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思考(6)

回顾与思考(6)
回顾与思考(6)

课时作业:课本P49第1、2、3、4、8

例7(1)已知a 、b 满足230a b -++=,求2013()a b +的值

(2)已知242423y x x =

---+,求y x 的值. 例8、已知△ABC 中,AB =17,AC =10,BC 边上的高AD =8,则边BC 的长为多少?

第三环节 运用巩固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4的算术平方根是2 B .2是2的平方根 C .-1的立方根是-1 D .-3是2

(3)-的平方根 2

3

2<

式21616426x x x -++-的值.

3.若1

2

x x +

-有意义,求x 的取值范围. 4.一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与底边之比为5:6,它底边

上的高为68,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

第四环节 课堂小结

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什么?

2、我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困惑?

十人共同体 交流,讨论完成

本章知识的梳理及知识框架图,并展示学习成果

例7

例8

课后反思

第六章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第六章概率初步 回顾与思考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本单元中,学生了解了不确定现象的特点,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概率的意义,在丰富的实际问题中认识到概率是刻画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同时学习了一些计算概率的方法,并通过概率帮助自己作出合理的决策。七年级学生具有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小组间的竞争能够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因此,参与本节课的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主要是复习本章内容,测试并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节是从知识结构图入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本章所学知识点。组内,通过“生教生”的方法展开例题的学习,努力做到全员参与。组间,通过竞赛的形式做到进一步的能力提升。增强学生互帮互助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知识回顾;复习思考;课堂小结;博弈竞技;课后作业。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 内容:以“提问——补充”的方法复习本章内容。 事 件 的可能性 确定事件 不确定事件 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 P(A)=1 P(A)=0 (随机事件0

目的:通过学生抢答,小组加分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复习思考 内容:组内互帮互助完成例题的学习,教师提问后统一答案。 例1 下列事件中,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请说明理由。 (1) 随机开车经过某路口,遇到红灯; (2) 两条线段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 (3) 400人中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天; (4) 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是质数。 例2 如图所示有9张卡片,分别写有1至9这九个数字。将它们背面朝上洗匀后,任意抽出一张。 (1) P (抽到数字9)= ; (2) P (抽到两位数)= ; (3) P (抽到的数大于6)= ,P (抽到的数字小于6)= ; (4) P (抽到奇数)= ,P (抽到偶数)= 。 例3 如图,一个均匀的转盘被平均分成10等份,分别标有1,2,3,4,5,6,7,8,9,10这10个数字。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的数字即为转出的数字。 两人参与游戏:一人转动转盘,另一人猜数,若所猜数字与转出的数字相符, 则猜数的人获胜,否则转动转盘的人获胜。猜数的方法从下面三种中选一种: 不 确 定 事 件 游戏的公平性 概率的简单计算 (频率的稳定性,P(A)= ) n m

第二章实数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实数回顾与思考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章是在学习了勾股定理及有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数系第二次扩张,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本课是对整章内容的复习与归纳,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多过地追求概念,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从意义上理解主要概念即可.作为复习归纳课,学生虽对相关知识基本掌握,但是知识间的联系还不够清楚,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在方法上还有所欠缺,因此本节的教学中应将整章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并以典型题作为载体让学生从题中悟知识点,从题中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复习无理数、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实数、二次根式及相关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并会求数的平方根、立方根并进行相关运算; ②在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律、运算法则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思想; ③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 本章概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因此本节的重点应帮助学生理清无理数、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实数、二次根式的概念. 本章的难点体现在以下几处:①算术平方根的双重非负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常与平方、绝对值等具有非负性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应用;②实数的混合运算也一向是学生计算的难点,学生往往在运算顺序、运算法则上出错;③本章对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有较高要求,如实数与几何知识勾股定理结合在一起就是学生掌握的难点. 本章的知识结构框图

