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是应该乌江自刎还是东山再起_辩论

合集下载

项羽应不应该自刎乌江

项羽应不应该自刎乌江

①应该:项羽是秦未农民大起义中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在推翻秦王朝的斗争中,有过很大的贡献。

他有拔山之力,盖世之雄,是个勇敢善战,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后又自封为“西楚霸王”。

但就是这样一位有统一中国雄心的西楚霸王,却兵败垓下,带着他永久的遗憾乌江自刎。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项羽的自杀众说纷纭,而讨论的焦点就在于他该不该自杀,他的自杀是可以理解还是不可以理解,在这一点上,我方认为:项羽的自杀,是他性格的必然,是历史的必然,是可以理解的。

项羽乃楚国名将项燕之后,出身贵族,力气过人,从小喜欢兵法,但不求甚解。

24岁起事,率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破釜沉舟,大败章邯,活埋降卒20万人。

率40万大军杀子婴,烧阿房,一路风风火火,势如势竹,在他短暂的人生中,何曾体验过失意之痛,落漠之苦。

因此一遇失败,就失去了他称王称霸的底气,就象天上的风筝,有线扯着的时候可以傲视群雄;一旦断线,就只能随风飘举,垂头丧气。

这真是祸福从来都难料,人生最喜平常心。

为充分阐明我方观点,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第一,项羽为人不忍,目光短浅,乃是“妇人之仁”,容不得比自己更有才干的人。

范增虽被他尊为亚父,但由于范增有过人之才,很遭项羽嫉恨,故对范增主张的事往往不采纳,因此屡失良机。

这是一种武大郎式的病态心理。

这样的人能正确对待失败,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吗?第二,项羽心胸狭窄,因人废事。

项伯卖他,他听项伯;范增帮他,他疾恨范增,可见其心胸狭窄,毫无容人之量。

这为他后来的失败种下了隐患。

关于这一点,汉高祖刘邦也曾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此三者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可见,心胸宽阔,有容人之量是事业成就的关键,也是项羽所欠缺的。

第三,项羽不善用人,易被谣言动摇。

在荥阳,项羽将刘邦等人重重包围,杀刘邦如瓮中捉鳖,但项羽在这大好时机面前却听信他人离间之语,错怪范增,以至于范增愤然回乡,项羽坐失良机。

项羽乌江自刎或许是正确决定,他已众叛亲离,无法东山再起

项羽乌江自刎或许是正确决定,他已众叛亲离,无法东山再起

项羽乌江自刎或许是正确决定,他已众叛亲离,无法东山再起本文导读:在史记里,司马迁极度褒扬项羽,勇猛无敌、能征善战,将项羽列到《本纪》中,所谓本纪者,记载的都是宰割天下的帝王,项羽虽未正式称帝,但他击溃秦军主力,成为反秦义军领袖,入关后分封天下诸侯,莫敢不从。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统帅,项羽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充满自信。

