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乌江自刎,项羽的精神

合集下载

关于项羽之死的读后感(精选11篇)

关于项羽之死的读后感(精选11篇)

关于项羽之死的读后感(精选11篇)关于项羽之死的读后感(精选11篇)项羽之死读后感篇1世人对项羽的评说历来褒贬不一。

或谓其优柔寡断却又刚愎自用,目光短浅却又野心勃勃,败之必然;或怜他一世英雄,八面威风,最终逃不过被围垓下,自刎乌江,败在一介无赖手中。

然而,我对项羽,是欣赏,是敬重,是一种由衷的倾慕。

因为他做到了多少人梦寐以求却又无能为力的事请——快意生死。

也正因如此,项羽的形象从“胜者王侯败者寇”的铁律下超然而出,击碎了世俗的卑微。

“人生得意须尽欢”,多少不得志者的自嘲诗句,却被项羽演绎得丝丝入扣,风生水起。

上马,奋力拼杀,血染铠甲。

钜鹿破秦之时,“诸侯膝行,莫敢仰视”;下马,弹剑饮酒,对月长歌,观美人起舞。

好一个西楚霸王,好一个天之骄子!古往今来,有几人能似项羽一般,纵横沙场,当着无敌?项羽一生,可谓快哉!这不得不让我想起历史上的另一员猛将——汉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

霍去病曾在一次出征前,向汉武帝索要一班技艺精湛的厨子随行。

被问及原因时,他昂首答曰:“为将者,最重要的是取胜,可以不必与士兵同甘共苦!”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项、霍二人,何其相似。

同样的血气方刚,同样的勇猛无双;同样的雷厉风行,亦同样的快意人生!或许有人看不惯此二人之所作所为,但谁也无法否认,这样的人生,痛快!项羽的一生,活得着实是问心无愧。

作为一名将军,他坐拥千里宝马,虎狼之师,“西楚霸王”的名号令多少人闻风丧胆;作为一个男人,他有虞姬倾心相爱,千里追随,同生共死;作为一名历史人物,乌江江畔悲壮的身影更是不知令多少人为之黯然,为之神伤!更重要的是,他从未曾放弃过自己做人的原则。

不管是将最为富庶的领地分给最大的潜在敌人——刘邦,还是鸿门宴上执意放走刘邦,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不是自负,更不是所谓的目光短浅、胸无远虑,而是他对取胜,乃至为人原则的恪守、坚持。

论聪明才智,项羽未必在韩信、张良之下,亦绝不会输于刘邦。

所谓的四面楚歌,其真正效果究竟如何,局外人其实不得而知(八千对八百,四面环围,实力之悬殊几何人皆洞若观火。

从《垓下之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从《垓下之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从《垓下之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作者:赵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9期摘要:《垓下之围》中,司马迁细节描写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

在充分展现项羽勇敢、豪放、率真、磊落、仁义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刻画了霸王的悲剧形象,如霸王别姬的慷慨悲歌;东城快战的匹夫之勇;乌江自刎的自暴自弃,从而多方面、多层次地制造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形象。

关键词:垓下之围项羽悲剧性格作者简介:赵宇(1977—),男,江苏仪征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人文素质部讲师,文学学士《垓下之围》是很多大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之一,其节选部分出自《项羽本纪》中的最后一个部分。

《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垓下之围》就像一出戏,司马迁运用细节描写,对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月夜突围、阴陵迷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自刎赠头等一连串的情节,进行了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描绘.丰富和发展了一代枭雄项羽的鲜明个性和英雄品格,使拔山举鼎的悲剧英雄跃然纸上。

在“垓下之围”这段文字中,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

1.霸王别姬的慷慨悲歌霸王别姬是全剧的序幕,司马迁细腻描叙项羽在四面楚歌、骏马长嘶的惊魂之夜,点亮灯烛,夜起帐饮,慷慨悲歌的场景。

项羽被围垓下,军情急迫.但此时此刻他最最割舍不下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爱妃虞姬。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凄婉、哀怨、悲凉的歌声,融入四面八方呜呜的楚歌声,穿透浓重的夜色,在垓下兵绝粮尽的楚军营垒上空飘荡……一曲“虞兮之歌”唱出了项羽对虞姬的难舍之情,唱出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

