悬浮液,并根据处方确定给药剂量。

3. 滴定设备选择:直肠滴入时,需要使用专用的滴定设备,如直肠滴定管等,保证药物给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操作步骤:医生应在专业指导下,将准备好的药物溶液或悬浮液通过滴定设备缓慢滴入患者的直肠中,避免过快或过多的给药量。

5. 观察反应:医生在给药后需及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如出现过敏、呕吐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处理。

三、直肠滴入的适应症1.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直肠滴入能够减轻胃肠道黏膜刺激,促进溃疡愈合。

2. 癫痫病发:在抢救癫痫病发过程中,直肠滴入能够快速给药,提高药物吸收速度,有效缓解症状。

3. 消化系统炎症:如肠炎、结肠炎等疾病,直肠滴入能够减少药物经胃肠道的消化损失,提高疗效。

四、直肠滴入的不良反应1. 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对药物成分过敏,可能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

2. 肠道刺激:直肠滴入药物浓度过高或刺激性强,可能导致直肠黏膜炎症等不良反应。

3. 药物残留:部分药物不易被直肠吸收,可能在直肠内残留,引起排便不适等情况。

综上所述,直肠滴入作为一种常见的给药途径,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适应症,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及风险。

三阳清解煎剂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应用论文

三阳清解煎剂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应用论文

三阳清解煎剂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应用分析【摘要】外感发热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症,该病症多与病毒、细菌感染有关。

患儿高热期间患者代谢率和耗氧量增加,容易引起机体环境改变,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减少高热给患者带来的危害,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使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

直肠滴注法是由保留灌肠法发展而来,不但可控制药液滴入速度,而且对肛门、直肠的刺激较保留灌肠法小,文章将对三阳清解煎剂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三阳清解煎剂;直肠滴入;外感发热【中图分类号】r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46-01外感发热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症,其病因与多种病毒、细菌感染有关,但以病毒多见,约占90%以上[ 1 ]。

高热期间患者代谢率和耗氧量增加,易引起机体环境改变,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减少高热给患者带来的危害,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使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

中医学理论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感外邪;同时小儿又为纯阳之体,外感六淫或时疫之邪,均易化热化火,且易动风伤阴动液,致使胃肠燥结,腑气不通。

中药直肠滴入可使药物通过肠黏膜进入循环而发挥作用,达到“内病外治”之目的。

外感病在肺卫,而肺经络于大肠,采用中药直肠滴入可使药力循经上达肺卫而奏逐邪退热之功;同时又可迅速通导大便,荡涤积滞,通腑泄热,收到釜底抽薪、引热下行之效。

2006-2007年,我科运用三阳清解煎剂直肠滴入治疗外感发热84例患儿,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67例均为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84例,男41例, 女43例:年龄0~1岁17 例, 2~3岁34例, 4~12岁33例;病程平均(1.91±0.81)d:体温(39.5±0.8)℃,血白细胞(4.3±1.8)×109l。

直肠滴入用法

直肠滴入用法

一、直肠给药的常用药物剂量参考1..一般给药直肠给药的药物使用剂量与静脉给药药物剂量大致相等,是口服给药、肌注给药药物剂量的一至两倍。

2.特殊给药:如氨茶碱、西地兰、阿托品等,直肠给药的药物剂量均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药物剂量使用。

需要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的药物,直肠给药前,同样要进行药敏试验,皮肤敏感阳性的患者,在用药期间,仍需注意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中药视为配伍禁忌的,直肠给药时也应视为配伍禁忌。

二、直肠给药常用量参考(液体用量)1.成人用量:成人直肠最佳液体容纳量为80-160ml,平均为120ml,取中药煎出液,或上述各种复合制剂,100-120ml左右,直肠滴入,每日一至两次。

以上为常用直肠给药的液体参考用量,一般情况下,如直肠给药后容易排出(腹泻)的患者,可适当减少直肠给药的液体量;如按上述液体量滴入后,大便较干的患者,可适当增加直肠给药的液体量,对直肠注入或滴入药液后,较易排出者,可考虑改用肛肠栓剂使用。

