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杜牧、王安石与李清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

合集下载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题乌江亭》比较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题乌江亭》比较

杜牧王安⽯李清照《题乌江亭》⽐较杜牧王安⽯李清照《题乌江亭》⽐较原⽂:叠题乌江亭①王安⽯有战疲劳壮⼠哀,中原⼀败势难回。

江东⼦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来③?译⽂: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常的悲哀,中原⼀败之后⼤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卷⼟重来?疑难点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兵败⾃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点拨: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诗,表现了王安⽯对项⽻失败的看法。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胸襟不够宽⼴,如果项⽻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重来。

⽽王安⽯则根据⾃⼰的理解,认为项⽻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弟还在,项⽻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弟卷⼟重来,以为他们不⼀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咏史诗。

“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刎之处。

项⽻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兄,羞愤⾃杀。

这⾸诗针对项⽻兵败⾝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普通常识,并暗⽰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

项⽻遭到挫折便灰⼼丧⽓,含羞⾃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呢?“男⼉”⼆字,令⼈联想到⾃诩为⼒能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羞愤⾃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地⽅千⾥,众数⼗万⼈,亦⾜王也”的艺术概括。

写西楚霸王的诗

写西楚霸王的诗

写西楚霸王的诗说到西楚霸王项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作为我国军事思想兵家四势的代表人物,作为历史上一位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项羽成为了古往今来很多人心中的真英雄。

清人李晚芳更是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本文向大家分享几首写西楚霸王的诗。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赏析:李清照对项羽拒绝苟且偷生,自刎乌江的行为进行了赞颂。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她亲历了北宋的灭亡,眼见着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无耻行径,写下这首咏赞项羽的诗。

《项羽》宋·陆游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赏析:陆游阐述了项羽的长处和短处。

项羽勇猛无敌,拔山扛鼎,不足为奇。

却刚愎自大,谋士范增在他帐下无施展之处,及至到了乌江,末路之时,你才会知道,没有智谋,结局是多么凄惨。

《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赏析:楚汉之争中,项羽不敌刘邦,逃到乌江,他拒绝乌江亭长的渡河之请,自觉无面目对江东父老,于是自刎乌江。

杜牧对于项羽的自刎颇有些 “恨铁不成钢”之意,他说: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乌江亭》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赏析:王安石与杜牧的观点相反。

杜牧毕竟是一个诗人,颇有政治头脑的王安石对于项羽的处境,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王安石认为项羽不可能重来,因为经历了上百次的战争后,战士士气低落,失败已经难以挽回,虽然江东子弟都还在,但他们是否愿意跟随项羽从头再来呢?《乌江项羽庙》宋·吴龙翰盖世英雄只恁休,千年遗恨大江流。

汉提义帝作张本,当日君输第一筹。

赏析:吴龙翰认为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诛杀义帝,输了第一步,而这也给了刘邦起兵反对项羽的完美借口。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绝句鉴赏:乌江亭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又重来!据《史记·项羽本纪》所载,项羽在垓下兵败后率领从骑八百余人突围南奔,沿阴陵(今安徽定远县)经东城(临淮关)到达长江边的乌江亭(今和县乌江镇),这时只剩下二十八骑。

面对茫茫的大江,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听从乌江亭长的劝告:“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另一种是认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笈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笈独不愧于心乎?”于是心甘情愿自刎而死。

围绕着这段历史公案,一些咏史诗的作者从不同的创作动机、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往往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如唐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安可知?杜牧认为乌江亭长的意见是对的,胜负乃兵家常事,能忍辱负重方是真正男儿。

如果项羽能有这样的心胸和眼光,凭借着聪明勇敢的江东子弟,未必不能卷土重来!南宋诗人李清照的观点则同杜牧相反,她赞同项羽的观点:“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咏史》)她认为项羽之一生:生得英伟,死得壮烈,不肯过江东正是他英雄性格的集中体现。

初唐进士、武则天时代员外郎于季子的观点与李清照近似:“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咏项羽》)。