高中作文之谈谈项羽

高中作文之谈谈项羽

高中作文之谈谈项羽篇三:说到项羽,有生而发的一种敬畏和同情之感。

不知为什么,刘邦和项羽之间,我更倾慕于项羽,他的神武可谓气吞山河;他的爱情,可为缱绻动人,大师,结局究竟是悲凉的,项英雄最终自刎乌江,美丽的虞姬亦是随风而逝。

带给人是无限的惆怅和悲凉。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

天生神力。

“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帝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

其叔项梁因此奇之。

气候,举拳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越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手东西,往来翕手,未知疲倦,他很讲信用,只因允诺项伯善待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夫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吴江自刎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而对身后的丛林干戈。

他面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摄的,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

他也是一位柔情似水的英雄,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霸王别姬的故事,无不体现到项羽柔情的一面。

自古英雄爱江山,也爱美人,项羽是爱江山还是爱美人我认为他既爱江山,也爱美人。

爱景山,他有南征北战,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宝座;爱美人,他才随身不离虞姬。

许多人觉得,项羽不应该因为美色在四面楚歌时,不开个例会,但试问,面临生死以别的边缘,谁不珍惜与爱人共度的时光,何况项羽身后有个如此乖巧的女子,难怪得到如此欢心。

这处于项羽的柔情,他的重情义。

两军交战,拼死一搏,所当所迫,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这十二个字在项羽本纪里,项羽对自己的评价。

项羽的一往直前,誓死如归的精神。

如果能在如今社会中发扬,那么会多好。

地震当中的,官员也秉持着这种精神,那么我想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伤亡人员。

这为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前秦功臣让我感动。

项羽对士兵的友善,对部下的关系,同甘共苦的精神。

历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现代人能顾及的。

无良商贩为了私欲,剥削员工的事例比比皆是。

为什么不能学习一下他的精神呢。

项羽,他让我叹息,让我感慨,让我伤感。

《项羽之死》的悲情英雄形象赏析

《项羽之死》的悲情英雄形象赏析

《项羽之死》的悲情英雄形象赏析作者:夏绍勇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5年第06期【摘要】从三个方面,对《项羽之死》一文中的悲情英雄形象进行赏析。

【关键词】《项羽之死》悲情英雄形象【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84-02《项羽之死》是高中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热情洋溢却不乏客观冷峻态度的笔触,记述了项羽由起事到兴盛终至失败的全过程,刻画了一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悲情英雄形象。

《项羽之死》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由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部分组成,集中展示了项羽英勇豪迈、知耻重义、宁死不屈的光辉品质,文章于荡气回肠、跌宕起伏的事件描述中呈现浓郁的悲情色彩,寓大悲于大美,以大美衬大悲。

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应引领学生立足于文章本身,同时联系《项羽本纪》的相关内容,扩展思维,深化认识,体会隐藏在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的情节中的浓浓悲情,从而把握项羽这一悲情英雄形象。

一、霸王别姬:虞姬难揾英雄泪《项羽之死》开篇就交代了项羽的险恶处境:“兵少食尽”且面临汉军及诸侯军队的重重包围,从而拉开了英雄之死的悲剧序幕。

在如此的困境中以及显而易见的心理重压下,外界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掀起项羽心中的巨大波澜,从而引发其情感的宣泄。