他至死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勇冠天下的他,最终输掉了这场他曾占尽先机的角逐。

许多人总以为项羽可以卷土重来。

因为,项羽从前率领八千子弟兵,就成了天下霸主。

问题是,从前率领八千子弟兵,可以纵横天下,并不意味着项羽现在还可以再来一回。

在秦末那种背景下,以几千人起家,而迅速成为拥兵数万、十几万、几十万的大佬,不知道多少。

陈胜吴广自然不用说了;周文、周市、武臣、韩广、张耳、陈余、臧荼,都也是如此。

刘邦、韩信、英布、彭越同样是如此。

从这层意义上,项羽的成就表面上非常神奇,但在当时背景下,实在没有什么稀奇的。

始皇死后不过三年,他建立的大秦帝国就土崩瓦解,传承数百年的秦国王室,子孙竟死无遗类。

灭秦首功,一个名叫项羽的年轻人。

他前后斩杀超过四十万秦军将士,全歼了秦帝国军队主力,被誉为勇武史上无双,用兵才干亦为历史顶级,分封诸侯宰割天下,自称“西楚霸王”,威风凛凛不亚于始皇当年。

谁曾想仅仅四年之后,如此英雄便落得个全军覆没,兵败自刎的结局。

人生大起大落,竟至于此。

就算项羽真的回到了江东,江东人民会不会拥护他?即使江东人民仍然愿意拥戴他为王,结果也不会产生多大变化。

刘邦的胜利不仅仅是垓下之战的胜利,是外交的胜利,是内部管理的胜利,是战略的胜利,是自身条件的胜利。

而项羽除了有江东,还有什么呢?更何况江东人民也不见得再待见项羽了,李清照和杜牧毕竟都是文人,大政治家王安石说的透彻: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史论:项羽为何选择“乌江自刎”

史论:项羽为何选择“乌江自刎”

史论:项羽为何选择“乌江自刎”项羽是个悲剧英雄,而其悲剧的主要体现就是“乌江自刎”。

对于项羽为何要选择“乌江自刎”,而不是选择渡江再战?历史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因为项羽无颜再见江东父老(项羽原话),还有人认为项羽已经无心再战,但我认为项羽“乌江自刎”的悲剧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韩信的“四面楚歌”之计。

现在我们从头说起,刘邦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困项羽于垓下,然后纳张良、陈平之计对楚军“四面楚歌”,项羽听到四面楚歌的时候感慨: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意思是难道汉军已经把楚地全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汉军中有那么多楚人?然后项羽“霸王别姬”垓下突围,打到乌江边,遇一亭长驾舟等于江畔,唤项羽渡江回江东召集势力以图东山再起,但是项羽执意不渡江,最后与汉军死战自刎,这就是“乌江自刎”的全过程。

为什么我认为项羽的“乌江自刎”很大程度归咎于韩信的“四面楚歌”呢?首先,我们从项羽本人的性格和能力说起:项羽的能力毋庸置疑,“力拔山兮气盖世”,是属于天下无敌型的,而性格是自信、刚愎自用。

一个自以为天下第一的猛将,就算面对巨鹿二十万秦军,面对彭城一百万诸侯联军都不会“无心再战”,更何况是面对身后区区几千汉军呢?一个极度自信、刚愎自用、目中无敌手的英杰又怎么会因为区区一次“垓下之败”而无颜见江东父老呢?胜败乃兵家常事,连刘邦这种百战百败的“无赖”都不会引以为耻,更何况是百战百胜的西楚霸王呢?所以,说项羽“乌江自刎”是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或是因为“无心再战”是不对的!我认为项羽不会轻易投降,就算身陷重围也不会“无心再战”,导致他放弃渡江的原因只能是他自认为已经“无力再战”。

而为什么他会认为此刻已无力再战呢?江东不是还有支持他的“父老”吗?亭长不是亲自驾舟来接他了吗?而且亭长不是已经告诉他江东父老会支持他东山再起吗?问题首先就在于“四面楚歌”,我们回过头来分析一下项羽在听到四面楚歌的时候说的那句话“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反方一辩稿项羽应该自刎

反方一辩稿项羽应该自刎

项羽应该自刎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正所谓开宗明义,首先我为大家解释以下几个名词的含义,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应该的意思为:自刎的意思为:上千年来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气节一直被人们所称颂,几天当我们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时,我方观点坚持认为:项羽应该自刎。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陈述:一,从个人角度分析,项羽出生于贵族家庭,也正因如此造就了他恃勇自负,刚愎自用的偏激,高傲性格。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极强的自尊心绝对不会允许一代霸王忍辱负重,苟且偷生,活在他人鄙夷与不屑的眼神中。

当项羽身陷亥下之围,四面楚歌,孤立无援时,便早已意识到,自己毫无后路可退,与其过江东残喘一生,不如与虞姬共赴黄泉,留下一个勇将仅剩的自尊和颜面。

二,从社会层面角度分析,江东虽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可项羽也深知“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何况项羽战后屠城,一意孤行,手法残暴,民心尽失,恐怕早已是不浮众望。