也许李清照的《咏史》就是受此启发,以来抨击偏安江左,不敢渡江北伐的南宋小朝廷。

王安石的这首《乌江亭》既不同于杜牧的《题乌江亭》,也不同于李清照、于季子的《咏史》、《咏项羽》,而且同上述的观点都相反。

上述的观点尽管角度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站在同情项羽的这个传统立场上来分析问题。

王安石却一反传统,认为项羽在军事上败局已定,在政治上也失去了人心(包括失去了江东老根据地的人心),因此不论他是否渡江,都不可能卷土重来了。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 绝句鉴赏:乌江亭 乌江亭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又重来! 据 《史记·项羽本纪》 所载, 项羽在垓下兵败后率领从骑八百余人突围南奔, 沿阴陵(今安徽定远县)经东城(临淮关)到达长江边的乌江亭(今和县乌江镇), 这 时只剩下二十八骑。

面对茫茫的大江,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听从乌江亭长的 劝告:“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另一种是 认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笈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笈独不愧于心乎?”于是心甘情 愿自刎而死。

围绕着这段历史公案,一些咏史诗的作者从不同的创作动机、不同 的观察角度出发, 往往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如唐代诗人杜牧的 《题乌江亭》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安可知? 杜牧认为乌江亭长的意见是对的, 胜负乃兵家常事, 能忍辱负重方是真正男 儿。

如果项羽能有这样的心胸和眼光,凭借着聪明勇敢的江东子弟,未必不能卷 土重来!南宋诗人李清照 的观点则同杜牧相反,她赞同项羽的观点:“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

至 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咏史》)她认为项羽之一生:生得英伟,死得壮烈, 不肯过江东正是他英雄性格的集中体现。

初唐进士、 武则天时代员外郎于季子的 观点与李清照近似: “北伐虽全赵, 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 《咏 项羽》)。

也许李清照的《咏史》就是受此启发,以来抨击偏安江左,不敢渡江 北伐的南宋小朝廷。

王安石的这首《乌江亭》既不同于杜牧的《题乌江亭》,也不同于李清照、 于季子的《咏史》、《咏项羽》,而且同上述的观点都相反。

上述的观点尽管角 度不同, 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 就是他们都站在同情项羽的这个传统立场上来分 析问题。

王安石却一反传统,认为项羽在军事上败局已定,在政治上也失去了人 心(包括失去了江东老根据地的人心), 因此不论他是否渡江, 都不可能卷土重来 了。

探究历史上对项羽失败的评价

探究历史上对项羽失败的评价

探究历史上对项羽失败的评价作者:陈永辉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2年第30期1.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杜牧出生名门,少有大志,文武兼备,尤其善读兵书,且处在军阀割据的晚唐时期,他很想重整河山,干一番事业,在他看来,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以建功立业为重,所以他对项羽的自刎乌江不赞同,甚至不屑一顾。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对待历史人物评价上,更会冷静地分析思考,虽有偶然但须归于必然。

他认为民心向背非常重要,项羽失去了民心,兵败是必然的。

李清照处在金兵近逼的南宋,当时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委曲求全,毫无骨气。

李清照对朝廷无能,害得百姓遭殃,特别是自己流离失所,更是心生痛恨,不由得想起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节来。

她是多么希望当时的南宋王朝能像项羽那样刚强不屈与中原土地共存亡,使百姓免遭背井离乡之苦啊!可现实不是这样,怎能不使人思念像项羽那样的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呢?可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她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衬徽宗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

2.综合分析综上所述,对项羽性格、成败及其悲剧命运进行评价,可大致主要可概括为五种观点:一、气节观。

这种评价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高度理想化。

霸王别姬,引吭高歌,就连项羽本人也未想通兵败的原因。

自刎乌江,有气节,有尊严,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生得轰轰烈烈,死得风风光光。

此观点以宋朝女词人李清照一首《夏日绝句》为代表。

二、反攻观。

该观点以杜牧的一首《题乌江亭》诗为代表,杜牧鄙视项羽的做法,而希望项羽卷土重来,东山再起。

在他看来,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以建功立业为重,不以胜负论英雄。

其实,这种观点是诗人以跳跃性思维看待历史的观点,是看待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是诗人的丰富想象力与史学家缜密推理的区别。