三、直肠给药的液体温度直肠滴入药液的温度宜控制在35-40度之间(特殊药物除外)四、直肠给药的体位1成人:左侧卧位2.儿童:一般去卧位或俯卧位五、直肠导管插入的深度1.成年人:一般插入10-20cm2.儿童:一般插入5-10cm六、直肠导管插入的角度顺应直肠的生理曲度,轻轻插入(注意掌握直肠的两个生理弯曲:骶曲、会阴曲)肺炎宁合剂(儿童组)1、氯苯那敏针1-2m2、654-2针1-2mg3、鱼心草或板蓝根针2-4ml4、利巴韦林针0.1g5、柴胡针2-4ml6、维生素B1针100mg或维生素b6针100mg7、需相应抗生素:头孢曲松钠或头孢噻肟钠1-2g 或克林霉素0.15-0.3g 或阿奇霉素0.15-0.3g 或红霉素0.15-0.25g8、适应症:上感、扁桃体炎、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宁合剂(成人组)1氯苯那敏针5-10m2、654-2针5-10mg3、鱼心草或板蓝根针6-10ml4利巴韦林针0.3g5柴胡针6ml6维生素b1针200mg或维生素b6针200mg7需相应抗生素:头孢曲松钠或头孢噻肟钠1-2g 或克林霉素0.15-0.3g 或阿奇霉素0.5-0.75g 或红霉素0.25-0.5g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扑尔敏2mg 利巴韦林0.1、板蓝根2-4ml 复发氨基比林1-2ml 柴胡针1-2ml 小儿退热散半包-1包感染性发热者加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噻我1-2g 阿奇霉素或红霉素0.125-0.25g 林可霉素0.6高热超高热时加用:地塞米松2-3mg/次便秘方法一:取温开水300ml+蜂蜜100ml直肠滴入(适用于习惯性便秘)方法二:取温开水500ml+开塞露20ml x5支(适用于急性便秘)注意:治疗便秘时,直肠滴入药液的速度不宜过快,宜掌握在150滴/分左右,如直肠滴入药液速度过快,药液容量迅速排除,达不到通便之目的。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及护理方法进展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及护理方法进展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及护理方法进展【摘要】中药直肠滴入治疗优势为给药速度缓慢并且均匀,对于病人肠壁所产生的刺激比较小,不容易产生肛门坠胀感,药液保留时间相对比较长,能够促进肠黏膜吸收,加快药物的吸收率,存在无痛苦、治疗效果好、起效速度快以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方式依照中医辨证施治原理,利用经络与药物双重作用发挥治疗目的的一类中医内病外治方法,本文总结重要直肠滴入治疗和护理方法,使其能够良好的开展学术改进以及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方法;护理措施;研究进展直肠滴入属于一类中医内病外治方式,依照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演变出的一类新型临床给药方式,是现在除去口服与注射之外的常见给药途径。

我们国家中医文化历史悠久,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药蕴藏丰富,早在2500年前伤寒杂病论中就出现直肠给药历史,其中采取猪胆汁以及蜜煎导灌谷盗治疗津液不足引发的肠燥便秘,为人类直肠给药开创了历史先河,所以我们国家属于世界上医学史中最早开展直肠给药的国家[1]。

1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的概念直肠滴入治疗方式依照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选取理想的中药或是西药,通过专用器械给予病人直肠滴入治疗,利用经络与药物双抽作用发挥治疗作用的中医内病外治方式,比较常见的直肠给药方式有肛肠溶栓、直肠滴入以及直肠注入。