即使项羽得到了江东千万民众的支持重整旗鼓,韬光养晦择日与刘邦决一死战,必定会引发战争,其结果之一是带来大量的人员伤亡,百姓所及之处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这本身也不利于百姓安居乐业和时代的和平发展,。

反观刘邦,项羽一刎而别,刘邦夺取天下,汉朝百姓安居乐业,为汉朝发展和和平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从领导才能角度分析,如果项羽过了江东并东山再起,相对于刘邦而言也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史记》中曾明确记载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淮阴侯列传》中又集中道出他“吝惜封爵,任人唯亲,滥杀无辜”的弱点,如此优柔寡断,胸无城府,不善权谋,迷信武力之人又怎能称王让人信服呢?相比之下,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知人善任,有奸必肃,更适合管理天下百姓,对江山社稷负责,推动历史的快速发展,而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

综上所述,我方观点坚持认为,项羽应该自刎。

作文:“项羽应不应该自刎乌江”

作文:“项羽应不应该自刎乌江”
“项羽应不应该自刎乌江”
“项羽应不应该自刎乌江” 第8期辩论赛 “项羽应不应该自刎乌江” 项羽垓下兵败,几十万大军毁于一旦,曾经所向无敌的西楚霸王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项羽是亡秦英雄,他本是胜利的英雄。但他在和刘邦的斗争中失败了,他是个失败的英雄。项羽应不应该自刎乌江? 最佳辩手: 张奕寅 叶俊杰 李晨平 潘烜 汤悦宁 施淦勇 何怡玲 盛伊清 喻笛 林志豪 陶晗淑 赵语晨 周凌瑶 谢一博 叶振锋 郎炎澍 正方:项羽应该自刎乌江 主要观点: 1、士可杀不可辱。项羽起兵打仗八年,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在战场上,他只有一种选择——决一死战。这是英雄本色! 2、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项羽当初带领江东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他而拥他为王,他也没脸相见。 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时隔一千多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因为佩服项羽的英雄气概。他留在史册里面的,永远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大丈夫的英雄形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4、有利于江南百姓安定。长期内战使人民痛苦不堪,如果项羽渡过江去,刘邦带兵打过来,可能会招致灭顶之灾;如果项羽渡过江去,他日东山再起,楚汉之争永无宁日。 5、悲情英雄美名扬。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壮举,让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博得后人无限的同情和景仰。并不是所有的成功者都是英雄;并不是所有的英雄都是成功者,项羽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反方:项羽不应该自刎乌江 主要观点: 1、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没有承担失败的勇气,自刎乌江是受挫能力太差的表现。 2、包羞忍耻是男儿。项羽能够白手起家,创建一番霸王伟业,他就必然能够带领江东子弟重起风云,重建霸王之业,杜牧在《题乌江亭》一诗中说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大丈夫能屈能伸。真正的英雄应该屡败屡战,敢于面对失败和能屈能伸。项羽敢面对强于自己的对手正面打击,却没有韧性,“匹夫之勇”不值得提倡。 4、历史永远是胜利者书写的。越王勾践为报灭国之仇,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灭吴,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成功典范。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项羽自刎乌江,不是真的英雄,真的英雄,用胜利来书写历史!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辩论作文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辩论作文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辩论作文
项羽不过江东,其结果毋庸置疑是自刎,所以我方定的判断标准很简单,就是利弊比较,于项羽个人,于大势,更于天下黎明,三个角度去比较利弊,固项羽不应该过江东。

于大势,项羽在江东起兵,却不是江东人,项梁杀景驹,项羽杀后楚怀王、气死范增,这些都透露着项家和楚国老贵族之间激烈的矛盾和冲突,项羽和江东子弟兵渐渐离心离得,这是内忧。