三、民心观。

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北宋文学家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为代表。

得出“民心已丧、劳师哀兵、败势难回”的结论。

有关项羽诗的拓展阅读(作品赏析)

有关项羽诗的拓展阅读(作品赏析)

有关项羽诗的拓展阅读(作品赏析)拓展阅读:一、读下列两首有关“项羽”的诗,思考几个问题。

李清照《乌江》杜牧《题乌江亭》生当作人杰,胜败兵家事不期,死亦为鬼雄。

包羞忍辱是男儿。

至今思项羽, 江东子弟多才俊,不肯过江东。

卷土重来未可知。

1、比较《鸿门宴》里的项羽形象,分析李清照《乌江》和杜牧《题乌江亭》中项羽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鸿门宴》中,司马迁以遗憾之笔塑造了一个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性格的赳赳武夫形象。

然而李清照在《乌江》诗中,以敬佩之情塑造了一个“生当作人杰”的项羽,活得堂堂正正,有声有色,出类拔萃的壮士;一个“死亦为鬼雄”的项羽,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的英雄。

在杜牧的《题乌江亭》诗里,杜牧批评了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的必然。

杜牧认为项羽不是真男儿,他软弱,一遇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缺少忍辱负重的胸襟;项羽刚愎自用、好面子,听不进亭长的忠言,失去了重整旗鼓的勇气;他不善用人,看不到“江东子弟多才俊”的机会;他愚蠢,临死未找到失败的原因,不知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如果勇于面对挫折,那么“卷土重来也未可知”。

2、有人说:李清照《乌江》诗中“不肯”二字写出了项羽的人生姿态和英雄气节;“思”字可见李清照的思想情感和志向特征。

试简要分析。

《乌江》诗中的“不肯”不是“不能、不想、不愿、不去”,“不肯”让读者看清了项羽:为了无愧于江东父老之托,以死相报的悲壮项羽;一个“死不惧而辱不受”的气节项羽。

“思”字有晚年的李清照流亡之时对项羽行为的思考和李清照自己的思想和人生价值取向:她敬佩项羽的昂扬气节;她有无畏生死之气,有亡国苟且之悲;“思”字也是她爱国之情、命运不屈的见证。

3、简要分析李清照《乌江》诗中“借古讽今”的手法。

项羽兵败突围到乌江,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渡江而悲壮自刎。

李清照南逃途经乌江写下此诗。

诗人借古讽今,鞭挞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李清照《夏日绝句》古诗词比较阅读

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李清照《夏日绝句》古诗词比较阅读

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李清照《夏日绝句》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乌江亭【注】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浦,相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1.下列对三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胜败兵家事不期”,“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说如若重整旗鼓是大有可为的。

B.杜牧诗不落传统察白。

认为项羽不该自杀,本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C.李清照对项羽进行了高度评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是说人要有骨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

D.这三首诗对项羽评价的角度都不一样,杜牧是从兵家用兵角度、王安石是从民心向背角度,李清照是从节操(气节)角度进行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答案】1.B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意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对三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王安石则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错误,属于主观臆断,王安石不认可杜牧“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观点,并不能判定他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

题乌江亭阅读答案赤壁.doc

题乌江亭阅读答案赤壁.doc

题乌江亭阅读答案赤壁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题乌江亭阅读答案赤壁,希望大家喜欢!题乌江亭阅读答案赤壁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北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乌江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案:(1)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阅读练习二:⑴三首诗议论的角度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4分)⑵这三首诗对项羽乌江自刎的做法表达了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杜牧:兵家用兵王安石:民心向背李清照:为人气节(答一点得1分,答两点3分,答三点4分)(2) 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得出。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这首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2~23题。

