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北方地区教案

合集下载

第六章第一节北方地区教案.doc

第六章第一节北方地区教案.doc

③“春旱”是华北平原和黃土高原常见的自然灾害,你能说说它产生的原因 吗? 1.关于北方地区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 A.位于黄土高原以南B.东临渤海和东海C.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西D.秦岭一淮河以北 2. 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A.盆地和山地B.高原和平原C.丘陵和平原D.高原和盆地 3. 北方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4. 下列地形区不属于北方地区的是( ) A.内蒙古高原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D.黄土高原 5.下列各组省区中,全部位于北方地区的是() A.甘肃、宁夏、安徽、江苏B.江苏、安徽、河南、辽宁C.陕西、甘肃、山东、广东D.山东、北京、天津、黑龙江 6.我国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相同的自然特征是() A 、河流都有很大的含沙量B 、1月平均气温均在0°C 以下 C 、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D 、都属于我国湿润地区 回答下列问题: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区: A 、 , C 、 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写下列数字代表的山脉名称:①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反馈练习 7.读“我国北方地区图”3)_________________ 本区的耕地以______________为主,气候为_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主要的农作物为____。

北方地区教案初中

北方地区教案初中

北方地区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类型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北方地区风土人情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我国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类型。

2. 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民俗风情。

教学难点:1. 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北方地区的人文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准备:1. 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北方地区的研究对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北方地区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北方地区。

2. 提问:同学们对北方地区有什么了解?北方地区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地图和资料,总结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类型。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类型,引导学生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2. 讲解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民俗风情,让学生了解北方地区的人文特点。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北方地区的典型案例,如东北三省、黄土高原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北方地区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我国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类型示意图。

2. 选择一个北方地区的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其农作物、民俗风情,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使学生对北方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北方地区教案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北方地区教案

第六章北方地区一、单元知识结构本单元主要介绍北方地区主要三大区域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读图描述、了解、知道并识记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等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2、阅读齐齐哈尔、石家庄和延安的气温和降水图,总结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3、阅读课文并了解土壤特点,分析气候与土壤对农业的影响。

4、读图文资料,总结本区的农业特色,试着分析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5、掌握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气候特征,了解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变化、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和在我国的地位,知道该地区是我国的最大的重要工业基地。

6、读图,认知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和特点,形成原因。

7、了解北京的自然环境特征、历史文化传统、未来发展趋势,识记重要的历史古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用图,进一步熟悉读图、用图的方法,会利用图中的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继续巩固读图、用图的能力、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本区工农业的学习,体会本区是北方乃至全国重要的地理区域。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发展农业的优势与不足,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和谐、文明、富强的理解和情感加深。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图描述、了解、知道并识记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等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会利用图中的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继续巩固读图、用图的能力、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及课时分配教学措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多媒体授课合理创设情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课时分配:6.1自然特征与农业 2课时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2课时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2课时6.4祖国的首都——北京 2课时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利用地形图,找出北方与南方、青藏、西北地区的界线,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2)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特征;3)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于和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的农作物;4)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解决措施。

北方地区教案教学设计

北方地区教案教学设计

北方地区【教学目标】1.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

2.说明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特点,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北方地区的大体特征概况。

设计意图:通过诗词朗诵、景观欣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创设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进入学习情境。

任务1 通过阅读地图及教材文字能够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

在图中找出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秦岭、淮河、渤海、黄海,并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让同学在北方地区的地形图上标出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秦岭、淮河、渤海、黄海,让学生了解北方地区的地形区,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了解到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之后,尝试在地形图上画出并总结北方地区的范围。

北方地区的范围: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结合你们手上的资料,你知道下面这三幅图分别是哪个地区的景观吗?在北方区域图上,你能把它们放到相应的位置上吗?我们发现,虽然这三个地区同属于我国的北方地区,但是其自然、人文有着很大的差异,想知道为什么吗?下面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了解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北方地区的范围,结合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干湿地区分布图、气候类型图三幅图。

掌握北方地区分别属于哪个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

总结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结合北方的范围,我国北方地区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其主要气候特征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

新人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2、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明确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2. 能够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地理差异。

(基础目标)2. 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提升目标)(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分析,学习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基础目标)2.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提升目标)(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基础目标)教学重点1、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其它地区有明显差异,而且这种自然环境特征也导致人们的农业生产方式、生活内容与方式的不同。