直肠滴入也被称之为直肠输液,指的是将药液或是药物放置到输液瓶中,将输液管中的过滤器剪掉,连接一次性直肠滴入导管,利用直肠滴入给药发挥疾病治疗的作用。

直肠注入也就是肛肠灌注,指的是通过一次性注射器依照病人使用药物剂量,选取一次性注射器,将针头部分去除,抽取直肠给药所需药物,连接一次性直肠滴入导管,利用直肠注入所需药物,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2 直肠滴入治疗方式的理论依据根据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显示,直肠吸收药物之后,利用静脉上输于肺部,利用肺部宣发作用输布到人体全身,发挥治疗作用。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直肠粘膜血液循环相对较旺盛,吸收能力非常强,药物通过直肠吸收之后,一般分为三个途径,利用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到病人肝脏,代谢之后循环到病人全身;利用直肠静脉以及肝管静脉,穿过肝脏直达人体血液大循环,不但能够避免药物在病人肝脏中出现变化,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胃与小肠对药物所产生的影响;利用直肠淋巴系统吸收之后,通过胸导管以及乳糜池进入到病人的血液循环中。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课件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课件

注意药物过敏反应
在使用某些药物时,应留意患 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 、呼吸急促等症状,及时处理 。
控制滴入速度和量
在滴入药物时,应控制好滴入 速度和量,避免过量或过快导 致不良反应。
在使用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时, 应遵循医生的医嘱,按时按量 使用药物,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或更改用药方式。
04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内分泌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中药 直肠滴入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 调节内分泌水平。
05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疗效评估方法
1 症状改善程度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来评估疗效,如 疼痛减轻、食欲增加等。
2 实验室指标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来评估疗效,如 疼痛减呼吸道感染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如发热 、咳嗽、流涕等,缩短病程。
支气管肺炎
通过直肠滴入中药,可辅助西药治疗,减轻 咳嗽、气喘等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
腹泻病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对小儿腹泻有较好的疗效 ,可缓解腹泻症状,减少并发症。
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01
02
03
慢性盆腔炎
来,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药物剂型优化
未来中药直肠滴入制剂的剂型将更 加多样化,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 度和患者的用药体验。
临床应用拓展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在临床应用范围 将进一步扩大,不仅限于消化系统 疾病,还将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的研究方向
药效机制研究
深入研究中药直肠滴入制 剂的药效机制,以提高药 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01
02
03
04
清热解毒药
如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 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