于是,当汉军施以攻心计,四面楚歌响起,项羽大惊失色,以为“汉皆已得楚”,心绪不宁的他“夜起,饮帐中”,继而慷慨悲歌别虞姬。

本文对虞姬着墨不多,仅“有美人虞,常幸从”“歌数阕,美人和之”寥寥数语,其形象却呼之欲出:婀娜多姿柔情似水,与项羽情深意切相伴相随;歌声婉转凄切,如天籁之音。

霸王别姬的情节和虞姬这一美人的作用在此不可或缺,试想,曾叱咤风云、威震诸侯的一代英雄项羽在心爱的美人面前慷慨悲歌“虞兮虞兮奈若何”并泣不成声之时,那是何等凄凉的情景?而作为一个多情柔弱的女子,此时除了心如刀割哀切地流泪并忠贞不渝地生死相依,又有什么力量帮助心爱的男人走出困境?因此,虞姬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为了表现项羽儿女情长及两人的生死离情,更主要的是,柔美的虞姬反衬出项羽的悲愤与无奈,表现辉煌过后的英雄末路,从而为文章渲染了浓浓的悲情氛围。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项羽的性格中有做事轻率草莽、不计后果的一面。

项羽在西进关中时,投降楚国的秦军受楚军虐-待,产生了敌对情绪,导致军心动摇。

项羽为了稳定军心,一夜之间在新安城南袭击活埋了20万投降的秦军。

20万人命,一夜之间成了军事斗争的牺牲品,激发起了众多的民怨。

火烧了阿房宫,熊熊燃烧的大火三个月不灭,大火宣泄着项羽对暴-政的愤怒,但这样做更是他草莽轻率的体现。

其行为只会让他尽失民心,没有民心的政权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源本,他的政治统治基础就处处潜藏着危机。

3.项羽的性格中有优柔寡断的一面。

《鸿门宴》开始,项羽处于主动地位,用樊哙的话来说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找机会处死刘邦是易如反掌。

但是项羽耳根子软,他在项伯的劝说下,改变了原来的意图。

最后在项庄舞剑时,亚父多次示意下手,项羽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没有动手,一次次错失了良机,由主动转向被动。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乌江河畔,他不思如何破敌脱困,只想着美女宝马、儿女情长,葬送了自己。

他没有冷静而果决的心智,缺少成为帝王所必需的理智与冷酷。

4.项羽的性格中有胸无城府、缺少谋略的一面。

他没有做大事的计划与战略目标,在刘邦为了得天下而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的时候,项羽想着的却是如何在前进的路上,在只走了一半的情况下衣锦还乡,向父老炫耀。

打仗时他不是在阵中统筹全军,而是披甲冲杀在队伍最前方,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只是匹夫之勇,而非将帅。

甚至在决战垓下之时,他还想快战一场,以显英勇,鲁莽而只顾一时的痛快,使他逞了一时之能,却败了一世伟业。

尽管项羽性格中存在种种缺点,但我们仍认为项羽是一个悲壮而色彩浓烈的英雄。

项羽的性格中有着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自己踏上命定的轨道上。

项羽一生被自己的性格羁绊,正好验证了这句话,因此,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缺少谋略。

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著于自己的人生,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这种固执往往在他遭遇苦难时,容易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甚至遭受失败的命运。

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典故

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典故

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典故嘿,不以成败论英雄,这话可真有道理呢。

就说项羽吧,哇哦,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他虽然最后在乌江自刎,失败了,但是人家那气魄,那风范,绝对是英雄啊。

想当年,项羽带着楚军,那是一路勇猛无敌,破釜沉舟的事儿多牛哇。

他带着士兵们把锅都砸了,把船都沉了,就为了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

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和魄力呀。

虽然最后他输给了刘邦,但是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他的豪情壮志,那可让好多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呢。

不能因为他失败了,就说他不是英雄吧。

还有荆轲,嘿,那也是个大英雄。

他去刺杀秦王,明知道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很可能有去无回,但是他还是勇敢地去了。

虽然最后他没有成功,但是他的勇气和忠诚让人敬佩。

他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正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精神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所以说,荆轲也是个英雄,不能因为他没有成功刺杀秦王,就否定他的英雄地位。

还有岳飞,那更是个大英雄啦。

他带领岳家军抗击金兵,保卫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可是最后呢,却被奸臣陷害,含冤而死。