同学们生活在北方地区,通过前面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学习,掌握了基本的自然特征,但在学习时要注意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多媒体直观演示法、活动法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收集的资料、活动设计的资料、多媒体等,知识网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沁园春·雪》引入北方地区的学习。

你知道我国北方地区有哪些自然特征吗?让我们一起去探讨吧!(板书)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请学生完成导学案之自主学1至4。

明确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1.范围: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一线以北,东临海和海。

2.地形:以和为主。

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和平原;西部有的黄土高原。

3.气候:地跨我国的和,大部分地区属于。

大部分属于(干湿区)。

4.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

分别请学生发言指图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文历史等方面内容。

本章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北方地区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北方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需要通过本章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北方地区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对于北方地区的一些特定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和分析北方地区的一些特定现象。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教材、PPT、地图、图片等。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北方地区的特点。

2.呈现(15分钟)对于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北方地区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北方地区的某一特定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说。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选择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反馈,纠正学生的错误。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材以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主题,通过介绍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自然特征,以及农业生产的类型、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便于学生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理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

此外,学生可能对农业生产的具体操作环节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掌握农业生产类型及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农业生产类型及特点;2.难点: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解决问题;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农业生产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的课件;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农业生产案例、图片、视频等素材;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风光、农业生产场景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

2.呈现(10分钟)介绍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自然特征,以及农业生产类型(如小麦、玉米、大豆等)和特点(如旱作农业、温室农业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六章北方地区教案

第六章北方地区教案

第六章北方地区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课时数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黄土地”和“黑土地”的区域差异。

2、掌握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3、了解华北平原的重要性以及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明确我国北方地区所处的位置及其自然特征。

2、了解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地理科目的情感。

2、鼓励学生使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式学习地理知识。

教学重点 1、“黑土地”和“黄土地”的自然特征。

2、掌握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教学难点 1、理解导致华北平原春旱的原因。

2、能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各主要地形区及其自然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沁园春雪》。

这首词描述的是北国雪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笔下的“北国”吧。

二、新课讲授(一)黑土地黄土地1、北方地区的范围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2、北方地区的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面积广阔西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3、北方地区的气候温度带: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暖温带和中温带气候:北方地区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mm;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干湿区:北方地区属于半湿润区4、黑土地东北平原地区在冷湿的环境下,植物不易分解,形成了肥沃的黑色土壤。

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5、黄土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被称为“黄土地”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华北平原由黄河和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而成(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1、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和不足优势: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不足: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2、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3、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和解决措施制约因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解决措施: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可以跨流域调水;时间上的不均匀可以修建水库;从长远看应该发展节水农业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的三个重要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知道了“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由来,并通过读图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课时数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黄土地”和“黑土地”的区域差异。

2、掌握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3、了解华北平原的重要性以及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明确我国北方地区所处的位置及其自然特征。

2、了解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地理科目的情感。

2、鼓励学生使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式学习地理知识。

教学重点 1、“黑土地”和“黄土地”的自然特征。

2、掌握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教学难点 1、理解导致华北平原春旱的原因。

2、能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各主要地形区及其自然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沁园春雪》。

这首词描述的是北国雪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笔下的“北国”吧。

二、新课讲授(一)黑土地黄土地1、北方地区的范围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2、北方地区的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面积广阔西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3、北方地区的气候温度带: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暖温带和中温带气候:北方地区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mm;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干湿区:北方地区属于半湿润区4、黑土地东北平原地区在冷湿的环境下,植物不易分解,形成了肥沃的黑色土壤。

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5、黄土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被称为“黄土地”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华北平原由黄河和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而成(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1、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和不足优势: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不足: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2、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3、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和解决措施制约因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解决措施: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可以跨流域调水;时间上的不均匀可以修建水库;从长远看应该发展节水农业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的三个重要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知道了“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由来,并通过读图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

四、板书设计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三、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1、主要的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一地理概况1、范围:2 、地形:3、气候:二、黑土地黄土地1、土壤:东北:黑土地(冷湿环境)华北:黄土地(冲积扇平原)五、教学反思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主要介绍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在教学时我用图片让学生感知“北国风光”,感受春旱的情景,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我还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这样得来的知识记忆更深刻,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不足之处是讲华北平原春旱的时候收集的材料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改正。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课时数 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地形、经济特征等区域概况。