直肠滴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应用及护理

直肠滴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应用及护理

直肠滴入是 中医 内病外 治法之一 , 它是根 据传统 医学肺 与大 肠 相 表 里 的理 论 , 现 代 医 学 理 论 发 展 起 来 的 一 项 新 的 与 临 床 给 药 到病 除 技 术 , 除 口 服 和 注 射 之 外 的第 三 种 重 要 的 是 治疗途径。而溃疡性结肠 炎又称慢性 非特异性溃 疡结肠 炎 ,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 , 以大肠 ( 它 直肠 和结肠 ) 黏膜 与黏膜 下炎症为病变 的主要特 征 。主要症状有 腹泻 , 黏液 脓 血便 和腹 痛 等 , 情 轻 重 不 一 , 程 长 , 反 复 发 作 , 病 以 病 病 常 本 青 壮 年 多 见 , 稍 多 于 女 性 。根 据 本 病 临 床 特 点 属 中 医 “ 男 泻 泄 ” “痢 疾 ” 范 畴 。我 科 从 20 与 的 0 8年 8月 至 20 0 9年 6月 收 住 1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陔种 病 洲 , 要 予 中西 药 结 合 直 肠 滴 5例 主 入 法 治 疗 , 效 较 佳 , 将 直肠 滴 入 法 及 护理 体会 报 道 如 下 。 疗 现
2 . 9
[ ] 金颖 , 3 张秀云 , 王庆珍 , 脑瘤术后预 防下肢深静脉 血栓效 果 等. 分析 f ] 实用护理杂 志 , 0 , ( ) 1 一l. J. 2 3 1 6 :6 7 0 9 [ ] 陈廖斌 , 4 吴静. 足踝 主 、 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 回流 的影响 [ ] J中 华骨科杂志 ,0 12 ( ):4 2 0 ,1 3 1_ 4 . 4—1 8 [ ] 刘岩 。 5 佟冬梅. 股骨骨折下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 ] 沈 J.
生焦虑紧张情绪 , 响治 疗效果 。故 应主 动关 心体贴 患 者 , 影 经常与患者交流 , 耐心 向患者介 绍直肠 滴人 给药 的 目的 、 并 方法 、 效果及注意事项 , 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 取得患 者的主 动 配 合 , 时 完 成 直 肠 滴 人 治 疗 。治 疗 期 间 , 患 者 保 持 心 按 嘱 情舒 畅 , 静心休养 , 可提高疗效 。 3 2 直肠 滴 人 护 理 及 注 意 事 项 . 3 2 1 环境 与温度 : .. 首先 为患者 提供整 洁 、 安静 、 适 的休 舒 养环 境 , 意 病 室 的温 、 度 , 作 时要 关 好 门 窗 并 用 屏 风 遮 注 湿 操 挡, 注意保 暖 , 以免患者受凉。 行静脉输 液 , 因为患侧肢体 神经功 能及 血液循环的障碍 导致 血液 回流减慢 , 容易造成渗漏 , 而且下肢静脉 因其静 脉瓣多 , 回心血流慢 , 药液在局部停 留时 间长 , 容易出现静脉炎 , 其 尤 是长期卧床 的患者容易 导致静 脉血栓 形成 。选 择健 侧上 肢 输 液 , 但 可 以 减 少 渗 漏 或 静 脉 炎 发 生 , 且 还 便 于 指 导 患 不 而 者早 期 床 上 患 肢 功 能 锻 炼 。 4 3 预 防 脑 卒 中患 者并 发 D T的意 义 : 卒 中患 者 尤 其 是 . V 脑 各 种 原 因所 致 的 老 年 脑 梗 死 患 者 , 本 身 疾 病 即是 在 D T 其 V 三 要 素 上 发 病 的 , 脑 卒 中 后 , 于 四 肢 无 力 和 瘫 痪 而 致 卧 且 由 床和制动 , 发生 D T的危 险性更 大 。脑 卒 中患者并 发 D T V V 既 加 重 了患 者 原 有 的 病 情 , 长 了病 程 , 增 加 了 患 者 的 经 延 又 济负担 , 圾易造成 患者及家属 的不满 。对脑 卒中患者血栓 危 险 性 进 行 科 学 评 估 , 采 取 预 见 性 护 理 干 预 , 仅 降 低 了 并 不 D T的 发 生 率 , 时 也 减 少 了 脑 卒 巾 相 关 并 发 症 的 发 生 , V 同 提

溃结灌肠方直肠滴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溃结灌肠方直肠滴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每次 1 g (临床痊愈后逐渐减量直至停止),每天 3 次。 2.1.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每晚予溃结 灌肠方 50 ml 直肠滴入治疗。方药组成:乌梅、白芍、
2021 年 第 24 卷 第 2 期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 33 ·
2021 年 第 24 卷 第 2 期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 31 ·
4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疾病,近年来患病 率逐年上升,同时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常见颈肩部 肌肉疼痛、头晕头痛、视物旋转等症状,影响患者生 活质量[3-5]。目前西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予 改善循环,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为代表药物,但单用 西药治疗尚不能完全控制病情。
个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非 参数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排便次数、脓血便、里急后重 等临床症状积分,胃肠超声下病变区肠管壁的厚度、 PI、RI、PSV、Vmean、EDV 等指标及临床疗效比较差 异均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P<0.05),且 治 疗 组 优 于 对 照组(P<0.05)。见表 4、表 5、表 6。
价提供依据。笔者予以溃结灌肠方直肠滴入加美 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现将结 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6 年 11 月至 2019 年 1 月于 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门诊就诊时 UC 患者 56 例, 根据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 者分为两组。治疗组 28 例,男 13 例,女 15 例;对照 组 28 例,男 14 例,女 14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 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 可比性。见表 1、表 2。

中药直肠滴入临床应用及护理

中药直肠滴入临床应用及护理

中药直肠滴入临床应用及护理目的探索中药直肠滴入治疗便秘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的1例长期便秘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入院时腹胀伴食欲不振。

两周未解大便。

入院后,中药直肠滴入治疗。

现患者痊愈出院。

标签:中药直肠滴入;临床应用;护理方法定义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物,通过直肠滴入器械滴入直肠,通过经络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给药形式,称为中药直肠滴入,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