(共4分)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2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2分)赤壁阅读答案由语文网整理,仅供参考:22.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诗与人生的关系略谈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之情与景的关系
摘要: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五律,都是吟咏洞庭湖
的千古名篇。

两诗都借写洞庭湖的浩淼,来抒发感情,但由于诗人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虽对着同样壮观的洞庭湖却表现出不同的感情。

本文主要围绕诗歌与人生的关系来赏析这两首诗是如何歌咏洞庭湖以此来抒发感情的。

关键词:孟浩然、杜甫、诗歌、人生、借景抒情
在我国,早在《尚书·尧典》就出现了“诗言志”之说,其广义就是诗歌能表现思想感情,而“志”可以理解为人生决心、理想和志趣怀抱。

往往许多胸有大志、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在人生不能得意时更是每每以创作诗歌为寄托,为补偿。

也就是说,其实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自然宣泄,诗人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是有影响的。

一、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对此诗后人理解上颇有争议,有的说这是一首某政诗,是一份非常高明的举荐书,而有的说这是一首真正的隐者之诗。

关于此种种说法,我从孟浩然的人生经历来以及对此诗文本的分析来探讨孟浩然到底是如何写洞庭湖来表现他的感情,表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

首先,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的诗人。

他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

由于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其实他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

他的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可以看出他表达那种怀才不遇、世态炎凉的复杂感情。

虽然隐居也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但他并没有失去求士之心,他与当时的达官显宦如张九龄、韩朝宗都有往来。

而此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秋,张九龄被贬荆州,诗人陪其游岳阳时所作的。

其次,从分析诗的文本看,此诗前两句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气势雄伟的场面,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颔联描写湖水声势。

一个“蒸”一个“撼”读之使人备感大气磅礴,心胸激荡。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先说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

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愧的心情,其实是委婉的说明自己非常希望自己被荐举出仕。

尾联化用典故来“卒章显志”。

喻指自己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

表达了诗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进一步深化诗人那种有志难酬的苦闷。

因此,孟浩然是通过通过对洞庭藏阔大浩瀚的描写,重在洞庭水的“气势”, 感情上的共鸣,以此抒发作者欲积极用世而天人引荐,欲碌禄无为又感到愧于圣明时代,在歌颂升平的同时又自责自怨。

抒发了诗人自己失望之余的愤慨之情。

二、杜甫、《登岳阳楼》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是一位忧国忧民、朴实谦和的长者,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生活经历中,相对于孟浩然的仕途而言。

杜甫要好一些,他曾被肃宗重视,任左拾遗,但是好景不长后有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他的一生还是颠沛流离的,但不管怎样,他始终忠君爱国,“每饭不忘君”之说。

关爱人民,心怀天下的圣人。

缘于这样的一些经历,他的
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岳阳楼》此诗写于大历三年(768)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

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在描写洞庭湖的“气势”,而杜甫的《岳阳楼》侧重于形容洞庭湖的“壮阔”。

首联借“昔”、“今”
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其中"坼"和"浮“运用夸张的手法,写洞庭湖把东南大地划为两部分,天地万物沉浮其间,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颈联突转入感情的抒发,由自身老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来抒发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尾联还为我们呈现出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但想到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不禁涕泪交流。

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胸怀家国,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总之,杜诗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尽了洞庭湖的气势,气象极大。

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者都是咏洞庭的名句。

两首诗中诗人都借写洞庭湖之壮观、浩瀚来抒发自己的独特感情,不过,从全篇看,孟诗后半部分是以个人求仕,显得比较弱,而杜诗则把个人与国家命运结合,以乐写悲的手法,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同为借洞庭湖来抒己之情,但造成这样两人歌咏方式的不同与诗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是有关的。

参考书目:
1、陈向春:【国古典诗歌主体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丁启阵:【诗歌与人生】东方出版社
3、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