2、了解东北地区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历史背景及过程,知道东三省农业发展现状。

3、知道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了解其资源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东三省的气候特点;东三省的工业、农业发展现状。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有关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回顾:根据北方地图,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主要的气候:三大地形区:土壤类型:耕作类型:农业作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教师小结: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东北三省,看看里面的环境跟我们学习北方地区的有什么相关。

二、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提问:什么是白山、黑水学生:发表看法教师:白山黑水的白山是指:长白山,黑水是指:黑龙江;说到东北三省,大家想到什么,或者说东北三省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东北三省的地理特征,包括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等特征。

学生:小组通过观察、归纳,小组上讲台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适当引导并板书: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1、范围:黑龙江、吉林省、辽宁省——东北三省2、地形与河流:3.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多多媒体展示: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了解了东北的概况,下面来看屏幕,欣赏东北的自然特征。

课堂活动:通过大家小组的探讨以及汇报,再结合老师的讲解归纳,相信大家基本对东北三省的地理环境有了深刻了解,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完成16页活动题: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教师:简单解释雪期始期和终期以及雪厚数据)。

学生:观察地图,根据活动题目,发表小组看法;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提问:根据小组的共同学习以及活动探讨,对于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我们基本能掌握,下面我们思考: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展示: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对东北三省穿、住等特点。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东北三省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它的位置、范围及气候,关于东北三省的工农业方面的知识,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板书设计:“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1.范围:黑龙江、吉林省、辽宁省——东北三省2.地形与河流:3.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多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讲述: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能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东北三省这样的地理环境下的农业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东北三省“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板书: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阅读:阅读书本17页文字,归纳东北三省的环境以及发展农业的条件。

学生:阅读、讨论并发表意见。

展示:多媒体展示框架图,教师适当给予引导并板书:板书:1、农业发展的条件:人口、河流、气候、科技……提问:东北三省地区通过改善从北大荒发展到北大仓,那么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并板书: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展示:图东北三省人口、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过渡:通过图表数据显示可知东北三省经过大力开荒,成为了我们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开发能带来发展,但我们必须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东北在开发的过程中带来了哪些生态问题学生:阅读书本18页,并归纳生态问题。

教师指导并板书:2、生态问题:湿地锐减、生态恶化过渡:面对这样的生态问题,国家进行了怎样的调整学生:结合农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并适当给予指导并板书:3、合理开发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过渡:了解了东北农业的发展,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东北工业的发展历史吧!展示:播放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创造的“工业之最”的图片和资料,导入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学习。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东北三省发展的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发表个人想法。

教师: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并板书。

板书: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1、发展条件:资源、科技、政策等阅读:图,分析图中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特点。

学生:观察图片并总结归纳。

师生归纳:东北三省工业特点是以重工业为主。

讲述:东北的工业在我国地位重要,对我国奉献甚大,但发展过程当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对于这样的“东北现象”,国家出台了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板书:2、问题: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3、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振兴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适当引导)课堂活动:1、对于“活动”第1题,首先告诉学生城市是重要的工业中心,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题,要引导学生从铁路、水路两方面分析。

总结工业中心大多分布在交通便利地区。

2、对于“活动”第2题,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图,找出东北三省主要的矿产资源,说出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地区,然后再对教材图,分析主要矿产地和铁路线的关系。

并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发表甲、乙修建铁路的可能原因。

3、对于“活动”第3题,分析的思路首先依据教材图明确该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再依据教材图找出该城市的主要自然资源,然后分析两者的对应关系。

教师先选择其中一个城市为案例讲解,剩下的城市由学生完成。

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相关练习题。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对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吗或者你可以分享你今天最大的收获。

学生:分享收获或提出疑问。

(教师适当给予指导或给予解疑)四、板书设计: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1、农业发展的条件:人口、河流、气候、科技……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3、生态问题:湿地锐减、生态恶化4、合理开发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1、发展条件:资源、科技、政策等2、问题: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3、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对于大部分的同学来说,兴趣点不高。

因此,在讲课时我先以图片吸引学生兴趣,再讲解知识点,这样处理不会让学生有距离感,并且乐于学习。

通过对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学习以及对农业的介绍和工业发展历程的解读,让学生进一步地认识东北三省,并教会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问题。

当然,本节内容不单单是工农业历史的简单介绍,而应该是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经济地理与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