祖国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直肠的生理功能一是吸收功能,直肠能吸收水分和一些药物,所以一些肠道疾病和其他器官的疾病可以通过直肠给药来治疗。

二是分泌功能,直肠黏膜内有杯状细胞,能分泌碱性液体来保护直肠黏膜,润滑大便以助排便。

但在痔疮等慢性炎症刺激下,黏液分泌过多可从肛门渗出而刺激肛周皮肤,导致肛门疹痒。

三是排粪功能,当直肠内粪便量蓄积到150毫升以上时,刺激直肠下段肠壁内的压力感受器,通过复杂的神经反射开启肛门,同时增加腹压和肠内压力,将粪便排出体外。

操作方法1、将所需直肠滴入的药液或药物装入输液瓶,液体量不足可加入生理盐水适量,搅拌均匀(温度控制在35°---40°,特殊药物除外);2、将输液器剪掉过滤器,插入准备直肠滴入的输液瓶中并排气,前端5cm—10cm左右涂上液体石蜡油或其他润滑剂;3、选择好体位(成人左侧卧位或俯卧位;老年患者取屈胸位;儿童卧位或俯卧位),暴露肛门;4、操作者将直肠滴入导管经肛門插入直肠内;成人10cm—15cm,儿童5cm—10cm,然后松开输液器开关,待药液滴过莫非管后,操作者可用右手将莫非管上端的输液器管折闭,同时挤压莫非氏管,将输液管的剩余药液挤入直肠内;5、最后用左手捏紧输液管(以防药液返流)并拔出,让患者稍作休息即可。