2 2 2 3 3 0) x a x a x a x a x x a a x x a x a x a x a x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整数 有理数 分数 实数分类 正无理数 无理数 负无理数 定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即,那么这个数叫做的平方根平方根表示:若,则 算术平方根:若,则的算术平方根为 定义: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即,那么这个数叫做的立方根立方根 表示:若,则 实数叫做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 最简二次 2 3 (0) 0,0) 0,0) a a a a a a b a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式: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重要性质 实数的性质应用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 知识点填空: (1)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2)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 ?? ? ?? ? ?? ? ? ? ?? ? 整数 有理数 分数 实数分类 正无理数 无理数 负无理数

(滕州市北辛中学宗明星)第六章回顾与思考

枣庄市九年级数学教案 课 题:第六章 回顾与思考 课 型:复习课 授课人: 滕州市北辛中学 宗明星 授课时间:2013年11月28日,星期四,第二节课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生完成课前复习. 学习目标: 1.回顾本章的内容,梳理本章的知识结构,建立有关概率知识的框架图. 2.用所学的概率知识去解决某些现实问题,再自我回忆和总结出实验频率与理论概 率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复习课主要采用“自主回顾反思-—例题及时精析--合作讨论竞学”型教学模式. 本节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章内容,梳理知识结构,同时,到本章为止,学生基本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有关概率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共同回忆有关概率的知识框架图. 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一份小结,谈谈学习本章或整个概率有关知识后的收获以及自己的困惑和还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教师还可鼓励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概率知识去解决某些现实问题,然后再进行班级的交流与汇报.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自制课件. 学生提前做完课本上的复习题,并制作本章知识结构图表,准备课上直接展示. 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典例精析,形成认知体系 Ⅰ.自主回顾反思. 师: 这节课我们要对“频率与概率”这一章进行复习,首先我们先来看下面的四个问题: 【问题1】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是 21,这是否意味着在两次重复试验中,该事件必有一次发生吗? 生:不一定发生. 师:谁可以给我解释一下为什么? 生: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是2 1,是指当实验次数很大时,这个事件的出现的频率会稳定在它的理论概率附近.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在前面做过的大量实验中发现,实验频率并不一定等于理论 概率,虽然多次实验的频率逐渐稳定于其理论概率,但也可能无论做多少次实验,实验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第六章回顾与思考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 回顾与思考 西安市高新一中初中校区邹国胜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在本章前几节课中,又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性质做了进一步学习,通过一定题量的练习,学生已经对有关内容得以掌握。在本章后面几节课中,又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并探索了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成的四边形的形状等结论,学生在初一时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本章学生也掌握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对如何探究内角和、外角和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学生的能力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已经掌握,已经能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特殊四边形的有关命题,并且也能利用有关知识对探究型题目加以分析和证明。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经历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体会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中各自发挥的作用。掌握了简单证明的方法,解决了简单的现实问题,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经验和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章的定理较多,在系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等的基础上,学生还学习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定理,并能熟练应用,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够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并能够应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述证明过程。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并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3)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定理,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回顾与思考》教案

第七课时 回顾与思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命题的概念与命题的构成; (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概念; (3)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2)掌握证明的步骤与格式.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教学,使学生能自主地“做数学”,特别是培养有条理的想象和探索能力,从而做到强化基础,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各知识点,并能应用 教学难点:掌握证明的技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知识回顾 活动内容: 1、什么是定义?什么是命题?命题由哪两部分组成?举例说明! 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分别是什么?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什么? 4、与三角形的外角相关有哪些性质? 5、证明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 ????????????????????????????? ????? ? ? ??????????????????????结论题设部分条件结构反例假命题公理外角推论内角和定理三角形性质判定平行线应用证明推论定理真命题分类命题证明)()(