外患上,刘邦策反项羽大将英布,离间项羽第一谋士亚夫范增,战场上并与韩信、彭越三方合围之势,形成战略包围,内忧外患,项羽纵有英雄气概,却也只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而已,大势已去,哪怕只身一人逃回江东,刘邦不是吴王,更不会给予卷土重来机会,必定追击灭之。

故项羽已在刘邦的层层压迫下,已无机会。

项羽的语言凸显了他的大义,自尊心强,做事果断,不想如“神仙”飘然而去,以求来日。

他此时有机会“渡江”而“不渡”,这是“吾为若德”英雄豪气的表现,是勇而无谋的必然。

所以项羽不该过江东。

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在中国历史上,项羽的名字还算比较有名气的。

这个枭雄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下带领楚军将士推翻了大秦帝国。

但是这个英雄人物最后的下场却是乌江自刎。

对他的自刎,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书上说项羽自言无颜面见江东父老,李清照也有言“江东儿女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但是对于项羽之死我们或许还有其他的看待方法。

项羽这个人很自负,打仗向来所向披靡,输得少也不服输,在乌江岸边他或许也有回去的想法,但是自知民心尽失,回去也难以挽回局面所以自刎。

我们看可以回头看看项羽活埋秦军四十万将士,单就这件事看,项羽心中没有百姓,那么自然就不能爱民如子,从而民心尽失。

毛主席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我想项羽可能到最后时刻才意识到这一点,但无力回天,所以只能一死而谢天地。

我怀疑项羽即使回江东,得天下的机会也不会太大。

对于刘邦这个人,既然是汉朝开国皇帝,那么自然有过人之处。

刘邦身边有萧何,张良,韩信等,可见他的笼络人心之术不错。

很多人或许崇拜项羽,为项羽的不幸而感到惋惜,都不会想到刘邦这个地痞无赖级的人可以称帝,我开始也这么想,但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我好像渐渐明白刘邦为什么可以称帝,也渐渐的开始崇拜。

当然,项羽可以说是一个战神,我们也不能忘记。

项羽应该乌江自刎 一辩稿

项羽应该乌江自刎 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同学,大家好!今天的辩题是“项羽是否应该乌江自刎”。

首先我方想和对方同学达成一个共识,正所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之所以不渡过乌江是他自己不肯、是项羽自我内心的选择。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在乌江亭长的帮助下,项羽完全有把握渡江逃生。

所以,项羽毅然决然的壮烈之举绝不仅仅是环境使然,更是他深思熟虑后最终的决定。

而今天我们探讨项羽是否应该乌江自刎更不可以仅仅站在世俗的角度,片面地将乌江自刎等同于彻底的失败。

我们要从客观历史和人文精神入手,站在更高的视角从项羽、垓下之围乃至楚汉之争前后数百年的历史评判乌江自刎的深远影响。

这也是我们以史为鉴最基本的原则。

所以,今天我方的观点是“项羽应该乌江自刎”。

我方将从以下两点探讨这个问题。

第一:乌江自刎充分体现项羽的刚烈性格和英雄本色。

乌江亭长守船而待劝项羽急渡乌江,但项羽此时深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也不愿意再苦天下百姓,不忍心有更多的人再为他血染沙场,当然他更不愿意苟且偷生屈膝投降,而是手持短兵独自搏杀汉兵数百人,最后面对丛林干戈自刎而死。

他的死可谓义无反顾、慷慨豪爽、气壮山河!项羽前有“彼可取而代也”的惊人之志,后有戎马倥偬、战无不胜的叱咤一生,乌江自刎可以说是项羽英雄人生的完美谢幕,是他人格魅力的最高体现,惊天地泣鬼神!正因为他的决绝而死,众人才觉得他是一个更有血性的真男儿,是一个具有刚烈性格有骨气的真英雄!由此观之,与项羽在世俗的失败相比,他在众人心目当中更是成功者。