直肠滴入护理技巧1、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药物前,需嘱咐患者先行排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肠滴入的操作方法:
将直肠滴入的药液装入输液瓶,适当的加温, 温度宜在35——40度之间(注意不要过高,也不 要过低)。 把输液管剪掉过滤器,插入准备直肠滴入的 输液瓶中,排气后,接入一次性PVC肛门管,前 端涂上润滑剂,比如:液体石蜡或者食物油都可 以的。然后,把PVC管插入患者肛门就可以滴入 了。 直肠滴入导管插入深度: 成年人:10――20CM; 儿 童: 5------10CM。 滴入夜温度为:35-40*C。 体位: 成年人一般取左侧卧位, 小儿一般取卧位或俯卧位。
• 是一种根据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 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全新观念的绿 色疗法,它对患者无痛苦、作用快、 疗效高、毒副作用少、操作方便、费 用低廉。
• 直肠滴入是将药液或者药物装入输液瓶, 把输液管剪掉过滤器,接入一次性PVC 直肠滴入导管,通过直肠滴入给药来达 到目的的一种新的临床给药途径。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3、 肺炎散2号 (风热型)
麻黄1袋 杏仁1袋 石膏1袋 甘草1袋 桑白皮1袋 • 瓜蒌1袋 黄芩1袋 海浮石1袋 葶苈子1袋 金银花1袋 • 连翘1袋 鱼腥草1袋 板兰根1袋 麦冬1袋 茯苓1袋 • 川贝母1袋 用法;将上药开水冲泡按年龄比例用量,适宜温度灌入。
5、 小儿腹泻 葛 根、 黄 芩、车前子、 黄 连、 黄 柏、 半 夏、 茯 苓、木 香、 陈 皮、连召、 各一包,一天二次。 适应症:各种病因引起的婴幼儿腹泻 6、 止痢散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砂仁、木香、只实、 金银花、连翘、甘草、厚朴 各一包、 开水冲泡按年龄比例用量灌入,一日二次。 适应症:急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然后松开输液器开关,药液缓慢地 滴入或注入直肠内,待药液滴过莫 菲氏管后,操作者用右手将莫菲氏 管上端折叠并挤压莫菲氏管,将管 内的药物全部挤入肛门、直肠内, 缓慢拔去导尿管,用卫生纸压住肛 门,防止外溢。
• 直肠滴入或注入导尿管插入的深度; • 成人:一般插入15---20厘米 • 儿童:一般插入10厘米左右, 直肠滴入注入药液的体位; • 成人一般取左侧卧位 • 儿童一般取左侧卧位或俯卧位
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统 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 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 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 祖国医学认为:肺 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 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 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 力很强. 直肠滴入给药可用于临床上 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疗效好、 无痛苦、无毒副作用,尤其适合于口 服给药困难和静脉给药困难的患者、 患儿。
(2)直肠静脉丛——骼内、外静脉——骼总静
对患者无痛苦、作用快、疗效高、 毒副作用少、安全有效、等特点。 尤其适合于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困 难的婴幼儿,为患儿免除了“打针 之痛和吃药之苦”,又降低了医疗 风险。
直肠滴入法给药操作简便易行,快捷、 费用低廉, 经对照研究,直肠给药与口服、肌肉注 射给药,药物的疗效及显效速度都有很大提 高,其药物的生物利用率是与口服给药的两 倍左右。患儿对药物的依从性明显提高;既 减少因了打针住院的时间,又节约了资金和 卫生资源;
7、小儿腹泻 炒白术 炒枳壳 炒神曲 广藿香 茯 苓 黄 芩 通 草 炒谷芽 炒麦芽 法半夏各一袋 开水冲泡按年龄比例用量灌入 8、水泻方; 党 参 苍 术 陈 皮 焦山楂 厚 朴乌 梅 干 姜 车前子 茯 苓 泽 泻各一袋 开水冲泡按年龄比例用量灌入
9. 急性兰尾炎; 金银花、 蒲公英、 连翘、 丹皮、 赤 芍、 桃仁、 川楝子、 大黄、 甘草、环丙 沙星片0.5g 用法;每次各一包,一天二次 。 直肠滴入或 注入,每天二次。 注意:对于急腹症患者疑有肠坏死、穿孔者 禁用!
10. 急、慢性盆腔炎; 丹 参、 败酱草、 薏苡仁、 黄 柏、 大血藤、 甘 草、 肉 桂、 益母草、 金银花、 蒲公英、 白花蛇舌草、 丹 皮、 赤 芍、 玄胡索 用法:每次各一包,开水冲泡直肠滴入 一天二次,
对患者无痛苦、作用快、疗效高、 毒副作用少、安全有效、等特点。 尤其适合于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困 难的婴幼儿,为患儿免除了“打针 之痛和吃药之苦”,又降低了医疗 风险。
直肠给药可以将中西药同 时应用,既增强了治疗效果, 又避免多种西药同时应用时所 产生的副作用。
是一种根据传统医学理论与现 代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全新观念 的绿色疗法, 不需增加精密的设备和高超的 技术,尤其合适基层门诊和卫生所 的医务工作者,中、西医、初学者 和老医师都能用。
5. 根据资料报道,直肠给药20分钟后, 药物的有效成份已吸收2/3, 一般情况下,直肠给药超过20分钟而排出 药物者,可以不用重复给药。 6. 药物片剂一定要研细,防止堵塞导 尿管(药物越细其生物利用度越高)。