第二环节 做一做 活动内容: 1、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有( )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向雷锋同志学习;(3)对顶角相等;(4)花儿在春天开放;(4)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下列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如果是真命题,请写出条件与结论,如果是假命题,请举出反例. (1)同角的补角相等;(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若|a |=|b |,则a =b . 3、 如图,AD 、BE 、CF 为△ABC 的三条角平分线,则:∠1+∠2+∠3=________. 4. 用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尺拼成四边形,则此四边形一定是_____。 5. 如图所示,△ABC 中,∠ACD=115°,∠B=55°, 则∠A= , ∠ACB= 6. △ABC 的三个外角度数比为3∶4∶5,则它的三个外角度数分别为 _____. 7. 已知,如图,AB ∥CD ,若∠ABE =130°, ∠CDE =152°,则∠ BED =__________. 1 A B C D E F 2 3 A B C D A B C D E F 第3题图 第5题图 第7题图 第三环节 想一想 活动内容: 1、已知,如图,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a ∥b 。 求证:∠1+∠2=180° 证明:∵a ∥b (已知) ∴∠1+∠3=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2(对顶角相等) ∴∠1+∠2=180°(等量代换)

《与人为善》课件

《与人为善》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是博大无私的爱心;善良是无私的,要是非分明,要见诸行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榜样分析法、活动探究法等,懂得什么是与人为善的品德,懂得与人为善必须体现在行动上,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对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提高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 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是无私和博大的,要是非分明并见诸行动。 三、教学难点: 善良特征中无私、博大如何理解?二者联系与区别,与人为善何来幸福感。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视频欣赏:《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

结论:1、与人为善,就是以善良之心待人。 善良包含着克己、为人、真诚、尊重、理解、宽容、奉献、正直、勇敢等多方面的美德。归结起来:善良就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 过渡:一颗善良的心有哪些特征和要求呢? (二)活动探究: 探究一: 材料:小欣、小军和小云是同学。一天,他们看见一个老奶奶想过马路,但车很多,老奶奶犹犹豫豫,很害怕。于是他们三人主动上前,小心翼翼地搀扶老奶奶过了马路。老师知道后表扬了他们,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并让他们谈谈当时的想法。 小欣说:“老师号召我们学雷锋做好事,并要统计谁做的多,我不想落后。” 小军说:“这老奶奶是我们家邻居,她家里有许多好看的图书。我想和她搞好关系,以后能经常去她家看书。” 小云说:“我什么也没想,只是看着老奶奶一个人过马路很危险,所以上去扶她一把。 设问:谁是真正的助人为乐?你如何看待助人为乐? 结论1:善良之心应该是无私的。 探究二:材料:阅读课本P50页社会风景一只手套 小组讨论: ①你怎样理解女老板态度的转变? ②阅读以上故事,你感悟到怎样的人生道理?

2019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频率初步回顾与思考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2019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频率初步回顾与思考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课题 第六章 概率初步 课型 讲授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概率的意义,在丰富的实际问题中认识到概率是刻画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同时学习一些计算概率的方法,并通过概率帮助自己作出合理的决策。 重点 复习本章内容,测试并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难点 教学 用具 多媒体、PPT 教学 环节 说 明 二次备课 课 程 讲 授 第二环节:复习思考 内容:组内互帮互助完成例题的学习,教师提问后统一答案。 例1 下列事件中,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请说明理由。 (1) 随机开车经过某路口,遇到红灯; 不确定事件 游戏的公平性 概率的简单计算 做出决策 (频率的稳定性,P(A)= ) n m 事 件 的 可 能 性 确定事件 不确定事件 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 P(A)=1 P(A)=0 (随机事件0

(2) 两条线段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 (3) 400人中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天; 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是质数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取值在0,1之间; 2、 概率的简单计算; 3、 游戏的公平性,并做决策。 第四环节:博弈竞技 内容:以“羊羊运动会”为背景,每一小组选择不同的对手进行 挑战,其余各组可补充,如有其它方法可加分。 作业 布置 课后练习 板书 设计 第六章 概率初步 课后 反思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事件的 可 能 性 确定事件 不确定事件 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 P(A)=1 P(A)=0 (随机事件0