人的价值观决定人的价值判断,项羽的价值取向不在于最后的王者是谁,他的死气贯长虹、义薄云天、惊诧古今,这已经充分体现项羽的人生价值。

第二:乌江自刎体现出项羽的仁爱精神在客观上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

“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岁饥民贫,军无见粮”我们知道在楚汉相争处于相持阶段之时,天下百姓生活在这般水深火热之中,沙场萧萧,仅仅彭城一役双方就伤亡十数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霸王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乌江自刎的气节,历来被人们所称颂,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时候,应该不仅仅只是感慨于项羽的英雄气概,而是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项羽究竟该不该自杀。

我方同学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段历史,得出了一个富于建设性的论断:项羽不该自杀。

第一,作为秦未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的项羽,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军事家,他为人忠厚、讲义气,这是他最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成为他最大的缺点,当他率兵进入函谷关后,发现刘邦有称霸的野心,但他并未杀刘邦,因为他心胸宽厚,被刘邦的花言巧语所蒙骗。

在鸿门宴上,他不但没有致刘邦于死地,反而欣赏刘邦的手下樊桧,称他为勇士,并赏他肉酒,他能如此善待樊桧,恰恰说明了项羽惜才爱才的性格,可为何他偏偏不能接受范增呢?这就是范增的问题了。

在范增眼中,项羽始终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他仗着他的年长、资深,倚老卖老,对项羽总是加以指责,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历史上真正能够放下君王架子来听逆耳之言的又有几人?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教化下,面对范增以下犯上的行为,项羽肯定会忍受不了,他对范增产生厌烦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项羽一意孤行,并非他之过,而是范增之误,假如范增劝谏时不那么盛气凌人,项羽也不至于无人开导,走上死路了。

关于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说法很多,莫衷一是。

有人说是因为他心死了,有人说是因为他孤高自傲,不能面对失败。

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其一,项羽并非心死,而是他心有不甘却不敢与天斗。

他感叹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多么悲凉的诗句,此时此刻,他心中感到的是无助、迷惘,并非心死,而是心乱。

其二,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许许多多的失败,有失败就必然有难堪。

如果没有屡败屡战的精神,那只有死路一条了。

历史的发展总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蚂蚁大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阴险狡诈的刘邦在石壁上涂上蜂蜜引来蚂蚁,形成“项羽死于此”几个大字,项羽面对如此天书悲哀地得出“天亡我也,非战之罪”的结论。

由此可见,项羽的死不过是个极其偶然的因素所致,并非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告诉我们“吃一堑,长一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人的思想也如此。

谁能肯定在这次惨痛的失败之后项羽的思想不会转变呢?如果对方辩友始终认为项羽孤高自傲的性格不会转变,岂不是犯了形而上的僵化地看待事物的错误了吗?项羽能够白手起家,创建一番霸王伟业,他就必然能够带领江东子弟重起风云,重建霸王之业,杜牧在《题乌江亭》一诗中说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也深有感慨地说:古往今来,人们都对项羽重振雄风充满信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怀疑项羽的能力呢?项羽不应该自杀,这是我方的观点,他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面对困难,从容不迫,永不放弃!(项羽不该自杀。

下面我将再从客观方面进一步阐明我方观点:首先,项羽作为秦未农民战争的主要领导者,对推翻秦的暴政,实现全国安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与刘邦争夺关中时,若不是项羽遇上秦的主力军,让刘邦投了机取了巧,那么,项羽与刘邦的位置也许就该倒置。

其次,项羽的死还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三国、南北朝时期正是由于多个国家并存,使中国南方、西南的经济有所发展,三国时的吴、蜀,南北朝时的南朝在历史上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刘邦建汉后,由于政权在北方,因此只注重北方经济,对南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使中国经济发展从一开始就成了畸形儿,这难道不能说是可悲吗?项羽若不被刘邦杀死,回到江东,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必要发展经济,这样就为南方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对今后中国经济发展之贡献不可谓不大。