• 7.需要做皮肤过敏实验的药物,必须 在皮肤过敏实验阴性的前提下,才可以使 用该药物。直肠用药后,如果出现过敏反 应,则按药物过敏反应尽快处理。
配制好 的 药 液 输液瓶
一次性输液 器
一次性肛门 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液体石腊
温度计
直肠滴入操作方法
直肠滴入法所需的 器 具
直肠滴入法:术前准备及操作方法; 将配置好的药液装入打点滴瓶内或用合 适的注射器抽取,拔去针头,接输液滴 管或一次性导尿管(PVC管),并在导 尿管前端涂上石腊油或其他润滑油剂, 选择合适体位,用络活碘消毒肛门,嘱 患者放松肛门,将导尿管缓缓插入
用量:6个月―1岁取配方颗粒溶液10ML
1岁――2岁取配方颗粒溶液15ML 2岁――3岁取配方颗粒溶液20ML 3岁――4岁取配方颗粒溶液25ML 4岁――5岁取配方颗粒溶液30ML 5岁――6岁取配方颗粒溶液35ML 6岁------8岁取配方颗粒溶液50ML 12岁以上用成人量 100ML 成人 每次取配方颗粒溶液100ML, 直肠滴入 每日两次
开展直肠滴入或注入疗法时,首先要选 择病情较轻的患者,从中总结经验,逐 步扩大临床应用范围。 还要特别注意 如下几点:
• 1. 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药物前,需嘱咐患者先行 排便。 2. 在操作时,药液流而不畅时,可将导尿管向外 抽动或向里轻轻插入即可。 • 3. 控制药液温度在30—35度之间,温度过高或过 低,患者均可出现便意。 4. 药液中加入少量654——2 (0.5mg为宜),可 以减缓肠道蠕动。
药物应用:可以参考临床上口服应用的中西药配 伍用药。 1.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流涕,体 温在37.5——38.5之间处方如下: 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1-2毫升 利巴韦林 100mg 柴胡注射液 2ML 双黄连注射液10——20毫升。
如患儿因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发热,鼻塞、 流涕,咽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中药配方颗粒处方: 银花1袋,连翘1袋,甘草1袋,桔梗1袋, 薄荷1袋,大青叶1袋,菊花1袋,冬桑叶1袋,杏 仁1袋,炒牛蒡子1袋,元参1袋,前胡1袋。适用 于1-3岁的婴幼儿。 以上药物要根据患儿的情况加减药物。将上 药开水冲泡成200ML中药配方颗粒溶液,按年龄 比例用量直肠滴入。
• 直肠滴入给药可用于临床上常见疾病、 多发病的疗治,如:小儿发热,小儿上呼吸 道感染、小儿肺炎、扁桃体炎,胃肠炎,小 儿肠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小儿腹泻, 急性球菌性痢疾、泌尿系感染、急、慢性盆 腔炎、急、慢性盲肠炎、前列腺炎等。
1、小儿支气管肺炎 银 花 、连 翘 、麻黄、桔 梗 、薄 荷 、大青 叶、 杏 仁、炒牛蒡子、 前 胡。 开水冲泡按 年龄比例用量灌入, 2、肺 炎 麻 黄、 杏 仁、 瓜蒌、 黄 芩、 葶苈子、 金 银花、 连 翘 、 鱼腥草、板兰根、 麦 冬 浙 贝母、荆 介、各一包开水冲泡,按年龄比例用 量灌入, 一日二次
直肠滴(注)入是90年代医疗创新所兴 起的一门新兴给药方式,也是传统医学与现 代医学理论 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 床给药方法, 传统的给药途径,主要是以口服、注射 为主,近年来,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医 疗技术的更新,直肠滴(注)入的给药方式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已成为目前常用的给 药途径之一。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直肠粘膜血液循环旺盛, 吸收能力很强,腔内通常为空的,所以经直 肠滴(注)入的药物,一般吸收较快,进入 血液循环主要是经以下三条途径。
• 药物通过直肠吸收后, • 一 是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 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既防止和减少药物在肝脏 中发生变化,又避免了胃和小肠对药物的影响; 二 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肺脏代谢后, 再循环至全身; • 三 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 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由此可见,直肠滴入给药有 利于药物治疗作用的发挥,也突出了中医辨证论 治的特点。
A、配方药物灌入的温度以30—35度 为宜,(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 B、在导尿管插入时动作要轻,进药 液要慢,如使劲过大,挤入过快容 易产生便意和避免肠管损伤
C、为防止药液返流,注药后让患者 调节体位休息5分钟以上。 D、近15天内如做过肛门,直肠,结肠 手术,或疑有肠坏死及坏死性小肠 炎,妇女经期、产褥期等均应禁用,
(1)通过肛门静脉——直肠静脉丛——直肠上 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门静脉 -—- 进入肝脏——循环全身 脉——下腔静脉——肝门静脉。 (3)骼内、外静脉—— 腹壁下静脉、浅静脉— — 脐周。-静脉网——胸外侧静脉——绕过肝脏进 入左右 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心脏——肺循 环。 (减少了药物在肝脏的代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