第六章频率与概率回顾与思考

第六章频率与概率 回顾与思考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以前概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理论概率与实验概率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几个现实生活模型知道了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实验估算方法和涉及两步及两步以上实验的随机事件理论概率计算的又一种方法——列表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在思维上对所学知识概率与统计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感性的认识有了理性的认识,尤其是对解决实际问题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创造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到本章为止,学生基本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有关概率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任务是在本章知识讲完后,需要学生将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概 率与频率的关系;能进一步体会应用试验的方法估计一些事件的概率;归纳总结 求概率的一般方法;合理运用概率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章所学的知识 2.使学生学会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刻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和勇于解决问题的信心 2. 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回顾本章知识要点,梳理知识结构,建立有关概率知识的框架图

教学难点 理解实验频率和理论概率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问题引入,复习旧知;第二环节: 重点知识回顾,建立知识架构;第三环节:课堂练习;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问题引入,复习旧知 活动内容:把本章知识习题化,从而引入新课. 活动目的:抽象问题具体化,引入新课,同时对全章知识的系统回顾提供了铺垫. 活动过程:给出两个问题 1?一个暗箱里装有10个黑球,8个白球,12个红球,每个球出颜色外都相 同,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白球的概率是( (A)1 (B) 1( 015 (D) 11 2.在数字节120 011 220 010 210 210 210 210 210 200 中,0 出现的频数与频率分别是 (12 和40% 活动效果:学生通过对本环节设计问题的解答,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 第二环节:重点知识回顾,建立知识架构 活动内容: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帮助学生回顾: 1.什么叫概率与频率?二者的关系如何? 1 2.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是-,这意味着在两次重复试验中,该事件必有一次 2 发生吗? 3.你可以用实验的方法估计那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4.你一共学会了几种求概率的方法?的讨论,引导学生梳理本章单元知识架

第六章回顾与思考

1

《第六章回顾与思考》课前导读——评价单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组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回顾与思考本章的内容,复习所学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流程:复习课本155---180页内容,解答下列问题。 1.说一说可以运用哪些方法获得数据. 2.抽样调查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举例说明. 3.说一说怎样做扇形统计图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4.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各有什么特点? 5.统计图有时可能会给人带来一定的“错觉”,请举例说明.为了直观地反映数据信息,制作有关图表时应注意些什么? 6.为了完成下列任务,你认为采用什么调查方式更合适? (1)了解一沓钞票中有没有假钞;() (2)了解一批西瓜是否甜;() (3)了解你们班同学是否喜欢科普类书籍。() 7.学校需要了解有多少学生已经患上近视,下面哪些抽样方式是合适的?说明你的理由。 (1)在学校门口通过观察统计有多少学生佩戴眼镜; (2)在低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一个班进行调查; (3)从每个年级的每个班级都随机抽取几个学生进行调查。 小组评价_______自我评价______

二.点对点突破训练 名同学;

《第六章回顾与思考》课外拓展——评价单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组名_______ 1.为了了解五一黄金周汽车站的客流量,现抽取了其中3天的客流量.在这次调查中,采用的调查方式是,其中总体是;个体是;样本是. 2. 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抽样调查方式的是() A .调查我市中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 B.调查某班学生对“五个重庆”的知晓率. C.调查一架“歼20”隐形战机各零部件的质量 D.调查广州亚运会100米决赛参赛运动员兴奋剂的使用情况 3.(2012台州)要反映台州市某周每天的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宜采用()A.条形统计图 B.扇形统计图 C.频数直方图 D.折线统计图 4.为纪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某校八年级(1)班全体学生举行了“首义精神耀千秋”的知识竞赛.根据竞赛成绩(得分为整数,满分为100分)绘制了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解答下列问题: (1)求该班的学生人数; (2)若成绩不少于80分为优秀,且该班有3名学生的成绩 为80分,则学生成绩的优秀率是多少? (3)若该班超过82分的学生有22人,则学生成绩的中位数 可能是多少分? 5.某校共有三个年级,各年级人数分别是七年级600人、八年级540人、九年级565人.学校为了了解学生生活习惯是否符合低碳观念,在全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若学生生活习惯符合低碳观念,则称其为“低碳族”;否则,称其为“非低碳族”.经过统计,将全校的“低碳族”人数按年级绘制成如下两幅统计图:(1)根据图①、图②,计算八年级的“低碳族”人数,并补全下面两个统计图;(2)小丽依据图①、图②提供的信息通过计算认为,与其它两个年级相比,九年级的“低碳族”人数在本年级全体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大,你认为小丽的判断正 确吗?说明理由. 教师评价___________.