一个对经济发展有贡献,同时心胸博大的人,他的死只能是社会的损失,只能是开历史的倒车。

关于项羽的自杀是可以理解还是不可以理解,我想在这里说,项羽也好、刘邦也好,成功失败的原因不光是取决于有多大的本事,而更重要的倒是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

遥想当年周瑜,在笑谈之中就将曹操百万大军烧得灰飞烟灭,如此盖世英豪,竟然不能面对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

《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过分张扬了诸葛亮的机巧,而忽略了周瑜自取其辱、找死如归的实质。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法国哲学家蒙因说:“一个人因发生的事情而受到的伤害,比不上因他对发生事情所拥有的意见来得深刻。

”我们的命运,完全决定于我们的心理状态。

所以曾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哲学家马尔卡斯阿理琉士一针见血的指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说到此,我不得不重提千古贤相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一个能呼风唤雨,料事如神、胸藏百万雄兵的英雄,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却是一个常败将军。

不过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也恰恰就是在这些失败中得以充分体现:为报先帝的知遇之恩,他用生命去实践自己的承诺,以至死而后己。

六出祈山,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

面对后主的不争,面对国事、战事的不利,他勇往直前。

特别是那种临难从容,虽大军压境却能潇洒抚琴,计退敌军的风度,堪称千古绝唱。

可以说,诸葛亮每经历一次失败,就增加一分人格的魅力,他以宁静淡泊的胸禁去面对那充满纷扰,充满血腥的尘世。

在他的人生中,不管是得意失意,成功失败,都能处身事中而置身事外,执着坚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相比之下,项羽的兵败自杀就显得不光是遗憾了。

不应该,成者王败者寇.中国古代历来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以项羽的实力和他当时的经验教训和刘邦还是是有一拼的.自刎于乌江并不能说明他是一英雄,只能说他是一糊涂蛋。

我觉的我们所有人都应该为他惋惜,而不能把他当着英雄的楷模来崇拜和模仿.项羽自杀,表现出男子汉的铮铮铁骨宁死不曲,但却没有灵活的头恼,真正的大丈夫当能屈能伸,吴王夫差、胯夫韩信就不是英雄吗?人生能有几个生命?大仇未岂能去死?项羽自杀只能说明他没有超出常人的耐性和毅力,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不是天亡项羽,是项羽自取灭亡。

韩信尚可忍受垮下之辱,忍辱负重。

为什么项羽不能?我个人认为还可以列举出项羽具有过人的军事才能。

而且如果对方说项羽的死是历史的进步,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而且顺应民众渴望停止战争,我个人的意见是我们所讨论的项羽应不应该东山再起,而不是他能不能做到东山再起,只要他肯过乌江,肯为江东弟子的死负起责任,有这种想要克服挫折,重新站起来的想法,那就符合我们时代的意义——克服挫折。

我是反方。

我觉得作为反方,我应该把这个辩题当作价值性辩题来探讨。

因为乌江自刎在价值观上是在提倡一种错误的价值观。

似乎在教育后代如果你遇到了问题,挫折,你就不必去奋斗了,就放弃了。

项羽乌江自刎就等于放弃了上天给他重来的机会因为在江东照样有他的江东子民愿意为他卖命。

他这样就辜负了爱护她的人对他的期望。

在逻辑上看来,项羽有才能,有本钱,有军队,有德又能,东山再起就不一定会输给刘邦啊!就算他有那么点“妇人之仁”的缺点,但是谁没有缺点呢,关键在于它要不要改,那不再今天辩题讨论范围之内。