他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彻底打败金兵,但是他的爱国精神,他的忠诚,他的勇敢,让后人敬仰。

不能因为他最后失败了,就说他不是英雄吧。

再说说诸葛亮,哇,那智慧简直让人惊叹。

他为了刘备的霸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虽然最后他没有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但是他的才华,他的忠诚,他的奉献精神,让他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不能因为他没有成功,就说他不是英雄吧。

总之呢,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很有道理的。

很多人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品质,他们的勇气,让他们成为了英雄。

我们被骗了!项羽战败后乌江自刎并不是项羽不想过江而是没有机会

我们被骗了!项羽战败后乌江自刎并不是项羽不想过江而是没有机会

据《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打败项羽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
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随即项羽就拔剑自刎了。

所以说项羽不过乌江是
因为觉得自己战败无颜见江东的父老的说法。

但是现在有一种新的说法,就是当时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没有机会过江,我国学者冯其
庸在《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通过对《史记》、《汉书》、《楚汉春秋》中关于项羽死时
的描述的研究中发现,除了《史记》中记载的项羽乌江自刎的描述和《项羽本纪》中“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这两处记载项羽是在乌江自杀,其它的则表达的是项羽“身
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

同时冯其庸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发表了关于当时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
地考证,项羽的确是死于东城,而东城距离乌江有120千米。

这个观点提出来也得到了很多
人的支持,计正山先生依据《史记》、《汉书》中的“灌婴传”,也认为项羽并非在乌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远东城就被“搏杀而死”。

项羽乌江自刎,项羽的精神

项羽乌江自刎,项羽的精神

项羽乌江自刎,项羽的精神论项羽之死刘雪项羽,楚霸王也。

何为霸王?征战东西,名响天下。

纵然刚愎自用,攻伐自矜,亦是英雄本色。

李清照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言尽霸王死得其所。

宁死不受辱,属于霸王之勇;知羞重义,则是霸王之义。

放纵一次又何妨?邢琳内心斗争良久,我选择支持项羽乌江自刎。

楚汉之争长达四年,这四年他与刘邦斗智斗勇,从最初的稳操胜券到最后自刎江边。

这种痛彻心扉的情感有谁能体会?我没体会过,但我明白必是痛入骨髓。

他是楚霸王,骄傲如他。

他若不死,独自苟活,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如何面对父老兄弟或怨恨或嘲笑或怜悯的眼神?他是楚霸王啊!他怎能败在一个地痞 __手上?当年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江东父老的期望,还有那句“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如今都变成了一柄利剑,直刺进他的胸口,痛得几欲昏厥。

就这样吧,就这样放纵一回吧。

斗了这么多年,早已身心疲惫了。

既然野心已被显示磨平,又何苦为难自己呢?何不潇洒放手,低一次头呢?穿越千年,我竟能感受到那一刻你的颓废、不舍、迷惘、羞愧,并为之感到心痛。

江山不在了,美人不在了,尘世间再无留恋,为何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自私一回,任性一次!霸王,你是我心中的英雄。

我只希望你能走得再坦然一点,再高兴一点,因为那是你的选择,亦是你的勇敢。

王颖对于课文节选《项羽之死》最为欣赏的是项羽乌江自刎的段落。

对于项羽的记载,历史较为详尽,没有争议。

然最令人惊心的是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一个英雄任务凄凉地走向死亡,有褒有贬,莫衷一是。

对于老师对项羽性格刚愎自用的评价甚为不快。

项羽在我心中一直是以英雄的姿态存在。

他在临死前对于叛变的吕马童没有讥讽,可见其气度不凡。

他知道自己的头颅价值几何,云淡风轻地说给乱臣贼子一个人情,然后高傲地走了,离开了尘烟滚滚的战场,坦然自若。

这哪像个身经百战的将军,更似一个纯净孤傲的文人、多情的郎君。

由此敬意更浓。

我觉得最懂项羽的乃是易安居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乌江自刎,项羽的精神
篇一: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论项羽之死
刘雪
项羽,楚霸王也。