名师导学案: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_回顾与思考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回顾与思考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本章思维导图的过程,构建本章知识框架,从而对本章知识有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刻画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意义,会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 3.通过举例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和差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并解决实际问题. 4.通过真题再现,能从统计图中提取数据,并解决综合性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第一环节:合作探究交流复习 活动内容: 1.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长负责组织,记录员记录,每一个问题确定中心发言人,时间5分钟) 问题1:你比较喜欢哪个思维导图,理由是什么?还能进一步完善吗? 问题2:本章的知识结构图是什么? 问题3: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有哪些?举例说明它们的特点? 问题4: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有哪些?举例说明它们的特点?

第二环节:应用举例巩固训练 结合评分细则分析,比赛时比较重视第④条,音乐老师想知道年级合唱的整体水平情况,做了如下分析: (1)对第④条的12个班级的得分情况做了如下统计: 填空:这12 个班级的第④条得分情况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2)以下是十位评委对咱们班的打分情况: 5 8.8 9 8 8.5 8.2 10 8.5 8.5 7 计算平均得分时,按规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你认为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3)其中1班和2班分数并列,老师对两个班的所有数据进行了如下分析: 从两个班级的整体情况上来看,哪个班级今年排名可能会更靠前一些?说说你的理由. (4)结合(1)(2)(3)的分析,你对我们班接下来的合唱比赛的训练能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吗?

第六章回顾与思考

课题6.6回顾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 1、本章知识的网络结构 2、重点内容的归纳 (1)函数的概念。 (2)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3)一次函数的不同表示方式。 (4)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各有什么特征。 (5)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6)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 2、经历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经历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合作与交流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4、经历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5、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会作一次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图象的特征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本章知识网络结构图:

2、知识点回顾 (1)函数的概念及举例。 (2)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联系。 (3)函数图象的概念,一次函数图象的特征,怎样作一次函数的图象。 A、一次函数图象的特征(y=kx+b,b≠0) ①一次函数的图象不过原点,和两坐标轴相交,它是一条直线。 ②一次函数图象中 当k>0时,y的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y的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 ③作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时,一般找(0,b)和(-b/k,0)两点,作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时,一般找(0,0)和(1,k)两点。 (二)例题讲解 1、下面有三个关系式和三个图象,哪一个关系式与哪一个图象能够表示同一个一次函数? (1)y=1-x2;(2)a+b=3,(3)s=2t 2、已知y是x的一次函数 (1)根据下表写出函数表达式; (2)补全下表 3、作出函数y=1-x的图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x值的增加,y值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

第六章_收集数据与整理数据复习与回顾111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回顾与思考导学案 东宁初级中学张志伟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在本章中已经学习了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能作出决策或预测,学习了扇形统计图的概念,并能制作扇形统计图,学习了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及调查采用的方法. 2.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的直觉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提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因而在研究两个相同的问题时,能够善于利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形象、生动地表示自己的观点.能够达到学以致用.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学内容安排,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或预测;在如何收集的问题上,由于调查对象(样本选取)的差别,就构成了两种不同的调查方式——普查和抽样调查并通过案例分析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在探讨数据的整理和表示,进一步学习扇形统计图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针对身边熟悉的事物的形象表示,进而引出三种统计图的选择,以此来复习三种统计图,然后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这三幅统计图进行思考,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最后,在巩固练习的基础上加深对三种统计图的特点的进一步理解,发展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并在学生自我评价小结的的基础上结束.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获取调查的两种重要方式并和他人合作的数学活动经验. 2.三种统计图的分析和制作,并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教学难点 说明普查与抽样调查的特征和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现实环境下选择适当的统计图并制作统计图,培养对数据处理的能力等统计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