我们姑且不管他东山再起后会不会成功,但是我们为什么要熄灭让他再来过的机会呢??在理论上,东山再起象征着积极向上,不愿在逆境中低头的正面态度。

而乌江自刎则是逃避现实,自暴自弃的一种态度。

两者看来,我们应该支持项羽做那个呢??不用说大家心里都有明确的答案吧!!在事实层面上,我想请问项羽有没有一个再来过,而且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如果有,他却放弃了,是不是叫做他不懂得去珍惜这个机会,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去推崇吗??如果没有,他放弃了,那是不是他不愿意自己去创造一个让他成功的机会??那他这种选择放弃的态度值得我们赞扬吗??对于正方,我觉得他们可能会提出如果项羽东山再起,就一昧着战争的发生,更多的人为之丧命。

(难道项羽不东山再起,就不会有战争的发生吗?看看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才几年的时间,又出了一个太后,搞到宫廷乌烟瘴气。

为什么就不要给项羽一个机会呢??说不定项羽能把国家治理的更好呢??)还有对于刘邦,项羽应该自杀,因为项羽活着就是对他的一种威胁。

(我觉得对于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来说,他应该不惧怕失败,不惧怕对手,进而真正的打败对手而不是期待他的自杀。

比如说我今天想赢这场比赛,不代表着我就可以满心想着希望你今天肚子疼不能来参加吧?着是一种负面的态度,无论是我,是刘邦,都不会同意的)另外,正方可能提到项羽的自杀是一种骨气啊!!他不愿意为了苟活在这个世间,不愿意被他以前的手下败将抓回去,不愿意被侮辱,所以他自杀了,这种自杀是一种骨气(我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

因为他不一定会失败,既然他还有成功的可能性,他为什么不要去尝试呢?为什么不要去努力,重新给自己一个机会呢?为什么偏偏为了所谓的骨气两个字而打肿脸皮,冲什么英雄呢??因此项羽自杀根本就是不应该的。

而且当年勾践卧薪尝胆还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夺回属于他自己的东西吗??)还有其他的我想不到了,请大家多多提供意见。

犹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如果是正方,他们可能不仅仅会从发动战争、骨气等等问题,还有可能提及当时的现状,即彻底认为项羽已经没有成功的可能了。

反方说项羽有军队,但是乌江边的项羽可是只有百十来人的敢死队了,特别是到了乌江边是只有十几个人了,这和刘邦的十万大军相比,还能算是军队吗?当然,反方会说回到江东后项羽可以再招兵买马,但是老百姓还会不会跟项羽呢?老百姓跟着他,是为了幸福生活。

但是上一次那么多人跟着项羽混,结果都死了;这一次,您让老百姓怎么再相信项羽一次呢?反方说项羽有德有才、有可能成功,这就更错了。

项羽有德,只是仗义、豪爽,而没有谦虚、谨慎和容忍;项羽有才,只是匹夫之勇,没有统帅三军的雄韬伟略。

这虽然不是项羽的错,但这与项羽的位置不匹配。

如果项羽和樊哙一样,只是去冲锋陷阵,那可以说项羽是有德有才的。

但是事实上,项羽是要统帅三军的,他要当的角色不是猛将、而是皇上,那是要有气度、有智谋的,但这些项羽都没有。

这样的对比,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仅仅三国一例,凭什么刘备可以干掉吕布、孔明可以降服马超、吕蒙可以战胜关羽?退一步说,就算项羽能赢刘邦,但他能赢天下吗?巨鹿一战,项羽一时愤恨便活埋秦军二十万,这就使项羽的德?为赢天下,刘邦可以容忍(暂时)韩信称王,但项羽却受不了范增的罗嗦,这就使项羽的德?就算项羽可以赢得天下,他难道真的能给百姓带来福祉吗?我看不是。

恐怕只能是希特勒提前几千年出现了吧。

综上所述,我觉得,正方可能彻底不承认项羽有赢的可能,认为他的性格和经历就注定了他最终的失败,即使他重来一遍。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他的死值得吗?答案是:不该!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

最能表现出项羽这一性格的是他兵败核下之时。

这就是有名的霸王别姬的故事:夜色暗了下来,四面都是楚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