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8年级历史部编版 下册教案《 民族大团结》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民族关系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发展史,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程有了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
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中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能力,并激励学生及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活动“你认为怎样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你能为民族团结做什么?”将本课的学习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国家的民族政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教学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2.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解决策略:通过创设情境,重回历史现场层层深入分析,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通过感悟和体验从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少数民族如何跨入社会主义2.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的意义3.了解民族工作的成就【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学习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
2.(1)1949年《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制度;(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3)年,《》颁布实施。
3.全国已建立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巩固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迈进了社会。
6.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
7.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二、合作探究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练习巩固1.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是()A.民族团结B.民族区域自治C.民族沟通D.发展民族经济2.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前提是()A.祖国大陆统一B.设置自治政府C.在国家统一领导下D.民族团结3.我国设置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A.4个B.5个C.6个D.7个4.“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儿传四方。
”这首藏族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
“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A.西藏的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 B.抗日战争的胜利C.解放战争的胜利D.新中国的成立5.什么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发展的新气象()A.科教兴国B.西部大开发C.人才强国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6.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重大意义?四、课后反思参考答案:一、1.聚居区域自治 2.(1)基本政治(2)宪法(3)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5 4.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5.民主改革社会主义 6.经济文化 7.西部大开发二、(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12谖《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从国情出发,制定并实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少数民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本课主要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确立、历史意义以及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共同发展的措施和影响等方面的介绍,展示了民族大团结的概况。
本课主要分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发展两部分。
第一部分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第二部分反映了共同繁荣发展的情况。
【教学目标】1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 .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3 .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法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采取的措施。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七年级历史单元主题并由此分析出单元核心是民族团结,由此总结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长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提问: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汉族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哪些?学生回答,由此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表格展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民族大团结12课教案初中

民族大团结12课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教学难点:1. 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2. 培养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教学准备:1. 教材2. PPT3. 相关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引发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思考。
2. 学生分享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
2.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互动。
五、观看视频(10分钟)1.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民族团结的意义。
六、总结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2. 学生提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教师引导并总结。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教材,总结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2. 思考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观看视频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掌握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培养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前置作业:“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一、自读学习小组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提出问题: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出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教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是有法律依据的。
史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2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本课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深入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交流,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讨论流程。
3.准备好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的历史。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具体的民族团结事件和成就,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掌握民族团结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民族团结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讨论、资料搜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民族团结案例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程内容,搜集与民族团结相关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民族团结的案例,如“三千孤儿入内蒙”、“援藏建设”等,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互助合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团结案例中的亮点和启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民族大团结》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与互助,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对民族团结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容易产生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2.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分析民族团结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3.学具: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4.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1、2班历史教案
2014年11 352.3 64 369
展示史料3西部大开发涉及的省、市、自治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71.4%。
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民族政策?其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为了实现共同繁荣,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师归纳: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少数民族人民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②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③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④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史料西部大开发三大标志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