何为霸王?征战东西,名响天下。

纵然刚愎自用,攻伐自矜,亦是英雄本色。

李清照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言尽霸王死得其所。

宁死不受辱,属于霸王之勇;知羞重义,则是霸王之义。

放纵一次又何妨?
邢琳
内心斗争良久,我选择支持项羽乌江自刎。

楚汉之争长达四年,这四年他与刘邦斗智斗勇,从最初的稳操胜券到最后自刎江边。

这种痛彻心扉的情感有谁能体会?我没体会过,但我明白必是痛入骨髓。

他是楚霸王,骄傲如他。

他若不死,独自苟活,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如何面对父老兄弟或怨恨或嘲笑或怜悯的眼神?他是楚霸王啊!他怎能败在一个地痞流氓手上?
当年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江东父老的期望,还有那句“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如今都变成了一柄利剑,直刺进他的胸口,痛得几欲昏厥。

就这样吧,就这样放纵一回吧。

斗了这么多年,早已身心疲惫了。


然野心已被显示磨平,又何苦为难自己呢?何不潇洒放手,低一次头呢?
穿越千年,我竟能感受到那一刻你的颓废、不舍、迷惘、羞愧,并为之感到心痛。

江山不在了,美人不在了,尘世间再无留恋,为何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自私一回,任性一次!
霸王,你是我心中的英雄。

我只希望你能走得再坦然一点,再高兴一点,因为那是你的选择,亦是你的勇敢。

王颖
对于课文节选《项羽之死》最为欣赏的是项羽乌江自刎的段落。

对于项羽的记载,历史较为详尽,没有争议。

然最令人惊心的是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一个英雄任务凄凉地走向死亡,有褒有贬,莫衷一是。

对于老师对项羽性格刚愎自用的评价甚为不快。

项羽在我心中一直是以英雄的姿态存在。

他在临死前对于叛变的吕马童没有讥讽,可见其气度不凡。

他知道自己的头颅价值几何,云淡风轻地说给乱臣贼子一个人情,然后高傲地走了,离开了尘烟滚滚的战场,坦然自若。

这哪像个身经百战的将军,更似一个纯净孤傲的文人、多情的郎君。

由此敬意更浓。

我觉得最懂项羽的乃是易安居士。

这位不幸的女词人经历了种种悲欢离合,大彻大悟。

如果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一定会成为知己。

我认为易安居士对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评价并不为过。

夕阳媚俗的金色洒满了苍穹,天边的晚霞瑰丽多彩。

这少有的美艳附着地面上蜿蜒逶迤的血流和倒地不起的将军构成了一幅永远定格的
画面。

悲怆之歌响起,但又和着豪迈之气,江上升起雾气,我仿佛看到项羽和众将士一起走向雾的深处,一路欢歌!
苟活于世,非霸王所为!
由颖
横剑,自刎,眼望江东。

残阳如血,映红了乌江的水面。

谢绝了亭长渡他过江的好意,自刎于此。

悔?不!
为何要悔?世人皆叹可惜可惜。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可那又如何?苟活于世,心里难安!心中自认无颜见江东父老,无颜面对!为何要悔?世人皆叹糊涂糊涂。

那越王勾践不就忍辱复国吗?然那非霸王所为。

既称霸王,便有霸王之风范,心中自有一番傲气,傲立天下!
为何要悔?世人皆叹愚蠢愚蠢。

以死了结,牺牲的战士怎么办?可又有谁理解项羽?故交旧部吕马童为金钱名利背叛反戈;结义兄弟刘邦为争夺天下而背信弃义;美人虞姬为断霸王后顾之忧,先行自刎。

霸王不愿苟活!
一代霸王,岂愿苟且偷生?项羽的死是尊严,是傲气,亦是后人对他的敬佩。

篇二:“项羽乌江自刎”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5-7题。

(12分)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
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
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
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
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
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
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五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
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
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5.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①籍独不愧于心乎?
②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③虞兮虞兮奈若何!
④若非吾故人乎?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